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审题八种常见偏差简析

作文审题八种常见偏差简析(周红阳)

【原文出处】《作文新天地:高中版》(杭州)2011年5期第39~45页

【作者简介】周红阳,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关键词】

      无论作文考试的命题模式怎样变化,也不可能改变写作考查最基本的审题要求。有命题就必然需要审题,这是最朴实也是最真切的辩证法。当今流行的作文命题主要是三种模式,即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其中“话题作文”已经日薄西山,风光不再;“标题作文”正在推陈出新,重现生机;而“新材料作文”则风头颇劲,引领潮流。写作实践表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不低,远高于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包括其变式),是我们审题操练的主攻目标。笔者以为,如果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做到十拿九稳,那么其他模式的审题便是小菜一碟了。

      审题堪称写作的“瓶颈”,要突破的确不可能轻而易举。尤其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以前因为可以“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或许还不算困难;如今审题的门槛提高了,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难度就凸显了出来,多少会令人望而生畏了。众所周知,审题非“准”即“偏”,不“准”便“差”,而一旦角度(方向)出现偏差,很可能就“神马都是浮云”了。可见,防止审题偏差实在小觑不得。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呢?笔者认为,知其症方能疗其疾,了解常见审题偏差显得非常重要。鉴此,下面拟结合如下新材料作文试题,列举并简析八种常见审题偏差,诚望引起大家的切实重视。

    【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说有这么一个非常偏僻的小镇,那里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喝了泉水便能出现奇迹,几乎可以医治各种疾病。因而小镇尽管偏远,前往取水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残疾人,也一跛一跛地来到小镇。镇上的居民带着同情的口吻交谈:“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正在艰难行走的残疾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笑着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能帮助我,让我在失去一条腿后,也知道该如何快乐地过日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遗漏

    命题材料往往蕴涵了若干写作要素,要正确审题,就必须把握这些要素,不能出现遗漏,否则必然导致一定的偏差。要素遗漏是作文审题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就连不少写作功底较强的同学,一不小心也会坠入误区。

    如有些同学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为审题定位,似乎紧扣材料,并无不妥。因为“残疾人”的言行是整个材料的重点,而“活出自己的精彩”又出现在材料结尾,多少有些揭示材料主旨的意味。然而,材料信息告诉我们,“残疾人”之所以到“非常偏僻的小镇”,固然是由于“那里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而更重要的则是他有自己的“祈求”。仔细分析材料不难得知,“活出自己的精彩”正是残疾人所“祈求”的,即“向往、追求”等,而并非既成事实,即已经“活出”了“精彩”。由此可知,材料的“中心角度”应当是“(积极、努力)向往(追求)生命(生活)的精彩(快乐)”。文言文翻译

    笔者觉得,出现“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类的审题偏差,主要失误在于遗漏了“祈求(即向往)”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导致此类偏差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在平时的指导和操练中,过分强调了“抓关键词、句”等审题技法。其实,任何技法都不可能屡试不爽的,现在的新材料作文提供的命题材料,很少有什么“关键词、句”可以“抓”的。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灵活变通,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二、添加

    内涵的丰富性是新材料作文命题材料的重要特点之一,因而非常有利于立意的多样性和更多地体现写作个性。但就特定材料而言,无论其内涵有多丰富,有关要素还是基本确定的,不能随意添加。由于每个人均不可避免受一些思维定势的影响,作文审题过程中常会出现“添加”信息(要素)的现象,从而干扰对题意(旨)的正确理解和恰当把握。诗歌鉴赏 

   如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不怕挫折,战胜困难,才能快乐地生活”,这里的“快乐地生活”与材料中“快乐地过日子”是同义的,显然属于材料内涵(要素),审题是恰当的;而“战胜困难”可以由材料所描述的“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来到小镇”等情节猜想和推断出来,似乎也不算是“无中生有”;然而“不怕挫折”就有问题了,它不是材料内涵,而是“添加”的要素(信息)了。尽管大而言之,有人患病、“少了一条腿”等都是人生(生活)遭遇的“挫折”,但这则材料主旨在于“向往(追求)生命(生活)的精彩(快乐)”,其实并没有蕴涵类似于“不怕挫折”等要素。有些同学“添加”了这样的信息(要素),即使不是什么“想当然”,也是思维定势在驱使。

    这种无意识的习惯性“添加”,不但会直接导致审题发生一定偏差或严重偏差,而且往往会在心理上不假思索地接受和认同此类“添加”。这就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认真关注和必要戒备了。

    三、放大

    高考作文考查必须体现足够的信度,即使力求追求写作的个性和多样性,命题材料也不可能是无主题无边界的,故每则材料均有一定的主题和边界,一旦超越了设定的主题和边界,即不恰当地“放大”了主题和边界,就必然出现审题偏差。如果说“添加”主要还是思维定势所致,那么“放大”就是写作主体的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其实,这种“放大”现象,在审题操练和具体写作实践中可谓屡见不鲜,只是平时不少同学不怎么去注意和重视罢了。

    如有些同学由材料提出“态度决定一切”“知足常乐”等观点,就是比较典型的审题“放大”。或许“向往生命的精彩”等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决定一切”的涵盖面肯定过于宽泛了,材料设定的主题和边界被明显“放大”了。且不说“态度决定一切”的观点本身就不够科学,即使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也已经“放大”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因为材料设定的重要主题和有效边界是“对生活有关好向往(即生活态度)很重要”。至于“知足常乐”等则更加“放大”了,材料中的确有“该如何快乐地过日子”这么一句话,但由此推出“知足常乐”实在太离谱了。显而易见,材料涉及的“取水的人们”“残疾人”等,不但没有“知足”可言,而且还很不“知足”地向往和努力。

    这样的“放大”势必导致出现审题偏差,需要强化防范意识。

    四、缩小

    命题材料设定的主题被“放大”固然不行,但被“缩小”也同样不妥。与“放大”不同的是,“缩小”不但没有超越主题和边界,而且往往有材料信息(内容或含意)作为直接依据,粗粗浏览而不加深究的话,似乎也看不出有什么差池。正因为这种偏差存在一定的“隐秘性”,识别难度较大,故未能引起同学们的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缩小”的通常表现是断章取义、以点代面、变次为主等,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出现这种审题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体意识不强,当然也跟过分强调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等方法有关。

    如有的同学从“身残志不残”“从善如流不是盲目从众”等角度进行立意,应该都没有偏离材料信息,但实际上又均不同程度地“缩小”了材料主题。“身残志不残”显然只针对“残疾人”而言,材料的其他要素,如“特别灵验的水泉”“取水的人们”“镇上的居民”等,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而主题也就被不恰当地“缩小”到了“残”与“不残”。也许“从善如流不是盲目从众”着眼于“取水的人们”“残疾人”等,“层面”定位较大一些,不过仍不是材料的整体,“从善”也好,“从众”也好,都是一种“被动”行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向往和追求,不仅“缩小”了材料主题,而且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取向偏离。

    正确的审题方略应当是着眼于整体而聚焦局部,立足于共性而张扬个性,而不是“缩小”于一隅而忽略整体,截取一点而舍弃其他。

    五、拔高

    写作常识告诉我们,同样的命题材料往往可以有高低大小不一的立意,但同时又必须注意,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根据写作者的意愿而任意“拔高”材料主旨。一般来说,材料主旨究竟能够到达多少高度,主要是由材料信息(内容、含意等)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要的限制性,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拔高”到写作者期望之高度的。否则,对于命题材料的精心挑选就显得毫无价值了。

    如有的同学把“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价值来自不断拼搏”等作为立意,应该也不是空穴来风,确实与材料信息有些内在关联,但毕竟想象过于高远了,明显“拔高”了。稍加揣摩便不难发现,此命题材料既不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也不是对于“人生价值”的探讨,换言之,可以概括的材料主旨远未到达这样的思想高度。

    审题出现“拔高”的偏差,至少有这么两方面原因:一是不少同学审题不得要领,通常以“想象”代替理解和分析,唯恐自己立意太低而输在写作的“起跑线”上,便一味往“高处”想象,越想则越高,“拔高”便成为必然;二是有些同学偏爱“小文章表现大主题”,以为主题大就是立意高,立意高就是文章优,其实并非如此。考试作文的优劣精拙跟主题大小、立意高低不是正相关。这种“拔高”现象不是个别和偶然的,而是审题时经常出现的偏差,需要采取有效举措,努力避免。

    六、转移

    防止新材料作文审题出现偏差的关键,就在于准确无误地把握命题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准确无误地把握”的前提就是恰当理解、分析(思考)和概括等。材料的“内容”属于语表信息,可以由理解而把握;而材料的“含意”则属于语里信息,需要借助分析(思考)、概括等来获得。如果在理解、分析、概括等过程中携带了“联想”成分,无论是相似联想、接近联想,还是对比联想、因果联想,那么审题就很可能发生“转移”偏差,自然没有“准确无误”可言了。原因很简单,联想就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其关注的重心不是落在命题材料,而是与之“相关的事物”,然而这些“相关的事物”不属于材料所含信息,即使主观上并不想“转移”,而实际上已经“转移”过去了。

    如有同学选择了“笑对(勇敢面对)生活(人生)的磨难”“生活的真谛就是‘快乐地过日子’”等立意,虽然不算是风马牛不相及,不但材料提到的疾病、残疾等都是名副其实的“磨难”,而且材料也确有“快乐地过日子”这样的原话,但是“磨难”和“过日子”等话题,毕竟不是这则材料试图传达的主题思想。

    防止“转移”的关键是“咬定”材料不放松,审题时牢牢“关闭联想”运行程序,彻底切断“转移”途径。倘能如此,一些“相关的事物”窜人脑海而喧宾夺主的“危险性”也就不存在了。

    七、沾边

    新材料作文出现于2006年的全国高考卷,当时的要求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2007年改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而到了2009年,审题“门槛”骤然增高,改成“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并将审题划分为四个层级,即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和沾边角度,认为只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是符合题意的,“次要角度”需要根据具体写作情况而定,而“沾边角度”则肯定偏离题意了。顾名思义,“沾边角度”并非完全脱离材料,而是跟材料信息多少还有点关联,但已经严重偏离了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由于未能及时了解新材料作文审题要求的变化,而且又缺失老师正确而有效的指导,不少同学对“沾边”的审题偏差至今仍茫然不觉,出现此类问题实在不足为怪。

    如有同学就“有志者事竟成”“生活充满酸甜苦辣”等大发感慨,也不是子虚乌有,莫名其妙。残疾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来到小镇”,旅途的劳顿和艰辛可想而知,没有足够的毅力(“志”)是无法坚持的;而去小镇的人们“络绎不绝”,应该跟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有关系。然而,这些角度既不“中心”,也非“重点”,显然没有扣住材料要旨。

    “沾边”是审题操练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防止这种偏差重在掌握两大要诀——首先是明确“选准角度”就是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而不是“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其次是切实提高由“内容”入手把握“重要角度”、从“含意”切入确定“中心角度”的审题能力。

    八、游离

    因材料信息、写作要求等多种限制,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规定性大于变通性,就特定的命题材料而言,哪些是“中心角度”“重要角度”,哪些是“次要角度”“沾边角度”,均是可以预设和不难判别的。“游离”就是丝毫也不“沾边”的完全偏离,一旦“游离”了材料“内容及含意”,这种偏差对于写作来说,绝对是致命的“绝症”,根本不可能妙手回春。或许真正完全“游离”的审题偏差不是很多,但也非绝无仅有。即使是一些没有多少实际难度的材料,也照样频频出现审题“游离”。

    如有的同学就特别钟情于“信念战胜一切”“舞出生命的轨迹”等,全然不顾材料信息,不假思索地将写作重心定位在“信念”“生命轨迹”等,貌似立意高远而大气,实则滑入了“游离”的误区。因为命题材料本身并没有涉及和指向“信念”“生命轨迹”等严肃话题。

    审题“游离”的通常表现就是“另起炉灶”,即撇开命题材料生搬硬套地折腾一番。除了审题能力、技法等客观因素外,“游离”的主要原因是太粗心或不自信。由于太粗心,缺乏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匆匆一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结果就是下笔近千言,离题万里远。因为不自信,就只有迷信他人,于是便投机取巧地准备一些所谓的“范文”,在考场上自然不会考虑细细审题的必要了,管它什么材料信息、写作要求,背上一篇或拼凑一篇碰碰运气,别无良策。如此偏误,我们在备考时务必致力纠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寓言类、片段类、议论类、时政新闻类、诗歌类)
任务型写作的要求和命题方向
2011高考作文提分秘籍9.题意作文审题
2017年2月高考作文百佳名校模拟题10道立意专家解析
作文命题:“堵”与“疏”之间
【备考2011??作文审题篇】第二讲???山外青山楼外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