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我对老子《道德经》三十八章的理解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德:古同得。根据语境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得也:获得利益的意思。二种解释,德性,品德。

  无为:顺应自然法则(道)做事情。

  无以为:不凭感觉做事。不去强行做事。

有为。按物质外用层面做事。

  有以为:按感性的非理性而为。去强行做事。

  为之:同“执之”。偏执而为。

  莫之应:没有人回应。

  道:宇宙的大智慧。语境不同“道”,说道理。

  德:对人对己的便利。
  仁:亲戚间远近亲疏的爱心。

  义:社会熟人的交往认同。

  礼:讲社会的等级秩序。

  忠信之薄:缺乏诚实和信仰。

  厚:敦厚诚实。

  薄:轻薄浮夸。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想着自己获得利益,这样才算是有品德的;具备“下德”的总是不失时机的获得利益,这样其实是无品德的。具备“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规律做事情,自己并不强行作为;具备“下德”的人相信一种浅表逻辑规律做事,却什么都要去强行作为;具备上仁之人则偏执而为,自己又不用心力为;具备上义的人也不相信顺应自然规律而为,自己又什么都强行作为;具备“上礼”的人总是偏执而为却没有人回应自己,于是就扬起胳膊扔给别人。

  所以,追求认识宇宙的大智慧达不到,只好求其次追求对人对己的便利;对人对己的便利不可得,只好再求其次追求对亲戚间远近亲疏的爱;如果远近亲疏的爱也达不到,只好又求其次追求对社会熟人的交往认同;如果连这种认同也做不到,最后只好讲社会的等级秩序了。所以说,讲社会的等级秩序,造成了人们缺乏诚实和信仰,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先前有见识的人说了这个道理:华贵的外衣常常包裹着愚陋。所以,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要敦厚诚实做人,不要轻薄浮夸做人,要有诚实 内心,不要有浮华表面,要取其实在去其虚华。

  感悟:

  老子的上德,实际是指人像自然万物一样以德自化达到以心自化,从而达到自我精神世界充实饱满的自化之德,也叫比德。它的最大特点是:由人对知识、智慧、幸福的追求,并以人的精神柔美愉悦,自由舒张为原则,以自我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平衡,达到既利己又利他也利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行为标准。它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相关,故他不是想着自己获得利益,而是以上帝的情怀从救人救物意义上获得愉悦。
  下德则总是以种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想着追求自己获得利益,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以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面貌出现。用曹操的一句话说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老子说:这样其实是无品德的。

  上仁的人,则是不相信客观规律去做一些违天道人性规律的事情。比如,孔儒的“仁”则是针对具体对象的道德原则,所谓君子的生活极其行为标准。按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欲望,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而“仁”到底是什么呢?《中庸》中说的:“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意思是作为人要做到仁,就是爱父母为第一。作为交往的人际关系要做到义,就是以尊敬贤者为第一。一切按亲戚关系的远近去爱,一切按贤德的等级去尊敬,这就是礼制的根本所在。

  一般来说,西方理性哲学认为,诚信才是第一,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中国老子对诚信最看重,他说的“儒教讲社会的等级秩序“礼”,造成了人们缺乏诚实和信仰,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与司马迁不谋而合。司马迁就说过,夏、商、周三朝比较而言,周朝的儒教政治有个特色:不讲诚信!!

  据《史记》记载: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意思 就是:周朝兴起的儒教用尊卑等级来代替了殷商的恭敬而讲究威仪(权威的阵势),这种讲尊卑等级的弊病在于使百姓不能开诚相见,相互不信任。要有所补救周朝儒教这种弊病就只能提倡夏朝的政治忠厚,即质朴厚道的大道思想。从周到秦的弊病可以说就出在讲究尊卑等级上面。秦始皇嬴政没有改变这种状态,反而使用残酷刑法加强这种状况。因为秦朝实际上用的是周朝儒教讲尊卑等级《礼制》的法度化。”按司马迁说的:“这岂不是荒谬吗?所以汉朝兴起。把过去的弊病加以改变,使人不至于倦怠。符合自然的系统。”

  不去平等对待天下每个人,而是分等级的去对待别人,见风使舵,见菜下碟,缺乏诚实就是因为儒教的讲等级秩序的“礼”导致的。

  基于这种认知,老子得下了如此结论:“追求认识宇宙的大智慧达不到,只好求其次追求对人对己的便利,对人对己的便利不可得,只好再求其次追求对亲戚关系远近的爱心,如果这种爱心也达不到,只好又求其次追求对社会熟人的交往认同,如果连这种认同也做不到,最后只好讲社会的等级秩序了。所以说,讲社会的等级秩序“礼”,造成了人们缺乏诚实和信仰,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我对老子《道德经》三十九章的理解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而以爲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也。故至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

  得一:大道抱一。抱定自然法则(道)。

  蹶:被颠覆。

  数誉无誉:求得多人赞许终连一点赞许也得不到。

孤、寡、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自称。孤家。寡人。不谷,作'不毂',今人简化为'不谷'。以表现自己高傲不群。

琭琭:貌似珍贵,易碎。

  珞珞:貌似低贱,坚硬。

  译文:

  往昔的宇宙抱定自然法则(道)在宇宙系统中运行才达到不相互侵害。比如,天抱定自然法则(道)在空间系统中运行就会显得空旷清明;地抱定自然法则(道)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系统中才显得厚实宁静;人抱自然法则(道)思维才有灵气;江河溪流抱定自然法则(道)在地球的水系统中运行才清澈充盈;就因为万物只有抱定自然赋予的理性规律和统一系统才得以滋生发展。

所以,邦国的君主只有在国家这个系统中抱定一种理性的治国方法后方才有资格为政。推而言之,天如果不空旷清明,必定会因天体陨石混沌发生碰撞而崩裂;地如果不厚实安宁,恐怕到处因地震火山爆发而塌陷;人不能保持思维灵气,恐怕很难生存必然很快灭绝;江河溪流不能保持充盈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被消灭;邦国君主不能保持为政的资格,恐怕很快被颠覆。

  所以,世俗的高贵是以世俗的下贱为本体的,世俗的高等是以下等为基础的,邦国的君主们这种自称为“孤”、“寡”、“不谷”,以表现自己高傲不群是以下贱为本体吗?显然不是。这种想求得许多人赞许的方式,可能最终连一点赞许也得不到,所以说邦国的君主不要一心追求貌似珍贵却容易破碎的宝玉,而应该追求貌似低贱却坚硬的山石。

  感悟:

  茫茫宇宙寂寞而无际,在这无际的宇宙中人们一眼望去却是繁星闪耀,星河遍布,无处不是充满着星星灵光的活力。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无处不充满时空交替变化之运动形式。是啊,星象运转好似无常,也显得那么杂乱无章。难道我们看到的这些宇宙大观都是由一个盲目的命运所创造?显然不是,原来这些宇宙大观都遵循天的定理运动,由天意所摆列,以顺性势的自然法则运转,现代人叫这种法则为:星系运动定理。

  其实,星系组成的河星系,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人体内在,形成了天文学与肉体学的通融性意义的小宇宙到大宇宙。

  就是说宇宙中摆列的各星系的座标穴位,由星系组成的河星系的座标穴位与生命体人的内在座标穴位在性质上保有一致性。那么人体内在的物质运动规律在性质上应该与宇宙的星系法则是保持一致的。那么,地球大自然世界,人类智能世界同样如此。

  就智能生命体来说,生命内体与外体的运动规律,每一个体带有能量场,代表了自身的所有生命活动范围,并形成了公正的肉体外形的工作体态。体内信息与气息合而为一。这叫做:“人身的生命磁场”。这意思就是说人的生命体外的天、地球、江河、甚至人类社会 和其他人体,他们的所有个体都存在体的能量场,都存在他们自身的所有生命活动范围,并形成了公正的体外形的工作体态,并且体内信息与气息合而为一。

  唯有这种合而为一,宇宙中万事万物才在自身形成的统一系统中,并以这种体内信息与气息合而为一下和谐运动。这意思就是说,只有在这种磁场信息合而为一下和谐运动,尽管宇宙万物千差万别,纷繁多样,也能够各行其道,各得其所,互不相侵;正因为如此,宇宙中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事物能够永远处在一种公正平等,有条不紊的秩序中正常运行。否则,将会天体会因为陨石混沌发生碰撞而崩裂;大地会地震火山爆发而塌陷;人会很难生存必然很快灭绝;江河会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被毁灭,尤其是邦国君主因为不能保持为政的资格,恐怕很快被颠覆!

  我对老子《道德经》四十章的理解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道:物质的运动规律。

反者:有周期的循环往复。

  有:有形物质之质。可见的由三维粒子组成的量子态。

  无:无形精神之质。不可见的空间磁场(太)和信息磁场(道)。

  译文:

  有周期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规律,物质运动规律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三维粒子聚集的量子态,而有形物质粒子(有)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的精神之质(无)。

  感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家最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也表明的道家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者。道家一直认为,显耀的物质“有”是幽深柔弱的精神“无”决定的,“有”也是“无”积累、发展、演化的结果。正如道家哲人邓析在《邓析子无厚》篇第一中说过:“无、有而足,守虚责实,而万事毕。”意思是:从精神之质(无)到物质之质(有),从精神的守虚过程中积累成物质的实体,这就是形成万事万物必然过程和结果。

  现代物理知识也告诉我们,微观世界的确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并遵循物质 周期的运动规律的。而世界万事万物本来由三维粒子的量子态的微观量子集合形成。而三维粒子的量子态是更小的微观二空间磁场(太)和信息磁场(道)共同微妙作用而形成的。万物之所以有千差万别,只是因为人们去观察它们的时候,在人的意识反映中呈现出的量子态的状态不同而已。就是说,这些可见的由三维粒子组成的量子态,这些有形的三维粒子也是由不可见的更小维度空间磁场(太)和信息磁场(道)演化成的。所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道德经》
悟空问答
道德经解释二
“道”与“德”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是德?为什么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28字!说透《道德经》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