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保定的衙门——明朝军事机构大宁都司内迁保定始末

明朝军队分内卫和外卫两部分。内卫主要负责京师的守备、皇宫的守卫和皇帝的护驾等项事宜。外卫主要负责防御外侵、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平叛、集结征伐等。

外卫的管理体系为朝廷——兵部——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卫所。其中都司为朝廷派驻各省的军事指挥机关,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最终决策权在朝廷。卫所是明朝外卫部队的基本兵制,一般几个府为一个卫的防区;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所下辖总旗,总旗下辖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

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盘踞在沙漠以南,而且不时南下,威胁明朝的安全。为了巩固北部边疆,明朝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战役,在长城以北与残余元军决战。经过几次战斗,元朝残余势力投降,明军进入辽东。

明军进入辽东后,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政府分别修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并在大宁城设了大宁卫(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西南大明镇)。后在此处又设了都指挥使司(简称大宁都司),驻军范围为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名大宁都司为北平行都司。为了巩固疆土,朱元璋又分封了多位塞王,驻守北部各军事要地,统军戍边。其中宁王朱权分封于大宁,驻守大宁的部队即属朱权节制。

明朝武官画像

朱权管辖的大宁部队主要为蒙古族,含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由于朵颜卫(亦称兀良哈卫)在三卫中势力最大,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三卫驻守的地区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往来奔袭,骁勇善战。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为防止现驻大宁且势力较大的宁王朱权蹑其后,从而造成威胁,遂于同年十月,北上大宁,决计先将宁王朱权拿下,以解除后顾之忧。

《明史》说:“成祖行,宁王饯诸郊,三卫从,一呼皆起,遂拥宁王西入关。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作战。”

看来,宁王朱权在燕王朱棣高压下不得已给予了配合,主动在城郊设宴饯迎朱棣军,并让自己的部队归顺朱棣。蒙古族的朵颜三卫见势也赶紧做了响应,一呼而起拥送宁王离开驻地。朱棣顺利解除了宁王兵权,对蒙古族的朵颜三卫的表现很是好感并给予信任,挥师南归时还在三卫部队中抽选了3000精锐,跟随自己南下攻打建文帝。

在朱棣南下进攻建文帝的战斗中,朵颜三卫的3000精兵发挥了骨干作用。蒙古军所向披靡,建文帝的军队节节败退。经过几年的拉锯战,最终朱棣夺得了王位。大宁都司的蒙古兵为朱棣立下了大功。

对此《明史》有这样的记载:“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

可见朱棣称帝后,为了感谢宁王的配合和朵颜三卫的响应,应宁王要求内迁之请,改封宁王于富庶之地南昌,让他离开了苦寒之地,并把大宁的大片土地作为封赏和酬劳送给了蒙古族的朵颜三卫占有。

朱棣称帝后,首先考虑的是刚夺来的皇位和新立首都北京的安全。他认为建文帝虽然被推翻,但其势力都在南方,此时虽然把首都定在了北方的北京,北京面对南方的潜在势力,仍有安全之虞。因此,朱棣决定把防御的重点放在首都北京以南,这里应该驻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守卫首都的南大门。

位于裕华路上的直隶总督署,明朝原为保定府衙署,大宁都司迁保定后都司署即驻在这里

那么调哪一支部队过来?这时列入首选的就是大宁都司管辖的部队包含朵颜各卫。朱棣私下盘算:第一,这支部队战斗力非同一般,且为自己夺天下立下了大功;第二,驻在大宁的这支部队距首都远达800里,担心他们将来一旦做大难以控制。为此将这支部队主力南调就成了最好选择。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在改封宁王于南昌的同时,重置大宁都司指挥机关于保定府,名称仍叫大宁都司。大宁都司部队的大部撤离大宁,内迁长城一线。应该说,从朱棣个人利益考虑,这一决策在当时是正确的,北京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朱棣的皇帝地位也得到了稳固。

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其代价也是巨大的。随着大宁的撤守,明朝北部边疆全线后撤至长城一线,被舍弃的地区在地理上形成了巨大的真空。而这个真空,明朝不去填补,草原部落必然填补,从而导致边疆结构发生根本性逆转。果然,不久这里就被北元(元朝灭亡后蒙古残部建立的政权)占领,给之后的明朝疆域带来隐患,也给长城南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带来灾难。

明朝大宁都司的蒙古人画像

大宁南迁部队,一部分卫所驻扎在了长城一线,包括顺义、蓟州、平峪、香河、三河一带,一部分继续随大宁都司向南部的保定移动。

《明史》载:“兀良哈三卫乞居大宁废城,明廷不许,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

可见这期间,兀良哈三卫曾经提出过还回到大宁原地的要求,那里毕竟是他们的原有地盘。朱棣坚决不允许,但折中的意见是他们可以居住在离大宁南去200里之外。

按照明朝制度,卫所军兵由特定的军户充当,所谓军户即职业军人家庭。这些军户的来源和形成,大体有“旧元军”“从征”“归附”“谪发”“垛集”等渠道。“旧元军”,即元朝遗留的旧军队;“从征”,即诸将原有之兵;“归附”,即落草群雄兵归附;“谪发”,为获罪而谪发之人收归军队;“垛集”,即籍选,也叫“抽籍”,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这是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可见,明朝卫所兵的来源比较多样复杂,但主要还是以蒙古族为主。这些人不管从何渠道入军籍后,即成世籍,在兵部列册。

自永乐元年(1403年)大宁都司南迁保定后,大批原部队的军人及其家属来到内陆,特别是保定一带,明政府曾给他们划拨了土地,让其屯种自给。

据康熙《古今图书集成》载:“大宁都司管理左、右、中、前、后及茂山六卫,紫荆一所,共辖屯地5898顷20亩,屯营168处。”可见军人和家属们的生活是自成体系的。

从永乐元年(1403年)至明朝灭亡的220多年间,大宁都司的军队由最初近2万人世代更替,不断充实完善,期间累计总数亦当在10万人以上。除10万正式军人外,还有军人的家属和后代,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人世代驻守和生活在保定一带,虽然独立编籍,事实上他们已不是完全的封闭状态。在扩兵、婚姻、子女、劳动、交往、商业、风俗等方面,与保定长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朝灭亡后,大宁都司在保定的部队继续保留了短暂一段时间,后来被清朝军队所取代。被取代后的这些大宁都司的军队,大部分离开了军人这个职业,其家庭也不再有原来的“世籍”。这些离开军队的军人和家属都留在了保定一带,并与当地居民相融合,成为保定民族的组成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分钟了解《大宁都司》明朝在东北地区西部设立的军政机构
随笔 ‖ 期待“八一”再相聚
全球十大最残酷军事训练,一个比一个恐怖,你敢吗
他为了多交党费,和毛主席“讨价还价”,激战9天壮烈牺牲
庆祝八一建军节
不输给彭德怀的我军将领,战死后被割下头颅,次子91岁才找回头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