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是一场冒险



  生命是一场冒险

  难道历史没有教会我们吗?如果没有冒险,生命中就不会有传奇!

  ——圣雄甘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对生命失去了好奇心。人们的焦虑不断增多,不安全感越来越强烈。只有一种朦朦胧胧的记忆在提醒着我们遗失了什么东西,但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再找回来。

  我的工作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本完整的书,而我有幸读到了最后一页,甚至由此了解生命之书的大部分内容。正如美国精神病专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所言:“死亡能够彰显死者的个性。”一个人面对死神的态度,以及他的家人和朋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通常就是生命历程的总结。

  人怎样活着,就会怎样死去。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对死亡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不管敏感、开放和关爱,还是伪善、过度反应、固执已见,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往后的生命历程,包括死去的那一刻。

  作为一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我曾经同时照看过一富一贫的两名患者。多萝茜非常富有,她住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别墅里,家里有很多佣人和管家。多萝茜已经病得无法下床了,她让佣人把床移到门庭边,以便自己依然能够掌控一切。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多萝茜躺在床上,费力地举起骨瘦如柴的胳膊,对身边的女仆颐指气使。她昏迷的时候,家仆也不敢贸然进入她的房间,生怕她会突然醒来并下达一个新的命令。照顾多萝茜的女仆看起来都对她心存敬畏,但我无法察觉到当中蕴含着任何关爱或温情。就连多萝茜的家人也都是小心翼翼的,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冷漠,这让我很为多萝茜难过。

  另外一名患者名叫洛葛仙妮,她是一个身材矮胖、性情开朗的妇女。洛葛仙妮住在镇上暴力事件频发、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贫民区里。我记得她家起居室的地板上有一个大洞,房子下面有小鸡经常从这个洞里窜进窜出。还有力气的时候,洛葛仙妮总会拿着一把大扫帚把那些小鸡赶走。我很乐意去看望洛葛仙妮。她浑身散发着自信、幽默和温情的力量。她以超乎寻常的良好心态接受了自己的死亡过程。每次从她家离开时,我总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好像从她身上汲取了某种莫名的力量。

  虽然我是一名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我发现自己很想从洛葛仙妮那里学些什么。对于濒死的体验,洛葛仙妮知道的比我多。我问洛葛仙妮,为什么她能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洛葛仙妮用一种安详的表情看着我说:“我已经不再害怕死亡了,亲爱的。我的两个孩子就是在我的怀抱里去世的。我曾经与死神对视,而且我觉得他的眼神看起来非常和蔼。”

  如果是你,你更愿意选择哪一名患者的人生呢?一个是富有而渴望权力的多萝茜,当她发现自己无法控制死亡进程时,依然痛苦地挣扎着;另一个则是贫穷的洛葛仙妮,她曾经失去了两个孩子,却从苦难中学会如何打开心扉,并最终坦然面对自己的离世。

  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是在为未来埋下伏笔。有些人的个性或许很适合所从事的职业,但却不足以坦然对视死神。一旦了解需要朝哪个方向迈进,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是否愿意做出改变?

  改变的迫切性

  在泰国,人死后要实行火葬,骨灰被盛放在瓦坛中。在葬礼上,僧侣们会在瓦坛上系一个线团,然后把线团慢慢解开。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都会去触摸系在瓦坛上的丝线,意指与死者产生了直接联系。最后,僧侣们开始用巴利语为死者诵经超度:“世间万物皆非永恒,生生死死皆为天性。只要在世间真实地走过,和谐与幸福方能达成。”

  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潮涨潮退,日升日落,季节变迁,星系的诞生及消亡,生命衰老并最终步入死亡,无不处于这条规律的支配之下。变化带来无常。只要活着,无常就是永恒存在的。尽管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在提示着变化的永恒,但这个事实经常被忽略。

  比如,刚买的新车被人刮花了,孩子长大要离开家,亲人猝然辞别……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人们通常很难接受。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心,一位八十七岁高龄的患者常常说起,她年轻的时候曾多么健康,情绪是多么愉悦。而今身体的病痛让她沉浸在失落与沮丧之中。如果对“万事万物都会变化”这一法则视而不见,又怎能获得心智上的成长呢?只有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无常,我们才会产生热情和紧迫感。

  终将降临的死神迫使人们正视改变,开始反思甚至改变自己之前坚守的生活方式。佛说:“拒绝改变就像用手去抓滚滚前进的车轮。非但无法阻挡它,还会被碾得粉碎。”操纵的妄图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反而会让人在结局来临时惊慌失措。

  显然,我们一直拥有选择的权利。别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这种自我欺骗无疑会导致更大的困境。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惧怕改变让我们变得愤世嫉俗,而坦然接纳则意味着一个将改变转化成新事物的机会。惧怕改变的人在焦躁不安中拼尽全力保护自己、家人和财产不受伤害,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而接受改变的人开始重视个人和家庭的成长,他们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新状况,并热切地希望了解和尝试新的事物。

  通过观察小孩子的玩耍,我们能清楚看到这两种不同精神状态的雏形。有的小孩根本不在乎弄脏自己的衣服,他们在热情高涨的探索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有些小孩始终小心翼翼,想方设法保持衣服的清洁。当然,这里并不是在评说孰优孰劣,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倾向是否会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将如何影响人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成长并不仅限于守护已有的成绩,还包括放眼未来、寻找拓展的机会。为了能够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勇于放弃长期以来的习惯模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前进方向。如果生活被框定为一场维系安全感的比赛,我们在做决定时就会变得犹豫不决、担惊受怕。抗拒改变既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会毁灭人的创造性和自发性。

  成长还意味着要挣脱恐惧的束缚,超越束缚自己的局限。当然,这并非表示变化总是比维持现状更好的选择。有时,最明智的做法恰恰是坚持下去。选择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是选择的态度。之所以做某个选择是因为“的确需要这么做”,而不是因为害怕去做另一件事情。只有愿意去冒险并直面恐惧时,我们才能站到成长的起跑线上。

  我的朋友阿特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他的健康状况很不稳定,却有勇气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谈论自己的病情。由于我在临终关怀中心工作,所以偶尔会邀请他协办一些小型的研讨会。每次研讨会上,阿特热情的发言总会带给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好奇是什么令他如此勇敢。他说:“是我的病情让我做出了改变。”对于站在死亡边缘的阿特来说,获得成长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而我呢?我的身体相对健康,却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我总以为自己还有时间。阿特警示了我:我依然消极地躲在自己构筑的那个相对安全的小世界里。

  无论人们是否欢迎,改变迟早都要降临。问题是,在迎接改变之前,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痛苦和恐惧?违背习惯的模式无异于冒险,因为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人。除非已经厌倦了毫无生气的生活,否则我们就会拒绝改变和成长,只有走投无路时才会很不情愿地将改变作为最后的冒险。

  风险存在于恐惧和成长的分界点上。它意味着不确定,也是把自己从单调乏味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契机。毫无生气的生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然允许自己与这种毫无生气的生活相伴一生。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在逃避什么,却依然拒绝去改变、去冒险。

  生活会对冒险采取回应的姿态,它总在证明:冒险是值得的,它能让奔涌直前的生命活力得到完全的释放。难道非要等到七老八十了,才在弥留之际追悔往昔吗?不想留下永恒的遗憾,就必须在生活中冒险,踏上这一段探究心灵深处的旅程。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会越来越坚信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思维终将放弃与心灵争夺控制权的战斗。除了用冒险直面恐惧,再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开心门了。既然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你还担心会失去什么呢?

  从恐惧到欣赏

  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死亡:就像突然忘记某个想法那么微妙,也可以像沉入梦乡那么简单。任何形式的死亡都会在人的意识层面上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抵触,意味着试图维持现状,因此也是对新鲜事物的一种否定。每一种形态的“死亡”都会引发恐惧感,使人因旧事物的消失而悲伤。

  躯体的死亡是绝对的,所以具有极为强烈的冲击力。躯体死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散佚,感官的愉悦消失,人与世界之间的接触也就不复存在了。濒临死亡的人被迫放弃了他们所熟知的一切。当患者的思维体察到这种巨大的损失时,强烈的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

  在一次长达三个月的正念修行中,我就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强烈的恐惧。正念修行就是尝试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身心体验上,对这些体验不做任何歪曲或评判。有一天早晨,我在打坐时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慢慢溶解、消失。或许是某个尘封已久的记忆复苏了,在记忆中肯定有另外一个人去世了,但当时的那种感觉特别真切。我感觉自己的心脏在胸膛中碎裂开来,呼吸也急促起来。我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剧痛,身体好像被谁拖入了深渊。事后证明,当时我的心脏病发作了。对于这次体验,我记得最深刻的就是那种彻骨寒心的冰冷——那是由求生本能导致的强烈恐惧感。我在想:“上帝啊,我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种感觉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我根本不可能集中注意力。通过那次正念修行,我才第一次体会到对死亡的恐惧中蕴含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问佛:是不是所有的凡人都惧怕死亡?佛说:“只有那些追求感官愉悦的人、渴求躯体永恒的人和终其一生都行为不端的人,或是害怕直面实相的人,才会惧怕死亡。”比照一下自己,你属于佛所列举的哪一类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应对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死亡,这种方式基本上可以清楚地传达出濒死之人会面临的问题。

  死亡代表的是一种绝对性,是对已知世界的完全放弃。如果说肉身一旦消亡就无法再感知这个世界,那么死亡就是学习和成长的终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濒死的经验则是收获成长和理解的关键时刻。

  死亡横亘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在这分水岭的两侧,分别是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熟悉的现实和神秘的未知世界。人们会把这种神秘感转化为惧怕,因而心存抵触。内心的恐惧说:“我将会痛苦万分。除了生命之外不应有任何其他的存在。死亡就是终结。”为了给死亡提供其他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直接听听内心的恐惧是怎么说的,听它预告一下,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

  恐惧会预先设想出一种看似现实的情景。恐慌会蒙蔽了事情的真正面目。几年前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则相机胶卷的广告。广告的开头出现了纽约在傍晚时分的全城景观(这时候观众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城市)。突然,一架飞机呼啸着从画面中直穿过去,观众们这才发现,他们刚才看到的全景图不过是一张大大的海报罢了。恐惧就好比是那张海报,像纸一样轻薄、不堪一击。只有坦然面对恐惧,体验才会真实地呈现出来。

  人在真实的体验中检视事物的确定性,看到的场景可能完全不同于想象。所以为了摆脱不确定的恐惧,我们必须对未知世界怀有饱满的热情。有了热情,我们才会乐于冒险,愿意去测试恐惧的真实性。

  我们需要说服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在经历恐惧后尽力躲避伤害。很多人宁愿呆在熟悉的地狱里,任由熊熊烈火吞噬自己,也不愿冒险跳进消防队员拉开的救生网里。可是,当死亡临近的时候,那个熟悉的世界再也无法复原了。在这个时刻,坦然面对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很快就将失去熟知的一切,无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了。既然已经别无选择了,那还不如毅然地接受,越能坦然面对越好。

  只要稍微细心地观察,你就会意识到那个所谓的“安全世界”其实从来都不安全。生与死是一场从已知到未知的旅行——它们同样能够提供成长的动力。

  我曾照看过一位名叫堂娜的中年患者,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在确信自己的病情已经不可能好转之前,堂娜一直在痛苦地挣扎。但随着死神的步步逼近,她的心态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她把家人的照片和所有能够勾起回忆的照片全部从床头拿走了。她说,是时候让自己进入那个神秘的世界了。她告诉家人她很爱他们,随后就把注意力转到神秘世界去了。家人非常理解堂娜所做的决定,他们拿走了自己的照片,然后把耶稣的照片放在了堂娜的床头。堂娜常常盯着耶稣的照片一看就是数个小时。看起来,她可以毫不费力地从自己所熟知的这个世界跳转到即将进入的那个神秘世界。

  堂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竟然愿意从自己所熟知的安全境地前转身离开,毅然地踏上一段可能并不安稳的旅程。堂娜死后,她的家人对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接纳、平静和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旦克服了自身的阻力,经受住了恐惧的考验,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竟能沉浸于未知的死亡之中!某种情境带来的恐惧感越大,它就越有可能带来无尽的智慧。坦然地直视死神的眼睛,恐惧就能转化为对生命的欣赏和认同,人的内心才会对所有的事情产生一种亲近感。在抵抗的时候,心灵是一座封闭的堡垒;在欣赏生发之时,心灵则变成一片开阔的原野。

  这重要的一课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教给我的。小女孩名叫安娜,囊肿性纤维化这种疾病已经将她推到了死亡的边缘。安娜的父母刚刚离婚。婚姻的不幸和女儿的病情让她爸爸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有一次,安娜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我们都聚集到她的床前。在竭尽全力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挥手示意大家离开房间。关上房门后,安娜挣扎着离开病床走到了桌子旁边,给爸爸做了一个精美的挂饰,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我爱你”。大约一个星期后,安娜离开了这个世界。

  每当我想到生命之间的亲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安娜的面孔。为了安慰另一个处于痛苦之中的灵魂,这个勇敢的小女孩竟然能够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在这具弱小的身躯里,竟藏着一颗如此成熟而敏感的心。安娜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呼吸,她站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垛上,放眼瞭望更为开阔的原野。

  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爱。心灵早已习惯了去爱。对死亡的恐惧是思维试图阻止人们前行的最后一次努力,但这种尝试显然是苍白无力的。除了毅然前行之外,我们别无他法。而我们战胜了恐惧、对其表示认可且不再抵触的时候,恐惧也就会慢慢地消失在虚空之中。怎么来,就怎么去。我们在身后留下了满怀仁爱的心灵和警觉敏感的思维。

  反思和练习:习惯和改变

  反思生活的无常。人间万事万物终有消亡的一天。难道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受无常法则的约束吗?想想那些能够让你快乐的事物:你的家人和朋友,你的工作和收入,你的兴趣爱好,等等。你会花费多少时间在这些事物身上?你的安稳和安全感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几年后,这些幸福的源泉还会依然丰沛?到你临终时又能剩下多少?其中有任何幸福是始终存在的吗?思考一下幸福和改变之间的关系。它们真的像看上去的那样完全对立吗?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每天花上十分钟聆听你周围的声音。留意音高、音色和音调的改变。走出家门,去仔细观赏大自然。选择另外一种感官进行观察,比如视觉。注意你的视觉领域里都有哪些动态和变化。继续进行类似的观察,把人类的五种感觉全部使用一遍,特别要仔细留意每一种感觉的细微变化。花些时间检视一下你的想法和情感。无常法则会影响你的内心世界吗?选择一整天观察自身的情感。这些情感的深浅程度和持续时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你可以总结出情绪与改变之间的关系吗?

  反思你的冒险经历。那种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会感到恐惧或兴奋吗?结果是否比较乐观?现在,请反思一下你当前的生活。你会从何处寻觅安全感?你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你现在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吗?你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吗?为了维持当前的生活方式你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你有哪些可用的途径可以改变它?坐下来,静静地反思一下你退缩不前的时刻,即是你内心渴求变化但你仍拒绝去冒险的那些时刻。你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选择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改变,比如说提出晋升申请,或者告诉你的邻居他或她在某些方面给你带来了困扰。即便在考虑行动的时候,也要对恐惧感多加留意。去感觉一下那种恐惧感,以及它是如何控制你的思想的。试着去冒险,做好准备后就马上采取行动。当你终于摆脱恐惧的时候,用心体会发自内心的快乐。

  反思你的各种习惯。比如,你经常咬指甲吗?在紧张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的习惯?这些习惯就是你的安全区,也就是你不需要思考新方法和新途径的领域。但并不是所有习惯都是必要的。你的哪个习惯会成为生活中的绊脚石?思考一下你为什么会持续做出习惯性的举动。你的习惯模式是否有创造性和自发性?这些模式与恐惧有关吗?

  花几天的时间,研究你的某个习惯模式。让它自动告诉你,而不要以任何方式去干涉它。感受这个习惯是如何影响你的,感受在已知的模式下采取行动是多么轻松。在惯性之中试着了解自己,把它作为唤醒内在的线索。留意你的感知对于习惯有何反应。感知能帮你从惯性中解脱出来吗?这种感知和你的自觉有什么关系吗?

  “是不是所有的凡人都惧怕死亡?”佛是这样回答的:“只有那些追求感官愉悦的人、渴求躯体永恒的人和终其一生都行为不端的人、或者害怕直面事物本来面目的人才会惧怕死亡。”反思自己对愉悦感的追逐,你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欲望的驱使?每隔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行动起来比较笨拙?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多少困扰?

  从以上列举的四类人中,挑出最能准确描述你自己的一类。花一周的时间研究这种模式,以自己为例,仔细观察身心每一个层面的运作方法(最主要的是要让自己轻松。这可不是一个强化憎恨情绪的练习)。它是如何让你抵抗那些有关死亡的想法的?你能否设想自己弥留之际的画面,并感觉它是如何阻止你坦然面对的?反过来,你能否知道,如何反思死亡才有可能有效地应对这种状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为什么会怕死?
离地三尺有神灵
总是感到孤独、无意义、恐惧死亡?你可能陷入了“存在性焦虑”
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恐惧症?
人生的信条(四)
心理学:这种恐惧,将伴随人的一生,严重时可能会因此患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