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张都不能少——故宫特展典藏篇

故宫博物院为了迎接90周年大庆日前推出了“石渠宝笈特展”,这次展览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有包括《游春图》、《伯远帖》、《冯承素(传)摹兰亭序帖卷》等重量级展品在内的283件书画珍品进行对外展出,这些珍品多为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清明上河图》等是最近10年来的首次全卷展出。

《石渠宝笈》特展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书画展览,在武英殿展区展出《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同时,延禧宫展区以故宫所藏《石渠宝笈》著录的文物为依据,分为“皇家庋藏”、“君臣编著”、“精覈无遗”、“皇家宝藏”、“皇朝秘笈”等部分概述清内府书画的来源,《石渠宝笈》编纂人员,《石渠宝笈》编纂体例,同时展示《石渠宝笈》书画贮藏地点,以及《石渠宝笈》版本与玺印等。两个展区相互呼应、共为一体,可以使观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研究《石渠宝笈》及其著录的书画珍品。


皇室秘赏(东晋——宋)

鉴定、欣赏、装褫、铨次,共同构成古代书画的收藏传承体系。《石渠宝笈》的意义在于对古今书画的详述、慎思与细品,为后人解读经典,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了有益帮助。

与历代皇家书画著录相比,《石渠宝笈》具有著录数量多、品类多与孤本绝品多三重优势。昔日皇家珍藏,今朝大众共赏。此展以《石渠宝笈》体例为本,以时代为序,萃聚历代精华,使观众领略石渠整体风貌,冀以达成传承文化,永续国宝的展览初衷。



1

东晋 顾恺之 列女图卷


绢本 设色 纵二五·八厘米 横四七〇·三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御书房 钤五玺

顾恺之(公元四世纪),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人物画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观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绘制,绘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原文有十五节,图也应为十五段,现仅存十段,每段图的左侧配有节录自《古列女传》的榜题。图中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铁丝,辅以墨色凹凸晕染,衣纹线条可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风相比较。

卷首书“顾恺之 女”,下钤“王芝”“王芝私印”,此二印又见于卷尾。尾纸有汪注、叶隆礼、王铎等人题跋四则。

该卷经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著录。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烈女图卷》全卷?



2

东晋 王珣 行书伯远帖卷


纸本 纵二五·一厘米 横一七·二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三希堂 钤五玺

王珣(三五〇 — 四〇一),字元琳,小字法护,又称阿爪、东亭,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出身名门望族,祖王导、父王洽均为朝廷重臣。王珣早年追随桓温,为其重用。晋安帝司马德宗(三九七 — 四一八年在位)初年,官拜尚书令,封卫将军。五十二岁病卒,谥穆献。王珣富于才学,雅好典籍,以词翰著称,被赞为“神情朗悟,经史明徹,风流之美,公私所寄”。王珣于书法乃家学世范,其祖、父均有书名,弟王珉更长于书法,名气超过王珣。与此同时,东晋士人崇尚书法之风异常浓郁,王、谢、郗、庾等大族,书家辈出,各尽神奇,王珣的书法正是晋人风度、江左风华的最好体现。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行书伯远帖卷》全卷?



3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卷


绢本 设色 纵四三厘米 横八五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宁寿宫 八玺全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历北齐、北周至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其创作题材涉猎广泛,工绘人物、山水、车马、楼阁及翎毛等。他承魏晋南北朝绘画技法,开隋唐山水画之新风。

此图卷描绘的是春日踏青的情景。图中山石以细线勾勒,以青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山脚,成为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之先声。画中表现出的空间与造型意识,远近、高低的空间关系及相互比衬的大小、宽窄结构比例关系,标志着我国古典山水画趋于成熟。

画幅前有宋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幅后隔水上有“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孟春”题诗。后隔水有清乾隆帝“丙申(一七七六)孟春”御题诗。尾纸题跋有“前集贤待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主命题”诗,钤“怪怪道人”。有赵岩题诗,钤“秋 ”。有“中书平章政事张珪”题诗。董其昌“庚午(一六三〇)”跋。

此图原本无作者名款、印章以及作品名称。北宋徽宗赵佶在其前隔水处题签为“展子虔游春图”,从此而得名。近些年有沈从文、徐邦达、杨仁恺、傅熹年等学者、鉴定家对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它非展子虔亲笔,而可能是五代或宋的摹本。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游春图卷》全卷?



4

唐 冯承素 行书摹兰亭序帖卷


纸本 纵二四·五厘米 横六九·九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重华宫 八玺全

冯承素,唐太宗时人。为将士郎,直弘文馆。唐太宗曾岀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此帖无署款,传冯承素摹。其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此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印小玺,故称“神龙本”,此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元代郭天锡跋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于双钩所摹。”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將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后来沿袭此说至今。

此卷前纸书十三行,行距较松,后纸书十五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欹斜疏密,错落有致。此本将若干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均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既保留了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自然生动,正如元郭天锡所评“字法秀逸,墨彩艳发”“毫铓转折,纤微备尽”。

在众多临摹本中,尤以冯承素摹本最为精美,为古今之冠,有史以来,从没有第二件书迹能与之相比。它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神。不管是间架结构,还是行笔的踪迹、墨彩的浓淡,都十分清楚,极为自然生动,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具有一定的“存真”性,符合古人所谓“下真迹一等”的评价。古人云“摹书得在位置,失在神气”,此本确是自然浑成,有血有肉,不失神气。启功先生也曾经高度评价了冯摹“神龙本”《兰亭帖》在书法史上的特有价值:“在流传后世的各种刻本、摹本中,‘神龙本’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

左右滑动,观看《行书摹兰亭序帖卷》全卷?


5

五代 周文 文苑图卷


绢本 设色 纵三七·四厘米 横五八·五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重华宫 钤五玺

周文矩(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世纪),句容(今属江苏)人,南唐画院翰林待诏。中主李璟时,他便以擅绘人物、车马、界画楼台以及宫廷贵族生活题材画而知名。喜以瘦挺颤掣的笔法入画,以别具特色的画风称誉画坛。

全幅构图简约,表现唐代文人雅集活动的真实情景。图中人物的衣纹勾线瘦挺颤掣,曲转顿挫,富于动感,准确地勾勒出人物的各种形体变化,体现了画家在人物画创作上以线塑形的深厚功底。

本幅无作者款印,画面有宋徽宗题“韩滉文苑图,丁亥(一一〇七)御扎,天下一人”,因此一直被认为是韩滉之作。后据专家考证,此图实际是五代画家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卷的后半部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此图摹本)。画面内容表现的是唐玄宗时著名诗人王昌龄在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期间,于县衙门旁建琉璃堂以诗会友的场面。

明詹景凤《玄览编》著录。

《石渠宝笈》中著录此图为《历代名绘册》中第一开,现装裱形式改作手卷。




6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


绢本 设色 纵四〇·三厘米 横七〇·五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贮乾清宫 五玺全

图绘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弈棋的情景,腰系红带正坐者,即南唐李中主像;一人并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北晋王景遂;二人别榻隅坐对弈者,齐王景达、江王景逷。他们兄弟并坐行乐,表现了在五代社会极其动乱时期,中主李璟平易待弟的德行。此图作为写实性的绘画作品,作者在逼真地刻画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也真实地描绘出室内的生活用具,如投壶、屏风、围棋、箱箧、榻几、茶具等,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各种生活器用的形制以及中国早期皇室的行乐雅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由于此图背景中的屏风上画唐白居易《偶眠》诗意,屏中还画有山水屏风,因此人们称此图为“重屏图”。

本幅无作者款印。经徐邦达先生鉴定,此系宋人摹本精品。尾纸的明代沈度、文徵明题跋,乃后人作伪。另有宋徽宗的“双龙小玺”“宣和”“政和”、元柯九思“缊真斋”等宋元诸印均伪。

此图曾藏清内府,逊帝溥仪时将此图卷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一九四九年后,国家文物局将它与元代高克恭《秋山暮霭图》、任仁发《二马图》卷一并入藏故宫博物院。

安岐《墨缘汇观》、胡敬《西清札记》等著录。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重屏会棋图卷》全卷?


7

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卷


纸本 设色 纵二七·七厘米 横九一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御书房 钤五玺

赵昌(? — 约一〇一六),字昌之,广汉(今属四川)人,一作剑南(今四川剑阁之南,实同于广汉)人。性傲,不惧强势,多游于巴蜀山水之间,其画往往深藏不市;初师滕昌祐,善画花果,多作折枝花,亦工草虫,尤以写生闻名,强于赋色;摹写自然时,深入观察四时景致特征,笔迹轻润,赋色虽艳,然平滑匀薄;不仅写景之形,也神韵盎然,自然明润,自号“写生赵昌”。他的大部分作品经过宋代徽宗内府收藏,计一百五十四件于《宣和画谱》中著录,多为花卉、瓜果、虫蝶等。

此卷绘野草闲花,彩蝶蹁跹,蚱蜢青青的景象。宋人沈括论“写生”时提到“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此画即先以墨笔勾勒花草虫蝶,下笔细谨爽利,不失逸趣,运笔顿挫自如,而后用“轻色”反复晕染,使最初勾勒的轮廓隐现,达到色不碍墨,墨不夺色的效果,而图中的荆棘和矮花则不作勾勒,直接用色绘成,在精妍典雅之外又添自然野逸的气韵。

此画卷上无作者款印,依明代董其昌题跋定此卷为赵昌之作。徐邦达先生鉴定此画为“宋代花卉中少见的新风格,艺术水平很高,但不一定是赵昌”,并将此画定为珍品。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写生蛱蝶图卷》全卷?


8

林逋 行书自书诗卷


纸本 纵三二厘米 横三〇二·六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宁寿宫 八玺全

林逋(九六七 — 一〇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恬淡好古,初游江、淮间,后归隐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善诗文书画,又酷爱梅花、仙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卒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著有《和靖集》。

款署“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

《自书诗卷》为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的存世唯一长篇巨制,是应“殿直丁君”之请录写自作五言(一首)、七言(四首)诗,共五首。“殿直”在宋代是负责仪卫监察一类的官员。“丁君”应是林氏的旧识好友。时值“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即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癸亥(一〇二三),丁君由沂(山东)到闽(福建)路过杭州,特地拜访林逋,那年林逋五十七岁。此卷与杨凝式、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点画多用尖峰入笔,转折棱角分明,与其诗格、人品完美结合,给人以清新、静逸、脱俗之感。卷后附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五十四岁)第二次到杭州做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行书自书诗卷》全卷?


9

宋 蔡襄 自书诗札册


纸本
(一)山堂帖 纵二四·八厘米 横二九·七厘米
(二)纡问帖 纵二五·五厘米 横三八·六厘米
(三)蒙惠帖 纵二二·七厘米 横一六·五厘米
(四)别已经年帖 纵二七·一厘米 横四二厘米
(五)扈从帖 纵二三厘米 横二一厘米
(六)京居帖 纵二七·二厘米 横三二厘米
(七)入春帖 纵三〇厘米 横四一·一厘米
(八)门屏帖 纵二七·八厘米 横一六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贮延春阁 五玺全

蔡襄(一〇一二 — 一〇六七),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一〇三〇)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谏院、知开封府、知福州、知泉州、翰林学士三司使等职,晚岁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卒谥“忠惠”。工诗文,书法擅长行、楷,承唐启宋,独步一时。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此册是蔡襄传世书作的重要汇集。本幅八开,题跋一开。兹按石渠著录顺序,冠以习用帖名,分别述之。



(一)山堂帖。行楷书十行,录自作七言绝句二首:《丙午三月十二日晚》和《十三日吉祥院探花》,后题“十五日山堂书”。按丙午为治平三年(一〇六六),作者五十五岁,正在知杭州任上。书风已入晚年:笔画圆劲老辣,无意于佳,而姿媚之态自然流露。“吉祥院”与“山堂”(即有美堂)皆杭州名胜。



(二)纡问帖。行书十行,书札。内容主要是指示有关新建宅第的一些事务。字势开张流利,但仍多用丰腴的重拙笔画,是作者书风由早期生拙向中期流畅过渡期的作品。徐邦达认为此系皇祐三年(一〇五一)召还汴京后所写,“新第”即还京后的新居。



(三)蒙惠帖。行楷书四行,书札。内容为鸣谢赠花。上款“公谨太尉”,据考为作者友人李端愿。治平初年,他除醴泉观察使“奉祠”闲居在汴京,蔡襄则任职翰林院,二人来往很勤。此札字体圆润端谨,使转精彩绝伦,虽仅二十四字,却为作者晚期酬答知己的精心力作。



(四)别已经年帖。行草书十一行,书札。上款“知郡司门”,因此也称“司门帖”。内容谈及“郊燔”之礼将近,因此又称“郊燔帖”。此论得到徐邦达、启功二位先生的首肯。徐邦达后更提出:“同时陈述古亦名襄,他和蔡氏原有交往,不知此帖是否即述古之笔。”此后,故宫博物院所编印的出版物便不再将此帖列为蔡襄墨迹。



(五)扈从帖。行书六行,书札。内容为鸣谢赠物,及为对方物色胯带事。上款“公谨太尉”,仍为友人李端愿。写作时间亦与蒙惠帖相近,惟书非经意,信笔而出,风神恬淡。



(六)京居帖。行书九行,书札。内容为友朋间的泛泛问候。上款“知郡中舍”,未详何人。札中提到“京居鲜暇”,可以推知它作于至和二年(一〇五五)之前。因为该年六月蔡襄即罢知开封府,出知泉州,不在京中了。此时作者约四十三岁,书法属中年期。前五行行楷,清健圆润;愈写手愈顺,后四行便夹用草书,明显提速,痛快淋漓。在蔡书中别具一格。



(七)入春帖。草书十一行,书札。内容主要是告知对方自己“今又蒙恩,复供旧职”,并希望以端砚顶出前赠对方的铜雀台瓦砚,另赠“十三兄”。上款“公绰仁弟”,据考应当姓葛,是蔡襄妻族中的近亲。庆历三年,蔡襄“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皇祐三年,他罢福建路转运使任,赴京再官“修起居注”,即所谓“复供旧职”。这封书写于正月十八日,正在北上赴京途中。作者时年四十岁,用笔轻灵优雅,更是册中唯一的草书书札。



(八)门屏帖。楷书四行,是一张手书的“名刺”,或曰“门状”,当时官员、士大夫访人时“报门”之用。上款“推官吕君”,已不可考。以书风论,与蔡襄皇祐四年(一〇五二)左右所书的《谢赐御书诗》颇为近似,应为其四十岁后典型的正楷书作。



此册第九开为题跋。内含倪瓒辛亥(一三七一)三月九日题、袁凯洪武己未(一三七九)四月题、陈文东己未(一三七九)四月题,及明初陈迪观款。


10

宋 黄庭坚 草书诸上座帖卷


纸本 纵三三厘米 横七二九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御书房 钤五玺

黄庭坚(一〇四五 — 一一〇五),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游灊皖山谷寺,乐其林泉之胜,遂自号山谷道人。后因事贬为涪州别驾,又号涪翁。他是著名诗人,被奉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善楷、行、草书,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

《诸上座帖》摘自北宋道元所著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法眼文益禅师语”。文益(八八五 — 九五八),五代时僧人,俗姓鲁,余杭人。法眼宗创始人。帖中首书“上座”是对比丘中有德行者的尊称。“诸上座”即指各位高僧。《诸上座帖》全篇七十九行,一气呵成,笔法苍劲老辣,气势雄伟,神完气足。山谷晚年总结自己学习草书经历道:“予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晚得苏才翁子美书……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可以说怀素对黄庭坚的草书产生了重要影响,故《石渠宝笈》著录此帖为“摹怀素”。但草法变幻无端,非一味摹学便能成就一代大家。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这样评价:“山谷天分高,学力足,固非全取法于怀素者也。”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草书诸上座帖卷》全卷


11

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绢本 设色 纵四四·五厘米 横二一九·五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重华宫 钤五玺

王诜(约一〇四八 — 一一〇四年前后),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出身贵胄,娶宋英宗女,为驸马都尉。工诗文,长于书画,尤擅山水,师法李成。筑“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苏轼为之记。与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交往密切,常相与酬唱,探讨艺术。

此卷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渔夫和游人的活动。图中崇山峻岭,峭壁寒林,溪岸渔舟,步移景易。图中用披麻皴表现连绵的奇石,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墨色雅淡而富有韵律感,又用北宋画家郭熙的蟹爪法描绘树枝,爽利挺劲。设色别具匠心,以苦绿染天空、溪流,在树头、苇尖略染金粉,用白粉点缀峰顶和树杈,并且在天空上面用弹粉的方法表现出飞舞的雪花,整幅作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小雪中渔村的景象,同时这幅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可以说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典型作品。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渔村小雪图卷》全卷


12

宋 王诜 行草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纸本 纵三一·三厘米 横二七一·九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淳化轩 七玺全

王诜,字晋卿,祖籍太原,徙居开封。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家世显赫。熙宁二年(一〇六九)娶宋英宗之女蜀国公主,官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擅书画,喜收藏,与苏轼、苏辙、米芾、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交游。元丰二年(一〇七九)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次年蜀国公主病故,神宗遂将他贬逐均州(今湖北均县)。元丰七年(一〇八四)又移置颍州(今安徽阜阳),不久被召还朝。大约在徽宗崇宁、大观、政和年间(一一〇二 — 一一一八)去世。

此卷行草书五十行,无款印。古人误定为黄庭坚书,至清初吴其贞《书画记》著录时犹然。康熙庚申(一六八〇)九月,曹溶始作长跋予以纠正,从史实和书体两方面论定其为王诜之作。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采信了曹说,在著录中首次将此卷改题为王诜书。此卷进入清内府后,乾隆帝御笔书跋表示赞同曹溶的意见,并命彭元瑞重录曹跋于卷尾。他将此卷收藏于淳化轩,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末此卷流出内府,一九五三年重归故宫收藏。


左右滑动,观看《行草书颍昌湖上诗词卷》全卷


13

宋 米芾 行书三札卷



纸本
《长至帖》纵三三·三厘米 横四二厘米
《韩马帖》纵三三·三厘米 横三三·三厘米
《新恩帖》纵三三·三厘米 横四八·五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重华宫 八玺全

米芾(一〇五一 —一一〇七),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初仕校书郎,擢书画学博士,迁礼部员外郎。精鉴赏,富收藏,能画山水。书工各体,被苏轼评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北宋四大书家。

此卷系米芾三封书信合装而成。第一封《长至帖》又名《公议帖》,是长至(即夏至)日写给上司“制置发运左司学士”的节日祝颂之词。第二封《韩马帖》向亲戚商借唐代名画家韩幹所绘马图,以供节日宴集观赏之用。第三封《新恩帖》则是致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道贺信。据考证,三札均作于五十岁前后,人书俱老。其运笔沉着痛快,精妙入微;结字、布局姿态横生,顾盼多情。堪称作者传世至精笔墨。

卷尾有清王铎题跋,倪粲、方膏茂观款。钤明代“典礼纪察司”,明代晋王府及清内府印鉴。


左右滑动,观看《行草书颍昌湖上诗词卷》全卷


14

宋 祁序 江山放牧图卷


绢本 设色 纵四七·三厘米 横一一五·六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重华宫 钤五玺

祁序(生平不详),江南人。宋内府《宣和画谱》记载他善作花竹禽鸟,又工画牛,有戴嵩笔法写实,妙得其真的遗风。其作品有四十四件被《宣和画谱》著录。

此幅是祁序唯一的存世作品,图绘初春时节,牧童们在湖泽坡岸间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风俗小品画。全卷为平远式构图,取景开阔,画中描绘了各种情态的牛,或低头饮水或昂首举目,或扭身顾盼或侧身前行,皆神态生动。图中点景的树木具有宋人李唐刻画粗简的遗风,显现出苍健之态、虬曲之美;堤岸坡石以墨绿色晕染,丰富了画面的色调,也为全幅增添了万物复苏的春之气息。

本幅无作者款识、印章,画卷有清梁清标书签“北宋祁序江山放牧图蕉林珍藏”,前隔水有金章宗完颜璟瘦金体书题签“祁序江山放牧图”,清乾隆帝御题五律诗一首。另有清耿昭忠、詹景凤、梁清标等鉴藏印。清帝溥仪逊位后,曾将此图卷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存于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一九八三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江山放牧图卷》全卷


15

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绢本 水墨纵三〇·三厘米 横一九〇·八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重华宫 八玺全

赵佶(一〇八二 — 一一三五),即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期间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完备了画院制度,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善画墨笔竹石花鸟,格调清雅,自创书法“瘦金体”。

此卷墨笔画雪后山川,起首平远空阔,中段渐起奇峰,下多坡岫,间有寒林、寺观、桥梁、栈道,天地间一片寒碧。岸边停船、渔罾,旅人踏雪过桥,江心渔舟归棹,点题恰切。卷后段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画法细笔勾皴,尖劲紧峭,意境肃穆凝重,应为画院高手代笔。按卷尾蔡京长跋有云:“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可知此为春夏秋冬四景的最末一图。

卷首右上方题“雪江归棹图”,有宋宣和诸玺,另有张镠、张应甲、梁清标等印记。引首有清乾隆帝御题“积素超神”四字,尾纸有宋蔡京,明王世贞、王世懋、董其昌、朱煜等人题跋。此图曾经《弇州山人续稿》《清河书画舫》《清河书画表》《大观录》《石渠随笔》等著录。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雪江归棹图卷》全卷



16

宋 赵佶 听琴图轴


绢本 设色 纵一四七·五厘米 横五一·三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贮延春阁 五玺全 宝笈三编

赵佶(一〇八二 — 一一三五),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徽宗。元符三年即位,在位 二十五年(一一〇一 —一一二五)。赵佶勤于书画且精于收藏和鉴别,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并刻《大观帖》。能书善画,书法自成一体,称“瘦 金体”,笔画瘦劲尖峭,极具特色。赵佶不仅有许多书画作品传世,一些传世名作亦经过他亲笔题押,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幅《听琴图》为设色人物画,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坐于松前石墩上,双目直视前方,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取景于盘绕着盛开的凌霄花的长松与数竿修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的古鼎和优雅的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幽美清静的氛围。

由于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此作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实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听琴图》在嘉庆时曾一度被赏出宫给某王府,光绪年间再度入宫,已改装成立轴,画上原有的宣和诸玺,以及隔水标题和宋尾纸在改装时一并去掉了,仅存本幅上的题字、花押与“御书”大印。




17

宋 李唐 长夏江寺图卷



绢本 设色 纵四五厘米 横二五一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养心殿 钤五玺

李唐(一〇四九 — 一一三〇,一说一〇六六 — 一一五〇),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宋室南渡后任画院待诏。他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李唐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是图所绘原为长江岸上群峰罗列,寺观丛林,互相映带。江水粼粼,风帆出没于其间,气势雄伟壮阔。本幅无李唐本人款署,卷前有宋高宗赵构题“长夏江寺”四字,上钤“御书”,卷后宋高宗又识“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上钤“御书之宝”。画面破碎过甚,几乎难以辨认本来面貌,由于是流传有绪的传世佳作,经徐邦达、杨伯达等前辈专家鉴定为珍甲级别的文物。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长夏江寺图卷》全卷


18

宋 赵黻 江山万里图卷



纸本 水墨 纵四五·一厘米 横九九二·五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御书房 钤五玺

赵黻(生卒年不详),又作“芾”,京口(今江苏镇江)人。擅绘人物、江南景致。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记他“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势、波浪,金、焦二山,有气韵,有笔力。”其画风追仿北宋写实求真的笔墨,注重山水意境的表达。

本幅上有作者款题“京口赵黻作”。钤“黻”朱文印。此图卷是其唯一存世之作。南宋初年的“靖康之难”,在文学上引发了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词派,在绘画上兴起了表现大场景、气势雄奇的山水画。此图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绘制的山水长卷。赵黻在高宗绍兴(一一三一 — 一一六二)年间,曾寓居镇江的北固山,对长江一带的山峦、水势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切的感受。他描绘长江的题材画,除此图外,见于著录的还有《金山图》《焦山图》《乘风破浪图》和《扬子风帆图》等。此画卷采取全景式构图,以滔滔江水为主脉,结合近景、中景、远景,描绘出自西蜀至东吴长江两岸的山光水色。在峰间坡冈等处,以曲径、栈道、水口、瀑布、房舍、寺观等点景,它们穿插有致,相互映衬,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生趣。作者又在整体上把握峰峦层次、江流走向及林木隐现,用大视角展现出长江“咫尺千里”的壮观景致。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长夏江寺图卷》全卷


19

宋 米友仁(传)云山墨戏图卷



纸本 水墨 纵二一·二厘米 横一九五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养心殿 八玺全

米友仁(一〇七四 — 一一五三,一说一〇八四 — 一一六五),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人称“小米”。其山水画强调“借物写心”,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发展了米芾画法,别具面目,极大地影响到后世文人画家的观念与技法。

水墨绘云山烟树,一带岗岭随云卷云舒起伏隐现,前后连属。山峦以侧笔横点落墨,云气用淡墨勾勒,点法多变,皴染结合,元气淋漓的笔墨真切地表现了江南雨树烟峦的流动与迷蒙。

本幅有弘历题诗,后幅董其昌、冯铨、龚心钊三家题记。有安岐、梁清标等收藏家印记,后入清内府收藏。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云山墨戏图卷》全卷



20

宋 朱熹 行书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 纵三一·五厘米 横二七五·五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贮延春阁 五玺全 宝笈三编

朱熹(一一三〇 — 一二〇〇),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居建州(今属福建)。绍兴进士,曾任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侍讲等职。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集理学之大成,在明清两朝被视为儒学正宗。又广注典籍,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朱子类语》等。书法学钟繇,《书史会要》说他:“善行草,尤善小字,下笔即沉着典雅。”

《城南唱和诗卷》是朱熹自书和友人张栻诗二十首,诗见《晦庵集》卷三《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敬夫”即张栻(一一三三 — 一一八〇),字敬夫,一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曾主讲于长沙城南书院,作《城南杂咏二十首》吟咏城南诸胜景。据《朱子年谱》记载,南宋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八月朱熹访张栻于潭州,与之有很多酬唱诗。此二十咏是与张栻《城南杂咏二十首》唱和之作。另据考证,张栻的《城南杂咏二十首》作于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朱熹和诗亦在同年。此帖笔势自由流畅,书风雅健淳和,笔墨异常精妙。

左右滑动,观看《行书城南唱和诗卷》全卷


21

宋 马和之 后赤壁赋图卷



绢本 设色 纵二五·九厘米 横一四三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乾清宫 八玺全

马和之(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绍兴(一一三一 — 一一六二)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善画山水、人物,用笔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高宗赵构和孝宗赵眘曾书《诗经》三百篇,每篇由和之绘一图相配,诠释诗意。

此卷曾被溥仪一九二五年带出宫外,后来与其他文物一起被送回故宫博物院,国宝失而复得,传为一段佳话。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后赤壁赋图卷》全卷



22

宋 佚名 大傩图轴



绢本 设色 纵五九·二厘米 横六七·四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御书房 钤五玺

本幅无作者名款,此画面上共有十二人,都穿着奇异服装,戴各式帽子并插有花枝,帽子式样毫不重复,有斗笠、巾、冠、粗角兽头等。他们有人持有农家场院器具,如斗、箩、箕等;有人携拿着鼓、铃、檀板等乐器,还有人持有扇、篓、帚等用具。所有人都戴面具,十二个人团团围住,手舞足蹈,充满着仪式感与欢乐的气氛。

所谓大傩图,即指一种描绘民间习俗的风俗画,这种绘画形式在宋代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除疠疫的民间习俗。《论语·乡党》中就有“乡人傩”的记载。《后汉书》记载:“先腊一日,大傩,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唐代《乐府杂录》中描写道:“用四方相,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持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似除也。侲子五百,小儿为之,朱褶青襦,戴面具。”到了宋代,傩的具体情形和细节则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增加了许多农具,可见这种古老的习俗,到了宋代除了驱除邪祟之外,还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同时也演变为了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23

宋 佚名 盘车图轴



绢本 设色 纵一〇九厘米 横四九·五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贮御书房 钤五玺

在中国艺术史上,“盘车图”这一母题是常见而经典的传统绘画题材,通常为描写人力、畜力车辆进出盘曲山路的绘画作品,亦包括运粮、运货、载人涉渡等主题。此图描绘的是盘曲艰险的山间栈道上,脚夫们赶着黄牛、驾车奋力上坡的情景。画中屋后林木尽头是无数的山峦烟岫。图中以苍浑粗括的笔墨勾勒山峰树石,风格沉郁,山石的画法受郭熙的影响,是宋画雄强派风格的代表作。

有清梁清标的藏印。




24

宋名流集藻册


绢本 水墨 设色 纵二三·七厘米 横二四·八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乾清宫 八玺全

此册为“蝴蝶装”形制,共十二开,每开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与画意相对应,抒其感悟和评论。画页裱边的上端附有题签,依照《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顺序是,一开“燕文贵,纳凉观瀑”;二开“赵伯骕,碧山绀宇”;三开“萧照,丹林诗思”;四开“李迪,鸡雏待饲”;五开“苏汉臣,蕉阴击球”;六开“李迪,无花果图”;七开“刘松年,山馆读书”;八开“梁楷,三高游赏”;九开“梁楷,秋柳双鸦”,十开“陈宗训,秋庭戏婴”;十一开“鲁宗贵,玲峰鹁鸽”;十二开“陈可久,春溪水族”。

本图册中只有李迪、梁楷所画图中有款署。

李迪(生卒年不详),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画家。擅画花鸟、走兽、竹石,长于写生。画史记述他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鹡鸰“翘翘欲起”,树石画法近崔白、李唐。亦作山水小景,不如花鸟精工。

梁楷(生卒年不详),祖上为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善山水、花鸟。曾为画院待诏,并赐佩金带。但其性格豪放不羁,不拘于画院规矩,人称“梁疯子”。画法有“细笔”“减笔”两种,而概括飘逸的减笔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此册是流出宫外的清宫文物,于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由文物局调拨给故宫博物院。




25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 设色 纵二四·八厘米 横五二八·七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贮延春阁 五玺全 宝笈三编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北宋末年),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研习绘画,供职于内府翰林图画院。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记载他“性习绘事,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是图无作者款印,据尾纸金人张著的跋文,作者是张择端。作者以长卷的形式描绘出北宋汴梁城的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市俗风貌,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枢纽—汴河及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图中共计绘人物约六百名,牲畜八十余头,房舍三十多栋,树木百余棵,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凑,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卷中许多场景为《东京梦华录》《宋史》等史籍所印证,因此,它除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真实地描绘了北宋民间生活的各方面,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宋代的经济、建筑、交通、服饰、习俗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此图流传有序,在宫廷与民间历经辗转。它最初收贮于宋徽宗内府。北宋灭亡,此卷流落至金邦,成为私人藏品。元朝初年,被统治者纳入内廷。明至正年间,它由宫廷又转入民间,后被奸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藏。隆庆年间,它重新被官府收没,第三次归入宫廷。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大太监冯保巧用伎俩获得此图,并将它带出宫外。清乾隆年间,它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死后被抄家,此图卷遂进入清宫,藏于延春阁内。逊帝溥仪时将此图卷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一九五七年,回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此图尾纸有张著及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杨准、刘汉、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冯保、如寿等十三家题跋。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清明上河图》全卷?

预告:一张都不能少——故宫石渠宝笈典藏篇皇室秘赏(元、明)将在周四推送。欢迎关注!


/ 故宫博物院官网

整理/《艺术商业》苏盛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除了《清明上河图》你还需要知道这些(展品展期详单及重要作品预览)
展讯| 详解故宫90年特展:石渠宝笈(展品展期详单)
故宫特展第二期遇冷? 换展后最全清晰大图详解
不需故宫跑,点开即看《石渠宝笈》特展
宋-黄庭坚书法大全[1]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11)宋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故宫博物院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