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移步不换形,守住“三分唱七分说”

尽管书场里常常"满座皆是白头翁",但他们并不着急吸引年轻人,生怕因急躁而轻率,伤了根、失了原汁原味。对戏曲创新,上海评弹团有自己的看法、做法——

移步不换形,守住“三分唱七分说”

文汇报记者 邵岭 2012-05-07头版

  不久前,在首尔举行的中韩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演出上,上海评弹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跟韩国首尔剧团合演了一出《春香传》,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地方小剧种难得以“文化使者”身份登上别国舞台。以前评弹演员虽然也出国演出,但主要在华人圈里打转。很多人挺惊讶:就算在国内,评弹听众也主要是长三角的中老年人,而且近年来书场日渐萎缩;这样一门小众的戏曲艺术,怎么也“跨国”了?

  “大家欣赏的就是我们的原汁原味。”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如是说。这些年,当改良与革新成为戏曲界的热词,上海评弹团却一直走着不同的路:把根留住。拒绝创新?非也,只是他们所有的创新都谨守传统根底,一心要将自己这门“三分唱、七分说”的艺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长久传承。

  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戏曲创新的另类标本。

不要伴奏、不要舞美,也不要作新曲

  苏州话是评弹演员的“母语”。不过,眼下即便在苏州,评弹演员一张嘴,人家就知道他或她是干什么的——除了唱评弹的,谁还能说一口老派、正宗的苏州话?评弹传承之谨严,由此可见一斑。这当然不是全部。就拿这回合作演出的《春香传》来说,这是个在韩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和周慧负责前15分钟的开场部分,评弹团为此新创作了一部弹词开篇——可是全然听不出半点“新”味:里头随处有“绿茵茵茵绿芳草地,水碧碧碧水连田桑;柳垂垂垂柳如丝绦,红嫣嫣嫣红花斗芳”这样的词,用了传统句式“疗妒羹”,是《潇湘夜雨》给编剧石琦珍带来的灵感,在国内彩排时就赢得了“最美是评弹”的赞叹;韵腔曲调,则运用了蒋调、俞调和薛调,虽只两名演员,却把对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听惯了“板索里”的韩国观众大为赞叹——他们本以为评弹和“板索里”差不多,都是连说带唱,没想到丰富得多。一句话:评弹新创作的所有元素都取自传统作品。一桌两椅,三弦琵琶,自弹自唱,不要乐队伴奏,不要舞美道具,也不搞新的作曲:“作新曲会冲淡流派特色,甚至消灭流派”,秦建国如此表示。在戏曲界不少人恨不得甩掉过去向前猛跑的今天,上海评弹团对于传统的格外坚持显得另类,而在这坚持背后的念头是:一个剧种越是保持本色,生命力越顽强。

  评弹的本色是什么?说噱弹唱演。为了把这5种功夫磨练得精进,上海评弹团规定:说长篇跑码头的老本不能丢了,每个演员每年都一定要去各地跑码头,演足150场长篇。码头,就是各地的书场,或在城镇或在乡村,要演员自己找上门去谈生意,说一部长篇,少则10天,多则1个月,吃住都在书场,收入怎样,全看听众买不买账。这是戏曲最传统的表演方式,只是到了今天,还在坚持这一传统的剧种已所剩无几。如此磨练的效果如何?“拿到一部新写的作品,我们的演员看着词就可以直接唱出来,这种本事,现在还有哪个剧种的演员有?”秦建国很是骄傲。

读书深造,学唱京戏,还要会“说新闻”

  坚守传统并不代表抗拒创新;艺术的发展脉络,永远要有活水滋润,问题是引哪路“活水”,是兜头浇下还是像滴灌那般精细地注入根系。同样紧扣说噱弹唱演这5种功夫,上海评弹团这些年来尝试了不少在戏曲界领先的新招,比如出资送演员去读书深造,历史、古文、音乐概论等等专业都可以选修,目的是提高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评弹讲究“三分唱,七分说”,而且说着说着从前的故事还得嵌进种种噱头,这噱头可以是表演者在日常生活里的所见所感,也可以是时事新闻,就要个应景、新鲜,贴合听众当下兴趣——这可是评弹的一大特色,也是评弹演员的基本功,评弹名家吴君玉说过,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就要想办法嵌进书情里。“前辈们当年有这本事,今天的演员就难做到了。单说学问修养,我们的演员和台下听众往往有差距:你说的台下都懂,台下想听的你不懂,这个问题不解决,没法吸引更多听众。”秦建国很坦率:有深厚的修为打底,谈谈南海局势、聊聊食品安全,那才能举重若轻、妙语连珠。

  还有一件事,秦建国和同事们引以为傲:去年和今年的元宵节,上海评弹团连办了两台自娱自乐的反串晚会,演员们把评弹放到一边,“改行”唱京剧、沪剧、锡剧、黄梅戏、京韵大鼓甚至绍兴莲花落。这样的场面,至少在上海的戏曲院团里恐怕独一份。记者还了解到,上海评弹团曾有个京剧票房,2000年前后非常活跃,还在位于波特曼的商城剧院办过一台京剧晚会;眼下,他们正打算把这个票房恢复起来,不一定非要学唱京戏,主要是鼓励青年演员多观摩学习其他剧种——鼎盛时期的评弹界,很像一个实验室,充满了各种与其他戏曲发生的化学反应:杨调创始人杨振雄曾拜俞振飞为师,蒋月泉的很多韵腔技巧则来自杨宝森。

  关于戏曲改革,梅兰芳曾提出“移步不换形”的观点,之后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对此作了进一步解读:移小步不换大形。上海评弹团的种种创新之举,或是这句话很好的注解。“我们也想吸引年轻人,但不会因此把评弹变成另一门艺术。”他们相信,听众既然走进书场,期待的就不是电影,不是多媒体,不是西洋戏剧,而是最原汁原味的评弹。只有满足了这种期待,才可能把听众留住。

  去年评弹团去台湾演出两场,一票难求不说,听众席中三分之二的脑袋是黑色的。尽管回到本地,书场内常常仍旧“满座皆是白头翁”,但他们并不着急:“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上了年纪之后爱上评弹,这也足以证明评弹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守护好评弹,定心等待那一天到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熟市评弹团上海兰心大戏院专场精彩上演
艺术史论 | 苏州评弹在上海
上海评弹团优秀青年演员陆锦花
赏读《弹词开篇集》
上海评弹团青年评弹演员:吴啸芸
评弹演员都是旗袍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