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间管理:重新领悟「时间统计法」

时间管理:重新领悟「时间统计法」

之前,我看过了李笑来写的《精确感知时间》,当时我气壮山河的写了一篇文章《提升“时间感——时间型日记》。但是当我在真正的阅读过本书之后,就发现了我从前对柳比歇夫所使用的「时间统计法」是完全不准确的。因此,我把我重新领悟到的东西,记下来。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讨论。

一、时间统计法的基础在于计算「纯时间」

时间统计法的奥妙,不仅仅是在于记录每天自己时间的流向,还是记录自己每个星期,每个月份,每个季度,每一年,每五年的时间流向。柳比歇夫在运用自己的时间统计法的时候,会自己列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开销。而在总结的时候,就将计划与总结之间的时间开销进行对比。但是最重要的是,时间统计法,所统计的是柳比歇夫所称的 纯时间 ,纯时间是指: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其实,就是计算你在一个工作上真正投入的时间,而不包括你在看书中间喝水,走动,说话的时间。所以,可以看到,实际上真正投入到工作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

通过计算纯时间,就减少了很多逃避的借口。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在工作、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仅仅占据他们少量的时间,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 工作的间歇 上。

这就是真相,当人们不停的抱怨没有时间的时候,其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时间一直没有花在应该花的地方上。

二、时间统计法是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的

柳比歇夫是这样做的: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

这个方法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但是可以参考一下。其实精确的感知时间,除了多次练习之外,也可以有一些小技巧。柳比歇夫用的方法就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坐标系,把可以利用的时间分成几个大块,再通过一些估算,是可以计算到自己的「纯时间」是多少。每日计划,也可以大致的将自己的时间分割为几个区间。

三、时间统计法如何安排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

一天是一个很小的单位,时间统计法不仅仅是对时间的统计,还包含着对时间的规划。而一般来说,柳比歇夫每年都会做一次年计划: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二十——三十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四—五页,有时更少。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 “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百分之十。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拉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所以,安排计划的前提,是对自我详细的了解上。在没有对自己的详细了解上,是无法做到详细的规划。

四、谈谈时间统计法,以及时间统计法和事件管理法的对比

实际上,时间统计法本身就十分的耗费时间,柳比歇夫就自己总结道:

“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一个半到三个小时。统共才这些。再加上制订下个月的计划用一小时。合计是三个小时,而每个月的预算有三百小时。百分之一,至多百分之二。因为每月小结是依据每日的记录,而每日的记录只用几分钟,不会更多。仿佛是那么轻巧容易,谁想这样办都可以办到……几乎是习惯成自然了——象上表一样。 年度总结耗费的时间要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要花几天的工夫。 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

但是通过时间统计法,可以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的时间究竟是跑哪里去了,甚至通过不断计算自己的纯时间,来约束人性中过分的好奇心和懒惰,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相比时间统计法来说,以事件统筹安排的计划,往往不具有像时间统计法这样的实效。用事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往往是无法做到知道自己的时间流去哪里,所以也就无法知道究竟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也无法做到好好地回顾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运用事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往往无法帮助自己,因为惰性的使然,在用事件为中心的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事件安排方法很容易就变成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也就是成为了一个哈哈镜。在这个哈哈镜当中,是无法做到看到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反而会陷进一种自我幻觉当中:“看,我今天给自己安排了多少事务啊!”

这种自欺欺人的接口并不鲜见。用一个逻辑就可以很轻易的打倒:计划是计划,计划不是现实,计划只有执行了才是现实,而执行了计划之后的后果仍然不是计划带来的,而是执行计划带来的。

所以,时间统计法,是真正的时间管理方法,因为它的对象就是时间,而不是事件。

但是,现今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无论是 GTD(Getting things done)、还是 FTF(First thing first)、还是 MIT (Most important things),都是面对事件。面对事件的坏处就是,无法感知自己的时间流向如何。无法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究竟真正花了多少时间在重要的事情上,还是花在了那些无意义的时间损耗中。

而如何看得出一个人花费了多少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单单靠事件的记录是不行的,虽然事件的记录提醒了你过去做了这么一件事,但是你无法知道你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件事上。只有统计你花在一件事上的「纯时间」才能够有效的证明你,究竟花了多少精力在一件事情上。

所以,在用了时间统计法之后,很多拖延的借口都不起作用。

五、时间管理的境界

通过阅读《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忽然对时间管理的境界有所感悟,所以仓促的记录如下,各位看过之后,觉得有道理,不妨一起探讨;觉得是胡扯,也不吝你的语言,指出我的荒谬。在这里,我借用 Zoom.Quite 的语句,进行重新的解释:

1、不知己不知时。

「不知己不知时」的字面意思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间」。

 

实际意思是指,出于这个阶段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时间究竟流向了什么地方。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哇,都不知道干了什么一天就过去了!”

既然不知道自己时间的流向,也就是说,出于这个阶段的人,对时间不但不敏感,也不重视自己的时间。

也可以说是,这是一般人的状态。

2、知时不知己。

「知时不知己」的字面意思是「知道时间,但不知道自己」。

 

这是一个刚开始学习时间管理的人所感受到的。虽然已经开始时间管理,但是仍然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时间是花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自己本身拥有多少时间是可以花费的。

也不知道,自己在一些事情的时候,大致上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一个了解自己,了解时间的阶段。

3、知己而不知时。

「知己而不知何时」的字面意思是「知道自己,但是不知道多少时间」。

 

当一个人进入这个阶段,就证明他已经清楚了解自己大致上完成一件事是需要多少时间。已经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开始朝向把握自己迈进。

4、既知己也知何时。

「既知己也知何时」的字面意思是「既知道自己,也知道多少时间」。

 

这是时间管理最终的境界,知道自己做事情会花上多少时间,也知道自己任何时间的 流向。清晰的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脉络。

到了这一步,时间管理已经是随心所欲,时间不再是自己完成事情的对立面,正如李笑来的书名《把时间当作朋友》,这个阶段,就是可以把时间当作朋友的阶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本书告诉你,什么是「与时间相处的最高境界」
2020年1月份《奇特的一生》
最棒的个人提升办法
关于时间统计法的秘密
如何有效度过每一天?
时间统计法让你超越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