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 医圣之路(2)

  张仲景和曹操、刘备,以及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他比曹操大五岁,比刘备大十一岁。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生卒年份大约为公元150年到公元219年。


  在历史书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中,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宋朝时,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了《伤寒论》这部流传下来的张仲景的著作。校订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们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引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名医录》现在我们看不到了,那么,这段序是怎么说的呢?曰:“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张仲景,《汉书》无传”。我要说明的是,这个《汉书》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后汉书》。“见《名医录》云”,就是唐代甘伯宗所写的那本书。接下来又说他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即仲景是他的字。然后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等等。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也就是三国前期的人,他的家乡在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境内。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写的序,说他是拜师学的中医,他拜的谁呢?拜他的同乡张伯祖,张伯祖也是很有名的医生。从对医学的贡献来看,张仲景的功绩远远要高于他的老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来说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孝廉是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个荣誉称号,不是官职。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就从孝廉中,也就是从这些优秀青年中选拔。张仲景在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这件事情是可信的。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历史书上没有记载。长沙在东汉的时候,是归荆州所管。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比如孙权的父亲孙坚做过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仲景什么时候做过长沙太守。有人就推测了,因为这个长沙太守的记载,曾经有几年空缺,所以就有可能在这几年空缺之中由张仲景做了太守。而且人们接着又推测了,张仲景又写书,又看病,又做官,他怎么能忙得过来呢?张仲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不办行政上的事情,打开大堂,让百姓到大堂看病,所以现在把药店的医生叫做坐堂医,就是从张仲景那儿流传下来的。张仲景后来觉得做官不如当医生能够直接为百姓们服务,于是就不再当官,去当大夫了。


  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或者作为张仲景著作的指代,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所以以后要是看到某些医学书上说“长沙”怎么说,“张长沙”怎么说,大家就应该知道这里指的是张仲景。


  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有不少传说。有一次,张仲景在河南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给他摸完脉就问他,先生,您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兽是野兽的兽。张仲景够大胆的,这个人因为被大夫看到了底细,就如实以对,他说,我是峄山山洞里的老猴子,这些日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所以请你给我看看。张仲景听完了之后,把脉,看看舌相,就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给它吃了,老猴子吃完这丸药之后就好了。第二天,这个山中的老猿猴扛了一块大木头来,对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回报,这块木头是生长了一万多年的桐木,是很珍贵的木材。桐木能做乐器,于是张仲景就请人用它做了两把古琴,又给古琴取了名字,一个叫古猿,一个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个故事和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叫虞汝明的人所写的《古琴疏》里。


  关于张仲景,有不少故事和传说流传于后世,这些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不少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①也是张仲景的著作之一。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读书人叫冯应鳌,他得了重病,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把他烧得晕晕乎乎的。那天夜里,他觉得晕晕乎乎的,眼看就要不行了,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在梦中,飘飘悠悠地来了一个神人,这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黄色的帽子,然后就用手摸他的全身,摸完了之后,冯应鳌顿时觉得全身特别舒服。他又惊喜,又害怕,就问,您是谁啊?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那个穿着黄衣服、戴着黄帽子的人就说了,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


  他是神人嘛,没有名片,不是先递给他名片介绍介绍,而是自己口述,说我是南阳人。古人介绍自己,先介绍是什么地方人。是什么朝代的?是汉代的,当然是后汉的了。做过什么官?长沙太守。叫什么?张仲景。冯应鳌问,那你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神人说,我今天给你治病是因为也有尴尬的事情需要你帮忙。冯应鳌说,什么事情我能帮得上你呢?张仲景说,南阳城的正东四里处——那时候还没有公里的概念,所谓四里就是四华里——有一个祠堂,这祠堂的后面走七十七步有我的墓,过几年会有人在墓上挖井,你要到那儿阻止他们,不要让他们挖,因为那是我的墓,你同时把墓和祠堂整修整修,就算是对我的报答。说完了他飘然而去。


  冯应鳌醒了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烧也退了,身上也舒服了,他非常高兴。梦中神人的嘱托不能随意忘记,过了几年,他真的到南阳城东去了,真的发现了这个祠,这个祠的北边,就是后边七十七步远的地方正有几个园丁,原书说叫园丁,也就是农民在那儿打井。他走过去一看,正好挖出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着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这个石碑现在还有,就放在了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从发现这块石碑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了,遗憾的是这个石碑没有署立碑的年代,也没有署立碑人之名。1981年,医圣祠在整修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墓碑往下挖了挖,发现下面埋着个碑座,碑座的一边写着四个字:咸和五年。这不就有年号了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就相当于公元330年,离张仲景公元219年去世也就是一百一十年左右。如果这个墓碑真是那个时候立的话,那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之事,这就是个物证。可是后来大家发现,“咸和五年”这四个字不是正正经经刻在碑座的中间,而是歪歪扭扭刻在一边,就好像刻石头的工人试刀的时候随意所为,更何况,碑座是汉白玉的,碑体是青石的,从风化的程度来看,那个碑体显然要比碑座晚。当时看到这个碑座刻着“咸和五年”的专家们,很大一部分人就想以此作为证据,来证明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至今也没有更为确切的证据。而张仲景做没做过太守,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因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他留给后世的恩泽。在张仲景逝世一千三百多年后,人们把最高的赞誉送给了他,尊他为“医圣”!而更多的故事传说,也充分证明了张仲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①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著作的经典。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仲景遇见了侍中王仲宣。侍中是什么人?就是皇帝的贴身随从,是皇帝的秘书,可以出入宫廷,可以参与政事,所以是一个重要官员,但是这个王仲宣这时候还不是侍中。张仲景见到他的时候,王仲宣只有二十岁。张仲景一看见他就说,哎呀,小伙子,你身体可有病啊。张仲景说,如果不治,二十年以后你的眉毛会掉光,眉毛掉光了再过半年你就死了。可是谁愿意让人一见就说有病啊?王仲宣想,我年纪轻轻的,你是咒我,还是忽悠我呢?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吃我的五石汤。王仲宣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药费。王仲宣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心想,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过了三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仲宣,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张仲景说,看你的气色,就知道你根本没吃我的药,你这个小伙子啊,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这么轻视。王仲宣没有听张仲景的话。过了二十年,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眉毛掉光了之后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半年稍稍多点,他就真的死了。


  王仲宣是什么人?此人名粲,就是王粲①,字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器重,后来他一直做到侍中。曹操为什么重用他呢?因为曹操是个文学家,他很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②之一,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二十七岁,所以张仲景当时说,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如何如何。王仲宣不敢当着张仲景的面直接发作,他比自己大二十七岁啊,是父辈。王仲宣死于公元217年,死的时候真的是四十一岁。但是这个事情也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是什么病,会让张仲景预测王仲宣二十年后眉毛会掉光?王仲宣虽然确实是四十一岁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他是死于传染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1
医圣张仲景其人及其书《伤寒卒病论》
仲景故事三则
第01 讲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中华医圣——张仲景
伤寒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