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

2016-6-6艾灸-读书8群再聊附子理中丸

 

 

若素 2016-6-6 10:21:04

因为过完节我单位就有活了,可能要忙一阵子,所以节前有空就先把附子理中丸和大家说一说。等着再说肾气丸一类的。

 

其实这个在读书7群的时候已经说过一次了,并且放在了博客上,这次就以这个内容为基础,正好如果上次有遗漏的地方,这次可能做个补充。

 

附子理中丸是我接触中医后知道的第一个药,也是我用的最广的常用药,所以有点心得和大家分享,因为现在人百分八十人都会用到这个药。
附子理中丸是一个时方,它是在经方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

 

在这里先说一下经方和时方,经方广义就是唐以前的,用之有效,一直都在延用的方子,狭义的就是以张仲景方为主,千金方,小品方等方子也算在内,也是经过千百年,到现在还用之有效的方子。
时方就是唐以后的,特别是当下中医,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没有药症的配伍法则,只是把一些相对应功效的药堆到一起而已,通常疗效都不好

 

例如说肾虚脾虚,那么就弄几个补肾的药,再弄几个补脾的药,这就是一个方子了。有的中医开出的方子少则20多味,多则四五十味药。要弄一个大锅来煎药,但吃了之后效果并不好。对于病人来说负担也重。

 

理中丸加附子就相当于在针对性的方子上面再加上一味针对性的药症。使我们的射击更中靶心。

 

我们先看看伤寒和金匮上关于理中丸的方子和条文
伤寒134条: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利——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拉肚子,或是有的人每天大便都不成条,稀烂状。

不欲食者——就是胃口不好,不想吃饭。

当温之,宜理中丸——就是治疗应该用温法去治疗,用药适宜用理中丸。

 

为什么叫理中丸呢,理中理中,就是调理中焦的意思,等我们学了李辛和董博的书,就更明白了。我们可以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是胸隔以上的部位,下焦是肚脐平行线以下的位置,那么这个中间的位置就是中焦了,一般多指脾胃。这个方在千金要方里叫治中汤,可见它针对的是哪里的问题


再看一下金匮的条文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五。
    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这条说的是得了一场大病,好了之后这个人还有口里涎液多的情况,是胸中有寒饮。从中医理论来讲是病后出现了虚寒寒饮证,水饮微逆于上焦不化,所以造成了口中唾液多,这是轻微上逆,如果重了就要呕吐头晕了。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中焦虚寒不制水饮,水饮不化津液造成的。那么就用生白术、干姜、炙甘草来温中焦化水饮。人参补充津液。

后面说了“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就是寒饮滞留在体内,人就不想喝水,哪怕是有的人口干口渴但也不想喝,这种情况要用理中丸来对治。

我们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有就可以用。

 

方子的用量是“两”,这是汉代的度量,和我们现在的“两”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正常换算是汉代的一两=现在的15克。

不过为了避免过激的排病反应,做汤剂时,我现在和超明老师学的,用一两=5克的换算。

 

因为不是所有吃中药的人都懂得排病反应,能接受排病反应,并且有时排病反应过于强烈,也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汉代一升约现在的200ml

 

这是条文,我再把药症发上来大家看一下各药都有什么作用

 

人参,甘苦,小寒,也可以说性平。《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个药,主入阳明,滋养津液的。下利不止,有津液受伤的问题,要用它补生津液。

白术,辛苦,温。《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这个药,渗湿。主入太阴。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这个药,是最对药症的。温中焦。化除寒饮,上止逆呕,下止泻痢。外能去风湿痹阻。

炙甘草:甘平。《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这个药,养胃气津液,补全身

 

我们看这四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上都是上品药,最后都有一句:久服轻身延年。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久服轻身延年。
这个药好不好呀,
但这个方子现在没有成药,成药加了附子,我们先看一下附子的药症。
附子,味辛苦,性热有毒。入少阴、太阴病位。主滞证、饮证。
《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加了一味附子,加强了去寒饮的力量,强化了这个药的去寒化饮的药效。

 

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不能常用,而丸药一般都是针对慢性病的一个慢性调理过程的。很多人用多了会有“上火”症状出现,这是附子过于燥热,有伤阴伤津之嫌。

 

所以,如果有适应症,想吃的人,我建议大家最好自己配药吃,省钱,药质量有保证,还可以随意加减,这个我们放后面再说,先说一下附子

 

重点说一下附子的选择和使用:附子,目前炮炙手段和工艺各异,导致其毒性含量不一,有的甚至是失去了毒性,失去了疗效。在临床使用上,很难掌握,常常出现中毒现象,所以,很多医生都不敢使用。不用制附子还有一个原因,有的附子在炮制过程中加了胆巴,这个药本来就是有毒的,有的人用了这种制附子之后,没中附子毒,却中了胆巴毒。
这个药,建议使用没有炮炙过的生附子,避免了炮炙工艺不统一的问题。
另外,最关键一点就是,要使用四川江油的附子,而不要用陕西汉中等其它地方的附子。
汉中的附子,不容易掌握,很容易中毒。

 

江油附子药性淳厚,成人一付药10克起用,口舌以及周身微麻,疗效好。
而汉中附子要是用了10克,那个反应会很大,甚至有中毒情况发生,药性偏的很。
还有煎煮时间问题,要久煎,不低于一小时才行。
其实,凡是辛热有毒的药,都要这样久煎才行。
附子的药性是大辛大热,辛辣麻舌,苦味也不小。辛主发散,苦能涌泻,热能祛寒化饮。麻的特性,能麻醉止痛。
不是江油的,就都危险

 

我曾在博客说过配药时用制附子中毒的病例,有群友看完反应她也遇到过,所以这说明不是偶尔现象,因为生附子药店买不到,有时我会让抓药的人用制附子代替,但发生中毒事以后,我不敢让代了,都让网上邮了生附子再配, 这样又很麻烦,所以现在很少给人开中药方了。我说的这个中毒不是中的附子的毒,而是制附子在制作过程中用的胆巴的毒。

 

因为附子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条件的最好自己做,没有的我都是建议买同仁堂出的附子理中丸。附子质量相对比其它厂家有保证,另外蜜丸本身就是对脾胃好的。实在吃不下蜜丸的再买水丸

 

如果是自己做的话,可以蜜丸,当然这个最好,但技术含量也高,我博客有教做蜜丸方法,也可以百度。可以水丸,可以胶囊,可以散直接服用。

 

如果自己做,那么配出理中丸,另打一点附子粉,需要加附子时按比例加上就行。我个人经验加肉桂也很不错,还不象附子那么燥烈,又好买到。

 

上面把条文,方子,药症都交待给大家了,我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总有一种困惑,总觉得有时候条文说的和实际应用对不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下面我说我自己用的一点经验说一说这个药的用法

这个药最主要的运用有两个指征是一舌头胖大水滑有齿痕,苔或薄或厚但都是白色的,二大便稀软不成形。只要见到这两个指征,你用下去不会错的
还有就是胃胀胃痛,吃了东西不消化,

 

另外还有人虽然大便干或难,但其它指征都是一片寒象,如上面说的都具备,这样的也可以用,因为便干不一定都慢有热,寒也可以导致
流清涕,咳清痰,都可以在对症药的基础上埏是否加上附子理中丸,效果会更好
现代人从小牛奶饮料长大,雪糕更是丰富多样,又有冰箱,想吃多冷的东西都可以,所以中焦寒饮重的人太多了,男士有的不论冬夏都是冰镇啤酒
又都是一个孩子,有个风吹草动就去医院,去医院基本是持水,寒饮直入三阴,进入身体里面,所以现在过敏性疾病特别多,特别是鼻炎

 

无忧散现在大家都熟悉了,看看无忧散里是不是包含了附子理中丸的方义?并且里面干姜达到了240克之多
过敏性鼻炎,我用无忧散再配上附子理中丸和肾气丸的效果非常好,基本半小时左右症状就缓解了
感冒时流清涕多,痰多也可以配上附子理中丸
只要是中焦有寒饮,有上面说的症状就可以试着去用。很多女人痛经有妇科病什么的,也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塞肚脐做温敷。

 

这个药用丸比用汤药好,古人做丸做汤做散或膏都是很有讲究的。丸剂不如汤剂来的快。急证用汤剂,慢性的用丸剂。我们这寒饮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多数属于慢性的问题了,所以丸比汤好

 

但当你遇到紧急情况,如下利不止,或呕吐,可以此方改成汤剂煎煮后服用
这个方子,一方面驱寒,温中焦,止吐利,化水饮,一方面补充丢失的津液。
刚才有人说可以长期服用,这个不建议,要看你的症状,吃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后就不要再服了,刚才说了因为附子大热,里面以温热药为主。如果是理中丸,可以长服一段时间

 

另外还有附子的药,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量的问题,特别是散剂和丸剂,从小量开始服用,服到定量或是口舌略麻就不要再加量了。汤药也是如此,上面说了,无论方子是多大量的附子,都要从10克起煎,没问题再每付多加5克,加到量或以知为度。

 

这个药我就说这么多了,我的经验不一定对,大家可以借鉴,可以验证。最好把症状收集全一些去辨证寒热和表理,在里的虚寒和水饮就可以用,在中焦的虚寒和水饮就可以用
我们理论欠缺,如果能学会大概的套方也挺好,虽然都不提倡去套方。但我觉得方向对了,症状有一半对上就可以用。你苗不准,成不了阻击手,可以用大炮烘,方向别错了就行。
除了我自己那点经验,其它的药症一类的都是我师父刘志杰书上总结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赤石脂禹余粮汤(第六十四方)
治脾胃虚寒鼻祖方:理中丸
《类方讲伤寒》--理中类方之一
理中丸
不管它有什么复杂的症状,只要是虚寒的胃,我们就可以用理中丸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二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