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成龙成凤」的守望者们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何时不再成为生命的重负?
如何「成龙」
不久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研究调查显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排在九大生活动力的首位,是多数中国公民追求的主要生活目标,而生活情趣的追求则排在了末位。(9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这种生活动力的排行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百姓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让人看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很多人生命中的重负。因为多数中国人眼中的成「龙凤」标准,核心价值一离不开高学历,二离开不开多赚钱,三离不开获取权力。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就在课堂上如此激励学生:10年后没有4,000万就别来见我!公然把是否赚到巨额财产作为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时在网上争议多多。
「成龙成凤」的主要路径一是能否上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二是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体面的工作。为了这个目标,中国父母们甘愿自己吃尽千般苦,不惜为儿女当牛做马;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好的幼儿园收费比大学学费还高。一位在体制内大报社管理层就职的朋友挂在口头的话就是:咱不就是为孩子活着吗?她儿子名牌大学毕业后进了银行,她才觉得成功了。不愁吃穿的精英群体人生目标如此,生活拮据的普通百姓更是如此。
虽然去年大学招生受就业影响生源下降,学历崇拜实际上依然在升级。10年前开始的留学热现在升温到狂热。北京稍有点儿财力的家庭,都想倾家荡产送儿出国留学。很多父母自己节衣缩食,一件50元的衣服都不舍得买,在为儿女的教育投资上却舍得一掷千金。出国读书的孩子有的是在国内根本考不上大学,有的是根本看不上内陆的大学。去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留学的孩子们,吸干了一个个家庭多年的积蓄。可以这么说,每张中国留学生的洋文凭,都可能消灭一个中国中产阶级家庭。
如此单一的成功观,培育出人格不完整的一代。有位朋友的儿子高中就送到加拿大留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花了家里几百万元钱,几乎是父亲多年做小生意的全部积蓄。可他学成回国后,找不到理想中的高薪工作却学会了挥霍。由于长年分离对父母感情非常冷漠,父亲重病住院都不舍得时间去探望。据观察,在小皇帝氛围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成人后对父母冷漠的并不在少数。他们有高学历、高智商,为人处事却往往急功近利,「爱心」的教育是缺失的。他们的幸福观,往往局限于感官享受及名利地位,精神层面的感受力几乎是空白。
为何瞄准钱与权
有人说,学历至上,以钱与权为衡量标准的核心成功观,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此话颇有几分道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制度引导不无关系。一个具有多元价值观,多种生存机会,财富不那么集中的社会,成功的概念不会只局限几个简单的量化指标上。一个在街头卖一辈子盒饭的小贩,也可能活得很有尊严很幸福。
反之,对一个贫富悬殊,社会层级难以逾越的社会来说,为了维持起码的公平,学历就更能成为人上进的必须台阶。看看周围那些低学历者境遇:如果他们在城市又不忍心啃老,就只能摆小摊开小店,或干一份累得半死却永远缺乏体面的简单劳动,社会地位低得不敢参加同学聚会。如果是农家子弟,不想继承父辈艰苦的命运,就会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保姆、清洁工、餐厅服务员等,他们是城市收入最低且最不稳定、永远徘徊在主流社会之外的群体。同样从农村来到城市,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有可能成为体面的公务员、教师、专业人员,而一个乡村中学毕业生,却是城市的边缘人。
女儿有位大学同学,在陕西老家是县城中学的状元,来北京后的最后学历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到一个体制内的中央单位,并找了个北京籍小伙子结婚。她上大学的终极目的,就是摆脱贫困,就是要个北京户口。在农村时她的母亲买包白糖为省5分钱愿意多走几里路,她上大学时靠贷款,以学校的免费粥餬口。假如不上大学,这姑娘的命运就跟她母亲一样。城乡的巨大差距,贫富悬殊的现实,成为追求学历的强大动力。媒体报道,今年有位39岁的农民因为洋白菜收购价只有几分钱竟自杀身亡!相比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农民的穷,是绝对的贫困。
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其体现在少数精英的好日子上,更应体现在多数公民都能有尊严地生存。在丹麦,社会活力来源于人们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不是赚钱最多的工作。因为丹麦税收很高,人们很难在社会中成为富翁,无论你赚多少钱,都会高税收均贫富,免于金钱的诱惑,做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就更合算。如果全民都能通过高税收得到免费的教育、医疗及养老,公民就不会为了解决基本生存千军万马去追求高学历。丹麦句谚语,「不要认为你有甚么特殊—你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社会平等精神的基础,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及财产分配制度。
一篇流传广泛的博文描述了美国穷人的经济状况:46%的美国穷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一般穷人的住房有三间卧室,半个卫生间,一个车库,一个阳台。75%的穷人家庭拥有一辆汽车,76%的穷人家庭有空调。相比之下,中国年收入不足800元的1,479万人口的贫困人口,日子比美国穷人难过得多,改变命运的愿望自然也强烈得多,农家儿女读大学的悲情故事永远层出不穷。在中国,从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农民变身一个乘豪华车的官员,第一步就是要上大学。学而优则仕,自古至今没有变。
中间人才为何断层
中国的成龙观造就了甚么样的人才?一份调查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多位高考状元中,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有专家认为,中国教育一直在追求GDP主义,比如大学升级(技校、学院升级为大)、扩招,其结果是人才结构的畸形。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熟练技术工人。中国人才结构的顶端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下端是毫无技术要求的农民工,缺少的是中间地带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让中国的工艺水平及工人技术水平都很低,让中国很先进的基础研究极难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成品。可惜,让孩子当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不是中国父母眼中的成才之路。现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年轻人,宁愿上个末流大学,宁愿去买个假文凭,也不愿意去工厂当工人。
中间地带人才的缺失,与近年国有品牌的命运有关。当国有品牌被洋品牌吞噬之后,技工在国有工厂中变得多余。我曾就职过的一家国有大厂,很多从搞车间机电一体化中成长起来的资深技工,虽然个个身怀绝技,后来却全部下岗失业了。与国外厂家合资后工厂只需要能代替机械手的熟练工,那些工人简单培训就能上岗,随时可以被替换,终生只需要重复同一个动作。
30年前一个8级钳工在社会上很受尊敬,现在几乎没有孩子说长大要当钳工。本应360行,行行出状元,可当今却是一纸大学文凭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当了农民、工人简直就视同没有出路。谁家孩子从小要说想当工人农民,就会被父母视为脑子有问题了。观周围,很多人自己一生没有任何物质与精神享受,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让儿女在高学历保佑下「成龙成凤」,真的很可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何时不再成为生命的重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笑谈“望子成龙”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城里人却拼命供孩子读书,这是为何?
李展飞: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依然愿意这样选择……
原创:谈学历与能力、大学与就业
如果出生底层,你就要立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样教孩子,不出领导人,也出名人!家长都看看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