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一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一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十一

  ○九十波逸提法

[0482c09] 原此波逸提法。體涉前章。性該六聚。前論物為重。斯以行為非。論物要先捨物而後悔。行非必須決心說懺乃除。凡為故作。若輕若重。皆有不敬聖教之罪。故此篇於諸篇中。獨稱名為墮。所謂墮落燒鬻不如意處也。如佛告尊者目連曰。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逸提。如燄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犂中。於人間數。二十四億四十千歲。覩此聖說。當自誡勗身心。慎思言行。則無非而不除。無戒而不淨也。

   △妄語第一

[0482c18] (此是共戒。尼同制)。

象力比丘

[0482c20] 或名象手。又名法手(根本部中。梵名訶悉多。此譯為手)。按舍夷國土。有聚落名象力。或彼因聚落以稱名也。是釋種子(舍夷國。即迦毗羅國)。後於舍衛城內。遇病命終。雜阿含經。佛記云。此人犯三種非法。所謂慳貪。愚癡。瞋恚。當墮於地獄中。偈云。

 若生不善心  成就貪瞋癡  此身自作惡
 還復害於己  如芭蕉生實  自害於其身
 若無貪瞋癡  是名為智慧  不害於己身
 是名勝丈夫  是以應除斷  貪瞋癡大患

見聞觸知

[0483a06] 觸。是覺觸。此以六識。略為四名也。以眼為見。以耳為聞。鼻舌身。為觸。意根為知。以眼耳意。三根性利。力用偏多。各分為名。鼻舌身。三根性鈍。力用處少。總名為觸。又三根能遠取境界。各分為名。三根近取境界。故合為名(義出薩婆多論)。

   △毀呰第二

[0483a12] (此是共戒尼同制)。

得剎尸羅國

[0483a14] 或作得叉尸羅。或作竺剎尸羅。又作呾叉始羅。皆梵音輕重聲之轉也。法顯傳云。竺剎尸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因以為名。或云。北天竺乾陀羅國城名也。西域記云。呾叉始羅國。北印度境。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華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雜事云。得叉尸羅國。王名圓勝。所治國化。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於諸園樹。常有華果膏雨順時。乞食易得。又云。此國相去婆羅痆斯。有二百驛(婆羅痆斯。舊曰波羅奈城)。

餧飼

[0483b01] 餧。弩委切。內上聲。飼。俗字也。應作飤。詳恣切。音寺。謂以食與人曰飤。又飤糧也。廣雅云。餒飤也。蒼頡篇云。訓詁飤飽也(餒。同餧饑也)。

刮刷

[0483b05] 刮。古滑切。關入聲。刮削也。又摩也。刷。數滑切。[槴-邑+(環-王)]入聲。拭掃也。爾雅云。刷清也。謂掃刷。所以清潔也。

摩捫

[0483b08] 捫。謨奔切。音門。撫持也。又摸也。經音義作[打-丁+(改-己)]。[打-丁+(改-己)]。武粉切。音刎。揩拭也。亦摩也。

貨金

[0483b11] 古文作[貝*危]。同詭偽切。音貴。廣雅云。貨。賭也。又資也。

牛語

[0483b13] 薩婆多論云。古時畜生。所以能語。今時畜生。所以不能語。謂劫初時。先有人天。未有三惡。初有三惡。盡從人天中來。以宿習近故。是以能語。今時畜生。多從三惡道中來。是以不能語。阿毗曇云。世界初成時。一切眾生。盡作聖語。後以飲食過患。時世轉惡。諂曲心多。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

旃陀羅

[0483b20] 此云屠者。又作旃荼羅。應法師言。此云嚴幟一云主殺人。是西國屠殺之輩。以惡業自嚴。行時搖鈴持竹。以為幖幟。故以為名。若不爾者。王必罪之。或翻可畏。法顯傳云。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繫竹。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搪突。

毀呰

[0483c02] 祖此切。音子。毀者曰呰。又呵也。口毀也。根本律云。毀訾語者。謂於他人。為毀辱事。

拘湊

[0483c05] 此是天竺卑小之姓也。

拘尸婆蘇晝

[0483c07] 此是天竺卑下種族。

迦葉

[0483c09] 此翻龜氏。其先代學道。有靈龜負圖而出。因以為姓。是天竺諸婆羅門之一姓。而非首族也。

阿提梨夜

[0483c12] 或云阿支羅。北天竺多此姓也。

婆羅墮

[0483c14] 此云捷疾。或云利根。本行集。翻重幢。此是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姓。元居卑末者。

鷹鷂

[0483c17] 梵言。嘶那夜。此云鷹。按字本作雁。鷙鳥也。凡鳥之勇。獸之猛者。皆曰鷙。鷙。執也。能服執眾鳥也。陸佃云。一歲曰黃鷹。二歲曰鴘鷹。鴘。次赤也。三歲曰鶬鷹。今通謂之角鷹。以其頂有毛角。微起故也。鷂。弋笑切。音耀。能擊鴿食。莊子云。鷂為鸇。鸇為布穀。久復為鷂。此物變也(鸇。音旃)。

鍛作

[0483c24] 都玩切。音端去聲。鍛磨也。椎練也。乃治金銀銅鐵之總名也。

皮韋

[0484a03] 于規切。音為。獸皮之韋。可以束物。柔輭如脂。也皮熟曰韋。生曰革。

簸箕

[0484a06] 簸。補火切。波上聲。箕。堅溪切。音鷄。簸箕。揚米去糠之器也。

躄跛

[0484a09] 躄。必歷切。音碧。跛。補火切。波上聲。跛者。一足偏廢。躄者。兩足俱廢。

   △兩舌第三

[0484a12] (此是共戒。尼同制)。

野干

[0484a14] 干。魚幹切。音岸。梵語悉伽羅。此云野干。此獸似狐。而形小尾大。色青黃。黑喙。如狗。羣行夜鳴。如狼。能緣木。巢於絕巖。高木之上。正法念處經云。此眾生。於人中時。於諸善人。出家人所。汙其淨食。常戲鬬諍。貪心因緣。身壞命終。墮畜生中。受於野干狐狗之身。互相憎嫉(亦云射干。射音夜)。

兩舌

[0484a21] 謂遘鬬兩邊之言。令他離間。以致得失。名為兩舌。薩婆多論云。或有兩舌。非妄語。非惡口。如一比丘。傳此比丘語。向彼說。當實說故。非妄語。輭語說故。非惡口。以分離心故。名兩舌。

[0484b01] 或有兩舌。是妄語。非惡口。如一比丘。傳此比丘語。向彼比丘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輭語說故。非惡口。

[0484b04] 或有兩舌。是惡口。非妄語。如一比丘。傳此比丘語向彼比丘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麤語說故。是惡口。當實說故。非妄語。

[0484b07] 或有兩舌。是妄語。是惡口。如一比丘。傳此比丘語。向彼比丘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惡聲說故。是惡口。餘妄語。惡口。作四句翻次。如上應知。若不傳彼此語。但二邊說令離散者。得突吉羅。

   △與婦女同室宿第四

[0484b13] (此是共戒。尼同制)。

醜陋

[0484b15] 醜。齒九切。音丑。惡也。陋。盧豆切。音漏。鄙惡也。

攲臥

[0484b17] 攲。牽奚切。音溪。不正也。或作倚。倚。隱綺切。音椅。依也。偏側也。

淫女

[0484b20] 根本律云。此聚落中。有一長者。二男。一女。其女長成。行不貞謹。彼二兄弟。因與他競。他人告曰。汝妹未嫁。與外人私通。兄弟聞已。問妹虗實。妹即答曰。我實清謹。世人漫說。於後不久。遂便有娠。兄弟問曰。汝言清謹。何處得斯。妹曰。曾右禿人。強逼於我。因即有娠。後遂生男。時人名為禿子。母號禿子母云云(言禿人者。謂其髮不纖長。猶若禾稼也)。

頭眩

[0484c04] 眩。音衒。目無常主也(以身心發病。故目昏亂。無主也)。

   △與未受大戒人三宿第五

[0484c06] (此是共戒。尼同制)。

拘睒毗國

[0484c08] 如二篇中釋。

謦欬

[0484c10] 謦。棄挺切。卿上聲。欬。丘蓋切。音慨。所謂謦欬之聲也。文輕曰謦。重曰欬。經音義云。律文舊作磬咳。磬。樂器也。以石為之。非此字義。咳。何開切。音孩。小兒笑貌。非此字體。又丘蓋切。音慨。咳。[口*敕]也。何間曰。無痰有聲。謂之咳。無聲有痰。謂之[口*敕]。

二宿

[0484c16] 蘇玉切。音夙。止也。安息也。薩婆多論云。所以聽二宿者。若都不聽。或有失命因緣。又若不聽二宿。必有種種惱事因緣。以憐愍故。得共二宿。以護佛法故。不聽三宿。若共過二夜已。第三夜。更共異人宿。墮罪。以前人相續故。若共宿二夜已。移在餘處。過一宿已。還共同宿。無過。若黃門。二根。共宿一夜。突吉羅。過二宿。波逸提。

   △與未受戒人共誦第六

[0484c24] (此是共戒。尼同制)。

阿羅波遮那

[0485a02] 阿。或作婀。又作啊。阿應轉聲為遏音。故瑜伽釋字母品。直作遏字。有轉為惡。元非惡字。也。仁王陀羅尼釋云。惡字。梵本是婀字。若阿字平聲呼之。便無遏音。即是寂靜義。非此文也。羅。應作囉。歷加切。若直作羅。即是一切法相不可得故。非此中義也。波。或作跛。又作鉢。遮。或作者。又作左。又作拶。那。或作娜。又作曩。又作捺。此等皆由取其梵音不真。聲有輕重之譌轉也。今從正音。波。宜作跛。遮。應兼拶音。那當帶捺曩音誦之。可得其真也。按智論。釋阿字。具云阿提阿耨波陀。秦言初不生。謂一切法。從初來。本不生。羅字。具云羅闍。秦言姤。謂一切法本來清淨。離諸染汙也。波字。具云波羅末陀。秦言第一義。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遮字。具云遮棃夜。秦言行。若聞遮字。即知一切諸行皆非行(謂知一切法。皆不可得。亦知一切諸行。皆非行故也)。那字。秦言不。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大品云。那字門。諸法離名性相。華嚴云。唱那字門。名得無依門。名得無依無上。疏云。那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性相雙亡。故無依。能所詮泯。謂無上)。五字真言勝相云。阿者。是無生義。囉者。清淨無染離塵垢義。跛者。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義。左者。諸法無有諸行義。曩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義。以曩字無有性相。故左字無有諸行。以左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諦。以跛字無第一義諦。故囉字無有塵垢。以囉字無有塵垢。故阿字法本不生義。文殊菩薩法一品云。婀羅跛者曩者。是滿一切願義。何以故。婀字者。樂欲菩提義。囉字者。染著不捨眾生義。跛字者。第一義諦義。者字者。妙行義。曩字者。無自性義。樂欲菩提不捨眾生。染第一義諦中。行行修習。諸法無有自性。纔說此陀羅尼。一切如來所說法。攝入五字中。能令利益眾生。般若波羅蜜多成就。仁王陀羅尼釋云。婀字者。一切法本不生。故婀字是一切字之母。能生一切法。若能曉婀字門。瑜伽相應。則得佛法無盡藏。則悟一切法本不生。猶如虗空。一相清淨平等。即成無分別智也。大品云。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聞。若受。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知。當得二十功德。所謂得強識念。得慚愧。得堅固心。得經旨趣。得智慧。得樂說無礙。易得諸陀羅尼門。得無疑悔心。得聞善不喜。聞惡不怒。得不高不下住心無增減。得善巧知眾生語。得巧分。分別五眾(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緣四諦。得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別日月歲節。得巧分別天耳通。得巧分別宿命通。得巧分別生死通。得能巧說是處非處(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徧知。故名知是處非處)。得巧知往來坐起等身威儀也(餘義如華嚴。般若疏。論等廣釋。若其念誦儀軌。備在五字瑜伽等經。然此五字。乃一切字母之元首。故諸經部中。無不置乎初目)。

法者

[0485c01] 此中法有二種。一佛所說。二佛所印可。佛說者。謂佛自說。佛所印可者。謂聲聞弟子。及餘仙人。天人等說。佛印可之。皆名為法也。律攝云。法謂十二分教。又有說云。此中法者。謂與毗奈耶相應之法。戒因緣經云。時六羣比丘。向沙彌說毗尼語。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具者說一句戒法。波逸提。善見律云。若法師所撰文字。共同誦者。不犯。薩婆多論云。若二人俱經利。並誦無犯。不得合唄。

   △向未受具人說他麤罪第七

[0485c10] (此是共戒。尼同制)。

波利婆沙

[0485c12] 義翻別住。或云徧住。謂犯僧殘者。覆藏其罪。僧隨覆藏日數。與作羯磨。令別在一下小房住。而行其法也。

摩那埵

[0485c16] 此云意喜。謂比丘犯僧殘法。不覆藏者。僧即與作白四羯磨。彼比丘得羯磨已。於眾僧中。六夜而行其法。彼行法時。自意歡喜。亦使眾僧歡喜。由六夜喜行其法。令僧歡喜。而罪得滅。自心歡喜。故云自喜。於六夜中。如法而行。僧眾歡云。此人改悔。成清淨。故云僧喜也。善見翻為折伏貢高。亦言下意。謂下意承事眾僧也。中阿含經。譯為行不慢(詳見人犍度。及覆藏犍度中釋)。

調達

[0486a01] 調。此言天。達。此言授。斯略言也。詳言提婆達多。如二篇中釋。

麤惡罪

[0486a04] 謂四棄。及十三殘。名麤惡罪也。根本律云。麤惡者。有二種。謂波羅市迦因起。及僧伽伐尸沙因起。此麤惡者。有二種相。一自性麤惡。二因起麤惡。律攝云。麤罪者。謂初二部。及彼方便。此中意顯與婬相應。自性方便。是雜染故。名為麤惡。毗尼母論云。云何名麤惡犯。如人欲作四波羅夷事。身所作。及口所說。無慚愧。因此二處。必成波羅夷事。是名麤惡。又復一處濁重。僧伽婆尸沙邊。成婆尸沙方便是也。是二偷蘭。名濁重也。薩婆多論云。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則前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墖壞像。不向未受具戒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罪。則壞法身。故律攝云。出家之人。所有言說。皆為利益。不應私忿。道說於他(初二部。即初二篇罪)。

   △向未具戒人說得上人法第八

[0486a18] (此是共戒。尼同制)。

婆裘園

[0486a20] 此園。在婆裘河側。如初篇中釋。

禪定解脫入三昧

[0486a22] 禪。謂四禪。定。謂八定。解脫。謂八解脫(如初篇釋)。入。謂八除入。亦名八勝處。十一切入。亦名為入。八勝處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亦爾。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亦爾。五青勝處。六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十一切入者。一青一切入。二黃一切入。三赤一切入。四白一切入。五地一切入。六水一切入。七火一切入。八風一切入。九空一切入。十識一切入(廣如經論。及法界次第中釋)。三昧。如上釋。大論云。禪定者。四禪。九次第定。解脫三昧者。八背捨。三解脫門。慧解脫。共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有為解脫。無為解脫等。及三三昧。如是等諸三昧(八定者。一初禪定。二二禪定。三三禪定。四四禪定。五空處定。六識處定。七無所有處定。八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也。九次第定者。第九加滅受想次第定。即是也)。

   △與女人過語說法第九

[0486b13] (此是共戒。尼與男子過語說法。墮罪。餘律。或云不共。尼得吉羅)。

有智男子

[0486b15] 律攝云。有智男子。謂是人趣。識善惡言。言說容儀。皆無婬濫。名為有智人。薩婆多論云。謂解人情語言意趣。向可作證明者。要是相解語言。若方類不同。一切不聽。男子。必是白衣。一切出家人。亦不得。以事同故。正使眾僧集會。若有女人。若多若少。無有智男子。不得為說。得為尼說法。一切尼眾。以教誡法。故無過。

五戒法

[0486b23] 法界次第云。佛為提謂等。在家弟子。受三歸已。即授五戒。為優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則非清信士女。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違五嶽。在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藏。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一不殺生戒。云何名殺生。若實知是眾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起身業有作已。是名殺罪。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其餘繫閉鞭打等。是殺方便。非正罪。

[0486c11] 二不偷盜戒。云何名盜。知他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其餘計校。乃至手捉。離地等。是盜方便。非正罪。

[0486c14] 三不邪婬戒。云何名邪婬。若女人。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法。守護。若出家。戒法護。乃至自婦。受一日戒法。若有娠。乳兒。及非道處。一切黃門。男子。鬼。畜等。如是犯者。名為邪婬。若不作是事。名不邪婬戒。其餘言戲。以物相要。乃至捉手。觸身。未遂婬事。皆為邪婬。方便非正罪。

[0486c20] 四不妄語戒。云何名妄語。不淨心。欲誑他。隱覆實事。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妄語之罪。從言聲相解生。若不相解。雖不實語。皆是妄語方便。不謂正罪。

[0486c23] 五不飲酒戒。云何名酒。酒有三種。一者穀酒。二者果酒。三者藥酒。若乾若溼。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也。此之五戒。前四是性。後一是遮。遮者可悔罪。性者不可悔罪。如請觀音經疏云。性戒。受與不受。俱是罪。不同其餘遮制等戒。如比丘草木戒。受者犯。得罪。不受。犯不得罪。鈔云。性戒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惡。不由佛制。方有善惡也。故輪王出世。則以此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後。犯於殺等。則更加違制罪也。故云受與不受。俱是罪。草木戒者。此一向不遮。但因外道俗人計草木有命。見比丘剪伐。謂無慈心。息彼世譏。佛乃制戒。故比丘受已。犯之是違制之罪。俗眾不受。犯之無罪。故云不受。犯不得罪。大薩遮尼乾子經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當知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優婆塞受戒品云。若優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為優婆塞中分陀利華。優婆塞中微妙上香。優婆塞中清淨蓮華。優婆塞中真實珍寶。優婆塞中丈夫之人。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詳如歸戒集。及優婆塞戒經等)。

八關齋法

[0487b03] 諸經論中或名八關齋戒。亦名八關戒。亦名八戒齋。又名八種長養功德法。如是名雖不一。而戒則同也。謂以前八法。名為關戒。後一不非時食。名之為齋。關謂關閉八惡。不起諸過。齋以齊中為義。即是禁止八惡。令修中道也。復有釋云。齋言齊也。齊身口業也。法苑云。齋者齊也。謂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齊斷諸惡。具修眾善。故名齋也。齋戒體一。名別。若尋名定體。體容少別。齋者過中不食為名。戒者防非止惡為義。故薩婆多論云。八箇是戒。第九是齋。齋戒合數。故有九也。又名八支戒。支是支分。以二合為一。故云八支。謂離塗飾香鬘。與離歌舞倡妓。同於莊嚴處轉。故合立為一支也。婆沙論云。夫齋者。以過中不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問曰。八支律儀。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遠離支。答曰。五是尸羅支。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飲酒。一是不放逸支。謂離非時食。餘二是遠離支。又前四是尸羅支。離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心便放逸。不能護故。後三是遠離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厭離能證律儀果故。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於五增三。於十減一。合二為一故。開一名為二故。又成實論云。何故正離八事耶。謂此八是門。由此八法。離一切惡。是中四是實惡。飲酒是眾惡門。餘三是放逸因緣。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緣。離餘三種。是道因緣。又是戒。具五種清淨。一行十善道。二斷前後諸苦。三不為惡心所惱。四以憶念守護。五回向涅槃。能如是齋。則四大寶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報。亦所不及。故增一阿含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關齋。離諸苦者。得盡諸漏。入涅槃城。當求方便。成此八齋。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不可稱計。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此齋。欲生六欲天。色。無色界天者。當持此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轉輪聖王位者。亦獲其願。欲求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無願不獲。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人。以四大寶藏。滿中七寶。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皆悉消滅。是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涅槃也)。大論問曰。五戒。一日戒。何者為勝。答曰。有因緣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而戒多。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輭夫為將。雖復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名蓋天下。八戒比於餘戒。亦復如是。此中戒相。前之五戒。一同五戒中說。唯五戒。離於邪婬。是中全斷婬泆。為異耳。後之三戒。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者。謂不以諸華為鬘。名香為末。塗飾熏佩。及莊嚴衣具等。不歌舞倡妓往觀聽者。謂不自習歌曲。戲舞。作諸妓樂。及他人作時。亦不觀聽。不坐高廣大牀者。謂不坐過限。嚴麗莊校牀座等。如阿含經云。高廣大牀者。梐下。足長尺六。非高。濶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廣大牀。復有八種牀。初四約物辯貴。體不合坐。下四約人辯大。縱令地鋪。擬於尊人。亦不合坐一金牀。二銀牀。三牙牀。四角牀。五佛牀。六辟支佛牀。七羅漢牀。八師僧牀。不非時食者。謂不過日中。而噉嚼也。婆沙論云。此八戒。名近住律儀。謂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以受此律儀。隨學彼故。有說此近盡壽戒住。故名近住。或名長養。長養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問曰。近住律儀。云何而得。答曰。從他教得。謂隨師教。自發誠言。恭敬受得。又受律儀者。要隨師語。如師語而說。方受得。若先自發言。若與師俱說。不得律儀。問曰。著何服飾。受此律儀。答曰。常所受用衣服。嚴具著之。皆得受此律儀。若為暫時莊嚴身者。必須棄捨。方受此戒。牀座等具。準此應知。受時應齊一晝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問曰。若至午後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應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齋戒。彼有餘緣。午前不憶。食已方憶。深生慚愧。即請戒師。如法受者。亦得。此戒應從七眾受。皆得。非餘處得。所以者何。若無盡壽戒者。則不堪為戒師。故薩婆多論云。夫受齋法。必從他受。於何人邊受。五眾邊。又云必無人受者。但心念口言。自歸三寶。我持八戒。亦得。成論亦云。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據茲得戒意。若必無師。許自受得。若近處有師。心生慢情。不往從受。而自受者。不得戒。如俱舍云。若不恭敬。不發律儀。此必從師。無容自受。又以後。若遇諸犯戒因緣。由愧戒師。能不違犯。若不如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發律儀也)。受八戒已。若鞭打眾生。齋不清淨。雖即日不鞭打。若待明日鞭打。亦不清淨。以要而言。若身口作不威儀。雖不破齋。齋不清淨。設身口清淨。心起貪覺。欲覺。瞋恚覺。惱害覺。亦名齋不清淨。雖身口意三業清淨。若不修六念。亦名齋不清淨。受八戒已。精修六念。是名齋清淨。故婆沙論云。近住律儀。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如自在者。受此律儀。有彼厨人。欲殺害生命。擬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殺生。留待明朝。殺充所食。如刑戮等。亦爾。如是名為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亦淨。而惡尋思之所損害。謂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而不攝受正念。謂六隨念。佛。法。僧。戒。捨。天。隨念。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攝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脫。謂求生天欲樂等。故受持禁戒。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若有根本業道淨。乃至回向解脫。世尊說彼所受戒。是殊勝業。能獲大果。由是應知。隨心優劣。所獲報殊。當發大心。以求勝果。如智度論。受戒已。而發願言。我某受行八戒。隨學諸佛。名為布薩。願持是福。不墮三惡八難。亦不求輪王。梵王。世界之樂。願斷諸煩惱。逮得薩雲若。成就佛道(布薩者。秦言共住。又云天言淨住。人語或云增進。亦稱長養。通道及俗。俱稟修行。所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薩雲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薩雲若)。又八種長養功德經。而發願言。我持戒行。莊嚴自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又說伽陀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  為諸眾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  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  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  解脫眾生三有苦

[0488c16] 阿含經云。佛告優婆塞。當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長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失次。優婆塞受戒品云。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白月三日。黑月三日。合名六日。受八戒法。備如歸戒要集中。及於餘處。此不繁出)。

八賢聖道

[0488c23] 亦名八正道。詳如說戒犍度中。

十不善法

[0489a01] 或名十惡法。法界次第云。惡以乖理為義。此十並是乖理而起。故名為惡。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報。故非善道也。

一殺生。謂斷一切眾生命故。名為殺生。
二偷盜。謂盜取他財物故。名為偷盜。
三邪婬。謂於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婬。
四妄語。謂以言誑他。故名妄語。
五兩舌。謂以構鬬之言。間他。令致得失分乖。名為兩舌。
六惡口。謂以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
七綺語。謂以巧飾語辭。令人好樂。言乖道理。名為綺語。
八貪欲。謂於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厭足。名為貪欲。
九瞋恚。謂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名為瞋恚。
十邪見。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名為邪見。
[0489a13] 如增一阿含經云。於此賢劫初。有大天轉輪聖王。長壽無病。正法治化。子孫相紹。乃至八萬四千歲。代轉輪聖王位。善種不斷。最後聖王。名荏治。亦以正法化世。好喜布施。有太子。名善盡。王於後時。將國事付與太子。便剃除鬚髮。出家學道。修四梵行。慈。悲。喜。捨。命終生梵天上。其善盡王。不承父業。正法替廢。遂至人民短命。薄色少力。多病。無智。轉復貧困。困窮竊盜相糺。因不與取。王敕行刑。國人聞不與取。王輒殺之。皆憾其惡。各興利刀。刀自此造。由是殺生。從此起。便有兩惡出。復婬犯他妻。夫主共諍。自言我不作。便成四惡。兩舌構鬬。是為五惡。鬬則相罵。是為六惡。言不至誠。是為七惡。嫉他和合。是為八惡。含忿色變。是為九惡。心懷疑亂。是為十惡。由十惡之本。外物衰耗。何況內法。所謂由殺生報故。眾生壽命極短。由不與取報故。眾生。生便貧賤。由婬泆報故。眾生門不貞良。由妄語報故。眾生口氣臭弊。致不鮮潔。由綺語報故。致地土不平正。由兩舌報故。地土生荊棘。由惡口報故。語有若干種。由嫉妬報故。以至穀不豐熟。由恚害報故。使諸外物衰耗。何況內物。當念捨離十惡之法。修行十善法。

十善法

[0489b11] 反上十不善法。即名十善法。或名十善道。天台云。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行二種。皆名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如上生經。佛言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乃至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所言七日者。且從近論。尚感彼天。況復一生。而不剋獲也。未曾有經。有受十善之法。此不繁出(第四天者。名兜率陀天。是彌勒菩薩。於中教化諸天子。若生彼處。即不退轉)。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一

  音釋

[槴-邑+(環-王)]

[0489c03] 數還切。刷平聲。

[0489c04] 篇字。上聲。

[0489c05] 舖字平聲。設也。陳也。布也。

四緣

[0489c06] 一因緣。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也。二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也。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三緣緣。謂心心所法。由託緣而生。是自心之所緣慮也。託緣。謂依託色聲香味觸法之緣也。四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也。諸法生者。謂根塵相對。則有一念心起也。不生障礙者。謂根塵相對之時。隨對隨起。悉無所障也。

三有

[0489c14] 即三界眾生。有生有死。故也。

[0489c15] 音姤。結也。造也。集也。成也。合也。

[0489c16] 音九。絞也。又音矯。愁結也。

[0489c17] 音含。去聲。恨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二目錄

已掘地未掘地
钁斵
鎌刀
掐傷
知是看是
鬼神村
壞村
呵梨陀
憂尸羅
貿他致吒
盧犍
陀樓
舍摩羅
婆醯陀
蘇蔓那華
蘇羅婆
蒱醯那
羅勒

覆羅種
子子種
黑縹
若撥
一坐食
不作餘食法食
有愛恚怖癡
譏嫌
十七羣比丘
鳥啄
土坌
摩摩帝
毳紵
蟲嚙
水漲
師子
嫌迮
牽出
重閣上
脫脚牀
蟲水
澆泥
窻牖
覆苫
二三節
刻鏤
大迦旃延
劫賓那
摩訶拘絺羅
離越
般陀
大愛道比丘尼
差摩比丘尼
提舍瞿曇彌比丘尼
波梨遮羅夷比丘尼
訴彌比丘尼
數那比丘尼
蘇羅比丘尼
遮羅夷比丘尼
婆遮羅比丘尼
尸羅婆遮那比丘尼
阿羅婆比丘尼
摩羅毗比丘尼
朱泥比丘尼
婆泥比丘尼


智慧
解脫
解脫知見
憒閙
十二因緣

--------------------------------------------------------------------------------
【經文資訊】卍新纂續藏經第 44 冊 No. 0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Rev. 1.10 (Big5),完成日期:2007/01/1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纂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难持的妄语戒,一种妄语反而有功德
大智度论 白话译(65)
你知道楞严经中有多少个淫字吗(转)
卷四十九(八诵之二)
觀音什麼時候從男身變成女身?原來和武則天有關!
真相与空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