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是守住乡土的最后一批农民

此为个人行医日志,作者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守住乡土的最后一批真正农民,正在悄然离去。老家每一年的冬季,都会走一批老人,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土生土长的乡村,甚至一辈子未曾离开过乡村。目前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或者曾经在城市打工,或者正在城市打工。而那些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多数与土地厮守了一辈子,也从未离开过土地。

这些老人越来越少,一位又一位远离世间,又长眠于与自己相伴一生的土地。现在,在农村想找一位小脚老太太已经很困难了,至少在90岁以上。他们,可以称之为守住乡土的最后一批真正农民。

几乎每一位中医在心灵的最深处都有一丝挥之不去的乡土情节,或者称之为田园情怀。这可能由于中医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与现代医学产生于实验室不同,中医的经验主要来源于民间。所以即便到了近代,有些名声响彻大江南北的中医大师,依然魂归故里,把自己的躯体还给乡土。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先生,半生在外漂泊,在奉天创办中医院,晚年客死天津,依然安葬在故乡祖茔。名震上海滩的中医大师丁甘仁先生,虽客死沪上,也是归葬故乡孟河。

中医离不开土地,中医所用的药物几乎都来源于土地,草木虫石,皆来源于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中药,也没有中医。

有一位传统师承的老中医,有一次和我聊天,老先生说他们当年拜师学习中医,几乎都是从采药、认药、加工药材开始。师父认为这个学生有悟性,才有机会安排到药房抓药,这样可以看到师父的处方。如果再有悟性,才有机会站到师父的身后侍诊,端茶倒水,可以看到师父如何诊病。

想一想,我们现在学习中医实在是太幸福了,不用扛着锄头,背着大筐,盯着日头去采药。不过话说回来,个人以为药物的功效光靠书本上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身体力行亲自观察才行。因为文字记载太过机械死板,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真正想了解一个人,光靠别人描述往往失于客观公正,必须要亲自去靠近他,并且与其打交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正想彻底了解一味草药,对其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加工炮制,都要了解才行。这样,对药物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语言文字,而是已经深入到了其骨髓的层次。

小时候,田间地头都是草药,比如车前子、蒲公英、小蓟、桑叶、白茅根、芦根、蒲黄、荷叶、槐米、葶苈子、马齿苋、菟丝子、地锦草、旋覆花、王不留、苍耳子、薄荷、冬瓜皮、桑葚子、桑寄生、玉米须、锦灯笼、合欢树、椿根皮、苘麻子、水红花子、石龙芮、龙葵、葎草、荔枝草、鬼针草、摩箩……作为农民的我对他们的生长环境了如指掌。等到系统学了中医,心里面恍然有一种感觉,感觉它们的功效与它们的生长环境或者形状气味,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好像用语言文字又表达不出来。

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两军对垒之际,主帅调兵遣将,根据每位将军的特点安排不同任务,对将军特点的把握绝不是仅限于文字概念的描述,而是深层次的熟悉了解。中医组方选药也是,不能限于书本上的文字概念,而要靠对草药的真正体悟了解,有时甚至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因为此时草药在医师心目中是一个立体形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选用它就是有效。

个人以为,想做好中医,先做守住乡土的农民。闲暇时间,去野外观察每一味药物,对临床疗效的提升大有裨益。比如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生长,对其功效与主治病种,就会感到非常奇妙有趣。我们祖先发现草药,虽说是反复的实践,但最初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对植物的持久亲密的观察。

即便早已不耕种土地,但我依然时刻体会四季的冷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拔下一颗野草,闻其味道,然后放在嘴里尝一尝,用心去体悟其治病功效。庆幸自己是农民,在心灵最深处也愿做守住乡土田园的最后一批农民!如同莫言先生,对土地有深情,才能写出感人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奖。每天看到城市的灯红酒绿,车辆喧嚣,长发靓女,仿佛这一切都与我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土』2017第一部春耕记录片,演绎西海固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这种草药号称“回阳救逆第一品”, 与人参齐名, 刘病已却栽在这上面
农民大叔赶集卖草药,现场讲解翻白草的功效,作用真不少!
农民大叔赶集卖草药,讲解“翻白草”的神奇功效,长知识了
千金不换的草药金不换
70岁老中医一生从未输液!一种便宜的草药,泡制的药酒有何功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