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彤 | 面 缘
为岐山臊子面写点文字 ,没有理由,只有爱和缘。

在兹念兹,生在岐山,我对故乡及故乡的一切,有着井喷式的暖意和情愫。我是从小吃着岐山臊子面长大的,也必将吃着岐山臊子面老去,它已成为我肉身和精神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少入军营,叶落长安。那些年来,我长年在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奔波,虽然去过不少饭店,尝过不少菜系,品过不少小吃,但始终忘不了喂养过我的岐山臊子面,一想起它就魂牵梦绕,欲罢不能。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我回家的次数很少,但只要每次回来,父母总是喜上眉梢,忙里忙外,变着花样让我品尝家乡各色各样的美味,直到我吃饱吃好。

做臊子面是他们的首选。燣臊子是父亲的拿手戏,他做的臊子味道纯正极了,诱人的肉香直往心肺里钻。母亲心灵手巧,是方圆几里的酿醋高手,家里四季都芳香怡人。做饭时,父亲拉风箱烧火,干柴噼噼啪啪,灶火通红。母亲则一边往前锅下着又细又匀的手擀面,一边忙着在吱吱作响的后锅里调汤,边调边尝,忙得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大锅溢了,水漫上来,母亲就怨父亲把火烧得太猛,父亲则嫌母亲动作不够麻利。做臊子面是很讲究的,既费时又费力,务必精心、精细、精致。好的臊子面,一看火候,面条不能煮过了,炝汤时机不能错过;二则看调汤的功夫,各种调味品要用在其时,臊子肉味和醋的醇厚至关重要;三则看漂菜,以韭菜花和蒜苗花为主,看上去极提神。

忙活半天,面终于做好。母亲做的臊子面是典型的岐山风味,味道以酸香为主,配料十分考究,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多种材料兼容,红亮微辣、油而不腻,既好看又好吃。那时,我每次回去吃面,少则几碗,多则十几碗,吃得痛快淋漓。

人这一生,必须对某样事物倾注深情。长年的四海为家车马劳顿,使我愈发思念故土。故乡虽是巴掌大的地方,但却是根是魂,是哺育喂养我们的粮仓。

在异地他乡,当你操着浓重的西府乡音说你是个岐山人时,不少外地人准会面露羡慕之色,和你亲近起来,跟你谈周文王诸葛亮召公,谈得最多的还是岐山臊子面:好吃,香滴很。每每听到这些溢美之词,我很是骄傲。

臊子面,是一朵盛开的阡陌奇葩。岐山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盛产小麦。这阡陌尤物流金溢彩、颗粒饱满、营养丰富,人见人爱。从古到今,岐山人大多都是“面嘴”(西岐话,爱吃面),能一年四季吃上白白丰腴的面,就感觉日子过得踏实、光景过得殷实,人活得皮实。

在耕读文化极为深厚的西岐,人们认为,生活最好的状态,一半是书香、一半是烟火。这人间烟火,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内涵,但臊子面无疑是饮食生活的主要标志。

不见它、想念它,见了它、放不下,这是岐山人对臊子面的独特情感和切身感悟。

西岐人以“耕读传家”为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明创造了臊子面与秦腔戏,一个是填饱肚子的问题,一个是喂养灵魂的问题,二者缺一不可,交相辉映。

过去穷时,岐山人把吃臊子面视作一种向往的生活方式;现在富了,各种菜系林立、各类小吃诱人,但岐山人依然对臊子面一往情深,初衷不改,有的甚至认为吃一次原汁原味、地道正宗的臊子面胜过吃一顿山珍海味、美馔佳肴。

岐山人在“过事”(如,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举办乡会)时,臊子面是雷打不动的“硬菜”,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它菜品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它,不可喧宾夺主。待客之时,全村人拖儿带女、倾巢出动,要连吃几天,其气势和规模堪称民间奇观。最后,评估“过事”过得怎样,往往取决于臊子面的质量,如果说面做好了,大家就众口一词:面入味得很,香滴很。如果谁家面做坏了,也会引得不少人吐槽笑话:这大厨不行,调的汤没味儿,盐甜醋不酸的。

足见岐山人对臊子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执着,不好更改。据说有一个土豪,在给父亲办丧事时,为显阔绰将吃臊子面改为顿顿吃大菜米饭,结果是钱没少花,却落下一片骂名,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追溯岐山人爱吃臊子面的原由,既有风俗习惯层面上的,又有文化精神方面的,比如,做人要像面条一样直来直去、诚实守信;做官要像面汤一样一清二白,泾渭分明;过日子要像吃浇汤面一样红红火火、煎煎汪汪等等,这其中蕴含着不少人生哲思和民间寓意。
    
有人曾诟病岐山臊子面的油过大、醋过酸,甚至吃“浇汤面”不文明等,这些意见固然有值得汲取改进的地方,但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用力过猛,改得大了,丢了传统,岐山臊子面就成“四不像”了。失去了泥土味、烟火味,一些地域性特色性的东西也就完蛋了。

臊子面,是一缕涌动的故土乡愁。改革开放下的岐山不再封闭不再沉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这片热土,他们靠诚信、凭实力走四方、打天下,不少人当上成功人士,成为传播岐山文化、弘扬岐山精神的使者。这些游子们,是故乡放飞的风筝,即使飞得再高再远,也始终被故乡那头的乡思绳牵着扯着。

这些人东奔西跑,劳劳碌碌,辛苦之余为能吃上一顿可口的岐山臊子面,宁愿走好长的路,驱好长时间的车,也要在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城市,也要在人迹罕至、偏远闭塞的地方去寻找一个叫“岐山臊子面”的饭馆,能吃上几碗家乡的臊子面,常常会激动地泪流满面。

有一次,我在青藏高原一个岐山面馆里,遇见一个中年男人也在吃面,一问才知道是岐山人,且是个建筑商。俩人见了格外亲,谈岐山谈岐山人谈岐山的变迁,谈岐山臊子面擀面皮锅盔加辣子。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是这次邂逅,乡情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后来我们竟然成为很铁的朋友,经常相约一起吃岐山臊子面。交往中,他给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以后赚足了钱,要回到岐山投资,以回报家乡的培育之恩。

还记得当年,岐山籍120名新兵走进了戈壁军营,这些兵们什么苦都能吃,但就是不习惯每天必吃的大米饭,情急之下,几个岐山兵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找到团长要求给岐山兵加大吃面条的次数。团长望着这些憨厚的战士,见他们的愿望如此朴实,居然同意了。于是,这些岐山兵们每周就吃上了两顿面条,尽管大锅饭做得没有岐山面那么劲道,但岐山兵们已经心满意足了,个个在训练场上像小老虎一样勇猛。每当逢年过节,这些兵们遥望故乡,思绪万千,想起家乡想起父母想起村子的姑娘小芳,想起秀色可餐的臊子面擀面皮等美味来。
 
臊子面,是一个亮丽的产业符号。产业兴旺,是美丽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在这一点上,岐山父母官们的脑子是清醒的、思路是清晰的,他们深知臊子面的价值和魅力,并迅速启动“一碗面”县域经济驱动模式,使岐山驶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臊子面,使岐山成为网红,声名鹊起。这碗面,搅活了饮食文化“一池水”,从农村包围城市,从小城市扩展到大城市,星罗棋布,四处燎原,其势头之猛,前景之广,规模之大,令人欢欣。

这碗面,从做工烹制到色香味形,使人沉迷陶醉,成为舌尖上的舞者,人们吃出了情感认同,吃出了经济效益,更吃出了文化自信。

贾平凹先生曾对岐山臊子面作了“韧柔光,酸辣汪,煎稀香”的概括,这精准的描述,浓缩的都是精华,与其说是对岐山臊子面本身的解读,不如说是对这碗面文化层面上的诠释。一种饮食一旦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便活了,便有了呼吸,便有了生命。

面的背后,是人。岐山面好,是因为岐山人好。岐山人好,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淳朴民俗民风的浸润和熏陶,因而使臊子面这一特色美食打上精神的胎记,时代的烙印,使得岐山人因臊子面而隽永丰盈,臊子面因岐山人而历久弥新。

臊子面,我爱你!
 
 
   作 者 简 介     
   老彤,岐山人,当过兵,开过坦克,爬过格子,多年转战于宁夏、甘肃、青海等地,300余篇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解放军文艺》、《延河》等报刊网络,其中《一路有你》获《西部散文选刊》“黑马奖”。

▼作者作品列表

岐山人

纪实小说 | 丑女

纪实散文 | 岐山那批兵


RECOMME
王虎成 | 老 井
岐山油酥锅盔的制作

爱我岐山官方小卖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元一碗 下苦人爱吃的岐山面才叫香
岐山擀面皮之“酸”
来西安必吃的10碗面,面食爱好者不能错过
故乡的臊子面
陕西,一座你来了就要吃面的城市!
陕西人的压轴菜岐山臊子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