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后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引用本文请注明:

彭了,冯岸超.“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后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3(02):48-54.

“双减”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落实“双减”要求,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与课内课程一体化设计。北京市十一学校化学教研组在仔细研究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1+X”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通过精心设计学业指导活动、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统筹利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等方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保证“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提出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要求。在《意见》指导之下,各地开展了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与实践的快速发展相比,课后服务的研究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有的研究探讨了课后服务的内涵与性质,有的研究对相关政策展开了分析,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某一地区课后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的探讨,一些研究提出了课后服务实践过程中存在形式化严重而缺少内容实质、增加师生负担等问题,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问题具体解决方案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的背景之下,笔者结合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相关实践探索,对初中化学课后服务提出了一些反思,以期为更多学科以及未来普通高中开展课后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后服务与课内课程一体化设计,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意见》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由此可见,课后服务和课内课程都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应该将课后服务作为课内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一体化设计,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主性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课后服务实践中,课程开设结构化、体系化不强,碎片化问题严重,规范性、科学性也有待提高,课后服务和课内课程一体化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要进行课后服务和课内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既要处理好落实基础知识和拓展学生能力、关注共性需求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关系,也要关注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不同内容时的需求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课程通道。

在文献调研和反思优化的基础上,北京市十一学校化学教研组在仔细研究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1+X”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其中,“1”指学生完成作业、作业辅导和个别化答疑,“X”指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生个性化活动,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这种“菜单式”的课后服务体系,兼顾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技能的共性需求,也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表1呈现的是学校根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程内容安排的学科特色活动。可以看到,学科特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落实,也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兴趣。为了更加系统地实现“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我们将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生个性化活动进一步整合为“美丽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和“多彩的实验化学”三个系列。其中,“美丽化学”系列包括科普观影、阅读和金属版画制作等活动,在化学学习中渗透美育,学生可以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发展艺术素养,发现化学之美,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生活中的化学”这一系列中,有“爱护生命之源”“我是消防安全员”“舌尖上的化学”等几个活动,渗透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询网络资料和生活实际调研,发现化学与幸福美好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化学对于生产和生活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核心素养;“多彩的实验化学”这一系列中,包括“运城盐氏”“方圆环境”等活动,既包含一些操作较为基础的趣味实验,也鼓励学生对因为课时限制在课堂上未能充分探究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重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探究与实践的核心素养。



二、精心设计学业指导活动,保证“双减”顺利落实

想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实现课后服务的有效开展,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对于课后服务的需求。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截至目前,你学习化学课程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44%的学生表示“缺少学习基础,学习本学期的知识存在困难”,这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对化学学习有一定程度的担忧情绪有关。

在“你最愿意参加的化学课后服务活动类型”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7%的学生选择了自主作业和作业辅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后服务中必须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将课后服务作为帮助学生个性化落实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另外,有6%的学生表示对于化学学习缺少兴趣,这对我们的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提高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自愿留在学校参与课后服务,才能减少学生及家长对课外辅导的依赖,达成“双减”的目标。

基于此,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教研组教师都在化学学科功能教室开展学业指导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针对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一定难度或具有一定共性的需要反复练习的内容,我们设计了趣味性的化学“闯关”活动。以“化学式和化合价”这一学习内容为例,这一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之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氧化还原的基础,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的难点。化学“闯关”系列练习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

此外,在“你最愿意参加的化学课后服务活动类型”中,还有50%的同学选择了与化学有关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于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对于动手调研和实践的热爱。这对于我们课后服务很有启发,我们在课后服务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引入与当前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同时也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设计与学生能力匹配、有明显现象产生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知化学学科的奥妙,这也是我们在课后服务的活动中设计了“生活中的化学”和“多彩的实验化学”的原因。



三、探索多样化评价方式,增加课后服务吸引力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到“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一方面,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步,让学生认清努力的方向,明确前进的目标,落实学习任务,养成反思的习惯等,这一点也适用于课后服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清楚细致地了解课后服务的效果,才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及时对课后服务进行调整。

在课后服务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课后服务活动的时间序列展开过程性评价,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情感体验等进行评价。基于此,教研组针对每一个课后服务活动分别制定了明确的过程性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与问题,便于其及时地对学习方案进行自主调整。以“舌尖上的化学”活动的调研报告为例,笔者设置的过程性评价量规如表2所示。

上述评价量规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活动时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各个方面,旨在随时随地以评价结果激励学生,实现“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有更加可视化的即时了解,我们利用学科功能教室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追踪和展示,如“勇攀化学高峰——闯关记录”“优秀过评展”和“我的进步可视化”等。通过这些过程性的记录,师生可以共同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或给予星级奖励、累积兑换奖品,或贴上有学生鼓励话语的便利贴等,从而将师对生的单向评价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扩大了学习交流的范围。将所有学生的学习成就共同展示在教室外的展板或者教室内的白板上,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规划、总结、反思和调整。

教研组还将课后服务课程的评价与学校已有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中取得的学习成就,如生成的金属版画、化学调研报告等,都可以用来申请学科特色奖学金,学校会通过年级公众号进行即时发布,以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兴趣和热情。



四、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一)时间和空间资源

资源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时的限制因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后服务时间,他们可能需要安排作业、答疑、体育锻炼、综合素质拓展等多种活动,如何将各部分活动的时间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每天、每周、每学段的合理安排,让学生有丰富的选择、充实的体验又不至于增加负担,需要学校进一步精准把握和统筹安排,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基于自主选择的个性化课后服务时间表。

从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室资源同时实现作业答疑和兴趣实验、社团活动等小班额课程,并且彼此之间互不干扰?这需要对实验设备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安排。为此,学校设置了“学科功能教室”。以化学学科功能教室为例,将教室、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和教师办公室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提高了实验资源和教学空间的利用率。

学科功能教室是学科教师与学生相处、提供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学校的学科功能教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人数较少,教师与学生同时在学科功能教室中学习和生活,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态,从而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疑惑、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对于学科功能教室的这种归属感也为实现合作式教学、有效的师生沟通、更多的师生创意实践活动以及更高的课后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除了自主作业和学业辅导之外,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也在学科功能教室进行。学生如果在课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在有预约的前提下,在课后服务时间到学科教室进行实验探究,并由教师提供针对性个别化的指导。

(二)教师、学生和社会资源

现阶段,仅仅依靠学校的化学专职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化学学科课后服务的需求。《意见》指出,在课后服务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要“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因此,学校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学生、社会资源等,探索建设“教师+志愿者+大学生”的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资源不仅包括学科的任课教师,同时我们也邀请实验教师、退休教师、其他学科有一定化学学科基础且对化学学科感兴趣的教师加入课后服务的队伍。学生资源既包括学科助理、化学兴趣小组,也包括社团资源。社会资源既包括高校、企业、家长、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志愿者等单位和人力资源,博物馆、研究所、敬老院等场馆资源,也包括线上的免费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学校在“美丽化学1:远翥楼化学影院”活动中,就借助了中科院拍摄的《我们需要化学》、清华大学梁琰团队的《美丽化学》系列视频等资源。在课后服务与课内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中,学校不仅要积极拓展各种资源,还要根据学生需求对上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用处,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的整体水平。

总的来说,课后服务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必须聚焦育人目标,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和学校资源进行综合研发。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课后服务不能仅依靠校内资源来推进,应该积极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后服务的优化和改革,背后隐含的是人才培养观念的重大变革,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校的课后服务与课内课程一体化建设还需要基于各种实践的数据进行反思、改进和优化,从“留住学生”到“吸引学生”,再到“发展学生”,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 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机化学单元设计与实践”(课题编号:HDYB2021-043)和中国教育学会2021 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六年一贯’课程体系建设与育人方式变革”(课题编号:202176082101B)研究成果。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 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机化学单元设计与实践”(课题编号:HDYB2021-043)和中国教育学会2021 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六年一贯’课程体系建设与育人方式变革”(课题编号:202176082101B)研究成果。作者:彭了,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冯岸超,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控制自学教学模式”的新思路、策略和方法
专题|朱传世:“双减”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呼唤、挑战与回应
年度关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研究
第五届全国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研讨会凉水井中学分会场 ———生态教育 对话无界
成都发布课后服务10大优秀案例,来看看有没有你家孩子的学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