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个名中医的痤疮验方

痤疮是什么:痤疮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痤痱”、“酒刺”等。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毛孔堵塞。多认为是由于内分泌紊乱,雄性激素分泌亢进引发皮脂腺肥大,导致皮脂大量分泌,进而细胞角化过度堵塞了毛囊口所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的特点:是在颜面及胸背散发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豆渣样物。初起皮疹为芝麻到绿豆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黄白色粉渣,易遗留凹陷瘢痕。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

痤疮的发病机制:现代皮肤病学论痤疮是以雄激素增多、皮脂增多、排脂受阻、细菌感染为轴心的发病机制。目前,中医常以清泄肺胃湿热、凉血解毒、泻火通便、滋阴降火、疏肝活血、健脾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

一、治疗方

(一)内治处方

1.滋阴清肝消痤汤

【组方】 女贞子20g,墨旱莲20g,柴胡15g,郁金15g,丹参30g,鱼腥草20g,地黄15g,甘草5g。

【方解】方中女贞子、墨旱莲相合为传统古方二至丸,其中女贞子甘苦清凉,滋阴养肝;墨旱莲甘酸微寒,养阴凉血;两药共奏滋阴清肝之功,是为君药。柴胡、郁金辛寒,疏肝清热凉血,助女贞子、墨旱莲清泻肝肾之虚火,是为臣药。丹参、地黄凉血清热解毒,鱼腥草清肺解毒,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清热解毒,是为使药。

【功效主治】 滋阴清肝,凉血解毒。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总结】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等病因有关外,还与肝肾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属水,肝属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人体阴阳的平衡。若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一方面虚火上炎灼肺,引起肺热血热;另一方面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阴不足,肝经郁热。

【处方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范瑞强主任医师经验方。

2.消痤汤

【组方】知母12g,黄柏12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地黄12g,鱼腥草30g,连翘15g,丹参15g,生山楂15g,甘草6g。

【方解】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滋阴泻火解毒;鱼腥草、连翘清肺解毒;地黄、丹参、生山楂凉血化瘀清热;甘草解毒清热,调和诸药。

【功效主治】 滋阴泻火,清肺凉血解毒。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 陈会芳.消痤汤治疗痤疮36例临床观察.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5):390.

3.凉血消痤饮

【组方】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黄芩、黄柏、栀子、知母各9g,地黄、丹参、陈皮、紫草各15g,白芷9g,牡丹皮15g,苍术9g,甘草9g。

【方解】金银花、黄芩、丹参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活血,为君药;蒲公英、黄柏、栀子清热解毒,紫草、地黄、牡丹皮凉血活血,共为臣药;陈皮、白芷、苍术健脾和胃、燥湿祛脂,知母泻火滋阴,共为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凉血活血。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遍,滤液混合约500ml,每次250ml,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马静霖,辛琳琳,高敏虹.凉血消痤饮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初探.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5):343-346.

4.三花三皮汤

【组方】金银花、槐花各15~30g,野菊花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粉牡丹皮15g,地黄15g,赤芍15g,丹参15g,甘草6g。

【方解】金银花、野菊花、槐花为君药,三花甘寒入肺、胃、肝经,质轻易升浮,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桑白皮、地骨皮、粉牡丹皮为臣药,入肺、肝、肾三经,清肺凉血散风。地骨皮退虚热、泻虚火,现代研究证明其有抗过敏作用,配桑白皮散表之风热,泻肺经积热。地黄、赤芍、丹参入心、肺、肝经,为佐药,有滋阴降火、活血祛瘀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

【功效主治】 清肺散风,凉血解毒,消肿退斑。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14天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 时水治,袁兆庄,庄国康.三花三皮汤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100例.北京中医,2000,19(1):37-38.

5.凉血清肺饮

【组方】地黄15g,玄参12g,石斛12g,生石膏30g,寒水石12g,白花蛇舌草30g,桑白皮12g,黄芩9g,生山楂15g,虎杖15g,生甘草3g。

【功效主治】 养阴清热,凉血解毒。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疮、酒渣鼻。

【加减】皮疹糜烂及伴油腻性脱屑者,加茵陈15g、生薏苡仁15g;鼻翼潮红者,加制大黄9g、苦参(片)15g;皮损呈结节囊肿者,加益母草15g、莪术12g,以活血化瘀;大便干结者,加瓜蒌12g、枳壳9g。

【制法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min,再煎煮30min,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以连续用3~4个疗程。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顾伯华老中医经验方。

6.桃核承气汤加味

【组方】桃核12g,大黄6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3g,蝉蜕10g,金银花10g,麻黄6g,连翘10g,白花蛇舌草15g,丹参12g。

【功效主治】 攻下瘀热。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毛囊炎,伴便秘者。

【制法用法】 每日1剂,日服2次,早晚分服。

【处方来源】 编著者经验方。

7.痤疮汤

【组方】 蒲公英60g,大青叶60g,连翘20g,天花粉20g,乌梢蛇12g,生薏苡仁30g,桑枝15g。

【方解】 蒲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连翘发散表面邪气,天花粉凉血养阴,乌梢蛇祛风除湿,生薏苡仁利湿排脓,桑枝引经走上。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除湿。痤疮。

【加减】女性患者发病与月经有关,加四逆散;男性体格壮实者,蒲公英、蓼大青叶可加至100g;血热者,加地黄、牡丹皮;湿重者,加土茯苓。

【制法用法】 每日1剂,日服2次,早晚分服。

【处方来源】 樊正伦教授经验方。

8.调经消痤方

【组方】 仙茅、淫羊藿、黄柏、益母草、当归、牛膝各10g,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2g。

【功效主治】 调理冲任。主治女性月经前痤疮。

【制法用法】 每日1剂,日服2次,早晚分服。

【处方来源】 验方。

9.祛瘀消痤方

【组方】 桃仁、红花、赤芍、蒲公英、丹参、虎杖、蝉蜕各10g。

【功效主治】 活血散瘀。主治聚集性痤疮、愈后色素沉着或瘢痕者。

【制法用法】 每日1剂,日服2次,早晚分服。

【处方来源】 验方。

10.十味消痘饮

【组方】麻黄6g,苍耳子6g,豨莶草6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20g,七叶一枝花10g,丹参6g,薏苡仁30g,制附子6g,败酱草15g。

【功效主治】 利湿、解毒、消肿。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来源】 编著者经验方。

11.三黄附子消痤汤

【组方】 黄芩15g,黄连6g,黄柏15g,制附子10g,龟板30g,生薏苡仁30g,甘草10g。

【功效主治】 温肾、潜阳、解毒、消肿。主治痤疮,属于上热下寒者。临床见面部痤疮有脓点,或面红口干、口疮,但手足凉,舌淡苔白。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来源】 经验方。

(二)外治处方

1.复方珍珠粉散

【组方】 大黄、白芷、白及各等量,蒸馏水、醋各适量。

【功效主治】 活血解毒。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烘干研成细末,加等量珍珠层粉装袋备用。治疗方法:温水洗脸除去表面灰尘和过多油脂。痤疮针挑去粉刺、脓疱等脓液、脂栓,再用75%乙醇棉球消毒,然后取蒸馏水加少许醋将30~60g“复方珍珠粉”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45~60min后除去,并用温水洗净,睡前1次,15天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 黄清平.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寻常痤疮136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4,25(5):33-34.

2.中药消痤霜

【组方】 白鲜皮、苦参、白芷、地肤子、滑石粉各1000g,青黛400g,香霜适量。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上述药中除滑石粉、青黛粉外,共磨成细粉,再与滑石粉、青黛粉混匀,进行高压消毒后,取上述药粉与香霜按比例调匀即成药霜,用时每天中午、晚间清洗面部皮肤后,均匀地涂搽于皮损处,厚约1mm,分别于午后及次日早晨洗去。

【处方来源】马建国,张向峰,马龙,等.中药消痤霜外治面部寻常痤疮116例疗效观.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8):21-22.

3.青敷膏

【组方】 大黄、姜黄、黄柏各250g,白及180g,白芷、赤芍、天花粉、青黛、甘草各120g,饴糖适量。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 共研细末,用饴糖调成糊状,将药膏夹入薄绵纸中,敷于病变部位,每晚敷之,晨揭除。

【处方来源】 陈力.中药青敷膏外用治疗痤疮121例.陕西中医,2003,24(9):828-829.

4.消痤汤外洗

【组方】知母12g,黄柏12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地黄12g,鱼腥草30g,连翘15g,丹参15g,生山楂15g,甘草6g。

【方解】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滋阴泻火解毒;鱼腥草、连翘清肺解毒;地黄、丹参、生山楂凉血化瘀清热;甘草解毒清热,调和诸药。

【功效主治】 滋阴泻火,清肺凉血解毒。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 加水2000ml,煮沸后熏蒸患处,待适温后热敷,外洗患处,每日1次。

【处方来源】 陈会芳.消痤汤治疗痤疮36例临床观察.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5):390.

5.外用调理方

【组成】 柠檬汁1份,酸牛奶2份。

【制法用法】 混匀,涂搽脸上,20min后洗去。

【说明】 能消退痤疮愈合后遗留的色素斑。

6.囊肿外敷消

【组方】 乌梅、五倍子、丹参各等量,醋适量。

【功效主治】 软坚消结。主治囊肿型痤疮。

【制法用法】 乌梅、五倍子、丹参打粉,用醋调成糊,晚上外敷患处。

【处方来源】 经验方。


(三)针灸处方

1.腹针配合火针

【取穴】

腹针取穴: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滑肉门、外陵、大横。

火针:痤疮皮损部位。

【操作】

腹针操作:按腹针疗法要求精确选取穴位,针刺穴位按照由上至下、由里至外的顺序,其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大横中刺,滑肉门、外陵浅刺。腹针治疗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火针操作:选取痤疮皮损部位。暴露面部皮损部位,以痤疮中心部位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将华佗牌无菌针灸针(0.35mm×25mm)在乙醇灯上烧红至发白,垂直快速点刺皮损,每次选取3~6个部位,每个皮损点刺1~3次为宜,深度尽量控制在3mm以内。

火针点刺后稍加挤压,将痤疮中的分泌物、脓栓、脓血清除干净为止。火针治疗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同一个暗疮多次火针点刺。

【主治】 痤疮。

【总结】腹针和火针配合治疗,通过腹针远端取穴调理失衡脏腑,配合局部火针治疗消痈散结、行气活血。腹针取穴为腹部循行经络任脉、脾经、胃经、肾经穴位,其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四穴相配称为“引气归原”,起到通调脏腑、补益正气之功;

滑肉门、外陵相配称为“腹四关”,有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大横为脾经穴位,有健脾行气、祛湿导滞的功效。因此腹针诸穴配合有调理脏腑、益气扶正、行气导滞的作用。火针集毫针、艾灸之功效于一身,火针点刺局部,一则予邪以出路,邪去则正安;二则通行气血,气血和则百病不生。

【处方来源】 米建平,余焯燊,张紫君,等.腹针配合火针治疗痤疮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87.

2.耳针

【取穴】 双侧耳部肺穴为主穴,配以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

【操作】 穴在耳穴埋王不留行,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按摩以上穴位3次,每次约10min。

【主治】 痤疮。

【处方来源】 验方。

3.毫针方一

【取穴】 大椎、脾俞、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

【操作】 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 痤疮。

【处方来源】 验方。

4.毫针方二

【取穴】 主穴:肺俞、肝俞、胃俞、大椎。

配穴:肺经风热者,加曲池、大肠俞、合谷,脾胃湿热者,加内庭、阴陵泉;气血瘀滞者,加血海、膈俞。

【操作】常规消毒肺俞、肝俞、胃俞、膈俞、大肠俞、大椎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出血量为1~2ml。随症配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留针15~30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 验方。

5.自血疗法

【取穴】 足三里。

【操作】 抽取患者自身血3ml,立即注入足三里。6天1次,4次为1个疗程。

【主治】 结节型、囊肿型痤疮。

【处方来源】 魏玲.耳穴放血加自血疗法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9):852.

6.刺络拔罐

【取穴】 大椎。

【操作】 用三棱针在大椎处针刺放血,自然流2~3滴后,拔罐出血2~4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 马荣.大椎刺血拔罐治疗痤疮102例.中国针灸,1994,14(5):40.

7.耳穴贴压方

【取穴】 主穴:内分泌、肺、交感、面颊。配穴:胃、肠、神门、内生殖器。

【操作】主穴全取,配穴随症选1~2个。用酒精棉球在耳郭部脱脂,用0.5cm×0.5cm大小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于穴位处。一次选一侧,3天换另一侧。嘱患者每日按压2次,每次按压3~5min。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处方来源】 验方。

二、调理方

1.杷叶石膏粥

【组成】 枇杷叶9g,菊花6g,生石膏15g,米60g。

【制法用法】 上述三种药物共入布袋,加适量水,煎取药液,去渣后与米同煮成稀粥,每日1剂,分数次服食。

【说明】 常服有清胃泻肺解毒之效,对防治痤疮有一定的作用。

2.荷叶冬瓜汤

【组成】 鲜嫩荷叶1张,鲜冬瓜500g,食盐少许。

【制法用法】 将鲜嫩荷叶切碎,鲜冬瓜切片,加水1000ml煮汤,汤成加少许食盐。吃荷叶、冬瓜,喝汤,每日2次。

【说明】 具有清热解暑、润肺生津之效,主治痤疮初起。

3.蜜花石膏汤

【组成】 金银花、生槐花、玫瑰花、月季花各10g,生石膏30g,蜂蜜少许。

【制法用法】 前5味煎汤,加少许蜂蜜饮用。

【说明】 能清热祛湿解毒,对常见的青少年寻常型痤疮有效。

4.绿豆百合汤

【组成】 绿豆、百合各150g,冰糖少许。

【制法用法】 前2味加水2000ml,煮开后加入少许冰糖,煮汤服食之,每日2次,每次1小碗。

【说明】 有清肺解热除湿之功,对丘疹性痤疮有良效。

5.丝瓜汤

【组成】 马齿苋、鱼腥草各30g,丝瓜200g(不去皮)。

【制法用法】 洗净,煎汤服食。

【说明】 有泻热除湿、解毒消肿之功,对脓液多的结节型和囊肿型痤疮有显效。

6.苏木桃仁粥

【组成】 益母草30g,苏木15g,桃仁10g,黑豆160g,粳米250g,红糖适量。

【制法用法】用水煎煮前3味30min,弃渣取药液,再将黑豆160g加入药液和水,煮至八成熟,放入粳米250g煮成稀粥,加红糖调匀稍煮1~2沸即可食用,早晚餐各食一小碗。

【说明】 能活血消肿解毒,可用于囊肿型、结节型痤疮。

7.绿豆薏苡仁山楂汤

【组成】 绿豆、薏苡仁各25g,山楂10g。

【制法用法】洗净,加清水500g,泡30min后煮开,沸几分钟后即停火,不要揭盖,闷15min即可,当茶饮。每天3~5次,适用于油性皮肤的痤疮患者。

8.海带绿豆汤

【组成】 海带、绿豆各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适量。

【制法用法】 将玫瑰花用布包好,与各药同煮后,去玫瑰花,加红糖食用。每日1剂,连用30日。

9.薏苡仁海带双仁粥

【组成】 薏苡仁、枸杞子、桃仁各15g,海带、甜杏仁各10g,绿豆20g,粳米80g。

【制法用法】 将桃仁、甜杏仁用纱布包扎好,水煎取液,加入绿豆、薏苡仁、海带、枸杞子、粳米一同煮粥。每日2次。

【说明】 具有清热解毒、清火消炎、活血化瘀、养阴润肤之功效。

10.枸杞消炎粥

【组成】 枸杞子30g,白鸽肉、粳米各100g,细盐、味精、香油各适量。

【制法用法】 洗净白鸽肉,剁成肉泥;洗净枸杞子和粳米,放入沙锅中,加鸽肉泥及适量水,文火煨粥,粥成时加入细盐、味精、香油,拌匀。每日1剂,分2次食用,5~8剂为1个疗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个经典内治处方,消除带状疱疹不手软!
潮汕青草药民间祖传100秘方【值得收藏】
超微中药明方验方300例(附梅重陽医师临床常用透皮贴方)
肺胃蕴热有哪些中药处方?
痤疮汤
治疗毛囊炎,中医内治8种验方,方方对症疗效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