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牟平常氏家族

     牟平常氏自明初定居宁海州,迄清末民初繁衍六百年,科举仕进不乏,名士代出。清后期更成为宁海州首富,其家族和家族创办的大兴号及其分支,本地人号之曰“常大兴”。在几大家族中,常氏又尤能回护乡梓,在宁海州地方事务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与影响。

一、一至八世祖——明代一步步的提升

       宁海州(治今牟平)西门里常氏原籍明代乐安州(后易名为武定州,治今山东惠安)城内西南隅,始祖常兴是元末明初朱元璋部队的一名随将(据传为常遇春之侄)。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明朝,创设卫所制度,常兴被派燕山卫。

 二世祖常敬作为燕王朱棣下属,随其起兵南下,累积战功。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升迁至武略将军、水军左卫前所副千户,永乐二十年钦与世袭。

 三世祖常忠(又名得安)于正统七年袭爵,调任宁海卫左所副千户。宁海卫设在宁海州城内,辖奇山卫(即右所,今烟台所城),金山卫(即左所,全名金山备御左千户所,今牟平姜格庄镇金山上寨)两个千户所。常忠即任职金山所,定居宁海州金山寨。

四世祖常礼,成化八年承袭。

五世祖常寿,成化二十二年承袭。长子常秉直目瞽,因此由次子常秉仁借袭。

       六世祖常秉仁,字公溥,号时庵。常秉仁在隆庆、万历朝的三次武科中三获解元。明中后期,由于文官地位已经远高于武官,因此许多武官家庭重视诗书。常秉仁就好读书能诗文,著有《松柏堂诗集》、《草堂诗馀》。牟平各方志和乡帮文献如《牟平遗香集》都收录他的多首诗作,其竹林寺清翫曰:“高僧寂寞处,一望锁千峰。钵里藏龙蜕,门前见虎踪。岩留新岁雪,涧长旧时松。落日空山路,惟闻楼上钟。”文字淡雅,意境高远。

常秉仁儿子常康,长兄的儿子常泰,按制度,应该由他自己的儿子常康承袭。但等到常泰长大成人,常秉仁将他携至京城,乞请中央允许由常泰承袭,以使本应由长兄世袭的爵位还由长兄的后代继承,他的这一孝义之举得到当时的广泛称赞,时议贤之

七世祖常泰,中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后袭职副千户。泰子常师善,以后历代袭职至明亡。此支居金山,族人称为“官支”。

七世祖常康,字晋候,号济苍。秉仁年过四十才得一子,临终勉励儿子要继承其志,有所成就。晋侯感泣,益自愤励。常康初以教馆为生,万历四十年中举人,四十四年进士。明代宁海州只有六个进士。本邑万历十七年进士俞价是常康的前辈,曾任侍御史,直言敢谏,是宁海州史上有数几个在朝廷级别和名望较高的人物之一;俞价约万历二十九年后谢职还乡,里居时,每遇关系一州利弊的事情,“辄侃侃与州刺史口争之”;万历四十三年大灾,他出粮减价平粜,“所全活以数万计”。州人把他视为本地的“包拯”,称呼他“俞青天”。俞价还乡时,常康举人还未进士入朝做官,俞价于故里有园,曾招常康饮于其中。常康作诗赞园田之美,俞价之忠良,里居之乐。(诗见后文常氏诗歌选录)

常康在秀才时就曾为民请命,“拦舆上书,黠蠹胆寒”。进士后初任礼部行人司行人,正八品礼官,专职捧节奉使,到地方上传达执行中央的诏书、分封、抚谕,以及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等意旨。常康仕宦的时代正值万历末、天启年间。万历帝不上朝,天启朝阉党把持朝政,国事糜烂;而东北的后金却日益强大,鲸吞蚕食辽东土地,宁海州所处登莱地区成为日益狭促的辽东前线的后方,承担着由登州往辽东海上军事运输补给的重要任务,赋役繁重。虽然职位不高,但生长于斯、熟悉地方情况的常康积极地向当道主事者进言献策,以求分国忧苏民困。他上书山东巡抚李长庚、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王之钥、登莱巡抚陶朗先等,就登莱地区(尤其是宁海、文登)的海运、赋税、吏治、兵役、开荒、辽饷等,指出其中存在的弊政,并提出解决的方法,都得到当政者重视,从而造福地方。转升户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升署贵州清吏司郎中。他给前述各大员的揭帖以及请求地方官办案公正、编审平均、不加派火耗等的文书都有文稿保存下来,后人编为《婺恤草》三册。

天启元年,常康又“钦差总理易州(治今河北易县)粮储,弹压紫荆等关,军民戴若父母,有召杜之称。”又外放承天府(辖今湖北钟祥等六县)知府,“以却宿弊垂永利事一揭,以固牧圉图捕报事一揭,及剔奸救荒,立有碑石。著《郢牍集》十册,南中至今能道之。”在由承天府觐京叙职的路上,此时已是迟暮之年的常康疾病缠身、伶仃思乡,作诗回想青年时的匡扶之志,不禁流露对当时的朝政和吏治的极度失望、愤懑之情。

常康在承天府任后“升分守(云南)临沅道,寻升云南按察司副使”,但不久即病卒。死后,崇祯二年,入乡贤祠。宁海州学正、训导率盍州生员行祭礼,宣读祭文。其诗汇为《松柏堂后集》,方志的艺文和《牟平遗香集》中也有收录。

从常康开始,常氏这一最重要的分支开始定居宁海州城内西门里,蕃衍而成常家巷。

八世祖常庶士例貢。年三十八卒。

八世祖常吉士,字振鹭,靖海卫廪生。

吉士于崇祯年间将祖、父二人的诗词,合刊为《松柏堂诗集》(附《草堂诗馀》)。刊成后,曾请众戚友、本地名士批注,批阅者有于振英、王在镐、(西门里)王槚,表亲陈恪。诗集家藏本中有后识,乃吉士题于崇祯壬午腊尽,是时清兵绕过北京已经进入山东,半岛各城危殆,两个多月后,崇祯十六年(癸未年)二月清兵破宁海州城,杀戮甚惨,批阅者王槚壮烈殉城,王在镐遇难。常氏家族与此诗集实在都是劫后余生。

西门里常氏后世分支,庶士及后人为东宅、吉士及后人为西宅。

二、第九代至第十五代——清前期的涵蓄和后期的辉煌

第九代常日,字德昭。

第九代日烜(-1694年),字昕昭,郡庠生。

八、九两代人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崇祯癸未之难,兵、土寇加之改朝,前明旧族,精英陨丧、财势折损,元气大伤,更有不仕新朝者,许多前明望族由此不复从前声势。据说,常氏因享明代恩荣的原因,清初也不愿出仕异族,始有以经商为业者。

到了康熙朝,清政府对汉文化和汉族知识分子表示尊重,社会开始稳定经济复苏,民族矛盾缓和。常氏从第十代又开始用心于科举仕进,出了一名举人。到清中后期,财富使常氏真正炫赫起来。清代贡生就有做官的资格,常氏子弟在贡生的基础上,运用财力,通过捐纳,获得品衔和官职,从而在仕途上也有所发展。 

由于后世繁衍,枝庶庞杂,以下仅列举各代中有记载的、较为杰出者。

第十代常任,字厚栋。

厚栋业儒,其道德学问在地方上享有厚望,却不斤斤于举业。厚栋在康熙二十九年曾应山东布政使卫既齐之聘讲学于济南白雪书院。他的岳父是本地名士、明遗民城南门里贺广龄。贺氏也是世家,其父和两个兄长在癸未之难中参与守城,壮烈殉国。变革后,贺广龄屡次拒征,不仕满清。可惜厚栋当强仕之年而卒。

第十代常依,字台栋,庠生。

台栋性孝友,与长兄厚栋都善医术,父母患病,两人亲自诊脉调药侍奉,日夜不少懈;兄厚栋、天栋先殁,他和弟弟藩栋白首相亲,宛若童稚,同知龚大良赠以“谊敦友爱”匾额褒奖。生平好急人之难,康熙丙子,州守苏某亏孥柒佰两,无处筹措,常依替他敛募补齐,后来苏某徙官界河,双亲都在宁海州病故,常依又替他备齐衣衾棺木;康熙四十三年大饥,俭以自奉,节省下来的接济亲戚朋友;家中收养贫苦宗族亲戚,年幼的他抚养十余年至置办婚嫁,年长的养老送终置备棺木。年至八十依然手不释卷。学余精研医术,登门求医的人很多,他用心诊治,制药精良而价格低廉。年八十二卒。

第十代常倬(康熙22年—乾隆33年,1683—1768),字云栋,又字岁千,号甫田。

常倬十九岁学业有进,就传于西门里赵文哉先生,被赵称许为南宫伟器。他以教授生徒为业。遇门下有可造之材,则乐于培养,若其生活拮据,则时有周济。平时赈恤族人乡邻,大饥之年,他将一些土地典押、佃户历年欠租的债券焚毁,赢得口碑。东关孔衍似出任四川保宁知府,聘他做幕僚。他随行游历阆中名胜,回首牟平故园,常有题咏,以所居凤楼名为《凤楼集》。乾隆九年预受乾隆十年岁贡,知州延为牟平书院山长。乾隆二十二年冬任博平训导,“居博六年科第连绵”,受士子爱戴。八十一岁还乡,八十六岁寿终

第十一代常绍猷,字升斯。补郡诸生。

绍猷为康雍时人,乃厚栋之子,工诗,见赏于本地两位诗家李永绍(牟平人, 雍正朝工部尚书)和于熙学(文登人,工部郎中)。

关于他的诗歌,还有一段传奇公案:我国传统风俗,上元节城内各家多会在门口挂灯,康熙朝时,本地文人还要在自家的灯上题写灯词。据说,宁海州署有一位幕客,是南方人,出来观灯时发现了绍猷的诗作,一见倾叹,当即找来纸笔抄下,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后来,《牟平遗香集》的编撰者宫卜万在阅读《随园诗话》时,发现其中所载杨守知(字次也,浙江宁海人,康熙庚辰进士)的西湖竹枝词与绍猷的上元灯词“间有雷同之语”(《随园诗话》卷五杨次也词,其中四首里有句子与绍猷诗完全相同,确系袭用无疑。)宫卜万说,“二公年代相埒,未悉青蓝何出,嗣再参。”

《牟平遗香集》中收录了绍猷的诗作,其中包含了八首《上元灯词》。(诗见后文常氏诗歌选录)。

第十二代常世锳,字和仲,一字鸞聲。举人。

世锳中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以教书为业。乾隆朝名宦李湖曾于乾隆22年至约29年任宁海知州,任职期间重视文教重修学宫;发展山蚕茧绸的生产;抑制豪强;政绩突出。常世锳作为本地士人代表为李湖作《重修学宫碑记》。世锳还善诗,《牟平遗香集》中有收录。

世锳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城南赵格庄(今照格庄)宫丕基的儿子宫价人,生子宫卜万——就是《牟平遗香集》的编辑者。一个嫁给解甲庄李蕡祚的儿子,清徐昆在模仿《聊斋》所著的《柳崖外编》中,讲到了一个发生在世锳这个女儿身上的怪事,篇名《李氏妇》,其大意为:常女贤淑多病,一夕气绝复苏,醒来竟不认识自己的母亲,自称是于氏女,奉城隍命来借尸还魂。而此时牟平南乡确有一于氏女,守贞投缳死。于氏女的母亲听说此事赶来,她与于氏相认。最终,她把两家老人都作为自己的母亲。

第十二代 常世科,字进川,武生,贈宣德郎

世科家业富裕,“慷慨慈祥,樂善好施,平生周貧濟危,不可勝計。”嘉慶十七年大饥荒他和族兄常世淦首应义举,捐钱运粮。藩憲朱公揭“任恤遺風”四字,顏其室獎其義行。

常世淦(乾隆三十六年—咸丰五年,1771—1855年)字心如,号道泉。

世淦武生,家承先业善骑射,累试第一;喜好书法,学柳公权。牟平书院的“正谊明道”等匾额就是出于他的手笔。

嘉庆十六年(1811年),胶东各县夏大旱、秋大水,禾歉收,当年十一月就已造成饥馑,到十七年春存粮已尽青黄不接时,形成了遍及全境的大饥荒,百姓食草木几尽,鬻妻卖子,饿死无数。时任宁海知州胡道垠为灾情奔走筹划,一方面向上级申请平粜仓谷;一方面召集士绅,捐俸劝捐,筹集资金以从辽东运粮,煮粥施赈。身为宁海州望族兼首富的常世淦、族兄常世科首应义举,慨然输粟捐赀,胡道垠高兴的说:有了这个人带头,十几万人就有救了。在他二人的带动下,“邑中绅富,遂群起风从”。从此,常世淦更是成为宁海州众人之所望,他干脆也乐得主动承揽,自是每遇凶岁,散发财粟以为常。至城池道路,桥梁祠宇,凡有兴役,必捐赀督工以成其事。这些举动,为他赢得了性淳厚,笃孝友,富而好施的赞誉。

这次饥荒灾情严重,百年一遇,影响很大,民间记忆深刻;感恩的民众取常世淦的商号名“大兴”之意,称之为“常大兴”,“常大兴”遂成为本地人对其家族及其商号的称呼;反观临邑栖霞的牟墨林,借机大肆聚敛土地,当地人取他行二字墨林之意,称之为“牟二黑子”,也成为以后民间对其家族的称谓。两个家族绰号由此流传一百多年,是为民鉴。

    常世淦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出资创办了“大兴”商号,使身后家族财富扩张,并延续三代之久。

常世淦于咸丰五年(1855)去世,寿八十五,葬于城南交山之原。诰授武功将军。

十一、十二代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此间常氏还出了一位名画家。常年,字大椿,号枕泉,一号默道人。“专工墨梅,笔力雄厚,奕奕有生气。与正性墨竹,并着大江南北。,(正性,“僧。字墨痴,号龙池道人,山阴人,住宜兴龙池寺。善写墨梅,水墨大竹,笔势雄状入神。又善画猫。”--《墨林今话》)。

  第十三代常文达,(?——同治七年,1868年),字天民,一字逸民,号豁庵。世淦子。

文达为嘉庆年廪贡,菏泽训导,议叙运同衔,晋候选道加三级。他任菏泽训导时,属县有停柩不葬的习俗,知府委派他改易风俗。他受命奔波十县,曲为劝导,结果据称有不下十万口下了葬。当时太平军、捻军纵横,他出资劝修城池,捐助军饷。辛酉年,捻军过境宁海州,境内死难者七千多人,常文达录其姓氏,奏请恤典,蒙允准,并准予本籍建祠。常文达还重修本族族谱,整理先人常秉仁常康遗著,重新抄录附于谱录之后。他去世时琦运年方十九。常文达著有《豁庵诗集》。

常文遴,字伯铨又字铨庵,号步云。

文遴为道光年增贡,在籍多次捐赀修路等。授朝议大夫,历任山西蒲州、宁武知府。文遴在宁武知府任上,还与阿克达春合编《续宁武府志》1卷(咸丰七年)。

常文奎,字君路,号矩庵。

文奎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易州州判,有循声,早卒。

常文进,字星垣,一字精庵,号渐甫。

文进为道光年增贡,后任江苏东台知县,运同衔。旱荒为灾,捐廉倡赈;乐育士林;洋蛮众匪滋事,躬往亲拿,道路焚香顶祝。然而他在任上一年多就去世了。

常文远,咸丰年副贡,云南阿迷知州,旋因亲老改近省。

第十四代常琦运(道光三十年—民国九年,18501920),字奇玉,又字瑜卿。文达子。

琦运“仁孝性成,和雅有风度”。他传承了家族的产业和传统,对地方公益事如:修大成殿、奎星楼,添设书院靠棚,办理团练乡勇,改建学堂校舍,修大路、筑南院、捐义地等等不遗余力。族内剏修常氏宗祠,捐祠基,献祭田。然而他自奉俭约,常以惜福励后人。他还象旧时许多崇尚理学的文人一样,通过记日记检束身心性命,凡一言一行,俱载于册中。卒年七十一,阖邑各界人士公谥曰“孝穆”先生。

   

第十五代常建赓(嘉庆二十四年——光绪二十六年),字松龛,号卓圃。

建赓年十四冠军童子试,十八岁州试两科列前名,考官吕公本打算把他设为案首(第一名),却被势豪以四百金买去。21岁才名列黉宫。建赓家贫,曾游历蓟北三年,又至辽东,在岫岩、海城的大洋河一带村镇中以教馆为生。咸丰年间,族叔常文进任江苏东台知县,请他作幕僚同行。在东台幕上,曾参加一次乡试,得荐卷。在东台只一年多时间,文进就因病去世,建赓护柩东归。然后再次赴辽,七年后,倦游回归故里,奉母家居,诗书耕作。

建赓生平课余之暇,勤于诗歌写作,有《辽游集》、《南游集》、《倦游集》等诗稿3册传世。

第十五代常建圻(18311905),字几若,号季方,诰授奉直大夫。

建圻小时候随长兄星桥读书,同学中没有能超过他的。然而,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也去世。为家计所累,他弃儒经商。十余年时间,终以商业起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陷威海卫,继续西进。宁海州文武官员弃城而逃,居民迁徙一空,常建圻与家属关门闭户不肯逃离。城内没有官守,无业者屡谋借机滋事,都被常建圻苦劝制止,凡是贫困难以生活下去的,他都自己出钱周济他们。事平后,知州陈毓松莅任,处理善后事宜,常建圻又禀请大吏发赈救济难民。福山王懿荣请旨督办团练到宁海州,论功推常建圻为第一,保举议叙九品。常建圻生平好读书,至老不倦,著有《几若诗草》一卷,《遗训》一卷,并刊有《救产验方》行世,自制妇科药丸,施送四十年,广传千里外。光绪三十一年卒,寿七十五。

第十五代常建滨,字丕南,庠生,性至孝。事母惟谨,与世交接,辞受取与一介不苟,尤有古君子风。卒年七十有二,都人士公谥曰“孝贞”先生。

三、第十六代—    时代播迁

第十六代常理基,字介臣。建圻子。

理基“生而颖异,志趣远大”。父亲常建圻去世后,继承先志,“凡救灾恤邻,排难解纷,及一切急公好义事,皆力行之”。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三十二年宁海州也进行学制改革。在知州吴延祚支持下,常理基与南门里孙宝怡首先倡导,三十三年于清泉寺(俗称大寺)创立教育会,常理基任会长,孙宝怡任副会长。在陆军部主事、南门里孙奎杰的支持下,就牟平书院改设县立高等小学校并设速成师范讲习所,又准请提用清泉寺庙产,创办自新两等小学校,四弟常瑢基为校长,作为各乡区办学的示范。登州知府张某视察办学,称赞牟平新式教育在登州属县中办的最好。(民国三年,知事邹允中拨款,督同常瑢基在牟平书院后院及墙外余地,砌筑大楼七间,休整东西考棚,分设教室,扩为完全多级小学,师范讲习所也在其中)两个学校前后造就很多新式人才,各乡区新式学校也随之先后成立,这些新式学校成为当时牟平同盟会发展会员,宣传革命的先锋阵地。

不几年后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时任宁海知州刘印昌手中掌控绿营和警察,反对革命。常理基等秘密联合同志多人,乘烟台光复的之际,约民军来城。此时革命党人胡瑛在烟台设立都督府,派遣急进会员左雨农率革命军于民国元年一月二十三日昏夜攻城,劝学所长李书润倡率同志内应,开门迎入。常理基与革命党派警送走知州刘印昌,召集同仁开会,推州同王瑞菖暂摄民政长,设立军政府。当时县境西边有莱阳的清兵马队窥伺,东边文登、荣成的保皇派纠集匪徒复辟,残杀革命士绅。在这种危急情势下,常扩充民团,并赴烟台请兵镇抚,维持地方治安。积劳成疾,民国二年三月八日卒。

在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活动及其它政治、商业、社会活动中,作为地方士绅代表的包括常理基兄弟在内的常氏也占据重要位置。如:

宣统二年,县设自治研究所,派常建琎,赵作家二人赴省研究毕业,本年自治研究所成立,二人为教员。同年,城区议事会董事会成立,副议长常永洁,后补议长缺。常岐基补副议长。同时,常岐基还被选为县商会总理。

宣统三年,县设自治筹备公所,常岐基充任所长,筹备自治事宜。同年,县设上级参事会议事会,常理基为议事会三十议员之一。民国十三年,县设自治筹备分处,常岐基又充任处长。

民国七年,常永洁任县农会副会长,十二年任会长。民国七年,常瑢基等根据森林法承领崑嵛山荒,依法造林,十二年,合作组织造林会社,为三经理之一。

县商会民国九年由常永胜任会长,民国十八年常瑞基为四常务之一,二十二年为主席。

作为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的名门望族,常氏家族的许多后人都雅擅书画。除了前代诸人之外,后辈中最为著名的是民国时的常锡基、常阜基、常钰基。

第十六代常锡基,字尊三,用名颐,号石道人,别署听涛馆。锡基为琦运长房孙。

尊三工各体书法及山水画,久居烟台。民国时期,与张桐人、张宗周等人并称海上八大书家曾任省文史馆员。

第十六代常阜基(光绪4-1949),字琴舫,又署谈斋,号龙吟。

阜基为清末庠生,工书法,兼善诗文篆刻和绘画。中年后旅居日本,时与旅居大阪名画家桐城方洺相交颇笃。1937年抗战军兴,在日华侨纷纷归国,阜基亦回乡。1949年在故里病逝。寿七十二。

第十六代常钰基 字友珊,号稚南。建滨子。庠生,工绘画,以花鸟为主,书法尤其精妙。

直至现今,常氏仍有后人在牟平地方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由于时代变迁,更有不少后代播迁各地,于各行各业均不乏有成就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海绸的漫漫兴衰路
从清末牟平一份伪造的契约,简谈清廷控制胶东半岛的时间
说说牟平区的来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牟平县商会救济券贰拾伍
宁海州元末,是现在什么地方
牟平一个小小的九龙夼为何有“赛北京”之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