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桓公四年 -“公狩于郎”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1--


先来说说“狩”字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释兽》一篇,分析道:“以兽字之形与音求之,兽盖狩之初文也”。在金文中,表示“狩”字含义的,确实用的是“兽”字:


员方鼎铭文:唯正(征)月既望癸酉,王(獸)于……王令员执犬休。善用乍父甲䵼彝。

员方鼎,西周时期,高22.7厘米,口长18厘米,宽14.5厘米,重2.83千克。口沿外折,两端有立耳,浅腹平底,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四壁上部饰蛇纹,下部饰乳钉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现藏上海博物馆。

《说文解字》:“狩,犬田也。” 这里“田”同“畋”,打猎的意思。用猎犬来蹲守驱赶猎物,所以“狩”字从犬从守。

《尔雅·释天》对“狩”的解释则是:“火田为狩。”焚烧杂草,驱赶猎物。这种打猎方式,就是“狩”。

 我个人觉得火田的解释可能更好些。用犬的目的,在于将猎物驱赶出草丛,便于在空地上捕猎。冬季草木零落,视野较好。《礼记·王制》中“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的记载,正是冬天放火围猎的佐证。《左传·定公元年》正月,晋国的魏舒借巩固成周的时机行猎,“魏献子……田于大陆,焚焉”。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诗《出猎》,其中两句更是描绘了冬季放火围猎的场景: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
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乾隆皇帝射猎图》轴,清乾隆时期,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115厘米,横181.4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骏马上精悍的人物与狂奔逃命的野兔准确而且传神的刻画,成功地展示出乾隆皇帝娴熟的骑技和尚武骑射的创作主题。

--2--

西周时期,田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猎取充足的食物。咱们都学过《诗经·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公羊传》还解释了获取猎物的用途:

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

问:诸侯为什么要亲自打猎呢?

答:一是为了制作祭祀用的干肉,二是招待贵宾,三是丰富国君的伙食。

二是农忙之余讲习战事,开展军事训练。正如“隐公五年,公矢(观)鱼于棠”一篇中,臧僖伯劝谏鲁隐公观鱼的时候,说过:“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关于一年几次打猎,不同典籍有不同的说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1)一年四次:
如上面《左传·隐公五年》臧僖伯所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周礼·大司马》、《尔雅·释天》与其相同;《榖粱传·桓公四年》“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春猎和秋猎名称有所不同;
2)一年三次:
《公羊传》“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国语·周语》“搜于农隙,……狝于既烝,狩于毕时”。

雷海宗先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总结春秋至汉代的兵制,“先是军民不分,后来军民分立,最后军民对立”。受此启发,我个人推测,时间越早,统治者应该会越多参与打猎这种社会生产活动,而随着社会分工逐步完善以及生产力提高,以田猎来参与社会生产,以及讲习武事的必要性逐渐降低。所以“无事则岁三田”,有事的话还更少。田猎本身具有一定的游艺性质,《尚书·无逸》记载周公告诫后世君王:“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当其功能性降低,游艺性质就越发明显,因而后世君主想要田猎,还常会被劝谏,如司马相如劝谏汉武帝、魏征劝诫唐太宗等。

《元世祖出猎图》,绢本设色人物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刘贯道,字仲贤,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此画作于元世祖至正十七年(1280),属于大幅作品,画北方沙漠地带,一片黄沙坡地,景色单调。沙丘之后,正有一列骆驼馱队横越。近处人骑聚集,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其中骑乘黑马、身穿白裘者,应为元世祖,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似为皇后。


--3--

狩猎的一般流程,我们借用前辈学者杨宽先生的成果,一起看看他在《大蒐礼新探》中的总结(为了突出主题,略有删减)

1)建筑围猎场所:在猎场周围建造有栅栏,作为围墙,叫做 “防”。鄂温克人在一百多年前还采用造栅栏来围猎的方法。汉代天子“校猎”,也还“以木相贯穿,总为阑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2)建置军舍和军门:军舍系临时拔除野草后建置,这种军舍当是帐篷。在军舍周围建有壁垒,叫做“和”。在 “和”的东西两面用旗竿作为门柱,设有左右二个军门,《周礼》所谓 “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穀梁传》所谓“置旃以为辕门”,《毛传》所谓 “褐缠旃以为门”。

3)依次出军门,分列左右,排列成阵:阵势排列时,由有司端正其出入行列,由群吏执旗率领所属,划分区域而屯驻,每支以车徒分 别为前后二屯。在较险的荒野以步兵为主,徒居前,车居后;在平易的荒野以车为主,车居前,徒居后。

4)猎场周围设置驱逆之车:目的在驱逐禽兽,使便于围猎,不逃出“防”外。

5)阵前立“表”祭祀,并誓师:立“表”祭祀叫“表貉”。“誓”中具体发布禁令,具有法律的性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说:“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司徒搢扑,北面誓之。”誓师时司徒要在腰中插扑,扑就是处罚的刑具。

6)进军狩猎:由中军元帅击鼙,鼓人三鼓,司马振铎,于是“车徒皆作”。等到鼓打着“行”的音节,“车徒皆行”。随后,车徒前进,射击禽兽。按规定,追逐野兽不能出“防”,《穀梁传》所谓“过防弗逐,不从奔”,《毛传》所谓“田不出防,不逐奔”。发射时应按等级为次序,《毛传》所谓“天子发然后诸侯发,诸侯发然后大夫士发”。否则将被认为失礼。按礼,射杀禽兽还应射中一定部位,要不伤面部,不碰坏毛,完整地擒住。《穀梁传》所谓“面伤不献,践(翦)毛不献,不成禽 (擒)不献”。《毛传》还把射杀的方法分为上中下三等:从左膘(小腹左边肉〉射到右腢(右肩前的骨),中心对穿,死得快而鲜洁,这是“上杀”;如果从左膘射到右耳下根,没有射中心,这是“中杀”;如果从左髀射到右䯚,中了肠胃,有污泡流出,这是“下杀”。

7)凯旋:凯旋时,击鼓奏“馘”乐,车徒都欢呼。这种乐调的特点是声响而短促,又连续不断,以表示欢乐。

8)献禽:如同战胜后献俘一样。《周礼》说:“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取左耳”也和战争时取“馘”相同。《周礼》说仲春“献禽以祭社(社神)”, 仲夏“献禽以享礿(宗庙的夏祭)”,仲秋“献禽以祀(四方之神)”,仲冬“献禽以享(宗庙的冬祭)”,这和战胜后献俘于社和宗庙是相同的。

9)庆赏和处罚:除了有献禽和献左耳之礼外,同样有酒会、赏赐、处罚等节目。

石鼓,共有十块,为花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诗皆四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石鼓在唐初时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此后宋大观中迁于东京(今开封),金人破宋,辇至燕京(今北京)。数经迁徙,文字磨灭残损甚多。东京时曾以金色填字,运燕京后又被剔去。其中一鼓已无字。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4--

介绍完了田猎,接下来说本次“春正月,公狩于郎”的事情。

先看《左传》的解释:

书,时,礼也。

《左传》认为,这次狩猎符合时令,合乎礼仪,因此要将此事记载于史册。

但是各种史料都记载“冬狩”,这都已经春正月了,怎么还算合时呢?

杨伯峻先生解释:“周正之春正月,正是夏正之仲冬十一月。但此年建丑,春正月为夏正之季冬十二月,亦农闲可以狩猎之时。”

《公羊传》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
问:日常性的活动,一般不会记录在《春秋》里面,这次为啥记下?
答:因为是讥讽。
问:讥讽什么方面呢?
答:打猎的地方太远了。(以打猎为名游玩)

“郎”这个地方大家应该不陌生,毕竟已经出现过两次: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隐公九年夏,“城郎” 按照前辈学者说法,鲁国有两个郎地,一为近郊,一为边邑。如果按照《公羊传》的解释,则本次狩猎的郎地应为鲁宋边界的远邑:

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上图看,郎地所在位置为现在的苏、鲁两省之间的昭阳湖。该湖初现于宋末元初,之前是一片平原洼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昭阳湖一带,“水盛则溢出沽头诸闸以济运,水涸则民皆佃种”。

《齐民要术·水稻》记载,北方种植水稻,可以在洼地“冰解地干,烧而耕之”。这也就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火耕”。通过火烧枯草,达到除草、施肥和杀虫的目的。


联想到“火田为狩”的解释,我们是否可以这么推测:

郎地作为鲁宋边邑,最早的归属权不知属谁,抑或是如《左传·哀公十二年》所讲的宋郑之间隙地那样,双方约定都不开发。(“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子产与宋人为成,曰'勿有是’。及宋平、元之族自萧奔郑,郑人为之城嵒、戈、钖。”)

经过隐公时代的经营,郎地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巩固边境的功能。桓公即位后,宋国发生的政变,导致宋国实力折扣,鲁国对于郎一带有了实际的控制权。
隐公后期以来,除去战争,鲁国还遭受多次自然灾害或极端天气,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桓公三年的“有年”,显得弥足珍贵。为了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鲁国需要开拓更多可耕地,扩大耕种面积。
桓公新婚不久,跑到远离都城的郎地狩猎,一来可以巡视边境情况,二来可以烧荒围猎后开拓农业生产。想来烧荒的效果还不错,因此桓公七年的春天又“焚咸丘”。鲁国农业取得了不错成果,故此在桓公八年两次“烝”祭。

图文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讲案|第三篇八佾之第1第2章
“大蒐礼”原为借用田猎来进行的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
春秋毛氏传卷六
鲁国史话廿二:《春秋》记载的2件平常事,细细品来,耐人寻味
桓公八年(1)一年两烝
晏婴能破格重用军事奇才司马穰苴,为何却容不下儒家大师孔子受重用于齐景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