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贵有耻——耻之于人大矣

人贵有耻——耻之于人大矣

资料来源:汗青网    作者: 胡不归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羞耻心”也应该人皆有之。人有了“爱美之心”就会去妆饰;人有了“羞耻心”就会有所顾忌。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代的先哲圣贤,历来把明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个较高的境界。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行为,以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不仅如此,古人还把明耻与治国相联系,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并说如果“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何等警策的危言!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都继承着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之可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意思是说一个没有羞耻之心的人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从心理学上说,“羞耻心”是人们在人格、行为等方面有心理控制能力的体现,“羞耻心”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人连羞耻都不顾及,还谈得上遵守法纪?因此,“羞耻心”是人们遵纪守法的底线。  

    人贵有“耻”,即人贵在有羞耻心。“羞耻心”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人知耻方能改过,知耻则是上进的开始,所以《礼记·中庸》曰“知耻近乎勇”。一个人的言行美与丑,善与恶,不是小节之事,因为小节不保,大节易失。试看一些罪犯,大都是“不虑于微”,而逐步坠入深渊的。  

    明耻是一种觉悟。有了这种觉悟,就能分清善与恶,美与丑,廉与耻,而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抵制假丑恶的不良诱惑,在世俗面前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明耻是一种勇气。知己耻,才能图强上进,正直人生,使自我修养进入新的境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孟子“耻之于人大矣”一句作了发挥,说“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细想一下,还真是有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是非颠倒,追腥逐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连起码的羞耻之心都没有,又与禽兽有何区别?  

    在国民中加强羞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羞耻感可以通过是非观、荣誉感和责任心等方面加以培养,是自尊心的表现,是抵御不良诱惑的精神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良方之一。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个依法治国、崇尚法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一个富有理性、胸襟宽广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民族。人人履行道德规范,胸怀“羞耻”之心,认真遵纪守法,我们的和谐社会就能更加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孟子》 尽心章句上·第七节
德然养生荐读:改过须发三心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6)
孟子日课229丨人贵知耻
古人论知耻
知行学思 |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