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3)[原创]麦积区尤姓源流(修订稿)

文/

 

尤姓源自五代后唐福建,得姓于闽王王审知的女婿沈思礼。始祖尤宗,字士主,号思礼。原姓沈名诚,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僖宗光启年间随王审知三兄弟及河南乡民入闽,先居于尤溪,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到温陵(泉州)从军。他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为王审知所器重。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有幸婿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封闽王。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十月,思礼公护送闽王王审知到京(洛阳)进万寿节,唐庄宗李存勖与闽王交谈时,他跟随在左右。唐庄宗面对闽王说,汝婿则吾婿,加封为“驸马都尉”,见“沈”与“审”谐音有违闽王之讳,便赐姓“尤”,赐名“宗”,始著尤姓。福建境内尤姓全都是他的后裔。早年福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尤氏不为中原所知,直到宋朝思礼公七世孙尤辉官拜兵部尚书,尤姓方闻名于世。尤辉居于无锡,同时代的无锡人、南宋抗金名将李纲所撰的《梁溪漫录》中记载下尤姓源自福建沈氏,尤姓渊源始流传于世。

五代后唐时,尤姓始在福建境内繁衍。福建泉州是尤姓发祥地。思礼公开基于泉州,晚年居泉州,分掌四门学,封域号“卿田”,至今福建泉州南安市南厅驸岭有一座五代时期修建的唐驸马尤宗墓。北宋时,尤姓开始播迁于福建周边省份。思礼公有三子,长志雄、次志勇、三志威。传至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长房后裔居于福建南平;二房后裔杨、柳二公迁入福建永春,开基魁源与蓬莱;三房后裔叔宝公携二子徒手入吴,长子大成居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白石里,次子大公居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西禧里,开基江南。南宋时都城为临安(今浙江杭州),由于仕宦等原因,浙江成为尤姓大批涌入之地。宋末,元兵大举南侵,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难,于是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胆的尤姓人则举家北上,因为当时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不会发生战乱,相对稳定。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兴旺。明初,山西尤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郑和下西洋时,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扬帆东南亚者。因此尤姓进入台湾的一百大姓,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尤安礼随父由江苏省长洲徙居武昌,尤求由长洲移居太仓。清代尤萃由浙江嘉兴徙居平湖。清朝初年,泉州附近聚居数以万计尤氏族人,形成闽泉尤氏总支十二房,成为尤姓最多的聚居地;江苏无锡则繁衍成尤姓第二大聚居地。如今,尤姓散居世界各地,有百万之众,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和江苏两地最多。

尤姓系出沈姓,故尤姓的祖源与沈姓相同,原为姬姓。沈本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南平舆北,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记载:轩辕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以姬为姓。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东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兄弟排行为季,单名载,按照周朝取名字的习惯为季载。季载封王后,史书避王讳称之晡季,其中晡是沈的古代通假字,由于古代文字使用上的借用、通用等原因,还有聃季等其他书写形式传世。尤氏出自沈氏,自然与沈氏一样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古代沈国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秦汉时称汝南郡。沈氏郡望有二,一是得姓沈国所在地河南汝南郡沈氏,二是沈氏一支后裔出走到楚国再次兴旺的浙江吴兴郡沈氏。根据闽王入闽史料,以及福建现存三个地方最早尤氏族谱,思礼公来自于河南光州固始沈氏,尤氏郡望顺理成章是汝南郡沈氏。

历史上尤氏来源只有一个,就是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的女婿沈思礼。所谓其他来源,尽是不了解历史的人添乱。尤姓源流误解之一是对《梁溪漫录》望文生义,思礼公于闽王王审知是翁婿避讳,误解成所有福建沈氏避讳。这事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元朝时出了本《氏族大全》,作者解释尤氏来源叫做避仇。以后有人推论闽王下令沈氏全部改尤姓,又有人解释是仇姓改尤姓。尤氏源流误解之二是将不具有汉民族单音姓氏特性的少数民族姓氏译音第一个音节误解成尤姓渊源。尤氏是汉族姓氏,汉文字一字一音的单音字文化造就汉民族单音姓氏特色,汉文化发展成单音字组合语言,是独特的语言,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后汉书》和《傅山全书》等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这些少数民族人的译名含有“尤”音,只是音节,不是单音姓氏。近年才有一些少数民族人名使用“尤”做简化或汉化的姓氏。百度百科等网站关于尤姓“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汉姓为尤;今满、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汉文化外的姓氏译音第一个音节并不存在姓氏意义,用第一个音节做汉姓也只是借用,不能说是源流。但是,满族入关后,一些汉族编入八旗,其中就发现尤氏一支编入满族,现居于北京。《辞源》将“尤姓”词条错误解释为:“姓。相传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的避“审”音,去水旁为尤”。见宋·尤袤《梁溪漫志》三·氏族”。尤姓是后唐皇帝李存勖当面赐沈思礼改姓为“尤”,即思礼公一个人避讳“审”音改沈姓为尤姓,而不是当时福建所有沈姓改尤姓。唐末,与思礼公同时入闽的沈氏族亲居于今福建尤溪县。闽王治闽时,福建沈、尤氏并存,至今福建留存有沈氏族人聚居村落和沈氏宗祠,遗留有地名沈口村、沈岭村、沈岭岬等。另一记载尤姓渊源的《梁溪漫志》为南宋费衮撰著,而非南宋诗人尤袤著。《辞源》等工具书及关于尤姓(氏)的一些网站误解尤姓来源,给社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尤姓于清顺治年间由四川大槐树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今甘泉镇屈家坪村,零散分布于今甘泉镇陈家河村、彭家庄、云雾村、高家庄、西枝村、石家沟、包家沟,伯阳镇兴仁村,麦积镇红崖村、土桥子,利桥乡利桥村、百花村,马跑泉胡王村等地。天水市麦积区除甘泉镇石家沟和包家沟两地外,其他各地尤氏均系从甘泉镇屈家坪村迁徙而来,甘泉镇屈家坪村是麦积区尤姓的起源地和发祥地。

清顺治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领兵入川,在西充打败张献忠领导的大西起义军后,对起义军余部及川西平民百姓展开大规模杀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躲避战祸,安居四川大槐树的屈、尤、彭、董、李五姓族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故土,背井离乡,举家向北迁徙。一路上扶老携幼,跋山涉水,五姓族人相互照应,在患难与共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五姓族长遂结为异性兄弟。途中在川陕甘多地曾作短暂停留,历尽千辛万苦,始来到秦州东乡白石峪村(今麦积区甘泉镇白石村),加入了白石峪忠留百户王福茂旗的旗份(相当于现在的户口),做了王福茂家的佃户,暂且栖身落户,此为麦积区尤姓肇始之发端。

屈、尤、彭、董、李五姓族人勤劳善良,干活老实本分,逐渐取得王福茂的赏识和信任,王家遂将白石峪村东南方土地让其作务。为便于耕种土地,五姓族人征得王福茂的同意后,徙居白石峪东南地边,傍山依水,搭草庵而居,垦荒种地,成为今甘泉镇屈家坪村最早的开拓者。时今甘泉镇屈家坪村仅有数户人家,称康家圪劳,为今甘泉镇屈家坪村的最早住户(今甘泉镇康焕文家族先祖,原住今甘泉镇屈家坪村,兴旺发达后迁居甘泉镇;今甘泉镇屈家坪村康子祥一族系后来迁入者)。至今村民谚云:“先有康家人,后有屈家坪”。后因其地位于永川河(亦称“颖川河”,乡民俗称“天河”)东,处秦亭山坳,林木繁茂,遂与康家圪劳改称东荫村,旗份称秦亭六,隶秦州东乡,始形成今甘泉镇屈家坪村之雏形。

迁居东荫村后,屈、尤、彭、董、李五姓族人初挤住在一起,同在一个锅里搅勺,亲如一家人,互不作亲,后才逐渐分户而居,直至近代才相互结亲。他们开荒种地,辛勤劳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时气候湿润,风调雨顺,年年都取得好收成,年景一年比一年好。加之东荫村东坡“凉水眼”(在今屈家坪村东北)的泉水甘醇甜美,怡养族人,一时人丁兴旺,家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清代前期,东荫村改称屈家坪村,隶秦州东乡,为白石峪的一个自然村。清代中期,屈家坪村已有近百户人家,族盛人强,发展超过了白石峪村,村民遂将白石峪村三官庙的将军、方神、娘娘迁至屈家坪村供奉。后屈家坪村马王庙(初称东坪观)建成后,内塑马王和娘娘塑像,才以供奉马王(即道教的神明马神,全称“灵官马元帅”,道教常称华光大帝,俗称“马王爷”。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为主。族人为纪念人文始祖伏羲,祈求马王佑护,始在人文始祖伏羲的圣诞正月十六唱戏酬神,同时举行社火(又称“秧歌”,俗称“烟歌”)汇演。此后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一直延续到今天。

麦积尤氏始祖从四川大槐树迁居秦州东荫村后,与屈、尤、彭、董、李先祖一起拓荒兴家,生死共存,繁衍生息,为家族的繁盛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麦积尤氏始祖共生了6个儿子,故屈家坪尤氏家族老房共有6个房头。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大房、三房、四房存续了下来,现今屈家坪村尤姓均为尤氏老房大房、三房、四房之后裔。老房大房(简称老大房)后裔系今尤金田、尤智明、尤江生等家族;老房三房(简称老三房)后裔系今尤克强、尤仲礼、尤子高、尤满祥、尤怀村、尤恩堂等家族。老房四房(简称老四房)始祖生了4个儿子,为现今屈家坪村尤氏最兴旺一支。老四房大房系今尤彦保、尤彦安、尤喜顺等家族,老四房二房系今尤三德、尤海福、尤禄儿、尤维忠、尤四维等家族,老四房三房系今尤虎成、尤岁有、尤彦明、尤喜通、尤六十等家族。老四房之四房先祖又生四子,通称为屈坪尤氏老四房之小四房(简称小四房)。小四房大房系今尤义福、尤田德、尤德广、尤求儿等家族;小四房二房系小四房三房过继一子顶门立户,为今尤子珍家族;小四房三房系今新院里尤子和、尤子田、尤义堂、尤所代、尤孟生等家族。小四房之四房又分三个房头,大房未生子,今仅存婚出尤氏女辈尤会珍、尤粜娃;二房系尤建国、尤红季、尤黑巴、尤文斌、尤怀安等家族;三房系今尤玉和、尤玉明、尤吉祥、尤玉林、尤林祥、尤新怀、尤望成(尤新民)、尤顺义、尤掌义、尤三义、尤全义等家族。

天水市麦积区大部分尤氏及今天水市秦州城区尤姓均系从今麦积区甘泉镇屈家坪村迁移而来。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秦州东乡东荫村(今甘泉镇屈家坪村)人、天水著名书法家尤爱(1787—1865年),系屈家坪村尤氏老四房先祖,由东荫村徙居秦州城。道光十三年(1833年)携长子尤麓、次子尤簏及家眷自秦州城重归秦州东乡东荫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其妻病故后,时受伯阳镇一乡绅的盛情邀请及引荐,遂携次子尤簏及次子家眷移居今伯阳镇兴仁村南巷子落户,同治四年(1865年)逝世于伯阳兴仁村,而长子仍定居秦州东乡东荫村。民国中期以后,尤姓由今甘泉镇屈家坪村分迁于今甘泉镇陈家河村、彭家庄、云雾村、高家庄、西枝村,麦积镇红崖村、土桥子,利桥乡利桥村、百花村等地。

麦积尤氏家族中以公务员、教师、医生、工匠(木匠、瓦工等)等为职者数十人,大多数人以务农、外出务工为业。尤氏族人继承先祖厚朴做人、勤俭持家之遗风,在繁衍生息、艰苦创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敦厚朴实、勤劳善良、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家族性格,是尤氏家族的精神和灵魂所在,值得尤姓子孙后代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以为尤氏家族的兴旺繁盛和民族的振兴强盛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注]“圪劳”的“劳”应为“劳”字左边加上一个“土”旁,因电脑字库里无此字,故只能以“劳”字代替。

 

——2009年11月15日作,2011年3月12日修改,2012年8月根据福建省福州市尤隐森考证提供的资料及中华尤氏宗亲文化促进会等网站资料再次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老照片】--1814--福建土楼生活1988年,善成楼内的人们
为什么说王、游、沈、叶是一家?
尤姓系承晡季 源起河南汝南
流苏树·降龙木·四月雪
【中国旅游】福建省旅游景点大全
陕西省定边县白泥井镇摆言坑村 | 中国党家村征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