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研究:把语文书扔哪里呢?

 

把语文书扔哪里呢?

 

程予东

 

 魏书生老师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教材上完了,究竟是怎么上的,实在不晓,不过可以推想的是肯定不是依照课文一篇一篇来的。如果那样一个月学完整册书是难以实现的。合理的解释就是必有选择,保留一小部分,舍弃一大部分。学完教材之后,他们学什么东西呢?能够获得的信息是魏老师把余下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阅读了。广泛的阅读促成了学生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深刻,言语的鲜活,在这样的阅读引领下,他所带的普通班级的学生在最后的较量考中一举超越了实验班的成绩,令人咋舌。

 

 窃想为什么魏老师要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教材呢?是语文教材本身不好吗?我们得承认,语文教材是专家精心筛选的结果。不少选文文质兼美,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典范之作。但是里面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文章题材陈旧,和学生现有的生活时空跨越幅度很大,有的文章政治干预明显,不少文章思想和语言都冗陈。曾经听学生坦言,如果把语文书当作读物放在书店出售,估计一年的销售额会固执地坚守原点。这不是某些个不向学的顽劣份子放出的气话。它代表不少学生的心声。一言以蔽之,语文书不受师生抬举是绕不开的事实。

 

 既然如此,有先辈开创先河,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学习一下呢?这样一想,第一步就面临着教材的取舍问题。哪些文章保留,哪些可以不上,你必须把整册书从头到尾全部赏读过,然后依照学生的现有知识积累从中挑选能衔接他们知识结构的文章,光考虑这些还远远不够,你还要兼顾到文章的传承和发展,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思想维度的翼翅。即使你本着这样的原则来取舍,学生能认可你的选择吗?在这里不由想到了特级教师马骉老师的故事。马骉这位特级教师的胆子也不小,开学伊始,学生拿到语文书后,他就要求学生在第一周的时间里把书本看完,然后问学生一学期的课选哪几篇上,怎么上。后来全民公决,选择7篇文章,有一篇文章是马丁·路金的演讲《我有个梦想》,教材编写者把它归为自读课文,可以不保留的,但是全班同学一致要求上。老师希望留下上海作家赵丽宏的《假如我是一株腊梅》,教材编写者把它归为重点课文,可是这样的要求被全体学生一致拒绝了。学生都不欢喜的文章,老师你是站在他们的角度顺从他们的意愿还是坚守教材的安排?马老师选择尊重学生。他相信学生是有眼光的。

 

 假想已经借着两位前辈的做法,迈出一只脚了。那么在接下的大段时间里,你就要自编教材了。首先要考虑到哪里去选择文章,选择怎样的文章,假如选出一些文章了,你能一一印发给学生吗?作业是不是要落实?学校已经统一征订了作业本,结果你弃之不用,另备一套,这不是一种浪费吗?同一年级里,别的班怎么办?你自行一套还是和同仁共行……诸多问题漫卷而来,把你那只虚抬的脚给吓了回去。

 

 肥皂泡易吹起。顾转身来看到真实的自己也是惭愧的。

 

 十多年来,自己还不是一直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的安排走,恭迎着学校的教学常规检查,布置面孔执着不变的作业本(一个学期迎接两次关于作业本的检查,如果有题目没有布置,往往被明里暗里视作不够敬业的典型),一如既往地改着每道题,挤出时间给学生分析,然后让他们用红色笔订正好,如若不然,简洁的批语,喏,就是听一句,就让你梗着嗓子的那种话顺流而下,只好选择惹不起躲不起老老实实对得起。你哀叹被裹足的运命,还主动俯下身来把脚伸出去让人裹,还想着舞步的轻盈曼妙,实在是痴人说梦啊。

 

 几篇经典的文章,不敢有自己个性的解读,说着教参上的上纲上线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你也禁不住扪心自问过,还不是你个人的所读有限,制约了眼界和思考,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已经懂得的东西,在你煞有介事的讲解里黯然糊涂,不明了的东西,你含混带过,其实你不是故意这样的。造成这样的局面都是因为你从来都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把课后题目和教师用书当成解读文章的抓手,从而设定教学目标。学生哪里已经懂得,哪里还昏暝你终是不管的。以这种老牛拉车的教学方式,你凭什么让学生待见你。本来就疾其书而隐其爱,想过疾其师吗?是不是呕之学啊!

 

 你心里对有的文章明明愤愤然,还要装出钟情的样子。因为你比谁都清楚不讲教材,你讲什么呢?你有什么可讲的呢?你究竟读了多少新鲜活泼思想价值又恒远的时文与书籍呢?你自己所读有限,很多年了,你还嘲笑学生不爱看书,名著考试只会做简单的连线题,稍有变化,例如让叙述个故事情节什么的,那简直是百花齐放,不幸都没有放在春天里。问你情节是怎么样的,如果没有把情节在心里反复念叨达到熟稔的程度,你乍然遇到这样的题目不也是抓瞎。你自己都不看名著,却可以粪土眼前之学生?你自己不读时文,缺少最起码的选粹,能推荐给学生什么文字让他们赏读呢!

 

 个人乏缺阅读对语文书里面所选的文章自然难以形成自己的警醒意识。你为了所谓的尊严,费力淘神的教,可是却换不来期许的成绩,这时你是平静不了的。你知道导致这样的结果,和自己领着学生死盯书本有关系,尤其是在你读了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后,更是慨叹阅读的多寡实在影响着学生的进步。

 

 你不得不放开嗓子宣称,语文书本远远不能支撑住语文学习,要想学好语文,非得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支撑不可。接下来的是什么呢?好,就算你能开出一些被学生接受的书目。但是你能保证这些从小学就缺失阅读愉悦的孩子一手捧着你推荐的书,眼睛不会瞄到声色光电撩人的电视、网络上?退一步说,他们的父母一看孩子竟然在读书本以外的东西,保不准会竭力阻挠,最后把矛头推向你。面对被分数效应和名校效应燃烧起的父母,你能保证在短期内让他们孩子的成绩有突飞猛进之效果?阅读从来就是慢功夫,是典型的马拉松,可是他们现在要的是百米冲刺,很多人都在冲刺。你个人忽微的力量注定是打不赢的。

 

 如此想来,看到两位前辈阔斧之动作,徒有羡慕的份儿了。可还是忍不住追问自己一句,他们的力量难道是与生俱来的?怎么可能。路从来就是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谁都不能站在实践之外而又能拥有灿烂结果。那么他们的胆识是如何锻造出来的呢?

 

 窃以为,首先他们自身对从事的工作有深爱的情感。没有这样的情感积淀,下面的路只会浅浅踏过。马骉老师总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如我们中的多数,站在学生之外,自顾自地选择教学内容。魏老师从最不尽人意的学生那里启程,自己陪着学生,一点点累积他们读书的自信。

 

 其次,他们有着广博的阅读。没有阅读的心灵开阔不了,思想深刻不了。在阅读他人的经验分享着他人的成果时候也提升着自己的体验。这样以来,他们的甄别、筛选能力就很强大了,只有博悦的吸纳,才能知道哪些为自己所需,哪些为自己所避。没有相当的底蕴是无法掘进自己教学的。从他们的著作中,你会看到一个人是怎样在阅读的引领下走向广阔,最后走成一片蓝色的海。

 

 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在阅读中没有感受语言的美,没有触动内心的情感,是不会有智慧结果的。阅读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阅读让智力背景更丰富。阅读就是智慧的阳光和雨露。身为语文老师,不自觉地去阅读,你自己能走到哪里呢?不阅读的你,言语间都是现成的话,学生在你掉渣的语言里何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呢?长此以往,你能把学生领向深广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53. 走在语文的路上:杭州市优质课评比观摩点滴收获
教学常规检查情况通报
语文课教什么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关于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asunnyday的博客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