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利安巴格尼:自我的诡计
朱利安•巴格尼 :自我的诡计
5月8日,英国《观察家报》评选了“英国300位顶级知识分子”,入选的9位哲学家包括《哲学的慰藉》一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和《哲学家杂志》的主编朱利安•巴格尼。巴格尼也刚刚受邀前往德波顿创立的“生活学校”介绍他的新书《自我的诡计》。
自我是否存在
我们一生中身体上和心理上一直在变化,是什么使我们即使发生了变化仍是同一个人?
朱利安•巴格尼借鉴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试图对这一问题给出新的解答。
自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92年在《人类理解论》中用一整章的篇幅来阐释个人同一性问题以来,该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探究的中心,后来又出现了笛卡儿的我思、弗洛伊德的本我、萨特的非本质和海德格尔的真我。
巴格尼指出,自我问题不只是哲学问题,心理学、神经科学、性别问题、脑瘤、头部受伤、痴呆、多重人格、记忆、角色的社会建构、灵魂论、重生和来生都跟自我有关。
巴格尼写道:“如果说有一件事是你可以肯定的,那肯定是你的存在。哪怕世界是一个梦,或者是幻觉,这仍然需要你在做梦或者有幻觉。但是在历史上,不乏声称自我根本不存在、个人自我是幻觉的人。这样的主张不再只是玄想者和神秘主义者的专利。德国哲学家托马斯•梅特津格说现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将粉碎自我之谜,与此不同的是,科学家认为,自我已经被粉碎了。”
现在有很多科学证据被用于否认“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的推论与自我感密不可分。但神经心理学家说,二者实际上是分离的。例如,患有科塔尔综合征的人会认为他们不存在,这在笛卡儿看来是不可能的。这种病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幻觉”,病人当下没有活着的感觉,但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活过的历史。他们思考,但是他们没有因此而存在的感觉。另外,颞叶性癫痫会造成病人短暂的失忆,他周围的世界仍然很真实、很生动,但他们感觉不到他们自己是谁。18世纪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利希滕贝格说,从“我思”只能推论出存在着思想。颞叶性癫痫患者与此类似:存在着思想,但是他们不知道那是谁的思想。
健康的人也能体验到自我感和意识经验的分离。无数做过冥想和服过药的人都说他们有过这种经历。一种类似冥想的方法是,10多岁时人就会经历到去个人化状态,即失去自我感,不能认识到与自己身体的生理联系。遭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在独处、照镜子时会经历到自我透视,通常叫体外经历或灵魂出窍。恢复常态的办法是列出5种感觉,写下你感觉到的东西,希望重新把你跟自己联系起来。在更极端的案例中,遇到这种情况的人要自我伤害、造成剧痛来实现更快、更强烈的重新连接。在去个人化状态,人只知道两件事:第一,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没有自己的心灵加以控制的情况下仍能照常活动,他们可以观察到这一点;第二,要想恢复连接,必须经历身体上或疼痛或愉快的感觉,越强烈越有效。由此可以推出,存在两种实体——意识和身体,连接它们的是感觉。所以,对个人来说,“谁”是意识,“什么”是身体。
与失去自我感相反的是,有人有多重自我。洛克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能形成不同的人格。“法律并不因为醒时的行动惩罚疯时的人,也不因为疯时的行动来惩罚醒时的人,这就是把疯时的人和醒时的人看成两个人格。平常人们说那人不像他自己了,或魂不守舍,这暗示原来的人那个自我已经变了。”
这些病例说明,在经历背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巴格尼说,自我是建构出来的。大脑、身体和记忆都对自我的建构发挥了作用,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个体认同的居所。也没有非物质的灵魂。组成个体的材料跟组成其他一切东西的材料是一样的。统一成自我的,是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建构出来的,在某些方面它非常脆弱,在别的方面它又非常坚固。虽然大脑肿瘤能破坏自我,还会发生悲伤、灾难等改变人生的经验,仍能认出人仍是那个人。
巴格尼说,自我的统一是通过一种诡计实现的,即从没有指挥中心的大脑中的记忆零碎的经验建构出强烈的关联和连续感。人们不想觉得生命的连续只是分子在大脑中被有序地加以安排。我们以为那里有一个核心,这便是自我的诡计。但神经科学显示,大脑中没有把事物集中起来的中心,人的心灵不是其大脑,而是大脑的活动。“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不等于说自我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幻觉。有人比喻说,没有所谓马车,只有车轮、车轴、车厢等东西。同样地,也没有自我,只有体验、思想和感觉。但马车是存在的,它不过只是组成部分的有序组合而已。同样,也有自我,它只是我们的体验的有序组合。自我不是独立于思想和体验之外的实体,但也不是幻觉。”
本体自我与道德自我
巴格尼从本体论的角度寻找自我的本质,如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批判洛克时所说,把自我理解为认识的对象,不把自我放到道德空间中,用中性的概念定义自我,会遗漏掉至关重要的东西,并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在洛克看来,自我的特点在于它本质上是向其自身显现的。它的存在跟自知不可分割。人格认同因而是一个自我意识问题。但是,这根本不是道德哲学所称的自我,自我只能是存在于道德问题空间中的东西。洛克定义的自我是点状的或中性的自我。说它是点状的,是因为他说的自我是根据任何构成性的关注,因此也是根据一定意义上的认同定义的。这种自我只是心理的联想或者心理的连续性。照这种定义,青春期之前的自我是另外一个人,把未来几十年中的我当做另外一个人,这都是无法回避的结论。
当我们说人是自我时,这个术语的含义是,他们是拥有身份、有必要深度和复杂性的存在。哲学上自我概念的含义跟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出现的用法不同。心理学实验中,黑猩猩也有“自我的感觉”:在其面部涂上标记,它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时,会用爪子清除那块标记。社会学中的自我与自我形象有关,努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这时人只是关心他们的形象能否达到社会所引导的标准,而没有把这看成是对人的人格来说是本质的东西。
泰勒说,有些人遇到了认同危机,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不知他们是谁,不知自己站在何处。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使事物获得稳定意义的框架或视界。在这个框架或视界中,生活的可能性可被看做是好的或有意义的,另一些可能则是坏的或浅薄的。
没有趋向善的某种方向感就无法获得自我概念。这意味着,一个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在不参照周围其他人的情况下,自我是无法得到描述的。我通过我从何处说话?根据家谱、社会空间、社会地位和功能的地势、我所爱的与我关系密切的人,关键还有在其中我最重要的规定关系得以出现的道德和精神方向感来定义我是谁。我们在电话上问,说话的人是谁?或者走过房间的某人问,那是谁?回答以名字的方式出现,我是乔•史密斯,时常伴随关系的说明,我是玛丽的姐夫,或伴有社会角色的说明,我是修理工。还有轻蔑地带有挑衅性的方式:你以为你是谁?”
道德自我部分是由其自我解释构成的。有一种大脑活动也许可以看做是自我:左脑的叙述功能,人类的语言能力源自那里,人借它为自己创作自传。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你过了你的人生,我是我,因为我过了我的人生。哪怕我有一个暹罗人的克隆体,我跟他仍然有着不同的自我,因为与我相比,他会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世界。我是一个自我加上一则故事,这跟书类似。书籍都有着类似的物理元素,如纸、书脊和油墨。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包含的故事——有着相同的字体、纸张和胶水的书仍是不同的书,因为它们写的是不同的故事。
洛克说,作为自我的名称,人格是一个法律术语。刑和赏之所以合理、公正,就在于人格的同一性(如果我20年前借了你的钱,其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改变了我,但我仍然欠着你的钱)。洛克写道:“因为人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幸福和苦难,至于同意识不相连的任何实体,不论它变成什么样子都没有关系。”在泰勒看来,洛克这是承认自我概念与道德自我密切关联,人格是根据未来的报应为其行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
转世的科学分析
哲学家叔本华看透人性的一段话,值得一听。#人生哲理 #语录
深知人性的大师,约翰·洛克十句格言,暗含浓厚的哲理,建议细品
浅谈影视作品中的人格同一性
自由主义之父约翰·洛克,这十句至理名言,凝聚人生哲理,收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