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小平与罗荣桓
我们知道,在1955年大授衔中,罗荣桓被授予了元帅军衔,排名第七。
而邓小平则因为去了地方工作而未授衔,但以他的资历、军功以及职务,倘若授衔也必是元帅。
那么,假使邓小平授衔的话,他与罗荣桓比较,谁会更靠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前几天我们说到了徐向前与聂荣臻,一位是军事主官,另一位是政治工作者,放一起比较确实是勉为其难。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两位就相似点多多,二位都是以政工见长,在军中都长期担任大战略区政委。
邓小平是1904年生人。他于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
在此期间,他与周恩来、陈毅、聂荣臻、蔡和森、赵世炎、李富春等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点跟前几天所说的聂荣臻类似,这为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人脉基础。
1923年,邓小平加入旅欧共青团,这标志其革命生涯的开端。次年,邓小平转为共产党员,1926年又转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从苏联回国后,邓小平先是受中共派遣,到冯玉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这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
大革命失败后,邓小平随中央机关从武汉前往了上海,担任中央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处理日常工作。
在中央中枢的工作经历,使得邓小平有了一个很高的工作起点。就好比我们上班工作,呆在总部意味着更多的信息与机会。
1929年,邓小平被中央派往了广西领导百色起义,这是他早期军事生涯的一大亮点。
百色起义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一样,级别很高,是中央直接领导的,并且通过这次起义,先后创建了红七军与红八军,所以在全国影响比较大。
邓小平是本次起义的领导者,任红七军与红八军总政委兼前敌委员会书记,具备了元帅级的基本标准,即具备建军的资历与贡献。
我们再来看看早期的罗荣桓。
生于1902年的罗荣桓比邓小平大两岁,他于1927年入党,同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最初的罗荣桓,毛主席并没有太注意他。
罗荣桓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还带个厚厚的近视眼镜,显得有些木讷,不如那些能说会道的人能很快引人注目。
而且,在军队初创时期,政工干部还是不如军事干部吃得开,不太受领导重视。
一直到了古田会议之后,毛泽东才认识到罗荣桓的优秀人品,发现他与自己观念一致,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
于是罗荣桓开始受到了毛主席的着力提拔,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从支队(营)党代表到纵队政委,再到红四军政委兼军委书记。
说到这儿,我们将二位早期资历做个比较。
虽说秋收起义的作用与影响力要大于百色起义,但是罗荣桓在秋收起义时只是个特务连党代表,不能与邓小平的百色起义领导人同日而语。
即便都放在同一时期做比,在1929年百色起义举行时,罗荣桓任职也才是营党代表。
所以,在早期资历上,邓小平是要高于罗荣桓的。
进入中央苏区后,邓小平先是担任瑞金与会昌中心县委书记、而后出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基本离开一线军事工作。
在这时期,邓小平因大力支持毛泽东而受到了排挤与处分,这也是他“三起三落”中的第一次被打倒,但也正因此,开始受到了主席的信任。
在长征途中与延安初期,邓小平先后出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红星报主编、中央秘书长、红一军团的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一系列任职。
而罗荣桓在这期间则出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
有意思的是二人在一军团政治部的任职。1936年,邓小平担任副主任,是接替了去红军大学学习的罗荣桓。而罗荣桓1937年担任主任,则是接替的邓小平,此时邓小平是去接替杨尚昆出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综上,在红军时代,从职务上来看,邓小平最高职务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要高于罗荣桓的红一(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
不过,从军事贡献来讲,从未离开一线的罗荣桓要略高于邓小平。因此可以说,在红军时代,二人平分秋色。
到了抗战时期,邓小平先是出任八路军总部政治部副主任,接着担任了129师政委。
当初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以红四方面军4军、31军为主的部队改编为八129师,师长为刘伯承,政训主任为张浩,后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成为首任政治委员。
由于张浩日夜操劳,身体虚弱生病不能工作,毛泽东让张浩回延安休息养病。

张浩一走,谁来接任政委呢?最初中央领导研究了好几天,都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有人提出让时任副师长的徐向前就任政委,认为由徐这个原四方面军总指挥出任老部队的政委是顺理成章、轻车熟路的事。

然而毛主席认为政委是要做具体的党政事务的,而徐向前是个好带兵、能打仗的军事家,还是摆在军事干部的位置上更妥。
其实,当时三个师的副师长都是作为军事储备干部使用的,在抗战后不久便都单独去开辟根据地去了。

也有人建议由任弼时来当129师政委,毛主席考虑到他要协助党中央主要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做许多具体的事,也没有同意。
最后,原则性、政治性极强,办事果断利落的邓小平被选为了129师政委,从此开始走向了军事一线岗位,担任了一方大员,与刘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8年,是邓小平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期间,他除了担任129师政委以外,还先后担任了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还代理过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
在抗战的岁月中,邓小平以太行山为基地,与刘伯承一道指挥根据地军民,积极主动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留下了“阳明堡”、“神头岭”、“七亘村”、“黄崖底”、“响堂铺”、“长乐村”等等经典战役,并作为“百团大战”的主力,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到抗战结束,129师总计歼灭日军42万余人,解放县城109座,从组建时的1.3万余人(因部分主力留守延安,实际能调配的只有9000余人)发展到了30万人,在三个主力师中,实力最为雄厚,堪称八路军的王牌之师。
可以说,邓小平在协助刘伯承的军事斗争中功不可没,而且他还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干、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罗荣桓在抗战期间也是大放异彩。
抗战爆发后,罗荣桓任115师政训处主任,不久恢复政委制度后任政委。
按惯例,起初本应由原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出任政训处主任,但却让聂出任了115师副师长,这等于把罗由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直接提升为一军团甚至一方面军政委。
再后来,由于林彪受伤,115师分家,按照延安的本意,是决定由罗荣桓代理115师师长的。只是由于八路军总部先任命了陈光,罗才继续出任政委。
我们在往文《山东换帅的来龙去脉》(点蓝字阅读)中已详细说过,当时的山东形势很是复杂。
在山东,不仅有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三股势力在争斗,对内还包括山东纵队与115师之间,以及罗荣桓与朱瑞、徐向前之间的复杂关系,上面还有军委与八路军总部之间的沟通不畅等对山东的影响。
起初,山东局面并不是那么太好,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调整,终于在1943年让罗荣桓党政军一把抓,由此才换了个局面。
在罗荣桓的指挥下,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已经超越“模范根据地”晋察冀,成为我党最大最强的敌后根据地。
综上,在抗战期间,邓罗二人同在重要的大战略区,从最高职务上看,罗荣桓属于党政军一把抓,邓小平则属于党政一把手,军事首长还有刘伯承。
但从贡献上来讲,邓小平从1938年就去了129师主政,而罗荣桓在山东直至1943年才统揽全局。
在罗之前已经由黎玉、徐向前、朱瑞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东的辉煌也不能全算罗荣桓头上,这个也是客观事实。
所以,在抗战期间,可以说二人旗鼓相当。
在解放战争期间,129师依次发展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邓小平一直是这支部队的政委,并且先后担任中原局、华东局、西南局第一书记。
在内战初期,他与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邯郸,陇海、定陶、鄄城、滑县、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
后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最为响亮的成就便是邓小平同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个举动,在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中把我军战线推进到了长江北岸,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拖住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略区。
随后,邓小平还出任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书记,同时指挥二野与三野的部队,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接着,邓小平又作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闽等省广大地区。
后又同刘伯承等率部进军从东南打到了西南,解放了川、康、滇、黔等省。
而罗荣桓在解放战争期间,出任东北野战军(四野)的政委,他协助林彪,发动了著名的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接着,林罗的四野同华北野战军一道,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
随后又从北打到南,从东北的白山黑水打到了海南的天涯海角,成为解放战争中最为强大的部队。
在东北几年,林彪只是负责作战,其余政工、军训、装备、动员、后勤、军工都是罗荣桓一把抓的。
若说罗荣桓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扩兵,将四野从最初的11万人用短短三年时间打造成了百万大军。
内战初期,罗荣桓从山东带来的六万精锐,与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成为最初的班底。
之后,罗荣桓创造性地组织阶梯式的“二线兵团”,先让新兵接受技战术与心理训练,过关之后,再充实到一线兵团中。
罗荣桓用这种练兵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组织了150个团的二线兵团。
四野之所以兵强马壮,当然军事主官的因素是关键因素,但兵源的扩充是基础,罗荣桓同样功不可没。
综上,在解放战争期间,无论从战绩与兵力扩充上,邓小平所在二野的成绩没有罗荣桓所在的四野亮眼,这是事实。
但是二野在1947年6月前,兵力规模上一直是具有优势的,为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需要,他们转战千里进行无后方作战,老的根据地无法给主力大军提供后备兵员补充,新开辟的根据地立足未稳难以大规模征召兵员。
再加上一些部队被留在了原地,以至于造成当初兵强马壮的129师,在后期的兵力优势大大减少。
可以说,二野为了我军的大战略做出了重大牺牲。
从罗邓二人的任职上看,二人虽同为野战军政委,但邓小平身兼野战军书记,并且还出任过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总前委的书记,统帅过两大野战军作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刘邓曾分兵,邓小平还单独率军进行过军事斗争,成绩还算不错。
这样比较下来,在解放战争中,虽然二野战绩逊于四野,但从地位与作用来看,邓小平是要稍高于罗荣桓的。
综合上面各个阶段比较,从资历与历史任职上,邓小平要高于罗荣桓,在军功上二人平分秋色,若邓授衔,是要排在罗荣桓之前的。
在1955年的授衔前夕,中央成立新的中央军委,邓小平与罗荣桓均当选军委委员,邓小平排名刚好在罗荣桓之前,这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际春——曾入大将人选名单的无衔将军
在第二野战军,张际春的地位仅次于刘邓,为什么没有军衔
四大野战军统帅军事指挥能力谁最强?三个方面比较见高低 1945年
我军3大组合中,为何说只有刘邓是平级?陈粟和林罗是上下级搭配
解放战争时期重大战役的“前委”或“总前委”及其作用
1955年邓小平在开国元帅11人名单排第7位,彭德怀、罗荣桓、宋任穷递交周总理刘少奇审批,贺龙陈毅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