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西方不同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宿命琐谈


许锡良

 

在认真阅读过《柏拉图全集》之后,再来随手翻翻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得的论著,比较起来感觉他们的风格很有趣味。比如柏拉图自己从来不站出来说话,都是借别人的口,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没完没了的追问,却始终是躲躲闪闪的;充满智慧,却又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你读完《柏拉图全集》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就是出一套考题让学生来作,自己再根本柏拉图的论述来出一套标准答案,这恐怕是要难死当今中国最有资格的高考命题专家。

 

因为,柏拉图在借别人的口说出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之后始终也不给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么一些充满智慧的见解,但是柏拉图自己也是边说就边提出质疑的。谁还好意思就一口咬定这是标准答案呢?

 

但是读亚里斯多得的论著就不同,他把所谈论的题目都严格地按照分科的方式来论述。比如什么《政治学》、《物理学》、《尼格马科伦理学》、《生物学》、《工具论》等等。学科显然是明确的。这些学科名称到现在我们还在一字不差地使用着。而且读亚里斯多得你就轻松多了。

 

亚里斯多得对于世界的一切问题都企图弄懂,而且从他的非常肯定的答案里,我们可以看出亚里斯多得对宇宙万物的浓厚探究的欲望,也可以从他的诊断里表现出非同小可的自信。他的自问自答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别人问,别人答,柏拉图自己却始终躲在幕后像木偶一样操纵着从苏格拉底到六岁稚童的一言一行,他简直就是一个戏剧的大导演与大剧作家。演员是别人的,但是意思几乎全是自己的。自己拿不定主意的就设计出一个演员来质疑。

 

所以柏拉图是一个充满智慧与矛盾的人。他的智慧就集中地表现在他留给了一切问题继续探讨的空间与动力。所以,后来美国的著名思想家怀特海说,西方的一切学术思想都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为什么呢?什么都变到过,但是什么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你无论谈什么,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得到启示,但是也仅仅是启示而已,他不会留给你任何把柄。因为他不确定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比而言,亚里斯多得就实在多了,也老实多了,他是一个真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不同的是,他探究的每个问题都会最终给一个自己的确切的答案。师徒俩人作一点对照,你会发现,柏拉图充满智慧与灵性,而亚里斯多得却踏实本份多了。他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解释一切却又是那么井井有条。

 

柏拉图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而亚里斯多得却更像一个学问家。但是他的学问中绝大多数却已经远远过时了。你看他解释抛上天空的石头为什么会掉下来时怎么解释的?他说因为石头有一种向下冲动的欲望。羽毛与石头同时掉下来为什么石头更快?这是因为石头比羽毛更重,更重的东西就是比轻的东西更有向下冲动的欲望。


女人在炎热的夏天性欲比男人强,而男人却在寒冷的冬天却比女人性欲强,这是为什么?亚里斯多得夫子答案:这是因为女人体质湿润与阴冷,正好适应了夏天干燥与炎热的天气,而男人干燥与燥热,所以正好适应了冬天的寒冷与湿润。你看亚里斯多得就是这样望文生义地须知地瞎猜一番。就是这样他先后著有《伦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等不计其数的专论。

 

但是今天看到二千多年前的亚里斯多得的论断有时会使你哑然失笑。但是,今天读柏拉图的人却没有多少人笑得出来。因为他探讨的问题,对今天我们的文人学科仍然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顽固地坚持认为亚里斯多得的论著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对柏拉图的有力突破。因为如果没有亚里斯多得的笨拙的论述与分析,那么充满智慧与灵性的柏拉图思想仍然只是一个令人崇拜,显得玄而又玄的东西。大家只能在他的脚下崇拜,却不敢有丝毫的发展与进步。亚里斯多得以他笨拙的答案,激起了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特别是他还交给了人们一把特别粗糙的斧头——《工具论》,把一个演绎思维的三段论,论述得非常严密,到今天的普通逻辑还是离不开亚里斯多得的这个三段论。如果在古希腊,柏拉图站在非常高的地方给人们指出群峰所在,那么亚里斯多得是第一个人试图找到通往这些高峰的路径的人。所以,他作低姿态地努力着,用一把拙劣的板斧逢山开路,过河搭桥。他开的路在今天看来非常粗糙,桥也非常低劣,但是他为后人的探索作出了榜样。西方智慧的源头既离不开苏格拉底、柏拉图,也离不开亚里斯多得,尽管亚里斯多得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很合不来,最后分道扬镳,逼得亚里斯多得说出了:“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这样的话。

 

了解西方的智慧后,再来看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论述方式上,中国的孔子在《论语》中表现出来的话语是非常独断的。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平时从来是说一不二的。只是偶然高兴时才与学生们坐在一起谈谈人生志趣之类,但是也顶多限于一问一答而已,孔子虽然高兴时也鼓励学生“各言其志”,但是最后也还是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志趣爱好。其他的情况下就更不用说了,孔子是非常不喜欢别人来发问的。即使来问也应该是来请教的,如果问得不对路还不行。

 

比如樊梨的那个问务农技术与种菜技术的傻瓜问题,就遭到了孔子毫不留情的奚落与责骂。在孔子这里当学生,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或者说伴君如伴虎的味道。孔子的话从来是一言九鼎的,不容许任何人质疑的。他的独断的语录体话语,虽然也浓缩了东方的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因为没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与可能,所以终于变得一代不如一代。到孟子想当圣人,也只能是亚圣了。亚者,二流货色也。这就是在中国辈分的重要性。看来是由来已久了。

 

更重要的是孔子在《论语》中创造出来的语录体,后来成为中国人的基本学习方式。由于一锤定音的语录体,短小精悍,确切无疑。这就为中国后来发明科举考试提供了考试资源。也由于语录体的方便,给中国人以考试记忆力为主的提供了条件。仅二万多字的《论语》与仅三万多字的《孟子》使得后来的那些有严重的崇拜之心的迂腐的读书能够把他们倒背如流。越读越呆。

 

如果是《柏拉图全集》,几百万汉字或者是《亚里斯多得全集》,我看那些迂腐的读书人怎样去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柏拉图全集》里根本没有确切的答案,看那些死前答案的才子们如何去寻找文眼及如何来做八股文?

 

西方没有出现像我们这样严格的考试,更没有出现像我们这样的历史悠久,制度严密的科举考试制度,或者也这样的表述风格有关?这样看来,为什么当初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等等,只写有那些一些东西呢?他们当然也自认为自己浓缩了思考的精华,但是却没有思考的过程。却没有想到思考的过程可能比思考的结果更为重要。可怜的农业社会,做什么都像种庄稼一样只为收割那个果实。我们的智慧于是就这样定了型。这样的思维一直以来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教育。

 

我们现在不也还只是看分数吗?有谁有兴趣来看看学习的过程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养儿是为了防老,积谷是为了防饥,娶妻是为了生子,读书是为了做官,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一切的安排都是明显的世俗的目的。一个民族成为什么样子,或许早就安排了。正如你的性别,早在诞生的一刻其实就定了。

 

如果是一个女孩子,再学习男孩子的性格,也充其量只是一个假小子,而不真正的男儿身。或许你这过于绝对,但是据我所知,人的遗传基因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有多少变化。而文化的遗传基因呢?至少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孔子当年的许多面目。正如猪八戒的后代只能是猪,孙猴子的后代只能是猴一样,我们中国人的后代只能是中国人。


有没有一些改变呢?有的,从前的中国女人据说要缠足,现在的不缠足了,而改成瘦身减肥了。但是她们还是女人。如此而已。那种中国人变成黄皮白心香蕉人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正如我们基本上不用担心时代不同了,女人就会变成男人一样,这样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2006-9-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向培风《智慧人格 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什么是“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传统文化大赛之《论语》课后巩固第4天
《亚里斯多德全集(1)》导读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用苏格拉底的方法来审读《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