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杂谈:孔子拜师的启示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享有极高威望。然而,孔子并没有因国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谓能者为师,无分长幼,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而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美名。
孔子跟苌弘学过音乐,跟师襄学过瑶琴,还跟老子学过《周礼》。在当时,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远在孔子之下,孔子却向他们虚心请教,取长补短,真是不耻下问。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还向孩童学习,并且拜他为师。《三字经》中说“昔仲尼,师项橐。”这项橐年仅七岁,眉清目秀,非常可爱,是鲁国的一位神童。项橐无师自通,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自然,观察人物,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孔子听说东南沿海一带,百姓虽然淳朴,却个个颇有学问,于是决定率领弟子们走出书斋去游学,感受一下当地人的聪明程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孔子赶路时看见路边有个农夫,正在那里锄地,孔子就下来问农夫:“你锄地这么忙,知道锄头每天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子怔住了,其实这个问题也很无聊,农夫哪有闲工夫去统计这些呢。
这时过来一个孩子,就是项橐,他说:“我爸爸年年种地,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多少次了。你只要出门就坐马车,那您一定知道每天马蹄提起来多少次了?”孔子无言以对,被反驳得瞠目结舌。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决定考考他。于是二人约定,互相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谁赢了谁当老师,而且要行拜师之礼。项橐答应了。孔子就说:“天地人为三才,你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这道题按理是无解的,谁知项橐张口就来:“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种一茬,要休耕,没有后来的双季稻。孔子十分震惊,他觉得自己挑不出项橐一点毛病。
轮到项橐出题了,他问:“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还真不好回答,孔子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突然扑通跳到路边的池塘里,沐浴了一番,因为他说沐浴后方可行大礼。等他折腾完了,孔子设好香案,恭恭敬敬拜项橐为师。孔子赶紧和弟子打道回曲阜,再也不敢到此地游学了,因为一个孩子就让孔子很尴尬,出师不利呢。后人封项橐为“圣公”,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神童项橐,估计就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一样,因为教育没跟上,成年后学问平平,最终泯然众人矣。如果孔子慧眼识才,把项橐带回曲阜悉心培养,说不定也能成为孔门的著名弟子之一。如果毕竟是假设,项橐虽然未成大器,但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却成为一段佳话,所谓能者为师、一字之师就是这道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受人敬仰。但是师者也不是万能的,为人师者也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如此方不至于误人子弟,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孔子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杂谈之一(上)
正道需要堅守
孔子是这样教育弟子的!9个重点,面面俱到!家长和孩子都该看看
孔子处世智慧: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国学小课堂 |《三字经》第二十四课
56.大量读经为何会伤害孩子心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