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奥维尤斯:典型的校园欺凌者,有这些特征
userphoto

2024.05.23 福建

关注

编者按:

近些年来,多地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新闻层出不穷。在这些事件中,诋毁、辱骂、殴打是常见手段,更有甚者升级为暴力谋杀。

实际上,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普遍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公布的14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平均每3个学生就有1个遭遇过校园欺凌。

挪威学者丹·奥维尤斯(Dan Olweus,1931-2020)是国际校园欺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校园欺凌》一书是其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已成为相关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节选自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4月推出的《校园欺凌》中文版第一章,在这一部分,奥维尤斯阐释了校园欺凌的核心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问题。

【文/丹·奥维尤斯】

典型的受欺凌者有什么特征?

研究描绘了一幅比较清晰的典型受欺凌者的画像。总体来说,它既适用于男生也适用于女生,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女生群体中的欺凌行为研究,相比男生群体要少得多。

典型的受欺凌者比一般学生更焦虑且缺乏安全感。此外,他们通常谨慎、敏感、安静。当被其他学生攻击时,他们通常的反应是哭泣(至少在低年级是这样)和退缩。此外,受欺凌者深受自卑之苦,对自己和当下的处境持消极看法。他们常常把自己看作失败者,觉得自己愚蠢、可耻、没有吸引力。

受欺凌者很孤独,在学校孤身一人。通常,他们在班上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然而,他们并不会咄咄逼人或取笑他人。因此,我们不能把受欺凌的原因解释为他们自己挑衅同龄人。此外,这些儿童对暴力和使用暴力手段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如果他们是男生,相比一般的男生,很可能在身体力量上较弱。

资料图来源:外媒

我把这种类型的受欺凌者称为“被动型或顺从型的受欺凌者”,被动型受欺凌者的行为和态度似乎在向他人发出信号:他们是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的人,即使受到他人的攻击或侮辱,他们也不会报复。换个稍微不同的说法,被动型受欺凌者具有焦虑或顺从的反应模式,以及身体力量弱小的特征(对男生而言)。

对受欺凌男生父母的深度访谈表明,这些男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小心翼翼和敏感,具有这种特征的男生(可能同时在体力上较弱)往往很难在同龄人中果断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态度。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特征促使他们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同时,很明显,同龄人的反复侵扰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导致他们往往消极地评价自己。

我们的一些研究数据还表明,与一般男生相比,受欺凌者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有更密切的接触和更积极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有时会被教师认为是一种来自母亲的过度保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过度保护的倾向既是他们遭受欺凌的原因,也是他们遭受欺凌的结果。

还有一种数量明显较少的受欺凌者,“挑衅型受欺凌者”,他们的特点是既有焦虑的反应模式,也有攻击的反应模式。这些学生经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他们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引起周围人的愤怒和紧张。其中一些人可以被界定为“好动”或“多动”。他们的行为激怒了班上的许多同学,从而引发了大部分同学甚至整个班级的负面反应,这并不少见。在欺凌事件中,挑衅型受欺凌者在班级中的互动方式与被动型受欺凌者不同。

一项研究追踪了两组男生,一组在学校中受到了同龄人欺凌,另一组没有。结果表明,受过欺凌的男生在23岁时,许多方面已经“正常化”,这说明在离开学校后,他们有更大的自由选择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是,与未曾受过欺凌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抑郁,自尊心更薄弱。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这是他们早年持续不断受欺凌的结果,这段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伤痕。

典型的欺凌者有什么特征?

典型欺凌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对身边的同龄人具有攻击性——这一点在欺凌的定义中已经说明。欺凌者通常也会对成年人,包括教师和家长表现出攻击性。

一般来说,欺凌者相比一般学生对待暴力和使用暴力手段的态度更为积极。此外,他们通常具有冲动行为和支配他人的强烈欲望。他们对被欺凌者几乎没有同情心。欺凌者通常对自己抱有相对积极的看法,如果他们是男生,身体可能比一般的男生,尤其是受欺凌的男生更强壮。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普遍认为,具有攻击性和强硬行为模式的人,在其“表面之下”其实是焦虑且缺乏安全感的。我在自己的几项研究中检验了欺凌者是否具有潜在的不安全感。我们采用了“间接”的实验手段,如压力激素和特殊人格测试。研究结论是,没有任何发现支持上述假设,实验结果反而更偏向于相反的观点:欺凌者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非常少,或者大致处于平均值。他们并不自卑。

这一结论适用于欺凌者群体(相对于一般男生群体和受欺凌者群体),它当然不意味着不存在既有攻击性又焦虑的个别欺凌者。

还应该强调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参与了欺凌,但通常不会主动采取行动——他们被称为“被动型欺凌者”、追随者或党羽。一群被动型欺凌者中,很可能混杂着焦虑和缺乏安全感的学生。

几项研究表明,欺凌者在学校的受欢迎程度可能处于平均值或略低于此。他们经常处于一个小群体中,周围有两三个朋友,这些朋友支持他们,看起来也喜欢他们。然而在升入高年级后,欺凌者的受欢迎程度会开始下降,在9年级时远低于平均水平。尽管如此,欺凌者还是不像受欺凌者那般不受欢迎。

总之,典型的欺凌者可以被描述为:具有攻击性反应模式(如果是男生的话),以及较强的身体力量。

关于欺凌行为潜在的心理动因,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存在三种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欺凌者对权力和支配他人有强烈的欲望,他们似乎喜欢“掌控”和“征服”他人;其次,考虑到许多欺凌者的原生家庭环境,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们对外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敌意,这种感觉和冲动可能会促使他们从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中获得满足;最后,欺凌行为会带来“收益”,他们经常强迫受欺凌者提供金钱、香烟、啤酒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此外,很明显,在许多情况下,攻击性行为会使个体在同伴中获得声望。

欺凌也可以被视为更普遍的反社会和反规则(“品行障碍”)行为模式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很容易假设,具有攻击性并欺凌他人的年轻人,日后出现其他问题行为(如犯罪和酗酒)的可能性也会明显增加。最近的一些研究证实了这个假设。

在我自己的后续研究中,也发现了对这一假设的有力支持。在6-9年级被界定为欺凌者的男生中,大约60%的人在24岁时至少会有一次犯罪记录。更引人注目的是,多达35%-40%的欺凌者在24岁之前至少会被定罪三次,而对照组(在6-9年级时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受欺凌者)中只有10%的人有过犯罪记录。因此,根据官方数据,从前是校园欺凌者的年轻人成为相对严重惯犯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四倍;而曾经的受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处于平均或略低于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校园欺凌研究之父”丹·奥维尤斯重磅代表作
遭遇校园欺凌,真不是直接“打回去”那么简单!
【特别企划--关于校园暴力】之二:|宋雁慧|网络时代女生暴力的理论分析
预防校园欺凌承诺书
校园欺凌!NO!!!
“欺凌”让校园不平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