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黄帝内经》“陷下则灸之
试析《黄帝内经》“陷下则灸之”*
王  丽1,2△,赵京生1*
(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2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1601)
“陷下则灸之”出自《灵枢·经脉》[1]:“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陷下则灸之”是灸治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自古到今指导着针灸临床实践。现今临床上将中气不足导致的脏腑器官下垂、气血不足导致的血络空虚、阳气不足、脉象虚浮无力等证都视为陷下之病,且在“陷下则灸之”的灸治原则指导下进行治疗。诚然疗效显著,但将“陷下则灸之”的应用范围扩展至中气不足、阳气下陷等,却是后世医家的发挥。对此,国内诸学者认识基本一致。但《内经》中“陷下”本义为何,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综合分析“陷下”的内涵,以期能够准确把握并更好地理解《内经》相关篇章的文意。
1  对“陷下”的古今认识
《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的治则实为引用《灵枢·禁服》中相关内容,后者专论脉诊,不仅提出脉陷下则徒灸之的治疗原则,对于“陷下”也有明确的释义:“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即陷下本由寒凝血结,血流减少而致。历代注家的解释中,以杨上善为代表的医家认为“陷下”指的是“经络之中,血气咸少,故脉陷下也”[2]。王冰认为指“脉虚气少,故陷下也”[3]。张介宾释为“阳气内衰,脉不起也”[4],清代张志聪认为是“气之下陷也”[5]。清代李学川、日本人丹波元简受张介宾影响,认为是阳气虚衰导致脉下陷[6-7]。其中,以杨上善的解释较为贴近原意,脉中寒凝血结,气化乏源,故血气减少,脉“不坚则陷且空”。王冰释为脉虚气少,将其引申为气虚所致脉管陷下。气者,阳也,张介宾受王冰“气少”之意的影响,进一步将其扩展至阳气虚少。张志聪则将“脉之气”引申为全身脏腑官窍之气。
现代对于“陷下”的有关解释,高等院校教材多沿用张志聪“气下陷”之说,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8]:“陷下则灸之”指的是气虚下陷之证宜用灸法。王富春[9]认为《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中,所灸之处均为“陷下者”,而像缺盆、神阙等凹陷之处不宜针刺却宜施灸,因此对“陷下”二字的理解,除了指气虚下陷之证外,还应包含位于陷下之处的腧穴。还有部分学者对“陷下”的解释基本承袭杨氏之意,如杨万芳等[10]认为是由于经气下陷导致的诊脉时脉动无力,脉管不起;刘琨[11]、杨骏[12]等认为当是“寒凝经络导致经脉坚紧陷下”。孙敬青[13]则认为指受寒后的络脉陷下。
2  《内经》“陷下”相关内容分析
2.1  有关“陷下则灸之”的论述
《灵枢·经脉》每条经脉的病候之后,都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记述;在《灵枢·禁服》亦有相似的文字记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因此,分析《灵枢·经脉》及《灵枢·禁服》的相关经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陷下”的涵义。
分析《灵枢·经脉》篇的结构,开篇即指出了经脉的重要作用:“人始生……脉为营……血气乃行……”,脉是气血运行之路径,人之虚实之气,首先会反映在脉之气血变化上。“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人之死生,先见于经脉,故欲知生死,必先候经脉之气。然而“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明确告诉我们经脉之虚实不可常见,要想候经脉虚实,可以诊气口脉候之。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后,又特别指出“盛”和“虚”均是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对比而衡量。对于此处的盛、虚、陷下等的主体,国内早有学者进行考证,并指出此处的盛、虚、陷下皆指脉象而言[14]。
《灵枢·经脉》中的治则部分来自于《灵枢·禁服》:“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之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处的盛、虚、紧、代、陷下是并列关系,同样都是指脉之盛虚、脉之紧代、脉之陷下。
古人非常重视治疗前的脉诊,在《内经》中,脉诊的方法有寸口诊脉法、比较诊脉法、遍诊法等。《素问·三部九候论》是脉诊法专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在三部九候诊法中也提及“陷下”之脉的诊察意义。“寒、热、盛、虚、陷下”等用以指代诊脉所得之脉象无疑。
以上对于《灵枢·经脉》及《灵枢·禁服》中有关“陷下则灸之”中的“陷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本篇中的“陷下”,其主体指的是脉象而言,通过审查异于他处之脉,判断是何经脉之病:“脉之猝然动者,皆邪气居留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病也”,第一个“脉”指的是脉诊之脉,第二个“脉”指的是经脉,以人迎寸口脉诊之异常,候全身经脉之病候,诊脉陷且空时,是为病,用灸法。
2.2  其他有关“陷下”的论述
除《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之外,《内经》其他篇章亦有关于“陷下”的经文,分析如下: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此处的“陷下”指肌肉瘦削,失去了原本的形状。
《素问·举痛论》曰:“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及《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两胕之上脉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根据《内经》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者为经,浮而常见者为络的描述可知,此处看得见又摸得着的脉的陷下指的是体表可见的络脉的陷下。《灵枢·经脉》对于络脉陷下的记述更为明确:“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素问·针解》曰:“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䯒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此处的陷下指小腿前部的凹陷中,为腧穴定位的依据之一,张介宾:“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中”,即是此意。
《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本段经文说明邪气入客于经,可以导致经脉陷下。
《灵枢·官能》曰:“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之所治”,边谓之廉,骨廉陷下应为胫骨骨边肌肉的陷下;而对于寒入于经之证,应首先沿经脉“推而行之”寻找陷下之处,如有,则用灸法,继续寻找络脉结而坚紧的地方,作为施灸之处。
《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中,灸背俞穴时,选择陷下的背俞穴进行施灸。
其中,《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皮部论》《素问·针解》原文与“陷下则灸之”或“灸”并无联系,故略去不考。其余3处经文中,有两处的“陷下”指的是具体的施灸部位而言,见表1。
表1  “陷下”主体与施灸部位
出处
原文
陷下的主体
施灸的部位
灵枢·官能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
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肌肉
腧穴
灵枢·邪气
藏府病形
两胕之上脉坚若陷者
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
素问·骨空论
视背俞陷者灸之
腧穴
腧穴
可见,除了指脉象外,“陷下”也可指具体的施灸部位。
3  讨论
3.1  “陷下”本义
《淮南子・缪称训》曰:“满如陷,实如虚”,高诱注:“陷,少也”。“满”与“陷”相对,皆指有形之量而言。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灵枢・癫狂》有相同的用法:“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周易·序卦传》载:“陷必有所丽”,脉是行血气以营全身之所,血气虚少而陷,附丽于脉而为脉之陷下。
据此,杨上善对“陷下”的理解最为接近《内经》本义,即“陷下”指的是经脉之中,血气减少而导致的脉陷下,此时脉中寒,宜用灸。王冰、张介宾对“陷下”的注解,实为将《内经》原本涵义阐释发挥之后的引申意义,“陷”与“虚”意思虽有相近,均可指缺少、不足,但“陷”偏指有形,“虚”偏指无形,此处的陷下本义非指气之虚。
3.2  古代脉诊与“陷下则灸之”
脉诊在古代诊疗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决定治疗手段、治疗原则、观察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的依据。以脉之盛虚,察脏腑之虚实,疾病之所属,治疗前后气血之变化。《内经》中即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平脉、病脉、死脉的诊断方法,《素问·三部九候论》《灵枢·禁服》也反复强调察三部九候,审按其本末,以知其脏腑之病、死生之期,并给出具体的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更是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如此重要的诊脉法同样对灸法具有指导意义,“陷下则灸之”灸治原则的提出即是基于此,与古代切脉法具有直接的关系。
《内经》时期的脉诊与今之脉诊差异巨大,既包含了切脉法,也有以手循扪经络的触诊法等。“脉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中的“脉”具体又是指什么呢?《内经》中“脉”有如下几种:①指经脉。如《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邪气入客于经脉,可以导致经脉陷下。再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即对于胆病患者可以在足少阳的标和本附近寻找陷下之脉进行灸治,即是否出现陷下之脉,是施行灸法的依据。②指动脉,即脉动处,多为切脉之处。如《灵枢·经脉》曰:“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坚则陷且空……”如前文所述,结合“陷下则灸之”上下经文的语境,陷下之脉既可以指陷下之经脉也可以指陷下之动脉,所相同者,二者均是切脉之部位。因此,《灵枢·经脉》中“陷下则灸之”治疗原则是基于诊察脉动处的结果而得出,与阳气的下陷没有直接关系。
3.3  作为施治部位的“陷下”
除了《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内经》中还有很多篇章涉及到“陷下”,在这些篇章中,与“灸治”相关的内容,上文已做梳理。笔者总结发现,脱离了“陷下则灸之”的语境限制,“陷下”一词的内涵扩大了许多,不仅包含了经脉陷下,亦包括络脉陷下、肌肉陷下、腧穴陷下等内容。而《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两胕之上脉坚若陷者,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则直接将陷下之处作为施灸部位。
4  小结
对于“陷下则灸之”的理解,不能脱离《内经》原文及语言环境,其首见于《灵枢·经脉》,结合本篇上下文意,“陷下则灸之”本义为脉诊陷下者应当用灸法治疗。除此之外,《内经》其他篇章中的“陷下”内容则更广泛,既可以是经脉陷下,亦包括络脉陷下、肌肉陷下、腧穴陷下等,从诊断和治疗的不同角度体现出“陷下”的涵义。应用方面,现今临床多取气虚下陷使用灸法之意,实为王冰、张志聪等后世注家引申所得,非《内经》原本之意。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经典文献中的概念,应该结合上下文意、语境等,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接近古人本义,更好地理解经典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龙祥: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此“虚实”非病证之虚实,而指“脉之虚实”)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学术】北京中医药大学陆寿康教授的针灸临床治病八法(下)
什么是中医针灸?
针灸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灵枢经*小针解第三》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