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单验方选评111-116

古今单验方选评111——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录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著

   山西冀宁道署教育科高科长病温病半月,潮热神昏,日夜谵语,口臭舌胎黄黑干燥,渴而腹满不痛不拒按,十日不大便,身卧不自转侧,病势颇危,脉沉而弱。予曰胃家津液已竭,用乌梅十枚,白糖二两,服后安卧一夜,次早大便下半干屎少许,热退进食而愈。前言舌有苔忌服乌梅者,胃热初起不宜乌梅收敛也。此病舌苔黄黑而干,又病潮热,腹满,十日不大便而用乌梅者,此时之胃热全因胃液干枯。故重用乌梅以生胃液,而和木气。胃液生木气和。则运动复而诸病愈也。

   山西阳曲县何科长春间病外感,满身疼痛,恶寒发热,神识昏迷,脉象洪数重按模糊。予曰发热昏迷,脉象模糊,此温病也。用乌梅白糖,酸甘相得,温服一大碗,汗出而愈。何君曰,去年亦病此病,两月乃愈云。

   太原兴荣钱局学徒某病温病,经医先汗后下又补,大热不退,牙龈皆血,数日不眠,小便短极而赤,喘息摇肩,时时谵语,脉小而数。予以乌梅四枚白糖二两浓煎尽剂,是夜汗出,安卧喘平,天明尿利热退,索粥。群医笑曰:温病用乌梅,岂不将温气敛住,烧心烂肺而死,此之得愈乃万幸云。

   太原电报局吕君病温病,经医用麦冬石膏等药,热不退病反重。十日,神短气微,脉亦微少,舌有干黄苔,不大便已十日。予曰:不大便十日,此病可治,如大便滑泻,便难治矣。用乌梅四枚,白糖二两,徐徐服下,满身微汗。次日热退神清,胸微胀痛,不思食。用大黄末一分,分三次噙咽,舌苔黄退,能食稀粥,调理半月而愈。

   太原电报局局长陈晴波儿女数人,每患温疹,皆服乌梅白糖,乌梅冰糖而愈。

   山西闻喜县王氏子病温病,大烧热。用酸菜汤加盐少许以代乌梅汤,温服汗出而愈。

   北平孙姓子病疹,医进表散寒凉药,烧热大加,病热极重,就予诊治。处以乌梅白糖方。不敢用,入西医院诊治。医用稀盐酸,服后安眠,微汗热退而愈。北平治案甚多。与山西治案大略相同。

   昆明刘澄志同学糼女,并王姓子,病猩红热,发热昏倦,面色污红,小便不利,大便时时欲行不得,咳嗽。服乌梅二大枚,白糖一两,二便通利,热退而愈。木气败则二便不能疏泄,乌梅大补木气助疏泄也。

   昆明何姓子发热倦怠,面色青黄。服乌梅二大枚白糖一两,汗出热退而愈。

   南宁朱姓子夏月头生疙瘩,色红累累。大如荸荠。服乌梅、白糖、黑豆而愈,亦平疏泄养木气之效也。

  南宁何姓妇有孕五月,当夏季极热之时,呕吐不止,饮食不进多日,身软不能起动,百治无效。服乌梅四枚,冰糖二两,呕吐顿止,遂进饮食。此案非温病,因夏月极热之时,热乃木气疏泄之气。热极则木气疏泄失根,有升无降,故呕吐百治无效。乌梅平疏泄补木气养中气,木气得根,乙木升而甲木降,故呕吐愈。呕吐者,胆经不降,胃经亦逆也。

  南京清凉山一岁半小孩发热,口渴喜饮,饮后仍吐,大便亦泻水,小便全无。医以五苓散为治不效,予用乌梅二大枚,冰糖五钱,煮至极烂,取汤频频进之。不吐,忽然小便通畅,热退泻止。乌梅酸收,止吐宜矣。小便得利者,木气复其疏泄之能也。凡夏日小便不利,皆木气退化不能疏泄之过。乌梅补木气助疏泄,故服后小便利。木气衰则不能疏泄,或妄疏泄,乌梅补起木气,疏泄复其正常,故乌梅能平木气之疏泄,又能助木气的疏泄。

  南京燕子矶高星垣同学之戚某君病外感,发热,服麦冬石膏等药,热反加。展转更医,不外苦寒之剂,病更重,热更增,有名医王用竹叶石膏汤甚坚,高某曰:热大而舌无苔,此正彭先生所谓乌梅汤证,非用乌梅收回相火不可。乃用乌梅二大枚,冰糖二两,煮烂温服,服后安卧热睡两小时,热退病愈思食,行动照常,前后如两人。高某为中央国医馆特别研究班学员,盖学圆运动学而能明了原理者,乃遍告同学认为此病的效,乃乌梅能收相火解温热之证。于是同学乃有敢用乌梅退热者。特别研究班同学,皆多年医家,皆为新感伏邪之说所深锢者。“新感”二字的意义,盖谓今年所感受时令的温气,既由口鼻而入腹内,应该用药散之清之升之。“伏气”二字的意义,盖谓今年去年冬令感受的寒气,伏藏人身,交春变为温毒,更应该用药散之清之升也。原理错误,相习不察,盲从日久,认为当然。所以一开乌梅汤,皆惊曰,将温气敛住,必烧心烂肺死也。

  成都国医专校同学庞存厚,其弟夏日发热不退,精神不支,服药不效。用乌梅白糖汤,热退而安。

  又同学张文焕,治一妇科,七十余岁。夏日发热气短,用乌梅白糖三豆饮同煎。服后满身出疹,热退而安。

  上列数案外,乌梅白糖汤治愈之温疹发热太多,载不胜载。本气自病四字,医家应当彻底研究。常谓欲学中医,先要养成能自别辨医书是非的眼力,方可读医书,方不为前人所误,于此可见。

  学温病须先学伤寒。《伤寒病》表里分清,病伤寒者,里气不动。必荣卫表病,不得汗解,里气乃动。阴脏之气动,则病寒而用附子,阳腑之气动则病热而用大黄,荣卫表病则用桂枝汤麻黄汤以发汗。理路分明,易得办法。温病表里不分,荣卫未病,里气先病。里气不分腑脏,只分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荣卫不可发汗,此其难治者一也。何以荣卫未病,里气先病,只因温病之起,起于本身疏泄偏盛,收敛偏衰,相火不藏,中气不足。不感时气之疏泄,已有病了。一感时令疏泄之气,遂病起来,此其难消者二也。有此二点,故下药甚难。然按病在荣卫,病在气分,病在血分,病在肠胃的界限,去用心认定,自己总能想出办法。内伤外感,临证多后,方知此篇编法之妙。

以上十五条,病状不同,皆服乌梅白糖而愈。予常用乌梅白糖黄豆黑豆,治愈风温各证,亦由原则以求病理,由病理以立药方之意也。

评注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晚清彭子益所著,2007年李可老中医亲自主校该书,将此书重新出版,李可老中医将彭子益尊称“彭子”,称其为“中医复兴之父”,如此美誉,近现代医家似罕有其俦者。可见其人之风骨,其书之价值,自是非同一般了。

    细观上文,乌梅白糖汤治疗的发热,似不仅仅局限于温病了。我在《山西医学杂志》1966年第1号也见到“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医案”一文,彭子益遗稿,赵兰整理,与此文大同小异,想必是出自该书。乌梅退高热的经验,在靳文清编著的《五十年临证得失录》有一篇“论酸寒退高烧”,也讲到彭子益先生的经验,并说:“通过验证前贤的经验,总的来说酸寒退热剂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必须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应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果置辨证于不顾,盲目地见热症就妄投,其结果,罔效之外,带来恶性后果。如外邪仍踞太阳或卫分,遽投酸寒,表邪不易汗解,徒使病情增重而已!希善体前面用药指征,即太阳已罢,邪已热化入阳明经症,方为用酸寒退热剂之鹄的。或曰:邪入少阳是否可用?对曰:可以用之,兹举验案一例……”

   乌梅的作用难以一一列举,除了“乌梅丸”等药方使用之外,还被广泛用于痢疾等疾患,并且有人还认为不应受酸收等学说的桎梏,如:

  “朱老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于前人酸收之说。 ”(见“乌梅性虽酸涩亦主暴痢”一文,载于《朱良春用药经验(增订本)》)
  
   乌梅还被朱良春氏认作“敛肝猛将”,其治疗中风有“加减镇肝熄风汤”,“故朱师治疗中风脱证或中风后遗症等重用敛肝猛将将乌梅伍用龙牡等,使肝不疏泄过甚,即能挽回元气将脱之危。……清代名医刘鸿恩自号知梅学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终于发现了乌梅敛肝的奇特功效,所著《医门八法》四卷十六篇,以善用乌梅治病为特色,惜因后人不知乌梅敛肝的奇特功效,使此书传世甚少。……笔者仿朱师经验,临床拟乌梅甘草汤或独梅汤,随证加味广泛用于各种虚证杂病,如慢肝病长期低热,各种虚不受补之证, ……即知酸能敛邪之说实属片面……“(见 “朱良春治疗中风及后遗症用药经验特色选析”一文,载《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第3期)

   另《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一书介绍刘鸿恩氏运用乌梅经验较多,摘录如下:
内科病1.厥证 2.痢疾 消渴 咳嗽 失眠 瘫痪 胃痛  清代名医刘鸿恩,善用乌梅为主药,治疗内科杂病。在其所著《医门八法》一书中,运用乌梅组方达十七方之多,并引乌梅为知己,自号“知梅学究”,颇多研究心得与临床经验。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而刘氏认为其主要功能在于敛肝养肝,他说:“诸病多生于肝,肝为五脏之贼。故五脏之中惟肝最难调理……盖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甚大,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并说:“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或以独用,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对乌梅倍加赞赏,因而在其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脏,方多四物、八珍,药则善用乌梅。

   2.1刘氏治疗久痢体虚者 尝用独梅汤(大乌梅五个煎汤,白糖五钱为引冲服)“愈病无数”,“惟独梅汤能舒胃气于垂绝”。治虚泻,主张独梅汤合六君子汤,因“阴血亏损,中焦下陷”故也。而用乌梅敛肝的理论依据是“肝敛则脾舒,脾舒则泻止。”

   2.2刘氏治疗消渴  用乌梅四物汤(乌梅、当归、生地、熟地、白芍)。上消加花粉;中消去花粉加甘草,下消去甘草加麦冬。他认为“消渴是阴虚内热之证,惟乌梅四物汤能续阴气于垂尽,以此滋之补之,使虚者不虚,则热者自不热也,不虚不热而渴止矣。”此方“补阴生血,壮水滋肾而兼止渴,诚滋肾之主剂,亦可为治消渴之主剂也。”不仅如此,他还用该方治疗怔忡、汗证、吐血等,常获捷效。

   2.3刘氏治咳嗽久不得止,凡属虚证者,尝用金水六君子汤加乌梅(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乌梅)或四物汤去川芎,重加乌梅,亦常奏效。治疗虚喘、气虚甚者“宜独参汤合独梅汤,当阴阳将脱之候,得阴阳交济之功”,血虚甚者“宜贞元饮合独梅汤(熟地、炙甘草、当归身、乌梅)……喘则气散,用乌梅以敛之,正合内经散者收之之义。”

   2.4刘氏治虚热不寐,极力推崇三才膏(熟地、党参、麦冬)中重加乌梅(四十个),“临睡之先,每服一匙,白糖为引,合目即成寐矣。”并述说“盖不寐之证,神气散也,乌梅以敛之;阴血燥也,熟地以滋之;虚火上炎也,麦冬以清之;用党参者,取其以阳济阴。”

   2.5刘氏治瘫痪系气血两虚者,主张阴阳双补,“宜三分补气,七分补血,尤宜注意于肝。肝主筋,肝藏血,凡  拘急、抽搐掉眩,皆血不养筋之证,其病皆属于肝也。宜加味两仪膏(当归、熟地、党参、黄芪、乌梅、川木瓜),如有虚热加麦冬;有微寒则煨姜煎汤为引;有痰涎则陈皮煎汤为引,朝夕常服,日久自愈。”

   2.6刘氏还用乌梅甘草汤(大乌梅肉五个、甘草五钱)治疗胃气痛,“往往一服即愈”。其药理仍在于敛肝,因“血燥则肝张而肆行克制,胃受制则气止而痛作。”他还援引其友人任玉如治心痛(胃气痛)歌诀:“三个乌梅两个枣,七个杏仁一处捣,加上一杯黄酒饮,不害心痛直到老。”既治且防,“屡屡施之,甚有捷效”。综上所述,刘氏运用乌梅的规律是:凡各种慢性疾病见虚损之象,衰脱之征,或由肝经之患引发变证的,皆可用乌梅收敛、滋养,即使急性病期,只要没有积滞夹瘀,亦可酌情投入。(作者:张泽生)
古今单验方选评112——红枣膏可治疗怀孕后胃痛、胆道蛔虫症(酸梅汤治疗胆系疾病)
 
南林巧用红枣膏     录自《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

业师南林,行医三十余年,一贯主张准确辨证,周密立法,严格选方,谨慎投药;反对大方重剂,杂乱无章。这里仅举一例,即可说明南老师治病能知常达变,不囿常规。

俗谚“五个乌梅三个枣,七个杏仁一起捣,男用黄酒女用醋,不得心痛活到老。”这个方剂就叫红枣膏,见于《叶天士女科》安胎门心胃痛附方中。原方指征为胎气上逆所致之心胃痛,药仅以上三味,方剂平淡无奇,药少价廉,但在南老师手里,小方确屡建奇功。仅举案例一、二,以资说明。

一、        妊娠胃脘痛
任某,女,28岁,农民。妊娠5个月,因情绪波动而突发胃脘疼痛,经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转来求南老师治疗。诊其脉弦滑略数,察其舌红润、苔薄黄,询病史知其久患气痛,平素痛处固定于右上腹,发作时窜痛可彻全腹、胸胁,伴呕恶。处方如下:
乌梅10克  杏仁9克  大枣8克 苏叶8克 黄连8克 水煎,二剂。

南师指出:此证肝旺胃弱,挟有气滞血瘀,且已化热。活血理气,恐伤胎元。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酸泻之。”故肝气壅郁,往往以酸为泻。乌梅酸味至厚,配以大枣,酸甘合化,以缓肝之急,抑木扶土;杏仁宣开肺气兼可活络,但不伤胎;大枣甘缓补中,加苏叶、黄连清降上逆之气,于胎元丝毫无损。服一剂痛减呕止,二剂其病告愈。

药价不及半元,可谓简、廉、验矣!

二、        妊娠胆道蛔虫症
倪某,女,干部。妊娠6个月,以胆道蛔虫症收容入院。诊其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发作时大汗淋漓,静止时如常人,已历五日,曾吐出蛔虫2条。主管大夫颇踌躇,遂请中医会诊。南老师即给疏方:

乌梅20克  杏仁10克  川楝子9克  槟榔9克  大枣5枚   一剂后痛止,继以苦楝根皮易川楝子,加雷丸10克。服二剂,排虫1条,病人即不觉痛。后以柴芍异功散调理两日而出院。

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红枣膏不仅仅对以上两症有效,而且对老女老幼所患的“心胃气痛”、“胆道蛔虫”等症,皆可应用此方。

评注

   上文俗谚里的“心痛”指的是心下胃脘疼痛,即是寻常说的胃痛。“乌梅丸治疗木乘土胃脘痛”,这种木乘土胃脘痛的临床表现是:“胃脘胀痛,胀甚于痛,脘痛牵及两胁部,嗳气频多,得嗳则胀痛减轻,喜叹息,大便不畅,胃脘痛常因情绪变化而加剧,苔薄白或薄黄,脉弦。”(乌梅丸治疗木乘土胃脘痛,原载《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25卷第5期)妊娠即是怀孕的意思,妇女怀孕后出现胃痛、胆道蛔虫症等疾患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有选择的使用上述方药。

   乌梅治疗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系结石、泄泻、痢疾   酸梅汤的主要成分是乌梅,乌梅是由未成熟的青梅熏制而成的。……但应用酸梅汤来治疗胆系疾病,则知之甚少,谈一点体会。

      1.        患有慢性胆囊炎者,胆囊壁逐渐增厚,胆囊的收缩功能亦随之逐渐减弱,胆汁在胆囊内潴留的时间较长,胆汁容易浓缩变稠,一方面影响了排泄的通常,另一方面增加了胆石的生成。要改变这种情况,解除胆汁排泄过程中的瘀积现象,当然服药是可以的,但往往不能长久的坚持,又难免带来药物的某些副作用。我的经验是:患者可在每天清晨,饮服一杯酸梅汤,不必太浓,也不必太多。坚持一段时间后,患者原有的右胁胀满,时有隐痛,嗳气呃逆等症状,可以明显减轻,而且食欲较好,心情舒展,还可以增加胆囊的收缩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2.        胆道蛔虫症引起的急腹症,为右上腹部剧烈的绞痛,甚至呕吐胆汁或蛔虫。这时,应该立即冲服浓的酸梅汤,而且用量适当增加,每次50ml,连服2—3次。作者观察过数例,其效果与用解痉药物654-2、颠茄片等不相上下,但没有利用解痉剂后的口干、尿少等现象,佐证了“蛔虫得酸则伏”之说。
   
      3.        胆系结石,肝内胆管及总胆管结石,不管是单个性、多个性还是泥沙样结石,饮服酸梅汤可以作为一个保健措施。当然,一般浓度及一般量就够了。目的是使胆汁经久不息地流通,不致因潴留、瘀积而加剧病情。但当发生急性胆绞痛、或有小结石嵌塞胆囊颈部,胆囊病理性增大时,则不宜再用弄酸梅汤去刺激胆囊收缩,这样反而会加剧局部的疼痛,不利于解除嵌塞现象。应该及时采取其他措施(包括外科手术)进行救治,切莫耽误病情。若伴有恶寒、发热,或是出现黄疸时,更宜及时诊治,切莫自行处理。
      
       4.        酸梅汤还可用治慢性泄泻、慢性痢疾,对于因为胆囊切除后引起大便或干结、或泄泻者,饮服酸梅汤,也是一个有效的饮食保健措施,不一一列举了。

       5.        注意事项:饮用的酸梅汤不应太甜。(原文作者:窦国祥  以上摘自《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古今单验方选评113——白胡椒、木香蜈蚣散均可治疗睾丸炎
 

方一  白胡椒治睾丸炎    陈治恒经验 录自《中华名医特技集成》王凤岐主编
     白胡椒,又名白川。辛、热,不但入药,而且是佐食佳品。功能温中、下气、消痰、解毒。陈老善用白胡椒救急,临证之际,每每告诫弟子,白胡椒不可小看,用之得当,可以救命。陈老善用白胡椒救治虚寒性疾患,凡胃冷呃逆,宿食不消,或霍乱气逆,心腹冷痛,或大肠虚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积冷,四肢如冰等症,每用白胡椒救急,屡有效验。
   除此而外,陈老用白胡椒治疗睾丸炎别有心法。睾丸炎是男子常见的一种病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属中医“疝痛”范畴。陈老认为,睾丸隶属足厥阴肝经,寒湿客侵,冰伏其中,是导致睾丸痛的常见原因,诚如张景岳所云:“必因先受寒湿或犯生冷,以邪聚阴分,此其肇端之始,则未有不因寒湿而致然者。”(《景岳全书》)因此陈老运用白胡椒辛温之性,温经散寒,行气散结,治疗睾丸炎,每有佳效。
   治疗方法,白胡椒(以患者年龄计量,1岁1粒),大枣适量(去核),捣研如泥,外敷患处。患者范某,男,46岁。右侧睾丸肿大4天就诊,查:右侧睾丸肿大如鸭蛋,质稍硬,疼痛,舌红薄腻苔,脉弦。白胡椒46粒,大枣50克(去核),捣研如泥,外敷患处。换药3次,肿痛消除,病告痊愈。陈老以此方治愈不少睾丸炎患者,方虽简单,疗效确切。另外,外敷药的同时,亦可配合内服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行气利湿之品加强疗效。
       
方二 木香蜈蚣散治睾丸炎 药到病除  陈潮祖经验 录自《中华名医特技集成》王凤岐主编
     睾丸炎一症,成人小儿皆可发生,大多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为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缠绵难愈。中西内外之常规治疗均疗效不显,患者苦不堪言。陈潮祖教授早年于其堂兄陈继戎处得一无名秘方,专治本病。该方以木香30克,蜈蚣10条共为细末,成人每次3克,每日3次,白酒送服;小儿每次2克,每日3次,甜酒煮服。陈老名之曰“木香蜈蚣散”,他和他的门人弟子以此治疗本病多例,无不尽剂而愈,因而倍加珍视。

    睾丸炎多为无名邪毒与寒邪相合,凝滞肝经而成,气滞则痛,毒聚则肿。本方木香行气疏肝,蜈蚣解痉攻毒,酒性温热悍烈,窜经透络,活血散寒,既能助木香以行气,又能助蜈蚣以解痉,全方共奏散寒行气破毒之功。寒去则痉解,气行则滞通,毒消则结散。

评注
   睾丸炎属于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易于见到,细菌感染的较多,前些年我们在老家以抗菌药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收效不错,因为有的小男孩可由于流行性腮腺炎所引起,在怀疑腮腺炎病毒感染时也酌情使用抗病毒药物,收效也还不错,实在疼痛厉害,加点止痛剂,并不是像方二里面说的“中西内外之常规治疗均疗效不显”,可能陈先生早年得此方,那时候医疗条件还是比较差一些。既然是西医病名,我就专门查阅了2010年第二版8年制《外科学》教材,对睾丸炎没讲,只是说到急、慢性附睾炎,要注意与睾丸扭转,附睾及睾丸肿瘤等鉴别,所以建议对考虑睾丸炎、附睾炎的患者,建议做一下彩超等检查以明确之。
   可现如今我是基本没有机会在临床上治疗睾丸炎、附睾炎等疾患了,这一类疾病属于泌尿外科范畴,假如我胆敢诊治,这可是“超执业范围行医”,亦是属于非法行医的一种,总之是不为法律许可的了。医学越来越深入发展,分科越来越精细,搞成各专科之间,似乎壁垒森然,反正一有专业之外的疾患,哪怕是那么简单易辨,施治不难,也要请专科会诊,这一方面体现专病专治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拉个同行来分担医疗责任、医疗风险,总之既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医生的自我保护,看起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了。可是这种过于人为划分系统分科,亚专科会越来越多,即如我内科范畴,也分出十几个亚专科来,分得过细,病人前来就诊,他脸上的没有贴上我是哪一科疾病,就诊极易误闯诊室,只能由一大堆客观检查单来确定后再分诊,如此一来,耗费的时间、金钱,不知道患者朋友作何感想?近几年学国外新增“全科医师”,希望打通这些障碍,可是据我了解,全科医师多数只能在小门诊、社康中心工作,大型综合医院对他们似乎还没有敞开大门。
    上述两方已无需过多解释,我只想补充一点,陈潮祖先生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中医方剂与治法》、《中医病机治法学》、《陈潮祖临证解惑》等著作问世,尤其《中医治法与方剂》已出到第5版,该书融理法方药于一炉,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古今单验方选评114——紫草浓煎液外用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

 紫草浓煎液外用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   录自《夏小军医学文集》

    紫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其可“治恶疮 癣”。唐代甄权《药性本草》谓其能“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则说其“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受此启发,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紫草浓煎液外擦防治化疗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方法:取市售紫草饮片200g,加凉水1000ml,浸泡2小时,后用文火煎煮40—50分钟,至药液为250毫升左右时过滤,收其滤液,装瓶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4—6次,症状严重者每日可涂擦10次以上。若作为预防,则在每次静脉输液后即用上述方法沿血管走向涂擦,每日2—4次,且只能凉用,不能加热后涂擦。

   如治李某,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年,已分别应用DA3-7、HOAP方案化疗7疗程,致使左前臂2处、右前臂1处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症见局部血管变硬成条索状,色暗红,刺痛明显,周围轻度肿胀,用上法涂擦10天后疼痛肿胀及条索状突起完全消失,局部色泽转正常。此后每次静脉化疗或输液前后均用以上方法涂擦,未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静脉化疗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穿刺部位及化疗药物途经的血管产生疼痛,变硬或成条索状,周围皮肤呈充血性红斑,有时可伴水肿。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妨碍化疗的继续进行,而且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血瘀证范畴,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拟定以上方法防治而获效。同时,还可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药物外渗等,且方法简、便、廉、验,值得推广。
       
评注

   静脉输液是西医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其优势长处的确很多,但其也可带来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是严重后果。很多是药物本身所致,也有由于生产、转运、贮藏、配制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血栓性浅静脉炎就是其并发症之一,尤其肿瘤化疗病人、长期静脉输液病人,非常易于见到。这里用紫草浓煎液外擦的方法,实际可以说是中医给西医善后的一个代表,中医经久不衰,与其受众人群广关系密切。因为实在西医束手无策时,常常会说:“找中医看看吧”,中医在此时补其遗阙,担当病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无需避讳,也有药力不逮、寸效杳然的时候。但很多时候真可挽狂澜于既倒,起沉疴于覆杯。中医人,总是那么默默不语,用实效来践行那一份守候。可惜的是,类似这种紫草浓煎液大多处于半地下状态,无政府状态,基本未受到主流医学的认可。对其探研者少,推广者少,少有能够施治更多人的机会——因为不能转换成成药!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5卷讲紫草临床应用18条,节录如下:
        1.治疗湿疹、皮炎  将碾碎的紫草浸于熟豆油中,生药与油的比例是100g:200ml,浸渍7天后滤除药渣,取油存于瓶中备用。使用时用棉签蘸取药液直接涂于皮疹表面,每日2次,禁止洗涤。10天为1疗程。
        2.治疗玫瑰糠疹 每日用紫草、甘草各15克煎服,治疗154例,有效率97.4%,治愈率80.5%。
        3.治疗婴儿尿布皮炎  
3.1紫草30g,菜籽油60g。将菜籽油用净锅(铁)煮沸,倒进盛有紫草的有盖陶瓷杯里,将紫草浸泡,冷却后备用。使用方法:患处用1%的消毒盐水棉球清洗2次,吸干后即可用消毒棉球蘸紫草油涂患处,每日3-4次,共治疗婴儿尿布皮炎208例,总有效率100%。

3.2紫草、当归、白芷各60g,蜂蜡125g,冰片3g,麻油1000g。取麻油加热至沸,放入紫草、当归、白芷继续加热,纱布过滤除渣。滤液加蜂蜡使溶,待冷后放入研细的冰片,搅匀即可。用法:涂于患处,1日2次,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结果:50例全部痊愈。
        4.治疗褥疮
4.1紫草200g,加水300ml,煎取液100ml,加麻油10ml,装瓶备用。散剂:青黛、黄连各20g,滑石30g,强的松100mg,扑尔敏40mg,研面过箩,药粉装瓶备用。对褥疮部位行外科常规消毒,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冲洗干净,去除污物。先以紫草油外涂,而后敷药粉于疮面,疮面大者可用紫草油纱布敷盖,以防感染。结果:30例患者全部治愈。
4.2紫草提取物为紫草素,具有抑制多种细菌及病毒作用,对血管平滑肌有较强的解痉生肌作用。紫草油纱布条治疗褥疮8例,感染轻者5—7天痊愈,较重的患者5—7天可痊愈,疗效显著。
        5.治疗静脉炎  将紫草提取物制片,每次服2片(每片相当生药0.8克),每日3次,治疗25例,有效率100%。
        6.治疗骨科疾患
以紫草加蓖麻油混合液制成紫草纱条,通过创口换药治疗骨髓炎、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观察60余例,均取得良好的治愈效果。
        7.促进刀口愈合
        8.治疗烧、烫伤
        8.1将干紫草800g轧碎,放入麻油8000g中,熬后去渣,装入无菌瓶备用。按常规外科处理清创后按下述方法治疗:(1)包扎法  略(2)暴露法 略
        8.2紫草250g加入煮沸的1000ml香油中,搅拌并继续煮至稀糊状,过滤,得油约300-350ml,待冷却至40℃时加入冰片3g,搅匀备用。一律采用暴露疗法。(1)略(2)略   
         8.3紫草50g,黄柏、黄连各30g,冰片6g,芝麻油500g,制备而成。每日5—6次,均匀涂于伤面或伤面纱布上,儿黄粉由儿茶、黄柏各半轧碎,过80目筛,加入适量的研细冰片装瓶备用。治疗烫伤,根据烫伤程度配合上药治疗。结果:80例烫伤患者全部治愈(乃深浅Ⅱ度及烫伤面积5-10%),无一例留有后遗症。
        9.治疗小儿鼻衄
        10.治疗肝炎及扁平疣
        11.治疗宫颈糜烂  取紫草200g入香油750g中,炸枯过滤成油浸剂。外涂宫颈及阴道上端,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禁性生活,行经期停药。治疗宫颈糜烂100例,结果:1—2疗程后痊愈48例,显效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6%。几种紫草的外用剂型比较结果,以紫草油对本病的治疗较理想。
        12避孕
        13治疗角膜炎
        14治疗银屑病
        15治疗口腔粘膜病
        16用于拔牙后止血
        17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紫草、苦参各50g,放入香油500ml中浸泡20小时,然后加热炸至药枯成黑黄色,过滤后再将冰片6g、枯矾3g研成细末,搅匀备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先用消毒棉签蘸3%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滴入本品1—2滴,再用消毒棉签蘸本品适量塞入耳中,最后用药棉堵塞外耳道,日1次,3日为一疗程。治疗120例145只耳,2—15日后,痊愈135只耳,显效8只耳,好转3只耳,无效1只耳,总有效率99.3%。
      18其他  紫草60g,煎汤熏洗患眼,治疗蟾蜍浆入眼反应,有一定疗效。

【以上所讲的有效率颇高,是否完全真切,请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审慎使用、验证。】
 
古今单验方选评115——绿豆羊肉汤治疗复发性口疮(即: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绿豆羊肉汤治疗复发性口疮     录自《吴光烈临床经验集》

   我院于1980年5月至1983年12月用自拟的绿豆羊肉汤治疗复发性口疮多例,均取得较好效果。
    典型病例
    例一  林××,女38岁,南安县东田中心小学教师。1980年5月21日初诊。
    复发性口疮愈而复发已20多年,患部呈烧灼样疼痛,特别是说话、吃饭、咀嚼时疼痛更甚,接触酸、碱食物则疼痛难忍,每于失眠或教学紧张时而加重。曾经多方求医,屡服西药及清心导热、滋阴降火的中药均未获效。现由于病程长,体质衰。证见纳呆食少,头晕目眩时作,神倦懒言,面色少华。诊其脉沉缓而弱,唇口淡,苔少,口唇内侧上下粘膜可见圆形及椭圆形的溃疡点4个,小的直径约1.5毫米,大的3毫米左右。边缘整齐,溃疡面平坦,覆有微黄色或灰白色的一层,周围有红晕。证属脾阳虚衰为本,内蕴毒热之邪为标;治以温阳健脾,佐以甘寒解毒。方用绿豆羊肉汤治之。

羊肉120克 绿豆30克  生姜5克  大枣10粒,加水适量炖烂取服。每日1剂,嘱服3剂。   

6月10日患者因肾炎来我院治疗,顺谈其复发性口疮,服上方3剂后,药对证,效如神。为巩固疗效,自己连进5剂而告痊。最近随访,自诉偶有复发仍以原方治之,随即消失。

    例二  陈××,男性,46岁,南安县检察院干部。1982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自1969年以来,复发性口疮反复发作,经多方治疗未获效,患部灼热刺痛,尤以说话饮食为甚,有时则不敢进食。每遇工作劳累或失眠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此次发作已达一周余,现神疲懒言,纳呆食少,面色咣白,脉沉迟,舌质淡胖,苔薄白,舌中微黄。下唇内侧粘膜有黄豆大的溃疡点3个。证属脾阳不足,内蕴热毒之邪;治宜温养脾土为主,佐以甘寒解毒。方用绿豆羊肉汤治之。

处方:羊肉120克 绿豆30克  生姜5片  大枣10枚,加水炖烂取服。日服一次,病愈停服。

11月15日复诊:患者谓:服上药先后六次,症愈未见复作。遂嘱停药观察。
1984年4月3日,因感冒来诊,告曰:口疮经治疗后至今未见复发。

讨论及体会     

1.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常见口腔病。《圣济总录》指出::“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疡医大全》谓:“口疮因胃弱谷少”;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至于在治疗上,朱丹溪说:“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土虚”;明清医学家如张景岳,龚廷贤,喻嘉言,沈金鳌等对口疮服药无效,应用甘温治法取效的记载也屡见不鲜;薛立斋医案选录口疮治验十三则,其中所用药均偏于甘温,慎于苦寒。

2.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为脾胃之虚愈甚,则口疮愈易发作,病程愈长,消烁阴津则愈厉害。故体内必蕴积热毒之邪,这是本病的关键所在。但其本在虚,其标在于热毒之邪。故脏腑病变为本,局部病变是标。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在治疗上以甘温调补脾胃为主,辅以甘寒清泄热毒之邪,方用自拟绿豆羊肉汤治之。其用意为羊肉为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补形,气味甘温,专入脾。即《内经》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生姜温中散寒;大枣为安中之药,以增强补益脾胃之功。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营血化生之源”,脾胃得治,则诸虚俱愈矣。绿豆取其甘寒,既资脾胃又能解久病内蕴热毒之邪。合而用之,而收全功。

3.本方系以药物和营养食物相配合的别开生面的扶正祛邪治法,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临床使用以来,未见弊端。

   本证以老年人及妇女为多,这与体质虚衰及家务操劳过度可能有关。在临床观察中,本病的患者常因过度疲乏,睡眠不足而诱发,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原载于《福建中医药》1985年第2期

评注
    我曾经介绍过“绿豆鸡蛋饮治疗复发性口疮”,这里介绍的是“绿豆羊肉汤”,在治疗思路上有所不同。在使用本方时,请注意患复发性口疮的朋友临床表现是否与上文介绍的有切合之处,倘使差异很大,或是本来拒吃羊肉,就不能勉强使用本方了。

    吴光烈是福建南安名医,在《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也有介绍这一经验,不过题为“大枣绿豆羊肉汤治疗复发性口疮有奇效”,该文是其学生整理,虽然标的方名不一样,文字叙述与上文不同,实际内容是一个,该文还说:吴师云:本方不但治疗复发性口疮有良效,对气虚发热,身大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以及妇女产后劳倦内伤发热,证见肌热面赤,烦渴欲热饮,舌淡红,脉洪大而虚者,用之也效。

    有朋友告诉我:假如你介绍的这些个单验方真的有效,那可是可以省却多少医疗费啊。当今的医疗市场虽说声称“非营利医院”居多,实际干的多是跟其它商业一样的行径,也是按提供服务,收取费用,适当获利的套路来的。所以你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不堪,很难得到真正的认可与推广的。现今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不赚钱的活儿属于炫目的彩色泡沫,不用人家吹,自己就得破!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古今单验方选评116——指压“火丁”治疗小儿功能性呕吐
 
王霞芳指压“火丁”治疗(小儿功能性)呕吐    录自《名医薪传》
    ……已故全国著名的老中医董廷瑶教授,世业中医儿科,医术精粹,敢于创新,通过众多呕吐症患儿的观察和诊疗,发现呕吐与患儿咽喉部的“火丁”有关。所谓“火丁”即“蒂丁”,是指悬雍垂相对面的会厌软骨,局部突起,甚至高耸坚硬,董老认为因浊邪火热熏蒸形成“火丁”高突,胃失和降,秽浊之气循经而上,刺激咽喉而引起呕吐,因此他另辟蹊径,继承家传,创立以振奋胃气,平复“火丁”的手法为治疗呕吐的良方。

董氏指压法的临床应用

    指压法由董老首创,王霞芳老师二度拜董老为师,学习16年,在名师的严格督教下,刻苦学习,得其真传。在继承董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加以整理研究。具体操作如下:

    患儿需空腹2小时,医生首先剪净右手食指指甲,清洗干净,常规消毒后,用指头掌面蘸少量冰硼散,左手固定患儿下巴,右食指呈弯曲弓状伸入患儿舌根部,在“火丁”(即会厌软骨部位)上按压瞬间即退出,如此完成1次治疗。指压后1小时才能进食,间隔5天重复1次,3次为1疗程。

    王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操作经验,告诫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患儿必须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手法治疗,否则患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发生呕吐;②食指按压的力量要因人而异,对2—3个月大的小婴儿,只要轻轻刺激即可,而治疗一些5—6岁的幼儿则要加大力度,以指压在食管口密封为度;③操作时手法要轻柔,切忌损伤口腔粘膜。

    王老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董氏指压法治疗小儿功能性呕吐症,取得很好的疗效,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阐明了指压“火丁”引起平逆降浊止呕的作用机制是一种反射活动,这一反射的最终结果是导致胃发生舒张,胃内压降低,从而抑制胃内容物的反流溢出。……

    中西医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婴儿吐乳症,只有通过调整体位或喂养指导来减少发作,但往往不能奏效。老师便使用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幼儿吐乳,每每获效,一般治疗1—2次后即可明显减少呕吐次数,曾治疗261例吐乳症,总有效率为93.5%,随着吐乳症状的缓解,患儿的营养状况也得以改善。这一治法易被患儿和家长所接受,不需服用任何药物,避免苦味中药诱发反胃呕吐。……

    王老师认为凡是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呕吐,排除消化道、颅脑器质性和感染性病变引起的呕吐,无论中医病机为乳食伤胃,外邪犯胃,肝气犯胃还是脾胃虚弱,只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呕吐,均可用董氏指压法治疗。有些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急性感染时,在咳嗽剧烈发作时往往会呕吐较多痰食,王老师在运用宣肺化痰中药的同时,常常也配合指压手法治疗,使脾胃气机得以通畅,肺胃疾病同治,使机体功能得以调整。……

评注

    指压“火丁”治疗小儿功能性呕吐,似乎借的是“以呕止呕”的反射活动。生活中在酒至欲醉时,我们常常用抠舌根、咽部来令反射性呕吐的办法来排除酒食,减轻酒醉的痛苦与窘态。咽喉是呼吸道、消化道共同的通道,外邪刺激咽喉,干祖望先生发明有“喉源性咳嗽”的病名,从这些年的报道来看,似已渐被中医同仁所承认。而即便是西医,有“反流性食管炎”一病,其反流物时有刺激咽喉、气道而致咳嗽迁延不愈的。如能遏制食道反流,其咳嗽可轻松而愈。

    当代的中医儿科专家为数不多,知名的如董廷瑶,江育仁,刘弼臣,王鹏飞,赵心波,徐仲才,何世英等等,在叹惜他们在一个个衰老、故去的时候,有人在痛彻心扉地说后继乏人,后继乏术,亟需后辈接续香火,令妙方妙术得以传承,令书香绵延不绝。身逢盛世,我们都需要为五斗米而折腰,我们学习的功利性太强,不知道现如今真真切切的中医儿科有多少学徒,有多少良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三豆汤,乌梅白糖汤治愈小儿高烧39.5度 ..
乌梅白糖汤可疗治春季温病,值得收藏
四圣医学解丝集·四圣心源解丝·杂病解(中)·泄利根原
从乌梅到《医门八法》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