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趣,来自天赋 OR 培养?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较擅长的能力,只是有些孩子的能力表现较为明显,有些孩子较不明显,每个孩子都不相同,例如,有些孩子的小肌肉发展非常好,有些孩子就是对于做细节的东西不在行,但可能在运动的神经表现很优越。兴趣来自孩子的内在需求,与孩子的天赋优势多少是有相关的,例如,有音乐天分的孩子只要听一两遍歌曲,就能音准不差地哼唱出来。

所谓的天赋是与生俱来极为特殊的才能,就像电影《把爱找回来》中的小男孩,天生就对于声音特别敏锐,从大自然中听到各类声音后,就能够自己创作出动人的交响乐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真正有极高天赋的孩子,比例上是少的。至于所谓的兴趣,则是可以靠后天发掘与培养。

八大智能区

美国哈佛教授GARDNER 提出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

1.语言智能

2.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4.音乐智能

5.人际智能

6.反省智能

7.运动智能

8.自然观察智能

《0—6岁全脑开发秘密》一书提到,由于人与人的智能敏锐区域不同,所以形成差异。比如,音乐和语言智能比较好发现,孩子听一两遍歌曲就能有模有样地学样,听大人讲一两遍故事就能绘声绘影的描述,甚至是加入自己的想象跟创造,这些都是音乐或语言智能比较敏锐的表现,这样的孩子耳朵敏锐,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强。每个人都拥有这八种智能,只是遗传基因的差异与后天发展的不均衡,才出现了智能区域的差异。

兴趣不等于未来发展

所谓的兴趣并不等于专长,更不侷限于围棋、画画、以及跳舞等能够表现出来的才艺。每一个孩子的敏锐性不同,尤其学龄前的孩子,有许多他们自己的思维,很多时候是无法以成人的想法能够理解的。

就整个脑部发育而言,有些人花了很长时间学习某样东西,并不见得表现就特别突出,尤其是艺术相关的,可能与天赋较有关系;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能够健健康康的出生是几亿分之一的机会,因此,父母不应该把「培养孩子兴趣」本身当作投资或是在成就孩子,例如,让他学音乐,并不是要期望他要成为音乐家。

生活就是学习

孩子出生后就展现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心,拿什么东西给他,他都会觉得好玩有趣,就连小小的钥匙圈,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大部分的孩子听到音乐,尤其是节奏强烈鲜明的,也都会自己跟着节奏韵律,自然舞动。

当许多家长过于紧张或担心时,真正可怜的反而是孩子,好像只要一开口说话 ,就必须马上被送去上才艺班,学第二外语、学音乐,只要手开始会操作,喜欢摸东摸西,开始探索,又必须开始学美术,但是,学东学西,真的是他们要的吗?其实,孩子需要的是自然游戏,开心的玩,透过大量的自我探索经验,满足好奇心,增加自我内在的成长。

避免过早学习

许多家长一方面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一方面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常常急于把孩子往才艺班送,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原本对音乐有兴趣的孩子,也很难再喜欢弹琴这件事情了。过早学习看似赢在起跑点上,但是,过度逼迫孩子学习,不但可能造成孩子压力,更可能影响生理发展与自信心。

勿从功利角度设计孩子兴趣

《0—6岁全脑开发秘密》一书则提到,当孩子的兴趣不满足父母期待,有些父母就不愿意满足孩子的兴趣,甚至还会担心这些兴趣把孩子引领到别处。用将来工作的方向来看待孩子的兴趣,很多父母不会鼓励与支持孩子发展所谓「没有用」的兴趣,因为有悖于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从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角度来看,不管孩子的兴趣多么离奇,甚至与未来就业沾不上边,完全的尊重、信任,以及支持,就是最好的学前潜能开发了!

孩子一旦因为兴趣而投入某一件事情,并养成习惯,这种习惯自然会让他成为有教养有成就感的人。因此,支持孩子兴趣的价值和意义并非着眼于未来的工作,而是培养孩子的特质。

就像英国女动物家珍古德从小就喜欢动物,在母亲的支持下,26岁时就独自前往非洲丛林观察大猩猩,填补了动物史上的空白,现在她不但是动物学家,环保学家,甚至是社会运动家,珍古德的妈妈支持鼓励她发展自己的兴趣,当初并没有想到她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也许就是因为妈妈当年没有阻止她的兴趣,珍古德才有今天的成就。

为什么让孩子学音乐?

《小熊妈的无国界创意教养》一书提到,有些家长鼓励孩子学音乐,动机却不单纯。常常看到父母将学习音乐视为手段(=升学的后盾),而非目的(=纯粹培养对音乐的喜好),令人不禁怀疑:这样的音乐学习能持续多久?事实上,一旦动机不纯正,将会迷失目的,并且让亲子关系徒增压力。

小熊妈提醒家长们不妨思考一下,:让孩子学音乐,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得奖?为了将来推甄升学有资历可写?她认为自己让孩子学小提琴只是单纯地希望,小熊们能在学习乐器时,体验音乐纯粹的美感。

记得有一天,小熊参加弦乐夏令营回家后,有点陶醉地跟我说:「妈妈,今天指挥 老师要我们合奏的乐曲,一直在我脑海中回响,一整天都不能停止!真是奇妙啊……」

确实是很奇妙吧?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能绕梁三日不绝,音乐的力量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希望父母在让孩子学音乐时,也能抱着一种单纯的「初心」:让孩子能纯粹地体验音乐之美、终身不离开爱乐的心。

等待孩子肢体发展成熟

每个孩子发展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是,爸妈应该要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理与肢体发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就像爸妈不可能期待孩子一出生,就要会开口说话,然而,更不应该忽略的是,孩子们大肢体的动作与精致动作发展也会彼此相互影响,举例来说,逼迫孩子很小就开始学琴,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孩子手指的伸展可能还没有发展完全!

若是家长能够多些耐心,平日先带着孩子一起多欣赏美妙的音乐,在无形之中,先慢慢培养起孩子的音感,等待孩子更熟练地控制肌肉后,若又主动表示想学琴的意愿,此时,只要给他一点帮助与指导,孩子的潜力更有可能完全发挥出来。

勿过度保护

现代社会因为少子化的关系,父母担心孩子会受伤,剥夺了很多让孩子尝试与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大班还不会使用剪刀,就是因为没人让他尝试,导致许多孩子上了幼儿园、上美术课,握住剪刀之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使力将大拇指按下去;如果孩子连剪刀都无法使用,就算他心中有无限创意的潜能,也不可能被实践出来吧!

错失黄金教育期?

有一些东西的确有黄金发展期,例如,弱视的小朋友,假设没有适度的去矫正,慢慢的就会造成视神经无法与大脑产生正常的连结,造成视力永久性恶化。至于一般的小朋友,只要出生之后,并不是完全缺乏照顾或缺乏刺激的状况下,并不会发生任何问题。

给予孩子的刺激最重要的是必须适合孩子,过之与不及都不合宜,此外,家长无需过度紧张错失所谓的学习精华时期,以学习英语为例,许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直到上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从ABC学起,外语能力依然表现优异,也能够到国外留学攻读学位;而近年来,从幼儿园时期已接触英文的孩子,到了学龄期却不见得英文很突出,或依然维持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如何发现孩子兴趣与天赋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孩子不是没有潜能,而是缺少我们对他们的发现。

《0—6岁全脑开发秘密》一书的作者认为,孩子就像万物会在春天以自有的特色展现自己的生命。孩子会不断追问和探索,甚至是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发现孩子的智能敏感区,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只需要耐心观察孩子对事物的敏锐度即可。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父母不应该期待由他人来告诉你,你的孩子的天份在哪里,个性如何,适合或不适合什么。「观察与了解孩子」是发现孩子兴趣的前提,了解孩子其实一点也不困难,只需要花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某些活动,并且真心投入地与孩子互动,一定能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有兴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可以不断创造许多机会,借以了解孩子,进一步协助孩子发展所长,同时,也是让孩子有机会能多认识父母。

例如,与孩子一起聊天、玩积木、编撰故事,带着孩子一起认识动植物,甚至不用花钱,跟孩子一起利用回收物做手工艺、剪纸等,都可以藉此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对色彩特别敏感,孩子的手是不是特别灵巧,或是一起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更可以观察到孩子肢体动作是不是特别灵活,进一步了解孩子的个性与特质。

然而,有些工作忙碌的父母或经济富裕的家庭,可能都会选择将孩子交给保母、祖父母、才艺班、安亲班老师或外佣一整天代为照顾或教导,本身与孩子真正相处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可能只有晚上睡前的一、两小时,甚至更短,这样也等于错失了解孩子的机会。

陪伴,不只是人在孩子身边

提醒爸爸妈妈,如果只是人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给予的情绪反应或是语言却多为负向,那么,即使花再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也是徒然。所谓的「陪伴」,除了愿意付出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许多活动,与孩子互动之外,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肯定孩子的努力与付出,给与孩子心理上正向的鼓励与支持!

此外,有些父母急于求快或固执己见,忽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常常急于教导孩子、指正孩子,结果往往只是阻碍孩子的发展,例如,当孩子把人的头发画成白色,父母一发现马上就大声斥喝:「头发怎么会是白色的呢?!头发是黑色的!」,或是孩子只要没有照着书上教的方式玩积木,父母也会气恼地马上加以指责。如果经常这么做,不但会让孩子不喜欢与你相处在一起,更可能会打击他的自信心,让孩子丧失探索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孩子兴趣VS父母期望

不要期待孩子跟你一样或是不一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接受而非雕塑孩子,协助孩子维持对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热忱,唯有如此,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才能够自己主动学习任何事情,如果学龄前,父母就过度将自己的期望加诸在孩子身上,沉重的压力只会让孩子完全丧失学习的动力,以后更难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

爱之适足以害之?

《0—6岁全脑开发秘密》一书的作者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男孩4岁时,就能安静地坐在那维妙维肖的捏出50多种动物,只要是他见过的,他不但能够捏出来,而且生动逼真,常常一动也不动的坐在那边3小时进行黏土创作,这代表他对雕塑的痴迷、对线条和造型的敏感度,甚至在空间智能上有极大的优势。

但是,他的父亲忽略了孩子的空间创造能力,甚至对孩子的天分不屑一顾,认为捏黏土有什么用,只是小孩子玩的,并坚信「唯有学好数理化,才能走遍天下」。因此,这位父亲竟毫不手软的逼迫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要求孩子必须在升学的道路上,专攻数理化。

结果,这个孩子耗费了16年的时间在数理化上,还是达不到要求,更无法像天生对数理较敏锐的孩子一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原因就在于这个孩子的天份是空间智能!父亲的视而不见,甚至加以鄙视,逼迫孩子在毫无兴趣与天份的事物上付出,彻底击垮孩子对自我的自信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长必读篇|对孩子天性的了解,不是限制而是接纳!
小孩学钢琴的意义,到底何在?
熊飞骏:望子成龙的结果是宠子成虫
宝宝学才艺,你应该提前知道的7个问题!
孩子的兴趣需要慢慢熬
刘国梁女儿喜提世界冠军:别让兴趣班扼杀孩子兴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