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的名著,为美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同时,也透彻地揭示战后一代美国人,尤其是战后的青年人们的精神状态。

麦所提供的新范式,超越了此前那种有机,和谐,意义明确的封闭式的文本结构,不再是明确某种确定确定意义与价值的载体,而是一种portal,一扇门或者传送机,让阅读的人需要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参与构造。麦文本里有无数的空洞,就像是发糕一样,可供我们细读和填补。

麦所揭示的精神状态,可能是让它影响整整一代人的关键原因。它揭示的精神状态就是三个词:愤怒,焦虑,叛逆。这是战后的一代人,乃至持续到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的主调。精神上的荒原与迷雾,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这种状态直到六十年代末阿波罗计划把美国人眼光引向宇宙之后,才有所缓解。

整部小说是从这个叫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16岁高中生视角开始的,以自述的方式描绘了他在被学校开除之后,到回到家中的三天时间所见所闻。全都是少年视角下的各类鸡毛蒜皮,诸如打架,约会,逛酒吧,找妓女,看电影,搭火车等等。非常纯净细腻的意识流手法,平常的事物突然间通过这个孩子的视角,变得光怪陆离,光影斑驳。常常是本来要说一件事,在说到一个东西时,又牵扯到另一件事上去,自由漫步。

不少人会认为不知所云,口语粗鄙,缺乏情节。这是很多人对其后不少美国文学作品的评价。也许就是观念差异吧,多数人习惯于在自己已有的舒服的思维和观念构架中去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又总希望能“跳出来”的原因所在

小说家、哲学家、思想者所提供的,并不是知识,他们只是展现他们的思维结构和成果,如何去看待和评价,完全在于读者自己。在评价过程中,读者思维的广度、深度、维度都能够得到体现,尤其是广度和深度所决定的灵活度、思维活跃程度,决定了读者的接受度

我的整体感觉是,挺有意思的笔法和视角,极其真实地再现了青春期少年那种不稳定,萌动而又迷茫的精神状态,有时候简直是丝丝入扣。那种少年常有的,我很烦,谁特么我都烦,可又不知道为什么烦,我会想象那些烦的对象怎样被撞飞,被压扁之类的心理状态,简直就是活灵活现在粗鄙和冗长的语句间,有时突然会给人以深刻触动。

塞林格对霍尔顿这个角色的设定很有意思,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否定了传统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论美丑,都是固定了审美观念的集合。但霍尔顿与这些形象相去甚远,他就是个观念尚未定型,理性世界尚处于混乱状态,没有明确判断力,甚至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混小子。

一些人可能认为霍尔顿有轻度的精神分裂,其实倒不然,谁都经历过1418岁那个阶段,在青春期萌动过程中,激素的分泌异常活跃,是很容易造成人精神的敏感,多疑和激动的。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忘却了当初自己在那个阶段的身心状态。让我联想起,红楼梦描绘的,大部也是这样一群少年啊,那些人物大多处于1418岁这个阶段,所以才会那样细腻,敏感和多疑啊。

霍尔顿遇到了几个关心他的长辈,他们都试图给予他帮助,但从霍尔顿看来,就是无法沟通,无法理解,也无法相处。你同他讲,整个就是鸡同鸭讲,就特么不可能理解。因为,我都不理解我自己,你们谁理解?这种心理状态,是极其贴切和真实的。

麦的成功就在于此,塞林格非常自如而贴切地描绘出了霍尔顿这个混小子的身心特点及状态,让青年们深感触动和赞同。同时,又成功地从这样一个真切的少年视角,揭示出社会的弊病和人性上的问题——在这个表面看起来金光灿烂的社会,时时处处在那些褶皱的,灰暗处,露出其肮脏和狰狞的一面。

霍尔顿不经意间看到的,在家里躲着穿女人内衣的小职员,半夜里抚摸男学生的男老师。甚至于他的同龄人,尤其是那些试图完全融入社会的同龄人,在他眼中也展示出了令人恶心和可怕的一面。

霍尔顿最终提到了,想做一个麦田守望者,一个catcher,干嘛呢,抓那些试图穿过麦田的孩子们,为什么要抓呢?因为他们不知道麦田的另一边就是悬崖,所以我想抓他们回来,或者把他们驱赶出麦田。

在霍尔顿眼中,只有一个世界是美好的,那就是他提到自己的妹妹菲比,和已经去世的弟弟艾里。全书中最后的一幕就是他坐在大雨中,戴着那顶从全书一开始就不停提到的红色猎帽,看妹妹菲比玩旋转木马,在那一瞬间,他从妹妹身上看到了所有的美好。

其实也就有些狂人“救救孩子”的意思吧。

语言很有意思,完全是口语化的,与马克吐温那个哈克贝利费恩相似。从这些口语中可以异常贴切地定位那种混乱的精神状态。

如“那个一百多岁的老太太在打字”。如“你即便花上一万年时间去擦,也只能擦掉这个城市里一半的“fuck you””。

他在描述自己很烦朋友阿克利总喜欢问“还有谁”时,比如去哪干什么,阿克利总会问,还有谁。他形容道,我确定,即便是他乘的船沉了,救生筏过来扔个救生圈给他要拉他上去,他趴在救生筏边上,第一句话也仍然会是,还有谁?

再就是我感觉全书中的文眼——中央公园南边湖里的鸭子。霍尔顿一直有个疑问,冬天时,湖里都结冰了,那在湖里游荡的野鸭子去哪了呢?为此,他先后询问过两个的士司机。

其实最好玩的,就是霍尔顿为啥会想到这个问题——就是无厘头的想法,我就特么的想知道,怎么着。这就好比,前途迷茫的人,坐在出租车后排座,躺着坐,看着车窗外闪过的各种屋顶和树尖,突然蹦出来或看到的想法吧。

第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反应很正常,但也不正常,他很奇怪,也不高兴,带有一些烦闷地回复:谁管那些鸭子去哪了,我他妈为什么要知道那些鸭子去哪了?

第二个出租车司机的反应是文不对题加愤怒,他回复的是,我哪知道鸭子去哪了,你怎么不问那些鱼去哪了?霍尔顿还真问,鱼去哪了。司机愤怒地说,鱼就在那,他们哪都不去,他们就冻在那!

我看这俩司机的表现时,感觉真是逗死了。面对一个傻问题时大家的表现,挺准确也挺逗的。当然,塞林格也是通过这两个司机的回复,表现在日常社会中,人们处理事务通常的两种模式:“关我屁事”和“牛头不对马嘴”。

鸭子,也许就是指霍尔顿似的少年遇到的精神空虚与迷茫,两个司机的回复,也就是成长中的少年们常常被对待的方式。

最后,用这么一段原文结尾吧,这是霍尔顿在艺术博物馆里闲逛,好容易到了埃及法老坟墓里,刚感觉到安静,却突然发现眼前的墓石上,被人写上了“fuck you”(去你妈的)两个字时,想到的一段话:

这就是全部麻烦所在,你永远找不到一个不错且安静的地方,因为不存在。可能你以为有,但是你到了那里以后,一不注意,有人就会溜进来,在你眼皮底下写上“fuck you”(去你妈的),不信的话你什么时候可以试试。我甚至有时候想,如果有一天我死掉,他们会把我塞进坟墓,立个碑,上面刻上“霍尔顿 考尔菲尔德”,还有我哪年生的,哪年死的,然后就在下面,会有“fuck you”两个字。说实话,我对这事有把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麦田守望者》有感
你还是当年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每日一读|霍尔顿想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你呢?高中语文
每周只读一本书 · 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底在守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