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养的力量并没有那么大!
教养的力量没有那么大!DNA决定了大部分,爸妈们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健康长大
撰文者黄馨慧(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婴幼儿保育系主任)
育儿与教养,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了一门学问。剎那间大家都在讨论,有孩子没孩子的,有经验没经验的,各式各样的专家导师在各式媒体谈他们的看法。我们知道(或不知道)什么?我们如何实践和应用?我们谈论的主体––孩子,有什么不同?
曾经西方社会认为孩子是一块白板,认为父母不应该和孩子太过亲密。当时医疗不发达,随意的亲吻孩子、将口中咀嚼过的食物喂孩子,确实可能产生致命的问题。至于东方社会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多视孩子为父母的财产,只求能将孩子养大,对家庭经济有所贡献。
直到十九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开展与新的研究设计,每年都有非常庞大关于婴幼儿发展、亲子关系与互动的各式研究成果发表。然而这类的科学知识仅在学术期刊间流通,影响力远不及利用各式新兴方式传播的素人讨论。
许多看似教养有功的父母,透过部落格、写书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即使有些部落客一再强调,这些是「个人经验」,不可能也无意解决大家不同的问题,但是在迷失、困惑、疲累的父母眼中,这些说法就是救命的浮板─试试也好,看看能不能让我家的宝宝也跟书上或网站上看到的一样可爱、睡得安详。
百岁?亲密?哪个才对?
最令父母困扰的照顾问题,不外乎喂食与睡眠。到底多久喂一次?如何知道宝宝一直哭是肚子饿?还是肚子痛?上网看看别人的经验,读读育儿书,想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有效?却发现要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似乎是不可能。
有些育儿论述已经自成派别。例如「亲密育儿」,以美国小儿科医师 William Sears 夫妇所着的《亲密育儿百科》为代表,强调及早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与情感交流,策略包括哺喂母乳、把宝宝背在身上、夜间跟宝宝一起睡等等。另一派是「百岁医师」,以美国小儿科医师Leila Denmark所着的《Every Child Should Have a Chance》为代表,强调父母要试着教宝宝融入家庭,提倡趴睡、建立宝宝的作息与秩序、及哺喂母乳等。
这些派别并非全然意见相左,例如鼓励哺喂母乳,强调母亲要先照顾自己的身心状态,才有能力教养健康快乐的宝宝…等,想法是非常一致的。
但在某些议题上,两者的看法非常不同。以作息为例,亲密育儿说白天宝宝一发出饿的讯号就喂他,尽量多用背巾把宝宝背在身上,而不要照表操课,宝宝晚上才会睡得比较好。百岁医师却建议要从宝宝出生后就开始训练,固定白天四小时喂一次,晚上不要再喂奶或抱宝宝起床,直到早上六点,以训练孩子可以一觉到天亮。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当回应宝宝需求才是对的
建立规律的作息,确实是宝宝发展安全感的基础。但所谓的规律,是固定时间吃奶?还是每次宝宝发出讯息必得到回应?
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安全依附的首要条件是照顾者的敏感度,也就是照顾者能正确回应宝宝的讯息。因此,好的照顾者不会宝宝一哭就喂,或一哭就抱,但也不是把门关上当作没有听到,而是去推敲宝宝哭的原因,配合各阶段婴幼儿发展的能力与需求,提供合适的回应。
例如刚出生的新生儿和六个月的宝宝,不可能都是四小时喂一次,而要从出生后逐渐调整宝宝的作息,配合宝宝吃→玩→睡→吃→玩→睡的循环状态以及胃的成长,甚至是孩子的气质特性,逐渐调整喂食次数与间隔时间。就好像我们做为孩子学习语言的楷模,不会对一岁和二岁的孩子都用同样的方式说话,而是配合一岁的孩子快速学习新词的能力,多对他指称物品(如杯子、时钟),到了孩子两岁左右逐渐调整,以更为复杂的短句回应延伸(如蓝色的杯子是妈妈的)。
教养不是牺牲父母,而是带动孩子,成为家庭、社会的一份子,和周遭人事物和谐相处。无论从心理上或生理上来看,要帮助宝宝逐渐成为社会人,势必要遵循一些社会文化既定的原则,才能和周遭的人和环境彼此良好适应。有秩序感的生活,也能让孩子预期下一步会发生的事,进而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但社会化并不是十天可以达阵,所以过于严格没有弹性的训练,不但违反父母回应子女的天性,也会让育儿教养事倍功半。相反的,在亲子关系中如果只把孩子的需要放在首位,照顾者可能会不得喘息,孩子也没有机会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与他人和谐互动。
与其符应特定教养规则,不如帮孩子发展天赋
由于新生儿看起来很脆弱,许多育儿书籍都巨细靡遗说明各式照顾细节,彷彿少注意一个步骤,就会有严重后果。但当我们回顾人的一生,似乎有一大半已经「天」注定,换句话说,孩子的基因已经大幅决定孩子的气质、智力与行为模式。钻研于「教养之道」的父母可能没想到,其实影响孩子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文化、同侪(注)等。
这样说似乎非常不负责任,难道父母不重要?难道环境不重要?也不是的,父母的重要性在于将基因传给了下一代,而其所提供的正常环境,让孩子可以依照天性来发展。反之,如果没有家庭提供温饱、爱与信任、与学习刺激,孩子当然不会正常发展。
一个被关在家中没有人跟他说话的受虐儿,是没有机会学会说话和正常与人互动的。但是你带孩子去看一场戏、去公园打球,并不会让孩子突然对艺术感兴趣,或是培养出运动天分。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感兴趣,他就会像华裔设计师吴季刚一样,从小就喜欢帮洋娃娃设计衣服,注意细节与美感;父母的角色就是尊重孩子的天赋,给孩子自主空间与发展的机会。新的教养目标,就是去观察孩子,赏识孩子,让他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把他当成志业,活出自己的价值。
从婴幼儿发展的研究中归纳,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同样的活动下,每个个体脑造影结果都各不相同),天生的能力与特质已经指引孩子一个发展的方向,后天环境所为只是在这个范围中调整。
换句话说,父母如果是一棵苹果树,孩子就是树上的果实,是一颗苹果(不会变成香蕉或凤梨)。但那一颗苹果,会是甜美多汁?或是病伤掉落?那和果树本身的体质及后天照顾有关。以教养来说,身心平衡的父母提供孩子营养的餐点、规律作息、有趣的学习活动就是足够好的照顾;符应特定的教养「规则」,甚至因此紧张兮兮,其实没有必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育儿攻略八(181至200)
七成家庭认为祖辈带养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缓解都市育儿焦虑,需授家长以“渔”
【原创】对孩子教育要多一点爱心和耐心
0-1岁宝宝的早早教方案
高智商不等于高智能 智商高的孩子就聪明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