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书其脉——东至周氏家族传奇

诗书其脉——东至周氏家族传奇

2015年11月12日 12:22 阅读 2192
 

    屡试不中,投笔从戎——周馥(18371921),建德人(东至)人,其女给袁世凯八子。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深得赏识。随李鸿章办洋务三十余年,深受倚重,遂由候补县累迁至封疆大吏,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在中国近代家族史上,安徽东至周氏家族却罕见地打破了常规,历经五代、六代仍人才辈出,延绵百余年而繁盛不衰。这个家族的历史给后人以启示——权力、金钱的嬗递终将随风而逝,德行、文化的传承才真正历久弥新,具有永恒魅力。


1
开山之祖周馥

1901年秋,在保定的直隶藩司周馥突接“相国病危,嘱速入京”的急电,遂马不停蹄赶到北京贤良寺,见恩主李鸿章最后一面。贤良寺内灵堂已设,身着殓衣的李鸿章唯存一息,弥留之际兀自圆瞪双眼,似有未了心愿,却又无法言语。

周馥念及自己从一介穷书生,追随李鸿章40载,蒙受李鸿章恩泽无数。协助恩主与八国联军议和,周旋于各国使节之间一年有余。一个小时之前,俄国公使还拿着《中俄密约》到病榻前,逼李鸿章签字。周馥心中不禁大悲,恸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闻言,这才落下泪来。周馥立即伸手为其拭泪,又边哭边好言安抚,李鸿章才瞑目气绝。

初识李鸿章那年,周馥一家因战乱在安庆避祸。时李鸿章随曾国藩在此组建淮军,周馥应募。一个偶然的机会,周馥的一手好字和一笔好文,受到李鸿章赏识,遂被李收入帐下。那年周馥只有26 岁,从此他一跟就是三十多年。

在清朝,一个官员如果遗失了官印,罪名可就大了,甚至可能丢了性命。李鸿章每次上前线打仗,都把大印交给周馥保护。周馥对李鸿章也是感恩图报,他追随李鸿章左右,是洋务运动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在建设北洋海军,编练新军、巡警,治理海河、黄河水患,经济改革等方面均贡献卓著。李鸿章死后,官至山东巡抚、兵部尚书、两江总督、两广总督。

周馥宦海浮游几十年,将深居安徽东至大山的周氏家族带到大江南北。100多年来,周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


2
富而好学的家风

周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8岁入私塾,18岁因战乱被迫退学,未能如愿走上求仕之路。他参加淮军后,即使随李鸿章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未放弃读书。李鸿章曾对人说,一次巡营,他行至周馥帐所,看到几案上“皆宋儒之书”,心独异之,以为周可任大事。周馥居官,以处事精细、谨慎著称。李鸿章评论他:“周某用心极细,虑事最精,且廉政,有魄力,非时人所及。”周馥崇尚安详,为人处事从容自若,无论遇到什么事,或荣辱或成败,举止皆自然如常。李鸿章晚年曾说:“ 老夫荐贤满天下,独周某佐我三十载,劳苦功高,未尝求荐拔。今吾已老,独负此君。吾岂能自已乎?”周馥“仕久不迁”,连李鸿章晚年都感到内疚,他却泰然处之。他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他“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无官时不“贪名躁进”,居官时不“妄为”,不“轻喜易怒”。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周馥赴东北前敌“总理营务处”,有朋友告诉周馥:“此役必败无疑,尔往前敌何为?”周馥则说:“明知必败,而义不容辞也”。

周馥父亲周光德曾对他说:“富贵当以诗书培其脉,以勤俭植其基”。儒家崇尚孔孟之道,然自宋以来,程朱理学广泛传播,尤其是朱子学说,在皖南各地的影响无处不在。周馥故里,与徽州相邻,与安庆隔江相望,周氏子孙们自幼就受到朱子学说的熏陶,在他们闯荡世界的过程中,无不以朱子的诚、信、义、仁作为立身之本、立家之本。周馥与原配夫人吴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周馥从戎在外时,吴氏无论多困难,都要督责大儿子周学海在身边认真学习,从小打下学业根基,到22岁,学海在家充任塾师,教弟弟周学铭、周学熙课读,管教很严,稍有懈怠,即以尺击掌。两个弟弟学习扎实,光绪十八年,长子周学海和次子周学铭为同榜进士,一直传为佳话。

周氏家族曾有自家的助学基金,即家族中富裕人家拿出一部分钱来,扶持家族中孤儿寡母的日常生活和继续学业。周氏家族直到民国还有助学基金。

周馥虽一生经办洋务,但他为官清廉,并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可供创业的资本。周馥分家时,几房总共不过十余万银两,周氏的富有是靠各房投资周学熙所办实业来的。周馥唯一传诸子孙的,是他晚年专心撰写的家训《负喧闲语》,而且他在去世之前,念念不忘抄录圣贤语录以引导后人,让自己的家族永远吹拂着良好的家风。



周学熙像

3
实业巨子周学熙

周馥共有六子三女,其中三女瑞珠适袁世凯八子袁克轸(凤镳)为妻。除第三子夭折外,其余五子均各展才学,另辟新路。而四子周学熙(18661947)则是他们兄弟的杰出代表。

周学熙年轻时,在父亲周馥的大力支持下,决定放弃科考投身实业,先进入河北开平矿务局,聪慧精干的他在第二年就升任了总办。

这个时候正是晚清改革的最后十年,时年三十出头的周学熙迎来了他官场事业的高峰。庚子之乱后,周学熙受命于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任北洋银元局总办,铸造铜钱,三个月便迅速稳定了天津的金融市场。

周学熙颇受袁世凯的赏识,他先后担任前署直隶按察史、长芦盐运使,并在1912年和1915年两度担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至此,周学熙真正成为袁世凯手下的大管家。但因周并不支持袁称帝,因此被袁软禁一年。

周学熙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创办实业,被誉为“北方实业巨子”。他和江南的状元实业家张骞并称为“南张北周”,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不同的是,1925年张骞去世时,他的企业已濒临破产,一代而衰。而周家的后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商、学各界。

周学熙以天津为基地,营建起一个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资本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亲自创办的企业就有北京自来水有限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大苑实业银行、天津华新纱厂、兴华棉业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唐山启新机器厂、滦州矿地公司、江南水泥公司等。周学熙的企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工业产业格局的形成,此前,华北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中国的水泥和玻璃制造几乎为零。而周氏企业集团吸引了1920年代的北洋军阀争相投资天津,逐渐形成了中国南北两个经济重镇:上海和天津。

1901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聘请周学熙出任山东大学堂的校长,总管一切校务。虽然周学熙在山东大学堂的任职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却为山大精神的奠基与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8年,周学熙获得了汇集有宋代七十余人注释和评语的南宋孝宗年间坊刻本《杜陵诗史》,此书既是藏书家心中的极品,又是孤本,几乎“价值连城”。最后此书成了苏州市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实业巨子周学熙自官而商,创办的民族实业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以古籍、金石收藏为好,在这个家族从官宦、工商转向文化学术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 九弟周学辉一直追随其兄学熙,致力创办实业;侄子周叔弢、长子周志辅早年跟随周学熙打理家族企业,然后自商而官,最终以大藏书家闻名天下,不能不说是受此家风的薰染。

一如周馥晚年写家训和诗文告诫后代一样,晚年的周学熙亦归隐北戴河趣园,吟诗作文留下大量诗作,他在《示儿最后语》中写道:“先公笃信程朱学,孝儿传家忠厚存。门祚兴衰原有自,愿儿诗礼教诸孙”。这个声望远播的民族实业家,将从父亲周馥处一脉传承的家学家风弘扬光大。



1936年1月24日,周学渊和周学熙的挚友陈一甫(实业家、其女为七弟周学渊继室)生日,周陈两家兄弟合影。前排左起为周学辉、陈一甫、周学熙、陈西甫、周学渊。


4
足够办一所一流大学

20世纪上半期,周家以天津、上海为基地,形成了庞大的官商型实业家族。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个家族又以北京为中心,进而走向海外,形成了一个文理并重、中西交汇、百花齐放式的学术大家族,其杰出人物之众多,足以办出一所一流大学。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周馥长子周学海,是很有声望的医学家。在周学海的5个儿子中,长子周今觉是著名数学家和邮票大王;三子周叔弢知名度最高,既是著名实业家,又是一代藏书大家,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将毕生收藏捐献给国家,1982年病逝于天津,临终时将全部存款和国库券连本息全数上交国家。

周馥长子周学海的子女合影。前排坐者左起为周今觉、周叔弢、周逵;后排站立者左起为周云、周进、三女、长女、五女、八女、七女。

周学熙的长子周志辅,集实业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人称戏单大王;三子周叔迦,现代著名佛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

周馥家族的第四代,更在中国文化学术界人才蔚起,大放异彩。

周今觉的长子周震良,既是收藏家,又是山东工学院电机系教授;次子周熙良是著名文学翻译家、上海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一生著作良多;三子周炜良,是世界级的杰出数学家。

周叔弢10个子女,有8人是高等学府的知名教授。长子周一良是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私淑弟子;次子周珏良是著名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三子周艮良是建筑设计专家;四子周杲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五子周以良是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森林植物学学术带头人;六子周治良,曾任北京亚运会工程总建筑师;七子周景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次女周与良是南开大学生物系教授,微生物学家(丈夫为著名诗人穆旦)。

周叔迦的长子周绍良,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文物收藏和鉴定家,号称古墨大王,一生笔耕不辍,论著达二十多部。

第五代启字辈中亦不乏优秀人才。周启成是浙江大学古典文学专家;周启乾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日本史专家;周启鸣是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周启登是后起的文学翻译家;为先父周一良做悼文的周启博是著名的教育家,1963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力系,1978年回清华读研究生,后又留校当助教,现居美国。

而这并非周馥家族优秀人才的全部。仅良字辈的周家人才,就还有周榘良、周骏良、周骥良、周秉良、周禹良等。这个家族人才之众,涉及领域之广,至今没有任何家族可与之比肩。难怪有人赞叹,周馥家族的人才,足以办出一所一流大学。


可以这样归纳东至周家,发迹的第一代周馥主要从政;以周学熙为代表的第二代既从政,又经办企业;以周叔弢为代表的第三代既经办企业,又搞收藏,第四、五代主要是从事文史、科技工作,都学有专长,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家学渊源”、“代有人出”的传统理想。

(文章来源:东至周氏文化研究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负暄闲语
从蓬门小户到名门望族:他们家的人才'足以兴办一所一流大学'
从《负暄闲语》看东至周氏家风
周馥家族的家学家风
家学智慧 | 周馥家族百年传承秘方 “但愿子孙还积德 闭门耕读传家声”
周氏家族与扬州小盘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