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的五味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淡等,不同性味的作用特点

一般认为辛味有散发、行气、行血的作用,故解表药、行气药、理血药、芳香开窍药等均为辛味。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故补益药多为甘味。酸味与涩味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收涩药多为酸涩味。苦味药有泻下、泻火、降逆,燥湿的作用,故清热药和部分化痰药为苦味。咸味药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此外还有淡味,“淡附于甘”之说法。
常用性味的配伍在临床所起的不同作用

辛与甘的配伍

从阴阳属性来看,辛甘性阳,《内经》有辛甘发散为阳的记载,这种配伍,因主次不同有下列两种情况。

以辛为主,佐以甘味,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具有“走散”之性。这种作用可以驱除病邪,恢复脏腑的机能,但使用太过,则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如发汗太过,可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此时若配以甘味药物,可防止太过,达到能驱除外邪,又不伤人体正气的目的,例如解表剂的麻黄汤、银翘散等方中均配以甘草,所谓甘草能调和诸药,就是缓和这些散、行的力量,达到不损耗正气的目的。

以甘为主,佐以辛味,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主要用于虚证,但补益之品多具有滋腻之性,这种滋腻之性,有助邪、恋邪之弊。此时佐以辛味药,可达到补而不腻的目的 。一般所说“补中有行,补中有散”就属这种配伍。如补中益气汤之陈皮,归脾汤中之木香。四物汤中之川芎等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辛与苦的配伍

以辛为主,配以苦味药辛开苦降,辛属阳、苦属阴,辛能散,苦能泄(降),一般称为“辛开苦降”,此多以苦寒药配辛温之品,往往用于病机比较复杂的病症,利用苦味通降,辛味宣开之功,达到宣其气机,开其痞塞,通其结滞,运化中焦的目的 ,生姜、半夏、甘草三味组成的泻心汤是其代表方。

以苦为主,佐以辛味,如佐金丸,以黄连之苦,配吴茱萸之辛,以6∶1的剂量为伍,尤有其特点,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用于肝经火旺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舌红、苔黄等证,颇效,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少佐吴茱萸之热,即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吐,并兼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一寒一热,辛开苦降相反而相成。

辛与酸的配伍 
  
辛散、酸收其作用是相反的,但可相互制约,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达到使散中有收,收中有散的目的,这是祖国医学朴素辩证思想在中药学中的具体运用。

以辛为主,佐以酸味药,如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之证,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外邪,再加细辛,此辛散之力较强,因此配伍五味子之酸收,防止麻黄桂枝发散太过,两者合用,则成为散中有收之剂,可防止肺气耗散之弊。

以酸为主配以辛味,如桃花汤,主要治疗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为湿中涩肠之剂,方中以赤石脂涩汤固脱为要,配以少量的干姜温中散寒之辛散之品,而防止味涩易滞之弊。

辛酸并调,辛味药与酸味药并重。如桂枝汤,以桂枝之辛,芍药之酸来调和营卫。二药同用,一散一收,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芍药酸敛而不碍邪。

辛与咸的配伍
 
某些辛味药与咸味药相配伍,能增强软坚,散结,化顽痰作用。如礞石滚痰丸,专治实热顽痰,方中以甘咸的礞石为君,取其燥悍重坠,咸能软坚之性,以攻逐陈积伏匿的顽痰,配以辛温的沉香,以速下气,正合治痰必先顺气之理。又如治痰核,瘰疬的小金丹,方中以草乌,没药,当归,麝香等温通,辛散活血,消壅,散结之品,散寒通络,消痰化瘀,为治阴疽之要方,又如化痰软坚,消散瘿瘤的海藻玉壶汤,方中有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当归,川芎,独活通经活血,以助海藻,昆布软坚化结,促使瘿瘤消散,可谓是辛咸配伍的代表方。

 辛淡配伍

辛能行气化湿,淡可渗湿利水。辛淡配伍,治湿浊最为适宜。如《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为治湿温初起或湿浊内盛的主方。方中以竹叶,薏以仁,滑石,通草之淡,配蔻仁,半夏,厚朴之辛,使气畅湿渗,三焦通利,诸症自解。又如《伤寒论》的五苓散,方中用猪苓,茯苓,泽泻之淡,通调水道以泻水热,更用桂枝之辛温通阳利水,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之气化,使阳气得通,三焦得利,则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综上所述,说明中药的四气五味,在临床运用上确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相同性味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作用,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亦可通过各自的特性,相成相反,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有鉴于此,应当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中药性味配伍规律的科学性,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的五味
四气五味
【转载】从《黄帝内经》气味配伍理论谈中医用药之道+中药的五味理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味的五行归属辨识(转帖) 铁杆中医论坛
中医的五味理论
《轻松学中医》第7讲 四气五味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