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良功成身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张良素来多病,随从刘邦进入函谷关之后,就学习仙家的引吐纳之术,不吃粮食,闭门不出。说道:“我们张家的人世代做韩国的丞相,韩国灭亡之后,我不吝惜万金资财,为韩国向强大的秦王朝报仇,使天下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成为皇帝的军师, 被封为万户侯,这已是一个平民所能享有的最高待遇了,对我来说足够啦。我只望抛开人间俗事,将追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而抛弃人间琐事。”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的这一举动被后世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就是:当张良辅佐刘邦成功地打下天下来以后,他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所以最终的结局悲惨。

失败的例子就太多了……

比如辅佐勾践成功复位的大臣文种,他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贪恋禄位,终于被不能同富贵、猜忌心极重的勾践所杀;

李斯在秦始皇死后,跟赵高合谋,扶胡亥上位,其实这一步就走错了!李斯贪利忘义,总放不下对名利地位的追求,甚至不惜做出矫诏害死扶苏这样违背道义的事情,最终被阴谋家赵高陷害,身死族灭,何其悲哀!

作为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张良来说,历史上功臣宿将功成名就后的故事应该都是耳熟能详,张良当然知道范蠡功成身退的故事。

范蠡知道勾践这个人可以同患难、不可同富贵;能够在失败时忍辱负重以图东山再起,却不能够在成功以后跟大家一同分享胜利的果实,反倒是对功臣宿将大加残害。

那么张良在扶助刘邦建立大汉朝以后就主动退休,是学习范蠡吗?在一定程度上是,但又不完全一样。

那么张良功成身退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张良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那么张良信仰什么呢?我认为是从所谓《太公兵法》而学到的一整套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大原则。

张良年轻时是一名热血青年,他心心念念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为韩国复仇,为因亡国而败落的张家向秦朝复仇,弟弟死了也不厚葬,而是散尽家财寻找勇士刺杀秦始皇,这时的张良血气方刚,复仇心切。

直到张良遇见了黄石老人,黄石老人先是试探张良,看张良是不是一个值得托付自己一生所学的年轻人,而张良的忍耐和智慧让老人非常满意,终于老人把他用一生写就的大智慧之书传授给张良。

后人大都认为,黄石老人传授给张良的书乃是《素书》,张良反复研习这本书,并且用这本书的思想内涵来建立自己的信仰,也用这本书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接人待物,收到良好的效果。

张良年轻时的热血复仇是自己自己不能忍耐的表现,当他在下邳见到黄石老人的时候,已经成熟多了,因为张良的能忍耐和悟性高才得到黄石老人的真传,黄石老人的这本书继续教导张良顺势而为、伺机而动的道理如果没有机会,不要贸然行动;时机到了,果断行动。

这些指导的果效其实在楚汉战争中看得很清楚,张良不光是一个在刘邦面前出谋划策的人,更是一个心中有道,用道来指导战争的进行,并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张良不是在扶助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才决定功成身退的,他其实一直在修行中,只是战争中他需要动起来,用他的智慧来建立功业,这是动修;当天下已定,自己的作用已经不是那么突出的时候,张良选择了退隐静修。

从青年时丞相府的养尊处优、衣食不愁的生活,

到韩国灭亡后张良与秦王朝不共戴天的复仇生活,

再到张良遇见黄石公后研习《素书》的生活,

再到张良与刘邦相遇后辅佐刘邦建立大汉江山的生活

……

我们看见,张良的性情不断成熟,他的信仰也一直在深化当中,张良从快意恩仇不能忍耐到顺势而行、伺机而动,期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痛苦的心灵挣扎,最后他决定在刘邦成功以后功成身退乃是性情完全成熟的结果,不是他一时冲动的表现。

张良辅佐刘邦打下天下来的时候,大约五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之年。

张良这一生,看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功名利禄之争,他的心也疲累了,不愿意再卷入到世事纷争当中去

按照张良自己的说法,我本来就是丞相家庭出身,现在又得到万户侯的奖励,我还要什么呢?我已经知足了!

我认为张良所说的这些话真心的成分是很大的,不是光讲讲让别人听的。

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张良已经变得老练成熟,宠辱不惊,他已经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了!(参: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

第二,张良是贵族出身,现在得到的一切其实幼年时已经享受了,年轻时的愿望都达到了,他知道进退。

出身跟格局是分不开的,出身越好的人常常格局越大,在这里我们不是藐视出身低微的人,但是出身决定了你的眼界。

出身越高的人,因为掌握的资源多,更容易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也更能够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更容易洞悉人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在跟人相处的时候,也更从容和练达。

我们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比秦始皇仅小三岁的刘邦就可以知道,秦始皇的格局更大,而刘邦的政治制度都是秦始皇建立的。

秦始皇从二十九岁开始灭六国,主帅是王翦,结局是善终,除了王翦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以外,最重要的还是秦始皇的格局大。

秦始皇本是王子出身,他对身边的功臣宿将的猜忌之心远没有刘邦那么大,即便是韩信、彭越等人跟王翦学习持盈保泰之道,也很难避免刘邦对他们的猜忌和杀戮,因为刘邦的出身和格局比秦始皇差远了。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主父偃,出身贫寒,年轻时长期抑郁不得志,后来因为善于写奏章投汉武帝之所好,所以官运开始亨通起来,那时他已经年届六旬了!

因为一生中大半的时间,主父偃都在穷困潦倒和受排挤的光景中度过,所以当他发达以后,肆无忌惮地收敛钱财,并且伺机报复那些跟自己有仇怨的人物,最后引起朝中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终于在昙花一现的发达之后迅速衰败,落了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这是主父偃的一句名言

主父偃这样作死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年轻的时候奋斗过,受尽了屈辱,所以我现在有了权势就应该肆意而为,我年纪也大了时日无多,我就是要抓紧时间满足欲望……这岂不正是格局太小的结果吗?

还有,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本来连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父母给他起名叫朱重八。

他年幼时候的经历真是惨,本来家里就很穷,十五岁那年当地遇上旱灾,次年又遭遇蝗灾和瘟疫,以至于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相继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活了下来,家人去世,朱元璋和二哥连给亲人买棺材的钱都没有,甚至连安葬之处都是邻居送给他们的!

安葬好父母和大哥以后,为了生存,朱元璋被迫和二哥等亲人分开,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去庙里做了和尚,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流浪僧生活。

多年的极痛苦经历,让朱元璋看透了世态炎凉,也让他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有着极深的同情,因为看到多少贫苦百姓被官员剥削得走投无路。

所以,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对官员有一种极端的报复心理,非常多的官员在任上因为犯法而被朱元璋用酷刑处死,甚至灭族。

帮朱元璋打天下的文官中,功劳最大的李善长最后落得灭族的下场;徐达、刘基也是长时间在朱元璋的猜忌之下活着,最后是病死还是被害死也不好讲。

朱元璋在晚年时期,几乎成了一个迫害狂,功臣宿将几乎杀尽,只为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一个安定的江山。

朱元璋的出身低微,也使得他没有唐宋开国皇帝的那种雍容大度。

还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和珅,和珅出身在官宦家庭,但他年幼时母亲和父亲就接连去世,因此和珅早年时特别尝到了孤苦无依、穷困煎熬、世态炎凉的滋味,这些经历无疑让和珅穷怕了,也被人欺负怕了!

后来当他因为乾隆皇帝的特别宠幸而位极人臣时,他所做的乃是,毫不加收敛的受贿,以至于二十年的功夫,他的家财可以跟清朝国库的收入一拼。

他为什么这样呢?他不知道自己无底线地收受贿赂、贪污腐败最终会导致自己家破人亡吗?当然知道。

但是他就是刹不了车,就像很多贪官被法办以后,他们忏悔的话乃是,小时候穷怕了,生怕将来缺钱花,所以心存侥幸贪敛钱财而不能自拔。

所以,和珅后来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跟他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们把张良跟和珅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他们为何在官场上的表现差别那么大了。

张良的出身比和珅要好一些,张良出身丞相世家,和珅的父亲常保福建副都统,为朝廷高级武官;但是张良幼年时所享受的,乃是丞相府大公子的最好待遇,而和珅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十岁时父亲又去世,他的生活境遇可想而知。

所以,从他们早年的经历来看,张良的急流勇退与和珅发达后没有节制地大肆敛财都不是偶然。

第三,张良把刘邦看透了。

张良佩服刘邦的领袖才能,觉得刘邦的才能乃是天授的。

在这一方面,两个人就像俞伯牙跟钟子期的关系一样。

刘邦、张良剧照

但张良也深知刘邦的心狠手辣,为了打天下,刘邦可以连两个孩子甚至老爹的性命都不顾……要是跟他发生利益争执,他还能放得过你?

刘邦看起来豁达大度,但刘邦在荥阳前线打仗的时候就猜忌萧何,张良岂不知道?

当刘邦先入关中要享受一番的时候,张良岂没有看见日后皇帝的德性?

在韩信求封做假齐王的时候,刘邦那老流氓一般破口大骂的样子,张良岂不深刻心中?

当项羽败亡以后,刘邦要对项羽的老部将斩尽杀绝,包括季布和钟离眜,张良岂不也感到寒气逼人?

放过刘邦一马的丁公,被刘邦以对主公不忠的罪名杀掉,张良岂不知道真实的原因?

刘邦剧照

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特别需要张良的帮助,因为张良的格局大、智慧多,出的点子总能够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张良也深得共患难时期刘邦对自己的信任和敬重,张良在刘邦的身边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刘邦在楚汉战争中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张良作为国师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当刘邦提到帮他建立天下的三位杰出人物的时候,他把运筹帷幄的张良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对张良功劳的肯定。

但几年下来,学生刘邦已经在谋略和格局上都大大成熟了,张良的这个国师的作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治国有萧何,参谋有陈平,制定战略有娄敬,他张良已经不是不可或缺,又何必再搅朝廷这洼浑水呢!

张良知道刘邦对自己的敬重,但也不是毫无防备。

当后来分封功臣时,刘邦要给张良封三万户,让张良在当时最富庶的齐地任意选,这是对张良功劳的肯定,也是个很大的试探,因为三万户的规模就算是个小诸侯王了,但张良马上推辞了,最后刘邦封他万户侯,封地让他自己选。

要是张良意气用事,他会选择哪里呢?当然是老家韩地了!

但是张良多有智慧,他选择了最初见刘邦的留县作为封地,表示不忘记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显示了自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刘邦作天子以后,张良选择的是半隐,从先前的国师自动地退为国宾,我要从朝堂上退下来,你刘邦要找我随时可以找到,我也绝对不会去任何一个诸侯王那里,我只要安心修道,不愿意再过问政事。

刘邦对韩信一直猜忌,天下安定不到一年,刘邦就用诡计逮捕并软禁了韩信,几年后韩信身死族灭;

彭越也是这样,刘邦夫妇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并处死彭越,灭彭越三族;

……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张良看透了刘邦表面宽容大度下的阴毒,谁敢触碰他的权力和利益,谁将死无葬身之地!

刘邦的宽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姿态,心狠手辣才是内心的常态。

张良的智慧之处正是体现在,他从来不触碰刘邦内心脆弱敏感的地方,让刘邦对自己总是存着敬重和依赖感,一旦这种依赖感不存在了,张良见好就收,退出名利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良助刘邦得天下,黄石公功不可没,当初他给了张良一本什么书?
大谋略家——张良
张良:唯一得到善终的汉初三杰
张良设计行刺秦始皇失败后,偶遇神秘老人黄石公,学成后一心复国
每天一个小故事之张良拜师
无此人中国历史或改写,他比鬼谷子更牛X,一生只露过一次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