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科举考试的作弊与反作弊

  科举考试是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从605年到1905年,整整1300年的科举史,作弊与反作弊是历代科举考场上常见的现象。

  贿赂、夹带、代考:作弊形式多样

  贿赂主考官,一直到清朝屡禁不止。靠权力和财力行贿考官,是最有效的手段。唐朝时科场黑幕重重,贵族官僚托请,豪门大户行贿。更有杨国忠这样的达官显宦为了使自己的亲故、子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直接向主考官施加压力。

  夹带考试经文进入考场内作弊,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抄”: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将经文写在衣物、身体上;各式随身物品,包括衣服鞋袜、文房四宝、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请人代考,冒名顶替在科场中十分普遍。

  祼检、糊名:“买通关节”者严惩

  历朝历代为了控制考试舞弊现象,保证科举选材的公正性,采取了各种反舞弊措施。针对主要的作弊手段,从考生进门开始就设置层层把守看管,谨防作弊发生。

  唐代时科举考试的考场设有卫兵,以阻止考生夹带作弊。搜查时,监门官执行的是全身搜查,会将考生全身搜摸一通,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到了金代,不仅要检查头发,甚至连鼻孔、耳朵也不放过。之后改革搜查手法——洗澡裸检。考前让考生进行沐浴,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然后换上官方为每一位考生准备的统一服装,才能进入考场。

  各朝代还通过严惩和重赏,杜绝作弊现象。明朝朱元璋首次将入场夹带行为上升到了法律高度,被查出的违纪考生将被关进小牢房“枷号一个月”。乾隆在位时,为了发现违规考生,搜检者甚至将考生的裤子扒下来全面“裸检”,创下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史上的奇闻。

  为杜绝“枪手”现象,科举机构要求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现在考试中常用的“密封线”来自于唐代的“糊名法”。该方法创立于武则天时代,将考生的名字遮盖,以减少批卷者认出答卷人的机会,而后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交,令批卷者无法辨认考生字迹。

  当然,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起订立“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考官接到任命后,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更不得接见宾客。贿买若被揭发,行贿受贿者有可能被处死,同场的考官也将牵连受罚。(郝悦 周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科举考试有哪些作弊套路?这几招可能让你感觉似曾相识
考试作弊极简史:后果很严重!
此人是清官,担任主考官期间,老婆与仆人勾结泄题,直接被处腰斩
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事
高考作弊的人,在300年前是要被砍头的
古代科举中的舞弊奇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