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人物】曲延科:宁海州的两位尚书

历史上,宁海州(含现在的牟平区、莱山区、高新区、昆嵛山保护区及乳山市,治所在现牟平县城)共出了两位尚书,都在现莱山区解甲庄办事处驻地,其中东解甲庄村(简称东解)明洪武年间出了个兵部尚书叫赵仁,西解甲庄村(简称西解)清雍正年间出了个工部尚书叫李永绍。两人都是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好官,去世后都被祀入宁海州乡贤祠。

赵仁:

由民间才俊到兵部尚书

赵仁虽然是兵部尚书,明史却没有为他立传,只是在《七卿年表》(明史将六部尚书加督察院都御史称为七卿)中言赵仁于洪武15年11月任兵部尚书。明代宁海州唯一的一部州志——《宁海州志·嘉靖版》也只有寥寥数,云:“赵仁,洪武初以荐累迁五军都督府,断事审狱平允,擢都御史,调兵部尚书,卒。”清代康熙版、同治版《宁海州志》与民国志版《牟平县志》所记,与《嘉靖志》大同小异。

赵仁到五军都督府之前做过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元末宁海州有一吏目名赵仁,是个佐理刑狱及官署事务的小官,《牟平县志·民国版》疑为同一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前后,急需社会管理人才,先后有17次命各级官员举荐和招揽通晓经书、行为端正、通达时务的隐逸贤才或聪明正直、孝悌力田的青年才俊。他们有的被充实到中书省各部门,让老官员以老带新,有的一举出来就做了朝廷的大官,如尚书、侍郎和地方的布政使、参政、参议等。举荐的人才最多的一次到过3700多人。正是朱元璋的这一招贤政策,赵仁才得以从民间选秀并层层推荐到五军都督府作断事官的。

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朱元璋于元至正21年(1361)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洪武13年(1380)1月,又将大都督府拆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赵仁进入五军都督府任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因“断事审狱平允”,为皇上所知,只任职两年,就于洪武15年(1382)1月升任督察院右都御史。

朱元璋贫苦出身,最恨贪官污吏。洪武二年,他告诫群臣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大多不体恤百姓疾苦,往往贪财好色,饮酒误事,凡是老百姓的疾苦,都漠然视之,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格立法,凡遇到官吏祸害姓的,决不宽恕。”他于至正27年(1367)10月设置御史台,行使弹劾纠察之权,又于洪武15年(1382)1月把御史台改为督察院。督察院除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领导成员外,还有110名监察御史分掌13道,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凡大臣奸邪作恶,小人结党营私,作威作福、扰乱社会、贪污舞弊、“学术不正”者,均可随时举发弹劾。赵仁在都察院,任职右都御史,与左都御史詹徽共抓风纪。赵仁性格刚毅,忠于职守,以弹劾纠察百官为己任,同时向朱元璋提出了不少建言。《明太祖实录》记载了赵仁的两次疏言,一次是洪武15年7月,针对“今天下生员多不遵师训,出位妄言,甚失朝廷教养之意”的问题, 赵仁建言:“学校应对学子日省月试,发现人才,列名上报,再经命题考试, 中式者量才擢用。如是,则可以杜绝妄言、激励士风矣。”朱元璋从之。第二次是同年8月,赵仁针对朝廷人才选拔任用中存在的弊病,向皇上建言道:“从前征集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文学之士,才智高下,并不了解,安排到郡县任职,一经考察,多不称职。于是又聘天下秀才,以资任用。臣愚以为,从古以来,知人不易,不如经过考试,按成绩将他们分为几等,量才授职,工作一段时间,令布政使司、按察司考核,谁称职,谁不称职,谁为平常,给一纸牌,遣赴吏部再加考核。若有公勤廉干者提拔使用,庸怠贪鄙者罢黜。如此,则朝廷得贤才,百姓得实惠啊。”朱元璋赞许,即命刑部尚书开济曰:“设官分职,所以安民。官不得人,民受其害,今征至秀才不下数千,宜试其能否,考其优劣,然后任之以职。尔等定议以闻。”开济领旨,立即制定条议,以经明行修、工习文词、通晓书义、人品俊秀、练达治理、言有条理各为一科,再按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六科考核,朱元璋准奏。这个月,朝廷根据赵仁的建言及开济的奏议,决定:“恢复科举考试制度,三年举行一次,确定为固定制度。”

朱元璋对督察院的工作不仅满意,而且大力支持。他赞扬左都御史詹徽“刚毅果断嫉恶如仇,胥吏不敢肆意贪污”,并处死一个诽谤讥讽詹徽的大臣。对于赵仁,朱元璋虽没口头表扬,却直接于洪武15年(1382)11月擢升其为兵部尚书。这一年,赵仁两次升职。

兵部是明初六部中朱元璋最为重视的部门,兵部尚书也是六部长官中最为重要的人选。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将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先后分封了6公28侯11伯,因他自身出身卑微(和尚),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功臣宿将们内心不服,图谋不轨。他先是于元至正21年(1361)把掌管军队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兄子朱文正和亲信将领做都督。继而觉得大都督府还是权太重,又于洪武13年(1380)1月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杀了一批元勋功臣,撤销了中书省,借机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配合,也互相制约,兵部尚书有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直接指挥军队。都督府虽管军籍、军政,却不直接统帅军队。在有战事时,皇帝做了决定,兵部颁发调兵命令,都督府长官才奉命带领所调集的军队指挥作战。赵仁是由地方推荐上来的,没有靠山,与军队元勋没有瓜葛,而且忠诚耿介清正廉洁,所以是任兵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台湾出版的《国朝列卿记》记载赵仁任兵部尚书四年(七卿年表载其只任职两年,于1383年卸任,待考),除了传达军令、铨选军官、动员征兵、处置军士复员等正常工作外,还奉旨做阵亡将士的子孙世袭职位以及晋级等工作,对稳定军心激励士气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针对当时部分公侯驸马伯因公出差,他们的随从和地方官员家属占国家的便宜,擅自乘坐驿站船马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并奉旨制定了规章制度,做出严格规定:“凡公、侯、驸马、伯出使,其仆从及诸藩府使人无符验者,不得擅乘驿站船马,定公差人员除应急外,其余寻常事务及王侯等礼节往来,并不许驰驿,后以在外诸司不守成法,泛滥给驿,有擅自应付及假以军情为由驰驿者,处死。”此规定一经颁布,驿站车马管理混乱的问题,立时得以解决。他又奉旨遣使命杭、湖、金华、绍兴、宁波、及直隶、徽州等府市民富庶者出马,充实凤阳、宿州及河南郑州驿马。并对养驿马户的待遇作了些相应的规定。

《国朝列卿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赵仁离世。

李永绍:

从乌程县令到工部尚书

李永绍,字绳其,号省庵,晚年号痴愚老人,康熙甲子、乙丑联捷进士(1684、1685连中举人、进士)。其生于顺治,卒于乾隆,历经四朝,两朝为官。自乌程县令历官至工部尚书。清朝的国史《清史稿》也没有为李永绍立传,好在清代宁海州著名的方志专家宫卜万所著《牟平遗香集》收集了李永绍70余篇诗作,并附有李永绍小传,我们借此及其它一些资料得以了解李永绍的一些官场轶事。

李永绍自康熙壬申(1692年)起,任乌程(现浙江吴兴县)县令五年。初到乌程,得知奸胥多年在收取百姓正赋之外,又额外征收三千余金,号称公益,实则私囊,立即下令革除;历任因赋税催逼甚急,百姓叫苦不迭,李永绍便将税赋分至每甲五柱,自分完毕,百姓争先自纳。对于荒区僻野,将缴纳税赋的时间缓至丝成谷熟,待其自完,于是,民不受扰,税赋亦无拖欠;收取五谷时,斛斗一概抹平,民有余粮,出仓者欢声如雷;第二年,开始查办漕米淋踢(粮食运送过程中遭遇雨淋后被地方官任意处罚,时称淋踢)和私帖(如现今买卖成交拿回扣之类不法行为)诸弊,其亲临实地,一一革除;苕溪(在浙江北部)素不产铁,当政却一直要渔民采买冶炼,政民俱受其累,其便以实情呼吁,得两台支持,朝廷豁免,湖民欢畅。五年中,李永绍几经上司考察,六计皆优(六计:古代考察官员的六条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廉,考察)。于康熙丁丑(1697年)擢拔其为刑部主事。离任时,百姓如丧考妣,泣涕攀辕相送。七年后任户部右侍郎期间,其奉命往江南视察漕运,路过乌程,百姓蜂拥而至,夹道相迎,并绘图称颂。秘书吕学(时敏)善绘事,回京后据记忆绘《江南行》长卷记其事。

李永绍任刑部主事时,钦差稽查钱局,圣祖仁皇帝 ( 康熙)奖其勤劳,特赐人参,随之擢拔其为陕西道监察御史。

康熙戊子(1708年),钦点李永绍为顺天(治所在现北京市)乡试正考官,及榜发,所取如张经南、邓东长、徐征、齐潘、少储、中子等七八人,皆海内名宿,曾轰动一时,皆称其为“人伦鉴”(指鉴定人才的眼光很高)。

康熙甲午(1714年)李永绍升任光禄寺少卿(专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之副职),又转鸿胪寺正卿(管朝贺庆吊之事正职),其周全简约,帝心大悦,于丙申(1716年)在澹宁宫召见,天语嘉奖,宠赐优异。随即提升其为督察院左佥都御史。之后历太常寺正卿(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宗人府府丞(掌皇室宗祀之礼)、户部右侍郎。

已亥(1719年)12月, 圣祖仁皇帝 (康熙) 特旨调其任盛京(今沈阳)工部左侍郎。其修城垣, 立义学, 清查积弊, 百废俱举, 毕六十年未毕之工程,清六十年未清之账目,完六十年未完之亏欠。其监修盛京城垣,至南门为地下流沙所困,城基不坚,仆从进言,以九印大锅叠扣流沙中,灌以白灰砂浆夯实,其采纳,城基果成。旧奉天南门护城河畔,有永绍撰石碣记。

接着又奉旨俢三陵。《清实录》载:李永绍奏请各项物料经费, 御笔亲批 “尔自到盛京, 一切事物,办理周翔,甚属可嘉!所请之事,即依與部准行。”

甲辰(1724年)7月升任工部尚书。入宫奏对,世宗宪皇帝 (雍正)温语慰劳,为时良久,语次问:你在盛京诸事清理,为何并未参一官?奏云:皇上原是叫臣办事, 不是叫臣偾 (败坏) 事,若妄沽直名,是偾事矣。上以手圈御案曰:好个办事不偾事。当即赏赐御书字帖《朋党论十思疏》等四件。12月,又宣至大内,亲赐御酒,又念年老,命上朝时可骑马至左翼门。丙午(1726 年)4月,奏事勤政殿,上问为何面瘦,回奏云臣偶感咳症。上问是寒是热,三仙丸想可疗此症,即传命内廷御医刘声方诊视,赐三仙丸4枚。重阳,皇上赐宴乾清宫,分赋栢梁体诗(七言诗的一种)。

李永绍勤勉且清廉。任刑部主事,官邸肃简,每以两板箱为坐具,处之坦然。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时,巡视东城,不请托,不受礼,部属敬之。

李永绍有深厚的家乡情结。康熙43年(1704),文登、宁海因大旱灾引发大饥荒,饿死者大半。如此严重的灾情,官员不报,朝廷不闻。时李永绍奉旨到江浙视察漕运,归途回乡探亲,目睹灾情实况,悲痛命笔,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为后人留下了一首当哭的悲歌,让我们知晓三百年前,登莱地区曾发生了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诗中写道:“甲申之春人食木,哀哀那祇数茕(孤独)独。归里惨目尤伤心,挈男抱女街头鬻。鬻儿不出长跪求,一子不值一升谷。可怜壮夫怯风吹,瘦骨僵尸累累伏,更有一事不忍闻,卖妻瘗(埋葬)子啖人肉。呜呼!安得高廪千万斛,大庇一郡穷民裹其腹。”

丁未(1727 年)秋,李永绍蒙恩赐归田里。其好图书,喜花竹,养鱼饲禽,极林泉之趣。有亭曰岳山,徜徉其中,焚香观书,啸歌自如。每节令,必招诸昆季饮酒赋诗以为乐,时年逾九十余,子孙多显达,一庭济济,元孙三人,含饴抚弄,尽期颐之。著有《岳山亭诗稿》。

两位朝廷重臣

国史却没有为他们立传

在中国历史上,六部尚书是朝廷重臣,在明代属于二品,在清代属于从一品。但是《明史》220卷列传,却没有为赵仁立传;《清史稿》近300卷列传,也没有李永绍传记,其原因正史都没有答案。现在,我们听听民间怎么说。

赵仁没有载入明史,据说是与他的死有关系,赵仁是被朱元璋冤杀的。民国版《牟平县志·轶事》云:“故老相传,赵以忤权珰(宦官),被谗下獄而死,籍其家,清贫如洗,太祖悟,诛珰,特赐一庄,号司马庄。”说是听老人传言,因赵仁触犯了有权势的宦官,被诬陷入狱而死。抄没他的家产时,发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朱元璋悔悟,斩杀了那个诬陷他的宦官,作为补偿,赐给赵仁的家人一座庄园,名叫司马庄。文中又说:“旧志不载此事,而《七卿年表》于他人去任,皆著其故,独赵无有,可疑也。正史缺漏,多征于稗官(古时候采集民间故事的小官),土人传说有本,似犹可据。”《七卿年表》中别人去任,都注明缘故,唯独赵仁没有,这是可疑处之一。之二,早在洪武2年7月,朝廷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宦官不许参政。太祖告诫吏部说:“内臣(宦官)只是用来役使的,人不要太多。自古以来,这些人玩弄权柄,要引以为戒,驾驭他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畏惧法律,不要让他们有功劳,一有功就会骄纵。”而《明史·太祖本纪》中朱元璋于洪武17年7月又重申:“严禁宦官干预外廷事物,命令官员不要通过宦官呈递公文。”这个时间节点,正是《七卿年表》中记载赵仁卸任兵部尚书之时,这时再次严令不准宦官干预外廷事物,命令官员不要通过宦官呈递公文,应该与赵仁被宦官诬陷致死一事有关。再是,清代雍乾年间名士、宁海州南史家疃村(现属乳山市)人宋克智也认同民间的这一说法,他在《读旧志偶跋十三首》中写道“司马(明清两朝也称兵部尚书为司马)勋名最奋扬,孝陵(南京朱元璋墓——指朱元璋)初载辟贤良。何无单传留青史(为何明史没有单独为赵仁立传),轶事惟传忤悻珰(流传下来的只有他触犯了皇帝宠爱的宦官一事)。”既然朱元璋听信宦官的谗言误杀了赵仁,按他刚愎自用的性格是绝不会承认错误的。所以史官就不会保留赵仁的有关史料,而清代修《明史》时,就没法为赵仁立传了。

关于李永绍《清史稿》没有留传,其后人是这样说的:1914年袁世凯当权,为编撰《清史稿》在北京设立以赵尔巽为首的100多名文人参加的清史馆,《清史稿》历时14年,期间因经费拮据,不得不多次向民间募集资金。李永绍的裔孙李子宾,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机经商发了财,在烟台北大街开设了经营绸缎的商号“裕兴祥”(地址在今市文物店西侧)并在日本大阪开设了分号。有一年清史馆经费困难,与李子宾关系不错的总纂柯劭忞派人持亲笔信到大阪找他,让他为《清史稿》捐五万袁大头,李子宾是李家有名的“三倔子”,对送信人说:“你回去告诉柯公,我家尚书爷临终有遗训,子孙后代不许拿钱买虚名!”柯劭忞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赵尔巽,赵在馆务会议上公开声明:不许为李永绍立传。于是,一部《清史稿》独缺李永绍。

来源:烟台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朝官制
明史兵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八十七
浩然正气昭后昆
高考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