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乳山姓氏种类与分布
姓氏种类与分布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调查,元代前,境内居民姓氏有姜、孙、王、刘、于、张、黄、邵、赫、郝、纪、贾、乔、窦、宫、宋、唐、吕、苗、管、花、翁、毛、白、童、沈、解、东、郭、史、韩、安等姓。金、元战乱,居民或遭杀戮,或迁走。民国期间编修《牟平县志》时调查,境内除姜、孙、于、唐、丛等姓为胶东土著旧族外,其余姓氏皆系元、明时期迁户。民国《牟平县志》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当时所剩土著“漏户”绝非仅上述姓氏。此次修志通过深入民间调查考证,认为元末明初留居的各姓氏居民除土著大族外,其他各姓少数“漏户”居民多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元末明初时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

1990年经县志办公室调查,境内共有238姓(以户主姓氏统计),其中,万户以上的有于、王、刘、宋、姜、李6姓,约占全县总户数的47%(于、王两姓各占全县总户数的10%以上);千户以上不足万户的有张、孙、高、宫、徐、郑、林、马、赵、隋、杨、丁、段、胡、单、许、唐、陈、钟、曹、邵、杜、冯、兰、史、崔、郭、焉、潘、谭、倪、肖、冷、丛34姓,约占全县总户数的42%;千户以下百户以上的52姓;百户以下的146姓,其中孤姓(指单独1户的姓氏)45姓。

全市姓氏种类如下(按户数多少为序):

于、王、刘、宋、姜、李、张、孙、高、宫、徐、郑、林、丁、马、隋、杨、段、胡、单、赵、许、唐、陈、钟、曹、邵、杜、冯、兰、史、崔、郭、焉、潘、谭、倪、肖、冷、丛、任、陶、韩、董、滕、周、沙、邢、耿、曲、辛、勇、孔、邹、仇、吕、邓、蔡、袁、尹、秦、程、乔、迟、鲁、安、侯、柳、田、矫、夏、栾、卢、黄、朱、吴、由、闫、傅、鞠、梁、房、毕、岳、常、战、刁、阮、东、姚、车、贾、荀、彭、魏、柯、臧、祝、薛、石、万、牟、罗、宁、鲍、葛、蒋、初、戴、汪、衣、钱、焦、时、蒲、范、翟、齐、修、盛、方、庄、江、郝、裴、左、荆、戚、康、申、武、苑、温、相、楚、季、梅、孟、叶、纪、乜、殷、成、费、邴、聂、何、洪、桑、郐、阎、郎、沈、卜、仲、童、雷、谢、池、位、贺、窦、明、庞、山、桓、占、牛、金、陆、荣、诸、邱、白、苗、祁、朴、靳、毛、卞、国、龙、褚、吉、尤、关、佟、莱、满、芮、解、全、母、盖、管、汤、禹、阚、塔、闵、渠、美、门、连、屈、缪、慕、厉、苏、颜、永、尚、柏、余、寇、詹、汉、边、捂、院、旬、桂、那、卓、信、竹、华、岱、黎、寸、水、简、亓、索、寨、君、支、东方。

 

 

姓氏分布

于姓 为境内第一大姓,约1.6万户。各镇均有分布, 以南部沿海各镇和中部的夏村、大孤山两镇为多。多直接由荣成县赤山迁入,部分由赤山徙文登县大水泊次迁境内,少数为明代军户落籍。(1)金时,于广由赤山迁境内建司马庄村, 后裔先后析居南司马庄、东司马庄、小管村、圈港、赤家口、果枣夼、管村、玉皇台、滕河、风台顶、人石、官庄、于家庄、腾甲庄、战家夼、桑行埠、小疃、黄埠崖、金碃岭、打磨、城阴、汪水、育黎、藏金夼、于家、流水头、李格庄、于家圈、孙家夼、于庄、辉湛、下万口、北东庄等村。(2)元末明初,由赤山先后迁士子于家、西泓于家、洋村、石头圈等村。士子于家于姓后裔析居小孤山、八里甸、石硼杨家、大木、吉林、王家口、东洋水等村;西泓于家于姓后裔析居寨前、旗杆石、新庄、西王家庄、院前、西山、后山于家、姜格、金港、港头、翁家埠、常家庄等村;洋村于姓后裔析居老庄、东南塂、东刘家庄、东王家庄、东南寨等村。(3)明末清初,午极、于家疃、于家屯、蓬家夼、铁山、小庵、李家兴、周格庄等村于姓由荣成县赤山先迁文登县大水泊,次迁境内。(4)芦头、水头两村于姓系明永乐年间后由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其后裔析居封赠山、姜家庄等村。

乳山信息港补充资料:于氏第一代(于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代表人物于劂第九代;于乾、于坤第十代;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一支于姓迁至山东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东省荣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礼)在洪水澜(七十二代为于坚)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兴旺陆续迁到全国各地。据《于氏谱族》记载:广公世居文登之赤山,大宋南渡时,金兵乱华,公自赤山迁居宁海州之南乳山乡石山社赫家疃(即今天的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北司马庄村),离城一百四十里,历宋而元明清,国朝乾隆元年奉宪裁登州四卫,而以大嵩卫为海阳县,割莱阳之行村林次嵩山三乡宁海之乳山亦隶焉,自文登入海阳迄今千余年。(资料提供:QQ:228130050)

究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不修则正统与偏安无异,谱不叙则嫡派与支庶何殊,国之本在家谱,教史为尤重焉。吾族于氏之谱,相传失于道光末年,南匪之乱,连年戎马仓皇。是以无复修之举。迨至咸丰九年,先祖蔚首倡是举,大家乐意,是用辑成。始祖讳华野原籍直隶正定府枣强县。子三,基洪、心洪、道洪,基洪、心洪迁居临淄县,道洪迁居沂水县三泉庄云。然此特支谱耳。未遑及于阖族也,既而光绪二十四年,浚卿族伯又与临淄通谱,谱载始祖母原籍登州府文登县斥山寨,遭明初花马之变,与始祖相失,率子三人兴游、兴海、三子失讳,迁于临淄之于家庄,三世福、庆、祚,祚出外,子失讳,下列华野祖,但华野祖既出于临淄,应以文登为原籍,何言乎原籍枣强县岂。祚祖出外,即迁枣强,遂以枣强为华野祖之原籍欤。抑基洪祖兄弟迁居以后,华野祖庭闱冷落,自枣强回临淄同基洪、心洪二祖,复临淄迁沂水与道洪祖完聚于三泉庄欤。其中疑团索解不得,抚躬自问,忘祖之罪所不免矣。今重修族谱,若本前次所叙而修,则与后次所叙不合,若本后次所叙而修,又与前次所叙有悖,大家共议,本咸丰九年所叙以华野祖为始,为沂水于氏,族谱以光绪二十四年所叙存为淄沂水合谱。庶不负前人,承先启后之盛举。聊以释后人之疑云尔(资料提供:QQ:653186810)

......而于氏则为汉丞相、定西侯于定国之后,由郯城迁入斥山。迁徙时间虽未详载,大致在西汉末年王莽时代。至宋代已成斥山望族。由于人口繁盛,斥山地狭,于北宋元丰五年分两支迁出,一支迁文登,一支迁青州。
附:文登于氏居住村庄表叙
缅稽我祖,图腾斥山。而崮山后,而洪水澜,至大水泊,是曰三迁。迁居始祖,名讳曰坚。衍兴儿祖,约四百年。龙河继起,兄弟蝉联。一传而后,兄弟十三。族益日大,支益日繁。人丁剧增,讵能合爨(cuàn,烧火煮饭)。里仁为美,择地而安。东至海际,西极昆山。南北迁徙,各成家园。不有叙述,久忘流源。绘图列表,用资考参。九族既睦,痛痒相关。繁荣滋殖,亿万斯年。
源漳谨叙
(资料来源:荣成市志)

如果您有更多资料或不同观点,欢迎提供。联系QQ:372894144

王姓 境内第二大姓,约1.5万户。散居各镇,有“无王不成庄”之说。 其族系主要有三支:(1)元至元年间,山西省鸡头村王尔心迁莱阳县岘子湾, 明永乐年间后渐次东移,先后居夏村、乳山寨、樗树崖、石疃王家、育黎、哨里( 先徙海阳县二王家,次迁哨里)、垛疃(先徙海阳县嘴子前,后迁垛疃)、大龙口、姚家埠、南北山、店子头、下石硼、小寨等村。夏村王姓后裔析居官地、辛家庙、旗杆石、秦家庄、康家等村;乳山寨王姓后裔析居东驾马沟、王母夼、滕河等村;樗树崖村王姓后裔析居鲁家夼、小寨、曹家等村;石疃王家村明代因村庄遭水淹,王姓移居西纪村、王疃、南口等村,西纪村王姓后裔又析居石字岘、正甲夼、东庄等村;哨里村王姓后裔析居河北、河西、北炉上、申家、西崮头、大王疃、下万口、上万口、西马台石等村;姚家埠王姓后裔析居西诸往、扫帚涧等村;垛疃王姓后裔析居孙家夼、燕山泊、铁山、后庄、后店等村;店子头村王姓后裔析居南黄北塂等村。( 2)明永乐年间,小云南王姓从军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所后王家庄、望海庄、翁家埠、祉家庄、桃村王家、二甲等村。(3)明末,牟平县王家疃王姓迁居北念头、马石店、宅子夼、辛家口等村。此外,念头、六村屯、徐家村、葛口、北泥沟、王家庵等村王姓系文登县迁来,盘石村王姓由荣成县赤山迁来,北王家庄、贾家村王姓系海阳县埠落迁来。

刘姓 约1.2万户。散居各镇,以夏村、诸往、下初、徐家镇为多。 其族系主要有三支:(1)元至治年间,山西省云岗刘姓一支移居黄格庄,后裔先后析居下洼、下草埠、北芦头、英格庄、南寨、北寨、泥渡夼、转山头、南果子、绕涧、西诸往、九龙圈、二龙口、中尚山、扫帚涧、泊子、上刘家、下刘家、宫家桃、三甲庄、十甲庄、大浩口、丈八石、刘家塂、马家泊子等村。(2)明洪武二年,河南省固始县刘姓一支移居文登县鸭湾崖,后渐次西迁,先后移居境内黄疃、西泗水头、官庄、井子、炉上、归仁、东里村、战家夼、周格庄、西圈、宝口、耳沟、社庄、曹家、簸箕掌、下肖家、董格庄、六村屯、稗子刘家、兰家等村。(3)明永乐年间, 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海疃、薛格、姜家庄、刘家庄等村。此外,东尚山村刘姓系莱阳县贤友村迁来,汪水村刘姓系牟平县东关迁来,辛家口村刘姓系海阳县刘连庄迁来,赫家庄村刘姓系莱阳北刘迁来。

宋姓 约1.2万户。散居各镇,以下初、海阳所、夏村、育黎、崖子等镇为多。境内宋姓皆为元代搬阳路总管宋信(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后裔。元至元年间,宋信致仕后卜居文登县宋村。明洪武二年,其曾孙分别迁居史家疃、南泓、北江村等村。南泓宋姓后裔析居大庄、小泓、池源、小石口、南夼、南黄岛、芦头、小滩、八甲、南马家庄、择村、南江村、金碃岭、周格庄、桥东庄、东耿家、石村等村;北江村宋姓后裔析居夏村、俞介庄、张八庄、东秦家庄、宋家庄、二甲等村;史家疃宋姓后裔析居育黎、垒冢前、辛家疃、古初、下初、消水河、北刘伶庄、山前庄、上草埠、西北庄、唐家沟、赤家口、玉皇台、东泗水头等村。明宣德年间, 蓬莱县大赵家宋姓(元末由文登县宋村迁去)一支迁曲水村,后裔析居宋庄、上万口、北西屋、鲁济山后等村。此外,岛子、白石、上宋格庄、下宋格庄、扫帚涧等村宋姓皆于明代中期后由文登县九顶埠迁来,岛子村宋姓后裔析居河北、山下、清口涧等村。西泊、泊子二村宋姓于明末清初从莱阳县迁来。

姜姓 约1万户。系土著旧族。主要分布在徐家、大孤山、冯家、海阳所、 白沙滩等镇。公元前221年,齐康王后裔由夹河下游公鸡岛(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 迁境内通天岭(今名寨山)隐居,后定居峒岭、万户村,其后裔散居胶东各县。其中析居境内的村庄有:北河崖、石城、山北头、南汉村、北汉村、盘石、马山前、花家疃、南吉子园、南刘伶庄、中寨、吕格庄、山南头、岭上、西珠塂、上庄、东姜家庄、南斜山、河崖、胡家、南口、北姜家庄、姜家、蓬家夼、西崮头、西涝口、西凤凰崖、草庵、姜家夼、姜格庄、马陵、凤凰台、冷格庄、姜格、姜家庄、邢家、双峰庄、桑行埠、井子、羊角盘、簸箕姜家、徐家、桑行、吴家屯、东王家庄、黄疃、四甲、董格庄、刘家塂、桃村王家、曹家庄、石字岘、大虎岚等村。

李姓 约1万户。主要分布在崖子、育黎、午极、诸往、大孤山、乳山口、 白沙滩、海阳所等镇。其族系主要有三支:(1)元至正年间, 李主义由金乡县迁大崮头村,后裔析居万格庄、石甲庄、张格庄、地口、鲁济、城阴、南北山、南西屋、南李家、土心头、辉湛、中庄、石字岘、冷格庄、东辛庄头、大院、泊子、前进、前夼、常疃、锅上、野子、沟李家、南西北庄、丈八石、大孤山、李家庄、山东头、上册、乳山寨、东驾马沟、李家兴、崔家沟、马石店、青山、南黄、南黄庄等村。(2)明洪武年间,江苏省上元县达摩村李姓迁牟平县辛安村, 天启年间迁桃村李家村,后裔析居稗子刘家等村。(3)明永乐年间,金乡县李姓从军海阳所落籍, 嘉靖年间迁居李家,后裔析居李家疃、孔家庄。此外,盘石村李姓系牟平县解甲庄迁来,崮山寺村李姓系文登县吴家庄迁来。

张姓 约8000户。主要分布在午极、崖子、乳山寨、夏村、白沙滩、海阳所、徐家等镇。其族系主要有四支:(1)明洪武年间,张霖由江苏省赣榆县哲望村从军落籍宁海城,正德年间,第四代孙张珂迁泽上村,其后裔析居午极、马家夼、南庄、北庄、中庄、张家屯、育黎、帽张家(后迁东驾马沟)、张格庄、张家庄、西北庄等村。(2)明洪武年间,河北省清河县张姓一支迁莱阳县水头沟(今莱西市城区), 嘉靖年间以后移居境内楼村、乳山寨、宅口、西圈等村,后裔析居沙沟、庄上、肖家、东家、玉前庄等村。(3)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所后张家庄,后裔析居李家、常家庄、六村屯等村。(4) 东井口村张姓系明成化年间由海阳县坛山迁来,后裔析居西井口、东凤凰崖、西涝口等村。此外,东南寨、东南塂张姓系明崇祯年间由烟台初家迁来,黄村张姓系明永乐年间从云南迁来,后裔析居二甲等村,张家寨张姓系清雍正年间从莱阳县张家灌迁来。

孙姓 约7000户。主要分布在白沙滩、南黄、冯家、崖子、夏村等镇。主要族系有六支:(1)汤上村孙姓为土著旧族,后裔析居靠山、东珠塂、东姜家庄、崮山寺、归仁、湾头、汤南山、汤南场、南台子、庄子园、山前庄、孙家沟等村。与汤上村孙姓同族的上口、南吉子园、东吉子园、砦里等村孙姓系文登县坦埠村迁来,小滩村孙姓系文登县庙东迁来,后裔析居小单家、常家庄等村。(2)崖子村孙姓系明正德年间由莱阳县城里迁来,后裔析居北寨、东庄、康家夼、社庄、崖后、东官庄等村。(3)白沙滩村孙姓系明成化年间由贵州锦屏县乐桑屯迁来,后裔析居常家庄、六村屯等村。(4)孙家埠村孙姓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来,后裔析居岭上、东洋水、吕格庄、东家等村。(5)小疃村孙姓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来,后裔析居冷家、洼九埠、黄依台、金碃岭等村。(6)改造夼、 刁家二村孙姓系明末清初由牟平县城里迁来,后裔析居朱家屯、徐家等村。此外,孙家疃村孙姓系清顺治年间由荣成县湖台迁来,马庄、孙家、二龙口、铁山、宋河孙姓皆由海阳县迁来。

高姓 约4000余户。主要分布在乳山寨、南黄、下初、冯家等镇。其主要族系有三支:(1)元代,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高姓一支迁海阳县徽村,明初渐次东移,先后迁下初、西浪暖、湾头、官庄、盘古庄、西泗水头等村。下初村高姓后裔析居上初、河南村、葛格庄等村;西浪暖村高姓析居北斜山、岭上等村;湾头村高姓后裔析居高家台、高家屯、仙人脚等村。(2)明万历年间, 高岳由安徽省凤阳府迁到根见村,后裔析居人石、滩甲庄、孤石河、车村、西北岛、新建等村。(3) 明末,文登县九顶埠高姓一支迁居西庄村,后析居西吉子园村。

宫姓 约4000户。主要分布在马石店、诸往、白沙滩、冯家等镇。境内宫姓皆系文登县柳林土著旧族后裔,主要分三个族支:(1)北宋乾德年间,柳林宫姓一支徙莱阳县濯村,金末元初迁青山,后裔析居枣林、马石店、南马石、大龙口、二龙口、口子、岳家、台上、崖后、八甲等村。(2)明洪武年间,柳林宫姓一支迁徐家村村,后裔析居吴格庄、宫家疃、南西屋等村。(3)明景泰年间,文登县议城宫姓 (与柳林宫姓同一族系)迁宫家村,后裔析居宫家庄、小滩等村。此外,城阴村宫姓系牟平城里迁来。

徐姓 约3000余户。主要分布在夏村、海阳所、徐家、下初等镇。主要族系有三支:(1)徐家、簸箕掌村徐姓分别系明洪武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由荣成县白马迁来。(2)东马台石、日照庄、西塂、山西等村徐姓系明末清初由文登县爬山后迁居(与荣成县白马徐姓同族)。(3)明永乐年间,江苏省昆山县大槐树村徐姓迁台依村,后裔析居石村、黄依台、周格庄、房屋、洼九埠、盘古庄等村。此外,车门口徐姓系莱阳县东朱皋迁来。

郑姓 约3000余户。集中分布在育黎、诸往两镇。明洪武年间,郑文昌由河南省荥阳县迁入建由古村(1959年析为老由古、北由古、南由古、东由古、三泉庄5村),后裔析居东横道口、西横道口、郑家、龙角山、藏金夼、帽张家、孙家沟、东纪村、安夼、流水头、李格庄、沟留家、泊子庄、毛家等村。

林姓 约2500户。集中分布在大孤山镇和白沙滩、冯家、南黄、育黎等镇的部分村庄。其族系有四支:(1)明永乐年间,林姓由福建省莆田县百累(乳山信息港注:应为螺)村迁入建大孤山、西林家村,后裔析居林家庄、赵家、东秦家庄等村。(2)明永乐年间,林姓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入,建东林家村,后裔析居果园、山西头、林家塂、徐家塂、 羊角盘等村。(3)林家寨、鲁家夼村林姓系明代由文登县林村迁来,后裔析居二甲村。(4)南黄、育黎村林姓系明末清初由栖霞县京子埠迁来。

乳山信息港搜索补充资料:福建林氏迁山东简介:1)宋,林玉,莆田人,荣成林、文登林之祖;2)宋,林尚,莆田人,文登林村始祖;3)明,林弼,龙溪人,登州知府,蓬莱林氏始祖;4)明,林旺,长乐人,迁居济阳;5)明,林天骏,福州人,胶州知府,为胶州、诸城林始祖;6)明,林守清,长泰人,崇祯九年由云南祥云卫迁福山县,为福山古现林始祖。(今属烟台福山区);7)林东玉,守清曾孙,由福山迁长岛;8)明,由莆田北螺村迁乳山建大孤山、西林家村,后裔移居林家庄、赵家庄、东秦家庄;9)明永乐年间,由莆田迁乳山建东林家庄,后裔移居林家巷、果园、徐家巷、羊角盘;10)明林尚后裔居乳山林家寨、鲁家夼,后裔移居二家村。另外资料: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马姓 约2200余户。明永乐四年,马林由安徽省凤阳府临淮县奉旨移民定居海阳所,后裔先后析居水头、邢家、马家泊子、东马家庄、葛口、马家庄、任沟、东家、井子、前尹家、南唐家、南马家庄等村。此外,圣石前村马姓系清乾隆年间由莱州马家围迁来,后裔析居马场村。

赵姓 约2200余户。集中分布在海阳所镇,夏村、乳山口、诸往、大孤山四镇也有少量分布。明永乐年间,赵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分别定居西泓赵家、赵家庄、赵东庄,后裔析居西山、姜家庄、新庄、西辛庄头、赵家、俞介庄、山东头等村。此外,西南赵家村赵姓系明万历年间从山西省运城迁来,高格庄村赵姓系万历年间从牟平县清泉寨迁来,清口涧村赵姓系清康熙年间由海阳县索格庄迁来。

隋姓 约2000户。集中分布在诸往、乳山寨等镇。金代,河南省固始县隋姓一支迁栖霞县蛇窝泊,元时其后裔一支徙海阳县行村,明时次迁招民庄、野房、于家等村。另一支元时由蛇窝泊徙莱阳县曲坊,明初次迁东诸往、沟西,其后裔析居横山后、刁家、贾家、张家庄等村。

唐姓 约1900户。主要分布在南唐家、北唐家、秦家庄、康家、唐家、唐家店子、唐家沟、唐曲洼等村。境内唐姓皆系明末清初由福山县陌唐迁来。

丁姓 约1800户。主要分布在大孤山、育黎两镇。明万历年间,莱阳县团旺丁姓迁河东,后裔先后析居上册、上夼、石硼杨家、八里甸、羊角盘、北高格庄、汪水、前进、下宋格庄等村。

杨姓 约1800户。主要分布在午极、马石店等镇。其族系有三支:(1) 元初,杨石由安徽省凤阳府灵壁县迁牟平县五台南塂,其后裔于明末析居境内午极、房屋、台依等村。(2)明嘉靖年间,牟平县杨家疃杨姓一支迁入建杨家庄村。(3)明万历年间,牟平县上杨家杨姓一支迁凤凰崖村,后裔析居西涝口等村。此外,杨家屯、六村屯两村杨姓系明末从云南迁来,杨家村杨姓由海阳县五间屋迁来。

段姓 约1700户。集中分布在下初镇。明嘉靖年间,段道贵由安徽省凤阳府迁来立村段家,后裔析居里庄、外庄、林水、西北庄、三甲、下洼、小寨、塂南头、古初、初家沟、垒冢前等村。

胡姓 约1600户。集中分布在城北镇。胡海(祖籍江苏省邗江县),明初以军功受封宁海卫指挥,入宁海籍。明万历年间,后裔一支迁居境内胡家沟、邢家庄村,其后裔先后析居胡八庄、十甲庄、石头圈、小疃等村。此外,六甲庄、东家村胡姓系清初由海阳县平顶迁来。

单姓 约1600户。主要分布在白沙滩镇。明永乐五年,单姓由安徽省凤阳府城南大柳树迁入分别建大单家、小单家村。后裔先后析居大陶家、桃村李家、翁家埠、单家庄、蔡家、圈港、玉皇山后、单家疃等村。

许姓 约1600户。主要分布在海阳所、诸往、徐家等镇。境内许姓系明永乐年间由安徽省临淮县西沟村从军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许家埠(后并入赵家庄)、大陶家、白沙滩、许家、招民庄、神童庙、铁山、龙角山、姜格庄、曹家庄等村。此外,许家屯村许姓系明洪武年间由湖北省黄岗迁来,后裔析居东刘家庄、杨家屯等村。

陈姓 约1500户。主要分布在海阳所、乳山口、南黄、冯家等镇。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建所陈家村,后裔析居卧龙、凤西庄、母鸡屯、北斜山、孙家埠、南西屋等村。此外,陈家屯村陈姓系明成化年间由牟平县纸坊迁来,大院村陈姓系明万历年间由栖霞县陈家疃迁来,陈家村陈姓系清顺治年间由福山县古现迁来。

钟姓 约1200户。系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水井村迁居磨山、泽科、东夼、河南钟家。后裔析居青石楼村。

曹姓 约1200户。系明洪武三年由云南省昭通迁瑞木山村。后裔先后析居河南村、西庄、南汉村、马家泊子、东吉子园、南泥沟、簸箕掌等村。

邵姓 约1100户。明嘉靖年间,河南省云南庄邵姓一支迁居小管村、圈港、阜西庄(清初迁邵家)村。明万历年间,济南历城南流邵姓迁居邵家庄村,后裔析居河口等村。

杜姓 约1100户。清康熙年间由即墨县羊山后迁入境内,散居杜家岛、杜家、双峰庄、蜊子嘴等村。

兰姓 约1100户。元代居后庄,明宣德年间迁居兰家。后裔析居江村洼、安家、南唐家等村。

崔姓 约1100户。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桃花寨崔姓一支迁莱西县店埠,次迁境内建崔家村。后裔析居崔家沟、石硼崔家、曹城、阜西庄、水井、车道、后尹家、二甲、晁家庄等村。

史姓 约1000户。金时,莱阳县史家圈史姓一支徙史家疃,次迁东官庄,后裔析居瑞木山等村。大史家村史姓系明末由莱阳县龙王庄迁来,史家村史姓系清初由海阳县郭城迁来。

冯姓 约1000户。元末由云南迁入建观上冯家村,后裔析居冯家、唐家店子、万家、北高格庄等村。

郭姓 约1000户。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居郭家、车村,后裔析居北勇家、鲁济山后、乳山屯、上万口等村。此外,白石村郭姓系清末由文登县郭家店迁来。

焉姓 约1000户。元末河南省鄢县焉姓一支迁境内沙沟寨(后更名海阳所),次迁焉家。后裔析居焉家庄、小陶家、马场、东里村、岚子等村。

潘姓 约1000户。明正统十二年,河南省荥阳县潘姓一支迁入建潘家村。后裔析居潘家庄、小单家、小陶家、洼于家、邵家庄、邹家等村。

谭姓 约1000户。明宣德年间,莱阳县谭姓一支迁文登县谭家口,明末清初先后移居境内兰家庄、马台石、下草埠、正甲夼、北刘伶庄、消水河等村。

倪姓 约1000户。明成化年间,倪自然由莱阳县洼马前迁境内塔庄。后裔析居小疃、战家夼等村。

肖姓 约1000户。明末,肖刚由云南迁入建村肖家(后析为上肖家、下肖家),后裔析居高家屯。明末,肖国环由江苏省迁入建肖家村。院后村肖姓系明泰昌元年由河南省昌阳县章村迁来。

冷姓 约1000户。明万历年间,冷姓由江苏省迁冷家村,后裔析居周格庄。明末,平度县冷姓一支迁居乳山寨、冷家庄村。乳山寨冷姓后裔析居井子、仇家洼、周格庄等村。

丛姓 约1000户。水井、草埠两村丛姓系明万历年间由文登县迁来,后裔析居河南、丛家等村。清初,海阳县大丛家丛姓一支迁炉上村。

 

〔附〕古代“云南迁民”考

金、元之交,胶东连年战乱,“户口十者去九”,所剩土著旧族极少。今境内居民除姜、孙姓为元代前土著旧族后裔,于、宫、唐、王等姓系金、元时期由胶东邻县迁入外,民间相传其他姓氏居民多为元末明初从“云南”和“小云南”移民的后裔。“云南”“小云南”究竟指何地,未见史籍记载,多数居民也只知其说,以致有些人认为是云南省。我们认为,“云南”指云南省令人生疑。元代至明洪武年间,云南梁王段氏为大理酋长,明代初年政令不及,且路途遥远,云南省不可能有大批居民万里迢迢移居胶东。民国《牟平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也对此说提出质疑。民国《牟平县志》记云,“《明史·本纪》载:洪武四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陆。西晋以来,燕曰(恒)山前,云曰(恒)山后,号称燕云十六州”。民国《莱阳县志》记载,“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时赵曰云中,秦汉时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中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则在云中、云州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今分析推论,所谓“云南”系“云中”“云州”之南地区,类似今东北三省的胶东人称家乡为“海南”。明代“云南”移民,当指从云中或云州之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的南部地区迁来,并非由今云南省迁来。

对“小云南”迁民,境内民间有二说:一说安徽省北部某一地过去曾称为“小云南”,二说“小云南”指当时的“云中”“云州”南部一带的某局部地区。根据民间调查考证,境内居民凡称其先祖于明代从“小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多系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后戍边胶东落籍。据此分析,“小云南”当指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


上述资料摘自《乳山市志》,本站认为尽信市志则不如无志,尽信网络则不如无网,建议更多地方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小云南”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伟德山叟”从《乳山市志》看云南移民
乳山于姓
文登南部的“望海村”,《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到的古村落
乳山有个古村落,村民大都是军户后裔!
胶东地理:牟平、乳山、文登三县交界处,有座“虎山”
宫姓起源、历史与名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