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碑文、悼文、祭文、挽联选编(第一篇 碑文二)

【转】碑文、悼文、祭文、挽联选编(第一篇 碑文二)

碑文、悼文、祭文、挽联选编(第一篇 碑文二)

(二)、公德碑

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皇太极功德碑碑文的内容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宽温仁圣皇帝以败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临之,直擣而东,莫敢有抗者。时我寡君栖於南汉,凛凛若履春冰而待白日者殆五旬,东南诸道兵相继奔溃,西北帅逗挠峡内,不能进一步,城中食且尽。当此之时,以大兵薄城,如霜风之卷秋箨,炉火之燎鸿毛。而皇帝以不杀为武,惟布德是先,乃降敕谕之曰:来,朕全尔。否,屠之。有若英、马诸大将,承皇命相属於道。於是我寡君集文武诸臣谓曰,‘予托和好於大邦,十年於兹矣。由予惛惑,自速天讨,万姓鱼肉,罪在予一人,皇帝犹不忍屠戮,谕之如此,予何敢不钦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灵乎?’大臣协赞之,遂从数十骑,诣军前请罪,皇帝乃优之以礼,拊之以恩,一见而推心腹,锡赉之恩,遍及从臣。礼罢,即还我寡君於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抚民劝农,远近之雉举鸟散者,咸复厥居,讵非大幸欤?小邦之获罪上国久矣,己未之役,都元帅姜弘立助兵明朝,兵败被擒,太祖武皇帝止留弘立等数人,馀悉放回,恩莫大焉。而小邦迷不知悟,丁卯歳,今皇帝命将东征,本国君臣避入海岛,遣使请成,皇帝允之,视为兄弟国,疆土复完,弘立亦还矣。自兹以往,礼遇不替,冠葢交迹。不幸浮议煽动,搆成乱梯,小邦申饬边臣,言涉不逊,而其文为使臣所得,皇帝犹宽贷之,不即加兵,乃先降明旨,谕以师期,丁宁反覆,不翅耳提面命,而终未免焉,则小邦羣臣之罪,益无所逃矣。皇帝既以大兵围南汉,而又命偏师先陷江都,宫嫔王子暨卿士眷属俱被俘获,皇帝戒诸将不得扰害,令从官及内侍看护。既而大沛恩典,小邦君臣及被获眷属复归於旧,霜雪变为阳春,枯旱转为时雨,区宇既亡而复存,宗祀已绝而还续,环东土数千里,咸囿於生成之泽,此实古昔简策所希觏也。於戏!盛哉,汉水上游三田渡之南,即皇帝驻跸之所也,坛塲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增而高大之,又伐石以碑之,垂诸永久,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直与造化而同流也。岂特我小邦世世永赖,抑亦大朝之仁声武谊,无远不服者,未始不基於兹也。顾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以彷佛於万一,谨载其大畧。铭曰:天降霜露,载肃载育。惟帝则之,并布威德。皇帝东征,十万其师。殷殷轰轰,如虎如貔。西番穷发,暨夫北落。执殳前驱,厥灵赫濯。皇帝孔仁,诞降恩言。十行昭回,既严且温。始迷不知,伊戚自贻。帝有明命,如寐觉之。我后祗服,相率而归。匪惟怛威,惟德之依。皇帝嘉之,泽洽礼优。载色载笑,爰束干矛。何以锡之,骏马轻裘。都人士女,乃歌乃讴。我后言旋,皇帝之赐。皇帝班师,活我赤子。哀我荡析,劝我穑事。金瓯依旧,翠坛维新。枯骨再肉,寒荄复春。有石巍然,大江之头。万载三韩,皇帝之庥。

人民英雄纪念碑
正面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背面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碑
邹鲁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党人死事者,其数不可稽。事后潘君达微收党人尸得七十二,合葬之于黄花冈。由是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称。潘君亦党人,自以未名捕;乃于危疑震憾之际,毅然出收死友之骨,可谓难矣。其明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胡君汉民,陈君炯明相继任广东都督,议就当日合葬处修葺而整饰之。省议会通过经费十万圆。二年乱作,遂不果。七年秋,滇君师长君声涛始募修故墓,规模粗具。参议员议长林君森复募建碑亭及记功坊,俾不致湮没于后世。然欲奉当日死事者姓名籍贯一一勒之于碑;事乃至难。盖举事之际务慎密,凡姓名籍贯,同事者非素识不能知,具亦不愿知之。故今日同事未死者,其所能举,亦惟素识者而已。夫死事者既不止七十二人,即此七十二人亦不能尽举其姓名籍贯,可不痛欤!鲁与朱君大符,皆同事之未死者也。相与征集事实,胪所得死事者之姓名籍贯。林君森更约当日未死同事之在粤者胡君毅、何君克夫、吴君永珊、徐君维扬等,以确为之证,计得五十有六人。其中有姓名而无籍贯者,尚有三人。先行勒之于碑,而留空白,以俟续有所知,得以补勒焉。颜曰“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碑”。盖埋骨者固七十二人,今日虽有所阙,固望他日能补而足之也。夫马革裹尸,党人之志。埋骨已非所期,遑论留名。今之为此,徒以为后人流连凭吊之资,于死事者固无与也。呜呼!此役所丧失者,不特吾党之精锐而已,盖合国中之俊良以为一炬。其物质之牺牲不可为不大,然精神所激发,使天下皆了然于党人之志节操行,与革命之不可以已。故不逾年而中华民国遂以告成,则其关系宁不重欤!然念国难之无穷,贤才之易尽,执笔作记,又不胜后死之感也。
中华民国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选自辛亥革命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

(三)、庙碑
《辽阳圣庙重修碑记》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十一月)
      辽阳州治至圣庙,自国朝定鼎,与天下州县同时修建,典至钜也,工綦固矣。第土木之功,不能历久常新。迄今百有余年,中间虽有官帑粘修,绅衿补葺,而风雨剥蚀,终难完整。于是,殿庑门垣,渐就颓圮。岁在癸卯,司铎赵君蹙然不安,谋之郡尊克公。
公曰:此予守土者之责也。俟详请国帑,庶几大功克成。郡中绅士闻之,勃然兴起,请于郡尊曰:某等读书为业,蒙朝廷厚恩,一列青衿,则为之免丁粮,去差徭,几诸优待,迥异齐民。某等自顾,岂有补于天地高厚之万一哉。此皆圣世待士之仁,亦郡尊流宣化之善也。然非圣教之昭垂何以至此。濂溪周子有曰:孔子道高德厚,教化无穷,宜乎万世报德报功之无尽焉。某等虽才疏力菲,不克承此钜工;而报德报功之微意,素存于心。今日或少有所伸乎。愿共捐资,以成盛事克公色喜,乃捐俸首倡,绅士亦各量力输金。乃择人董理,时有贡生于师礼者,众举监修。于是,鸠工庀材,数月而蒇事。瞻注之下,内外焕焰,整齐严肃矣。尔时捐金已尽,未及勒石记其岁月。至辛亥,彭海元君、赵振铎兹士,恐前功之没,又劝捐刻碑,叙其颠末,庶来者鉴兹,相继于不替焉尔。乾隆五
                                                十六年十一月敬立,王尔烈撰文。

《辽阳关帝庙重建东殿碑记》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八月)  
      辽郡城西关忠义庙,为一郡之胜庙。之东殿,奉张桓侯之神。乾隆乙未岁毁于火。今晋人赵大智等捐资修之。丙申八月工竣,神像奕然,轮奂一新,请记于余。余窃维关圣庙,貌遍天下;而张桓侯所在,皆配享鲜。有别为立庙者,岂侯之英名盖世,谊笃忠贞,不足以南面而享血食哉!益生则相依,殁则相从,精诚所结,人皆知之。故祀之者,必从其志也。史称,侯雄壮威猛,为万人敌。当汉季群雄并起之时,岂不能独据一方,而困顿流离,惟忠义之是守,百折不回。此岂得徒以武勇目之,欤志虽未就,而无惭于汉室,无亏于气节。天下后世,虽妇人小子,皆震其名,是则足以。廉顽立懦,而庙貌血食之不绝矣。而岂区区攀龙鳞附骥尾,以幸取名者哉。余尝过涿鹿经侯之故里,则专祠在焉。祠巍然踞高阜,乔木参天,下车敬谒,幽径凛凛,但闻松柏吟啸之声。瞻仰遗像,不觉其膝之屈也。既而思之,侯之英灵,恋故土而睿睿焉。居此耶,盖乡人崇奉之,以为桑梓光固亦宜然。若侯之神则固,死生一致,惟是尽臣道尽弟道,常依依于昭烈忠义之左右焉耳。故配享者,从其志也。呜呼,世之恃勇自恣,见利不顾义而气谊不保,其终者仰侯之德亦可以风矣。殿旧址五间,今复如其制,爰为之记。俾人知从来立庙之意,且使董事者及捐资之众,得镌名于未焉。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处纂修官、乙未会试同考官、郡人王尔烈撰。

       《辽阳关帝庙重建旗杆补修戏楼及各工碑记》
      古丈人庸表德所重者,礼乐而已矣。故德厚而功崇,则高牙大纛,设棨戟施行马等。威自别非以耀目也,礼不容以或轻也。则驺从鼓吹,居则声伎管弦,生则笙歌以欢其燕享,殁则佾舞以侑其俎豆,非以娱目也。乐不容以或废也,若关忠义夫子,生膺侯爵殁而千百余年尊崇,比于帝王则礼乐之隆,当何如哉。顾朝廷祀典,举以春秋,虽极礼乐之备,而非其时,则不举,以神不可渎也,而公之威灵在,天下者所在之。民水旱疾疫必褥焉,无不思有以崇奉而娱乐之。癸不拘其时,则礼乐之出于流俗者,盖不容以禁之也。故俳优侏儒杂优之戏,不足以言乐也。高幢绣幡,仙佛之供,不足以言礼也。岂不有褒于夫子,欤而行之,所在皆然者,亦见人心之尊崇正直,而夫子之功德垂于万世者,有不容掩而已矣。兹庙之有戏楼、旗杆,由来已久。今晋人赵大智等,从而新之,又补修牌楼、西山门及社房五间。观瞻益壮,而时时相与瞻拜祈褥,因以聚会歌舞,亦酬庸表德之意,爰记其事于石。俾后之嗣而举者有所观焉。
    
《重修陶官屯关帝庙碑记》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岁—)
      辽邑陶官屯关帝庙,其来已久。兹于乾隆丙申岁,因其旧而新之。新之者人也。正殿三间,缭垣完具。虽未能珠玉辉映,亦足以安神灵而伸祈报矣。夫公之庙貌遍天下,即穷乡瘠土,无不崇奉而俎豆之况。此地人民富庶,衍沃膏腴,则其奉公之神,无替前人也。固宜顾吾恩之襄平,桃花米甲于东都,实此乡所产,朝廷取之以供陵庙粢盛则,此乡岁时祭享奉盛,以告丰洁馨香,益有加欤而公。当今日者,镇抚久于荆州,熟习荆州风土。今湖广地,谚云:“湖广熟,天下足。”今舳舻相接,岁供天庚,皆与松花米相伯仲。虽此士非僧衣,水田呜槔飞鹭,而平原绣壤,稱稏秋香,倘亦公所乐而安之者乎!而要之不在是也。苏子曰:“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所论而不在也”。记曰:古圣贤有功于民,能御大灾,捍大患者,则祀之。公浩然正气,充塞宇宙,岂徒御灾捍患而已。而人能相感以诚,遂足以使寒暑风雨时,则此土频歌,大有春秋报祀,岁致丰洁,岂天所至而然哉。
      庙既落成,请记于余,敬书始末,以畀之,聊记岁月云尔。

             《陶官屯关帝庙始建配房碑记》
      古之为祠庙者,正室以安神,其东西序。东西堂皆以藏祭器,备行礼。其实,鼎具爓熟,皆在门外,两塾以内,盖不敢为。室闼以备人之坐卧焉,所以表敬也。兹陶官屯关帝庙旧址,有正殿业经重新。而人复捐资,为配房几间,以为岁时祭享会众等,洁治祭品之所。盖古者藏祭器之遗意欤。而两塾内,不为室闼者,相戾何以表敬乎。而抑知不然,夫田家士鼓、蒉桴、歙豳、饮蜡,固非如清庙明堂之赫然,以肃观瞻也。然向者兹庙止,有正室蠲吉行事,一切菜盛牺牲,皆露立以供之。或寄办他处,既不无亵越而时,或风雨偶作,其喧杂于正室者,盖有不免,则不敬莫大焉。且岿然上临者,既已翚飞鸟革。而两侧乃无羽翼,观瞻亦殊未肃。自村人修为配房,则神御高踞乎。穆清祭物,不来于萜屋,和风甘雨,清尘而无害;云合星拱,交映而可观。于以奉神灵致诚,益与不为室闼者,异制而同意,岂有相戾者乎。且兹庙所祀者关帝。又非若吹豳饮蜡而已。今在郡邑中者,官修祠庙,皆有洁事之所。则此举亦有所禀承,非以意为之也。而在此地为创始,以补前此所阙,不可以不记也。于是书之,使上石焉。王尔烈故里有一友,名常纪。常纪,字铭勋,号铭廷,又号理斋,盛京北90里栖霞堡人。其先世居山西,前明徒辽东。父常国材。常纪,乾隆甲子科(1744年)举人,丁丑科(1757年)进士。选四川西充知县,复迁崇庆知州。乾隆辛卯年(1771年),金川藩部会降蛮叛乱。时常纪在昔岭,掌军中粮饷。叛乱部至,常纪提刀迎击,身遭十余处而死。遂入祀昭忠祠,荫一子,立祠浣花溪岸,祀同死难者。常纪生前,著有《爱吟草》、《爱吟前草》。后来,其所荫之子常承武,以太学生授直隶唐县知县,为其父二诗集有请于王尔烈。王尔烈序并刊之。由此,王尔烈又留下四篇文字。

    《校刻常理斋爱吟草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岁九月)
      今昭忠祠享祀金川死事诸臣,吾乡常君纪与焉。常君号理斋,家于盛京城北九十里栖霞堡。为人貌奇伟,性尚慷爽,文思清拔,尤嗜吟咏。余蚤年耳其名,介同学高君惟钦,兹君星圃以订交。丁丑,理斋登进士;丙戌,谒选铨曹,时余以计偕入都,朝夕过从,纵谈古今,益服君之学识卓迈,殊不可及。既而余以不第去,理斋遂捧檄入蜀,余方以百里其所优为而以波清才逸气,遇山水之奇,将有所发抒,此行为不虚矣。何以不数年而金川构逆,理斋竟死于贼。余初闻之,窃叹夫豕突狼奔之际,玉石俱焚,知其临难之状何如也。是时,余已入翰林,求之国史昭忠传,则但云登春遇害,别无记载。此外无可问询,惟付之太息而已。
乙未,余以先君忧归里,理斋之弟显斋纯,闻之驰至余家,言已具衣冠以葬。苛蒙赠诸典,请书黄将勒石表于墓,且以墓门绰楔大字求书。余欣然为之,薰沐敬题,署名于后。然意理斋必有著作藏于家,显斋固未之省也。丙申之冬,余特造其庐,以犹子礼请见太翁,至墓所,则已穹碑屹然,翁仲华表,森严壮观矣。再拜哭奠,为欷歔久之。
      既夕,太翁留宿乃遍出家人以次环列,语昔岭事,因得悉其在贼中提刀上马,裂眦骂贼诸情状,不胜惊叹。以为向之所期许,今果不虚,而为之抱憾,无可如何。迄于今理斋之殁,已十余年矣。嗣子已壮,以荫授直隶之唐县宰。恂谨不坠家声。
      念余为父执,且曾以著述为问,乃以所掇拾其先人诸遗稿,请为校刻。检之得《爱吟草》一卷,读之且悲且喜,曰:“何幸有此。”盖自丙戌别后,其身所经历,其才所展布,皆宛然如亲见之。而余曩者所叹然于怀,无可表章,庶藕此以少为偿矣。乃丞为之校录付镌,并叙其始末,以冠简端。其余尚有诗一册,皆未定稿,残阙紊乱,姑俟徐为编辑,以成全璧云。张君洲与余素未相识,观其所叙录,及寄示元亭给谏应山令二书,惟恐其烈迹淹没,义形笔墨,其于友谊亦笃矣哉。王元亭,名猷,义州人,壮终少廷尉。高惟钦,名德峻,庚辰孝廉。兹惺圃,名国璋,戊戌进士,官农曹,此皆与理斋相契合者,每共话理斋之事,思有所表扬。今乃先后物故,独余以六十有余年,与其荫嗣往来,手把遗编,俛仰今昔,可慨也夫,亦幸也夫。时乾隆五十有三年,岁次戊申阳月辽阳王尔烈瑶峰氏,书于顺天府府丞官署。
          
《续刻常理斋爱吟前草序》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戎岁仲春上浣)  
      余所梓常理斋爱吟草,乃甲申以来,理斋赴选入都,至西充所作。西充以后,军务倥偬,篇什有无,所不可知。而其嗣君衣轩所摄拾于慈氏败簏中者,尚有诗近百首,皆丁丑榜后,需次里居,朋友唱酬,流连景物之作。字多蝇头小草,间有阙残,知未为定稿也。而其中深情雅韵,发于自然,足以见胸怀之洒落,学养之深纯。异日感颂在民,临难不夺,盖基诸此,因不可废也。且在衣轩既痛其先人之殁,时方幼冲,今日抱恨终天,无可申慕,而此诗得于故纸,几成灰烬,手泽幸存,零缣碎墨,皆所宝惜,因尽以质余。余盖如逢故友于数十年之前。每读一篇,三叹不忍释手,乃为补缀,悉以付梓,命之《爱吟前草》,另为一卷,以别前刻,所以成衣轩之孝思也。庚戌仲春上浣,辽阳王尔烈识。


《附刻慈惺圃寄常理斋诗序》
                               同年是岁仲夏,王尔烈作
       慈惺圃,名国璋,字奉峨,惺圃其号也。与常理斋居相近,同学素契时,相唱酬。癸酉(1753年)惺圃举于乡,理斋犹未第也。及理斋仕蜀,惺圃尚家居。邮筒往来,遥为赓和,不异曩时。至戊戌(1778年)惺圃始捷南宫,官农曹,而理斋死于难,已六年又七年,惺圃亦卒于京邸矣。惺圃之逝也,一子方幼。理斋之荫嗣衣轩,已为唐县宰。
闻其丧来吊,见书笥纷然狼藉,家人舁敝簏于庭,将焚废纸。衣轩恐其有当存也,止而检之,则《爱吟草》、《殉节录》及惺圃自为诗,俱杂于其中焉。衣轩得之,大惊,且悲且善,因宝持以付余,余既为之刻,理斋诸诗。而惺圃之诗,分年编录,观其庚寅(1770年)草,有寄和理斋诗。然后,知《爱吟草》之所以幸存者,理斋之寄之也。观其癸巳(1773年)草,有哭理斋八首。然后,知殉节录之所以幸存者,以惺圃访求而珍藏之也。噫,二人生前莫逆,情见乎诗,而是诗同出于故纸中。其不为灰烬者,几希以理斋之清才峻节,天固不忍没,亦岂非惺圃在堂之魂魄有以护持之。而然耶用,是于惺圃之诗有关理斋者,节录而附刻之。若其全诗则俟,别为汇梓焉。乾隆庚戌(1790年)仲夏王尔烈叙并书。
  
《集录〈爱吟草〉题跋序》
同年是岁仲夏,王尔烈作
      余既刻常理斋《爱吟草》及《殉节录》,以示京师士大夫,见之者无弗赏叹。于是,欣然各为题跋,笺楮之投。殆无虚日,积久渐多,遂成卷轴。余既一一检读,随以付梓。凡如干续来者,犹未已也。夫昔岭之事往矣。理斋之著作,其散佚者亦多矣。越十数年之久,荫嗣克家遗笔,忽出于尘埃,烈迹不埋于灰烬。一旦冠裳之族,各有一理斋在心目间,而命笔抒词,使理斋之才华气节,烜赫如昨日事,岂偶然与故,是录也。可以上承昭忠慰忠之表章,可以下为孝子贤臣之风励。而或长篇钜什,或古调清歌和平之音,则一唱三叹。慷慨之气,则激羽刻商,非泛然之作也。固宜寿诸枣梨,传于不朽。若其篇次,则随收随录,不复以官阶科第为后先,所以俟续至者于无穷也。庚戌(1790年)仲夏王尔烈叙并书。

法泉寺碑文
  靖远县东有山,曰红山。山之隅有寺,曰法泉寺,靖虏姨儒学训导撰。
      钦差镇守固原靖虏等处,参将都指挥使金其等,吏部听选贤生□□□□□□姑□□□□□□律,红山寺古法泉禅寺也,距县城约半舍,山水清奇人迹罕到创始则未□□□□□□时但□□□□□□崇宁五年。
  钦赐复牒五百道至会州大红山岔法泉禅寺差管事僧党真巴押赴西安州□景云寺,此寺之立已在崇宁之前矣。古有石殿七龛曰释迦殿,曰三十佛殿,曰千佛殿内各佛像森然,但尘久埋没,金碧肃落。东南山麓有一泉自凉而甜其味美,古寺号法泉盖取诸此世易时移陵变谷千丛林虽是人鲜敬迨焉。
  英宗龙飞之三年戊午以古会州更置靖虏卫,都阃房公贵奠安于兹,以时访古幽果登其他都元人明说聿新建之善念善心许之。言越明年巳末适有僧人桑加班丹者受学于大慈法玉已游方撰列宣和大同更隐仙人禅寺兴起,虏房公知其可兴有为卑辞固靖因托以考终已志之辞僧可其请膀留乃恢拓旧址增饰故以文对碑人协力赞衷又明年庚申风究度殿基于正龛前得铜鼎一枝重三十斤上大元至正三年造唐宋演度法门知是寺在元未时世尚存矣寺宇既修人心渐礼捐财助力风无虚日景泰年始新建正殿内塑释迦尊师无量寿诸佛及阿难迦叶菩萨忿众像将以祝延。
  圣寿之所特以为将喜人心之也□□申晕飞金碧交映往来游客无不留题正殿前左面西曰禅院鸟鸣径堂声僧人早勤锄地忙罗汉洞禅堂万丈花果蔬畦层层叠叠出出望元如画宛一仙境也以故人心敬仰遐迩皈依佛门隐法,□□□□□
 法泉禅林碑记
  大佛殿门口有一石碑,系明代万历三十四年所立。碑的正面所记内容为法泉禅林圭峰禅师修道事迹,背面为立碑时靖远地方信士们捐款者的名字。因背面名字残缺不全,不再一一录述,只将碑文正面内容刊出:
  法泉禅林圭峰禅师道行碑铭
  崆峒散人祯斋陈麟拜撰
  沐手
  本卫儒学生员田成校录
  粤自汉明之世佛法入中国,贝叶灵幸,福国庇民。迄今千百余年后之徒游具教者,或振锡诸方,或遁迹林野,虽行止万殊,静躁不同,均之戒行坚持咸为沙门中可尚人也。师,字圭峰,法讳玉,陕西西安府浦城县武汉氏子。幼聪明才智明多颖异,性约而形伟,质朴而心慈。始礼终南山虚庵和尚披剃受业。数载。自叹曰:比学莫非般苦体像也。遂慕静虑诣入佛崖。芟茅结庐,饭蔬饮水,精研淬励,孳孳有年。时夜跌坐,忽遍体清凉,并此色身而忘所在,目光辉炼壁而视夜犹昼也。奄旬,一僧长眉皓发,策杖只履,一日偶至师,徐曰:前事僧曰:嘻滋汝精勤所致暂息尘劳,直化乍户耳慎,勿忘勿耽,直须吐却。师唯唯。于是一瓶一钵别入佛崖,跋涉京都厌寿、广善二坛、渐次领牒受蜡。后凡天下名山,大刹诸善知识,不远千里,无不精益。遥闻五台大千法师,法师大振,千枝围绕。师游谒座下,遂解包囊,随众参学。故佛祖国统一授予业就中觉慧,无上宗教,并皆了了矣。既而思返终南,不意业力使然,渐住渐移,卒至靖虏,本郡檀越处诚夺敬礼,师随机教训多方,导掖如是。故倾意留住法泉者无缁素皆然。万历乙酉岁,师瞻右岩下云峰溪水无非般苦妙趣,草径石渠总是菩萨堤要路,乃纠诸善捐金觅工凿二石洞,各方广数丈,一奉渗金如来水陆画像,一作禅堂迎宾客,左右岩窟数舍,东西斋室久楹,禅堂之南危楼为置经藏,山门之上,覆杰阁以峻,关防更灯厨迳砌,无不壮丽于戏。宋崇宁以后,明正统以后所未备者大创建于今日也,非师道行之力,何克有此宜科?天祚之年俾慈云法雨沾被无穷。胡以微疾不起,临终诏徒嘱之,徒曰:望师垂示。师曰:吾自觉以来,真静界中不忍着尘,身后大事汝其勖之,言毕端坐而逝,万历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是也。徒暨檀越奉枢龛入塔,有徒祖道恳余为铭。共于师相善受教,以故不辞为铭曰:师自入空门,多所行慈济,戒体精且坚,不亏方寸地。宗教悉尔通,主席三花会,寿龄今几合,七十复右四。创建菩提场,千载作福地,云胡一报身,只此归真际,形骸入法塔,名梓传灯记。
  靖虏卫军政掌兼清军指挥同知雪庵赵相普篆额
  钦差分守灵州地方参将都指挥乌兰后台吴继祖阅撰
  本卫儒学生员复初赵率性画丹
  大明历三十四岁次月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嘉祥:曾子庙
《碑文、悼文、祭文 、挽联选 编》简介
历史遗迹|北惠济庙与雍正御碑亭
「新郑」后周世宗柴荣陵——一代明君
桥山之碑...阿 莹
曲阜“少昊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