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兵力的运用(四)

  淮海战役第二、第三阶段双方兵力的运用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双方兵力都有所变化。解放军方面,粟裕为了增加前方力量,将在后方驻守的渤海纵队及吴化文的第三十五军都调到前线来助战,并将大批俘虏补充军队,这样,华东野战军的前线军队增加到50万人。因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就集中了大部可以集中的部队,所以,可增加的部队不多。中原野战军的变化较大,在豫西作战的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以及陕南军区的第12旅、第17师的一个团,都赶到了前线,与主力汇合。为了增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将中野第十一纵队还给了中野的指挥序列。这样,中原野战军的主力增加到176000人。最大的增长因素是豫皖苏军区部队,由于第二阶段作战主要在豫皖苏三省交界处,豫皖苏军区所辖8万军区部队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战斗,其中长期在前线作战的部队至少有4万,可见,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之后,参加淮海战役的中原野战军的数量已经从10万余人增加到25.6万人。并且在前线长期保持21.6万人。总之,在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前线兵力增长到71.6万人。比第一阶段的49万人增加了23万人左右。解放军军力空前强大。

国军方面,南京“国防部”为了增强徐州、蚌埠前线的国军,也从各方面调运军队。其中最关键的是华中“剿总”来援的第十二兵团。如前所述,华中“剿总”实有31万以上的军队,而且其中多有名军。例如第二军、第七军、第十八军、第四十八军、第八十五军都是战力强劲的甲等军。第十二兵团以第十八军和第八十五军为主力,另外还有第十军和第十四军两个拥有三个师的军。第十二兵团的总兵力达12万人,是一支强劲的部队。除了第十二兵团外,国军统帅部还调来了东北战场撤下来的第五十二军和第五十四军,用在蚌埠方面作战,补强了第六兵团。第五十二军加第五十四军,应有35000人。此外,国军还从空中运来安阳的一个师,约计5000人。

如果说徐州“剿总”在开战之初辖下部队原有60万人,在第一阶段被解放军消灭17万人之后,第二阶段又补充了16万人,差不多又到开战初期的数量。问题在于:徐州剿总辖下第一绥靖区部队主力还是没有参战,可战部队减少到50万人左右。然而,对手解放军两个野战军的兵力已经增长到将近72万!解放军已经取得3:2的优势。

国军拥有百万兵员,但在决定命运的大战中,在前线作战的部队只有一半!为什么不多调一些部队?例如,华中“剿总”总共拥有31万兵员上下的军队,只派出第十二兵团的12万人,是不是太少了?徐蚌会战开始时,按照蒋介石和国防部何应钦的想法,华中剿总除了派出第十二兵团之外,本来还应该派出第三兵团或是第十四兵团(先由第二十军、第二十八军组成,后改为第二军和第十五军组成)支援淮海徐州战场。然而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另有考虑,它怕“华中剿总”的兵力过于分散,一旦共军转攻武汉,“华中剿总”来不及召回军队,将会措手不及。因此,淮海战役开始后,白崇禧只派第十二兵团东进,其他各支军队收缩于武汉附近。以第二军来说,这支战力强劲的美械化军原来和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六纵、二纵纠缠于河南的南阳一带,淮海战役开始后,中原野战军的二纵和六纵向东强行军,参加淮海战役,国军第二军不是跟上,而是带着第十五军撤退至湖北的襄樊,呈防御态势。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而言,这是耽心过分了。其时解放军倾力于徐淮战场,一时没有攻击武汉的打算。话说回来,如果当时的华中“剿总”真的将第三兵团或是第二军东援徐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知道,第十二兵团东进之后,在蚌埠附近被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包围,其原因在于孤军突出,兵力不足。如果华中“剿总”在派出十二兵团之后,让第二军和第十五军跟进,那么,中原野战军很难合围第十二兵团于蚌埠附近;假使华中“剿总”不仅派出第二军和第十五军,再加上第三兵团桂系的两个军,这两个军到达安徽之后,又与合肥的第四十六军合作,则会大大加强徐州西南方向国军的力量,取得对中原野战军的局部优势。要知道中原野战军投入淮海战役的部队仅有七个纵队,虽然得到华野三纵的帮助,总兵力也只比第十二兵团略多一些。倘使华中“剿总”合力来援,足以击破解放军的阻击,打到徐州城下。那样,徐蚌会战会有另一个结局。虽然黄百韬兵团被歼不可挽回,但国军有可能救出困守徐州的三个兵团,从而转移兵力到淮河一线,与解放军隔河对峙。事实上,在中原战场上,华中“剿总”的兵力比中原野战军略占优势,多数情况下是国军进攻,中原野战军迂回腾挪,伺机打击。淮海战役发动后,毛泽东急调中原野战军东进,而白崇禧未能看清解放军的战略意图,将多数兵力留在湖北,从而使中原野战军得以和华东野战军会师,从而构成针对徐州剿总国军的总体优势。最终第十二兵团被围于蚌埠附近,终遭全歼。

可见,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国军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及时将华中“剿总”的主力调到淮海战场,若能将第二军、第七军、第四十八军、第二十军等主力部队调到淮海战场,参加第二阶段的战斗,国军不会败得那么惨。

除了华中“剿总”对徐州“剿总”支援不够外,徐州“剿总”内部仍然有不可协调的矛盾。如前所述,第一绥靖区部队仍然避战自保。其实,杜聿明看重第四军的战力,曾想将第四军和其他部队调到蚌埠前线参战。蒋介石却告诉他:一支部队也调不动。研究淮海战役,大家都知道桂系军阀的抗命是国军失利的重要原因,很少有人注意到:第四军等部队也有抗命行动。说起来,第四军是张发奎的粤系部队,而张发奎历来与蒋介石有矛盾,历史上多次配合桂系行动,这一次抗命或是拖延,应当是又一次配合桂系的战略。

除了第四军和第一绥靖区部队外,其实徐蚌主战场附近还有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这就是桂系管辖的安徽省第八绥靖区合肥附近的第四十六军和第一六军。合肥与蚌埠近在咫尺,但因派系的关系,四十六军坐看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被围,不出一兵支援,这也是国军失败的原因。四十六军是属于桂系军阀的一支劲旅,如果该军出动,会给解放军一定压力。淮海战役之际,国军有多支名军空置,未能参战,这是国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国军第十二兵团已经被消灭,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被围困于陈官庄一带,我方最后歼敌数为33万人,但蒋介石给杜聿明的电报中说到杜聿明帐下军队为15万人,差距很大。我认为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我方歼敌总数中,包有“徐州剿总”的后方人员数万人,而蒋介石电文可能有误。因为,杜聿明集团被包围时,尚有3个兵团9个军22个师,总兵力应在20万至25万之间。除此之外,在蚌埠一带,国军虽有第六兵团和第八兵团的7个军14个师,约14万军队,而第一绥靖区的6个军,除了孙良诚的第一七军被歼外,基本保留,应有11.5万人。这样,徐州剿总辖下尚有50万人。在双方决战期间,蒋介石还从华中剿总处调来第二十军和第二十八军约计4万人的部队,可见,即使到了淮海战役的最后阶段,国军在前线尚有54万人的军队。但这些部队中,真正用心作战的不过30万人左右。面对强大的解放军两个野战军,国军失利已经不可避免。

总之,国军在徐蚌会战时期,实际上拥有八九十万的部队,但因种种原因,用于战场的军队只能保持在50万人上下,而且是逐次添兵,犯兵家之大忌。

也许会有人说,国军未用上的第一绥靖区等部队多数缺乏战力,即使用于战场,作用也不大。但对于战场高手来说,每一个兵都会有其作用。淮海战场上的解放军各支部队战力也有上下之分,诸如江淮军区部队、苏豫皖军区部队,都缺乏重武器,战力与国军第一绥靖区部队相当。但在解放军战区指挥官的指挥下,这些军区部队也发挥了大作用。这就像棋坛对垒的双方,高手与低手之别在于:低手只会用车马炮,高手则能巧用士相牵制对方进攻力量,且能使用不起眼的五个兵进攻,作为扭转战局的因素。对于蒋介石来说,徐州国军主力四个兵团和华中剿总派出的第十二兵团,是他的车马炮。国军高层的弱点在于:只会用车马炮,不会用看似无用的其他兵力,结果主力部队孤军作战,一直累死,而小兵一大堆不起作用,最后在解放军的渡江战役中全部被歼。

淮海战役,解放军和国军实力相当,但在具体战役中,解放军总能以多打少,逐次消灭对方的主力。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解放军高层的庙算明显胜于国军。(再次修订于2018.7.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海战役中国军最早被全歼的一个军,中将军长的死因,至今是个谜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国军党徐蚌会战失败源于一个字“慢”
消失的国军:淮海战役国军80万,只被歼灭55万,其余25万去哪了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胜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