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被吹上天的14种食物! 二、反式脂肪酸背后的健康隐患!

沈阳晚报 2018-11-06 23:00:59

      一、被吹上天的14种食物!

      生活中,保健品花样和宣传方式层出不穷,功效也是吹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和中老年人是最容易上当的人群,他们往往被某一夸大功效给忽悠,结果花了一堆冤枉钱。

下面,小编为你科普一些被吹上天的食物,避免再上当了哦。

     1、蛋白粉:健康人根本不需要

这些年胖纸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瘦纸也永远吃不胖。瘦得皮包骨,一点也看不出血色。于是,有商家说了,应该补充蛋白质。然后,蛋白粉就开始卖起来了。

实际上:

一罐400克的蛋白粉要卖两三百块。健康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的蛋白质,这些数量的蛋白质是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饮食来满足的。因此,正常饮食的健康人是不需要额外补充蛋白粉的。

     2、葡萄籽:商家偷换概念

平时吐掉了的葡萄籽,也被商家大肆宣传为能抗癌、抗氧化、延缓衰老,各种“葡萄籽油”“葡萄籽粉”也卖得火热。

实际上:

葡萄籽提取物抑制癌细胞的实验数据不少,但结论前提都写得很明确——“体外实验能够抑制癌细胞”。“体外实验”只能说明可以针对特定癌细胞进行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葡萄籽提取物能够在体内抑制癌细胞。

     3、有机食品:只是心理安慰

每逢逛超市,总有人跟你推销各种“绿色蔬菜”“有机大米”,听起来就很高端、健康,再加上包装上的“天然无农药”,简直就是吸引力满分。但其实,“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实际上:

早前已有消费者协会对市面上的有机食品、绿色蔬菜等进行抽样检查,分别对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污染物限量、理化指标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些所谓“有机食品”“绿色蔬菜”,虽然在价格上比普通蔬菜高出好多,但这些指标检测结果依然超出国家标准……

     4、高钙奶:并不比普通牛奶有用

大家在买牛奶的时候,常常会看到高钙奶,其价格也比普通奶高出不少。营养师介绍,所谓高钙奶只是在生产的时候,人为地额外添加了一些钙,也就使得奶中的钙含量高一些了。

实际上:

普通牛奶中的钙为乳酸钙,吸收率较高,而高钙奶中是人工添加的碳酸钙,吸收率较低。高钙奶喝了也不等于能将所含钙成分完全吸收,其实普通牛奶也就够了!

      5、鱼油:吃鱼就够了

各大保健品专柜,鱼油永远是大花魁。真的那么好吗?

实际上:

既然鱼油来自于鱼,提纯鱼油并不稳定,那么吃鱼不是更直接有效吗?答案是肯定的。除了鱼油之外,鱼还提供优质的蛋白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鱼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很低,这对于心血管健康也是极好的。

     6、海参:不比鸡蛋强

只要往餐馆里坐,翻开菜单总有一款海参,各种做法引诱着你。更重要的是,老板说了,这货蛋白质含量老高老高了。又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忍不住就点了。可是,贵得心疼哇。

实际上:

海参的价值在于蛋白质,不过它的蛋白质含量虽然很高,但质量并不高。蛋白质有高质和低质之分,其质量主要通过人对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吸收率来做评判。

鸡蛋才是最符合人体氨基酸模式的食物,所以鸡蛋是一个完美的蛋白质来源。人吃海参还不如一天吃两个鸡蛋,再搭配些豆制品和青菜,后者摄入的蛋白质在质和量上都要远远胜于海参。

       7、解酒药:并不能减轻醉酒危害

中国向来有劝酒习惯,尤其对于生意人来说,更是应酬不断,酒水不断。于是,药店里各种解酒药卖得火热,还宣称可以千杯不醉。

实际上:

解酒药只是个噱头。他们的批号并非药品,而是保健食品,它们的成分只是一些护肝的成分,并不能减轻醉酒的危害。解酒最根本的是适量饮酒。每天饮白酒不超过2两,饮啤酒不超过两瓶。

     8、酵素:一进嘴就失活了

酵素这两年火得不要不要的,不少商家纷纷声称这货能帮助排毒美容减肥,神一样的速度挤进了保健品排行榜。

实际上:

“酵素减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忽悠。“酵素”其实是日本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酶”。

但胃中的酸性很强,一般而言,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经受住考验。再加上胃中还有专为酸性环境而生的胃蛋白酶,可以把别的酶切开,到了小肠的蛋白酶攻击性更强,不管食物蛋白还是酶,都会被切得七零八落,不可能再有活性了,吃了等于白吃。

     9、儿童酱油:有害无益

儿童酱油的广告宣称“专为儿童健康研制的酿造低盐淡口酱油”,适合拌饭、清蒸食物等,一则起到开胃的作用,二则补充营养,“充分考虑处于发育期的儿童味觉特点,富含18种氨基酸、有机酸、碳水化合物等儿童所需的营养元素”。

实际上:

专家提醒,儿童饮食完全不需要额外再用酱油来调味。正常饮食中含有的钠,已经足够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任何外加的盐都是多余的。而且小时候越“重口”,长大之后就越难以控制盐的需求量,高血压风险也就越高。

     10、养胃饼干:还不如苏打饼干

随着“猴菇饼干养胃”的说法越来越流行,市场上与猴菇有关的食品越来越多。小编逛超市的时候也掏钱买了一大盒,真够贵的!吃着吧,并没有多好吃,可谁让电视上说养胃呢。

实际上:

据专家介绍,从药物的角度来说,它的有效剂量、主要作用、副作用,是否有不良反应,适应人群、禁忌症、炮制剂型等都是有规定的,符合要求的用药,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所谓的“养胃饼干”,很难达到其宣传的养胃功效。

而且,苏打饼干本身就是养胃的好帮手,花大价钱去买所谓的养胃饼干,倒不如几元一大包的苏打饼干。

      11、初产蛋:珍贵≠更营养

称为“初产蛋”(即鸡开产一个月内的蛋),被很多人认为是浓缩的鸡蛋精华,不惜高价也要买来吃。一些商家也宣称初产蛋能促进大脑发育和增强体质,营养价值高,特别适合产妇、学生及老年人食用。

实际上:

“初产蛋”是指母鸡在110天~130天内生产的第一窝蛋,虽然“珍贵”,但营养价值并不比其他普通鸡蛋高多少。而且,初产蛋健脑的说法也不靠谱,有益大脑健康的营养物质主要是n-3脂肪酸、卵磷脂等,没有数据显示初产蛋的这些物质含量比普通鸡蛋高。

     12、黑糖:只是长得黑

大姨妈问题,一直是困扰女性的大问题,尤其是这两年年轻女性生活作息愈发不规律。于是,黑糖食品开始成为很多人喜欢的零食,也一直被宣称为天然健康食品,有美容养生作用。当然,价格也要比红糖高。

实际上:

专家说,“其实黑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糖,功效上和普通红糖无异”。很多人认为黑糖功效比其它糖更好,其实,黑糖和红糖一样都属于蔗糖,两者本质上并无差别,在营养价值与食用功效上也相同。

     13、黑枸杞:还不如吃茄子

去年去旅游,被安利了一把黑枸杞。黑枸杞一度被称作“软黄金”,据商家宣传具有万能功效,价格最高达每公斤数千元,甚至引发了数千人盗采野生黑枸杞。

实际上:

专家解释,黑枸杞只是比红枸杞的花青素含量高一些而已。其实,日常的紫黑色食物,比如葡萄、茄子、紫薯、桑葚中都含有花青素,想用黑枸杞来补充,性价比很低。

     14、蜂胶:尚未有科学依据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上采集的树脂再加上自己的分泌物得到的一种胶状物。蜂胶还能阻挡细菌等外来侵袭。希腊、罗马、埃及等地的古人,用它来疗伤、消炎,以及制作木乃伊。这么厉害?对人体也很有效咯?

实际上

商人们看到蜂胶可以被用来吹嘘的空间——既然可以阻挡细菌的外来入侵,那么“抗菌”“抗病毒”到“调节免疫”“抗肿瘤”应该也不在话下吧。但事实上,蜂胶功效的研究多集中在动物或者细胞身上,针对人的实验规模都不大,在医学上不被认为能够足以得出结论。

所以,不必盲目相信一些听起来很厉害的“养生推荐”。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均衡营养,就是最好的养生了!


     --------------------------------------------------------------------------------------

        人工反式脂肪酸背后的巨大健康隐患,您需要知道

      冰激凌、饼干、巧克力都是人们爱吃的食品,然而这些美味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健康隐患。部分饼干、巧克力派、奶油蛋糕等休闲食品中,可能含有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酸。2013年11月7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以人工反式脂肪酸可能引发心脏病为由,建议禁止在从小甜饼到冷冻比萨饼的各类加工食品中添加人工反式脂肪酸。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普通植物油经过人为改造变成“氢化油”过程中的产物。经过人工催化,向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植物油中适度引入氢分子,就可以将液态不饱和脂肪酸变成易凝固的饱和脂肪酸,从而使植物油变成黄油一样的半固态甚至固态物质。其中,有一部分剩余不饱和脂肪酸发生了“构型转变”,从天然的“顺式”结构异化成“反式”结构,就是我们说的反式脂肪酸。

先了解下脂肪酸

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体内的脂肪多数是人体自身合成的,但也有些种类的脂肪人体无法合成,必须从膳食中吸收。

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动物产品和某些植物油(包括椰子油、棕榈油和可可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植物油和海产品,其中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天然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不饱和键都是“顺式”的——以不饱和键为轴,其两端的碳链都位于双键的同一侧。“顺式”的双键结构又不是非常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转变为“反式脂肪酸”——两端碳链位于双键的相反侧。

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很大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人们通过社会流行病学调查和毒理学试验,逐渐认识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实际上比动物脂肪还要大。这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引起的,它增加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动物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还高。

衡量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标志是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胆固醇有两种,一种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它的含量过高,就会慢慢地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导致动脉硬化。一种是“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够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饱和脂肪酸能增加“坏”胆固醇的含量,相应地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反式脂肪酸除了能增加“坏”胆固醇的含量,同时还能降低“好”胆固醇的含量,相当于双重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顺式脂肪酸则没有这个问题,有的顺式脂肪酸反而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使在摄入量很少时(只占食物热量的1%~3%),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仍然很明显。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的量不要超过食物热量的1%,大致相当于不要超过2克,吃一份炸薯条就远远超过了这个量(大约含5~6克反式脂肪酸)。所以经常食用快餐、糕点、油炸、焙烤等食品的人,就很难不超过这个限量而成为食品安全的受害者。

从2003年6月1日起,丹麦市场上任何人造脂肪含量超过2%的油脂都被禁,丹麦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人造脂肪设立法规的国家。此后,荷兰、瑞典、德国等国家也先后制定了食品中人造脂肪的限量,同时要求食品厂商将人造反式脂肪的含量添加到营养标签上。200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规定,从2006年起,所有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一栏中,都要加上人造反式脂肪的含量。FDA同时提醒人们,要尽可能少地摄入人造反式脂肪。巴西也通报了类似的新规定,称将自2007年7月31日起,强制要求在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中标注包括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含量的信息。

文章开头所说,以可能引发心脏病为由,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于2013年11月7日建议禁止在从小甜饼到冷冻比萨饼的各类加工食品中添加人工反式脂肪酸。

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广州这种大城市居民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仅为0.3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1%),因此它对我国居民总体健康风险很低。但我们不可对此掉以轻心,因为仍有一些城市居民(约占0.42%)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超过了1%。相关部门规定,婴儿食品中不得使用氢化油。在中国没有限制和禁止反式脂肪酸前,编者建议尽量不购买或少购买糕点、油炸、焙烤等食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避免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可防止发胖
我们还要继续这么吃吗?
食物中的这一物竟是身体杀手
︱学养生 ︳餐桌上的定时炸弹,你还在与炸弹为伍吗?
藏在蛋糕、面包...中的“定时炸弹”!反式脂肪酸千万要注意!
脂类参考摄入量[脂类参考摄入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