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条件
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过剩。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发展落后和农村劳动生产率不高,户籍制度的制约,劳动力数量多而又素质较低,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处于“漂泊”状态,城镇化水平不高,现行土地制度的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矛盾。


    笔者认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真正的有序转移,要实行“三个结合”。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与发展民间借贷相结合 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比较单一和弱化,农村金融服务增加不多,并且体系不健全,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形成多层次的投融资渠道。建立有关农业保险制度,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从而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信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逐步冲销农村信用社历史上因政策调整而形成的呆坏账。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可以考虑设立与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相类似的“农村劳动力创业贷款”等,为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创业提供资金。加大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建设的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特别是要切实把农业银行办成全面支持“三农”的综合性银行。


    近几年,我国民间借贷获得空前发展,有助于弥补农村资金的不足。要建立对民间借贷活动管理的组织体系,在县级设立金融监管局。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资金互助社开展的民间金融活动,可通过发放营业许可证、建立报表制度等方式,实施正常监管。对以个人为主体的民间借贷活动,主要通过调查、发布政策信息、开展专项查处等方式,予以指导。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 要牢牢把握城乡联动这个切入点,实行城镇化与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的“双轮驱动”,相互促进。既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又要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农业是弱质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必须实施农业重点保护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要建立健全农用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着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应抓紧消除对进城农民的种种限制,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积极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户籍管理上的城乡统一,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禁止和取消对外地劳务的各种收费,为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方便。政府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特别是在住房、就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有关的配套改革,使城市各种公共服务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全社会。


    营造良好的转移环境与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相结合 政府要严格限制现有非农业人口向农业户口转换,完善省、市、县垂直的职业介绍组织机构,建立城镇劳动供求信息的预测、预报体系,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调动农民转移的积极性。


    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规模,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等方面共同出资,一起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就业培训和教育,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以提高就业技能,并积极与职业学院和企业“联姻”,开展定向培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分析
【人口与社会】推进城镇化须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相结合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逻辑:适应经济社会形势渐进放宽人口流动控制
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城乡互动三位一体的土地制度改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