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析的创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精神难以捉摸

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Moravia,现属捷克)的弗莱堡(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23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很多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弗洛伊德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其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由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作为其基础:


一、精神层次理论

      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1.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2.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3.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1923 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

  1.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2.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3.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动良好者人格正常,三者长期冲突是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前者是同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有关的最广义的性本能,它是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创造力的基础。后者是一种回归无机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自虐或攻击的冲动。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二、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基石是他的泛性欲说。弗洛伊德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性本能被压抑、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原动力或内驱力。弗洛伊德把 “性”或“性欲”解释成一个内容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殖行为,而且包括一切器官的决意,甚至包括一切欲望冲动。这种性的本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 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x,俄底普斯情节),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节”(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节)。

  4潜伏期(lata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 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将其精神分析学说用于心理治疗,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2.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3.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的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J·布洛伊尔合著,1895);《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多拉的分析》(1905);《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图腾与禁忌》(1913);《论无意识》(1915);《超越唯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幻想的未来》(1927);《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及精神状态

才能更好地身心俱发展

END

 

Part 1
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

◇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

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Part 2
学术理论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

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Part 3
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学认为:

1

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

2

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3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冲动的象征化表达,能够安全、健康地释放潜意识冲突。

Part 4
理论简介

一、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anal stage):2-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phallia stage):4-5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潜伏期(latency stage):6岁到16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岁到18岁。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二、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

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

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的立论,仍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洛伊德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产生冲突的方式。

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三、生死驱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互相冲突的两种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

弗洛伊德所说的爱/原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亡驱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直到晚年才认知到死亡驱力,而这两种驱力的对照,代表了弗洛伊德思想风格的一大革命。

 

四、关于“梦”的观点《梦的解析》

1.梦是—种精神活动 “其动机常常是一个寻求满足的愿望”。梦是因愿望而起,它的内容是“愿望的达成”。梦不仅使思想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

2.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 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于方百计要突破前意识的领域冒出来。当“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体息,即自我”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而放松了戒备的时候,潜意识使开始活动,于是出现了梦。由于做梦的人有不少愿望是违反道德的,于是潜意识使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冒出来。梦之所以奇特而不可理解是由于梦的化装造成的。梦既经过多次化装就必须通过精神分析法才能作出解释。

3.弗洛伊德认为梦和精神病有相似之处 他认为“梦包含着简要的神经质病的心理学”。因为他在闻释梦和神经病时都是以关于潜意识的理论为依据的。他总结梦和精神病都符合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潜意识比较喜欢和前意识中那些不被注意、被漠视或刚被打入冷宫(受排挤)的概念攀上关系。”通过这种手法,狡猾的潜意识可以偷偷溜到意识领域中去。

弗洛伊德否定了过去人们所说的梦是来自超自然的鬼神的启示,强调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来自潜意识。梦既不是灵魂的显现也不是上帝的启示,而是人类早年实践活动的浓缩品和沉淀物。

Part 5
著作

☆《歇斯底里症研究》,与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论自恋》(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der Psychoanalyse,1940)

文案 钟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这篇文章开始读懂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创人弗洛伊德
【人物周刊】心理学教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学说概述与评价
弗洛伊德的140句名言,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