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谓"华夏"
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黄帝时期全盛图

在这些注解中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服饰纹章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疆域广阔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实际上,"美"字本义就有"疆域广阔"的意思。"美"从羊从大。"大"指国土辽阔,"羊"指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人民,称赞他们驯顺如羊。"美"的字典义为"味甘",这是转义,因为古代帝王视治大国为烹小鲜,故有此转义。 文献有"诸夏"之称,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因为先秦时期华夏是由九州诸国组成,"诸夏"之称如同女真诸部之称。

"华夏"所指即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民族先民的称谓。现也可代指汉民族,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引证解释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明]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另外,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部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或者指夏朝和有夏之居。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地,为伯爵,故称崇伯崇伯。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夏人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

周礼·职方氏》记载,在天下九州的山镇中,主要有东南扬州的山镇会稽山;正南荆州的山镇衡山;河南豫州的山镇华山(今嵩山);正东青州的山镇沂山;河东兖州的山镇岱(泰)山;正西雍州的山镇岳山;东北幽州的山镇医巫闾;河内冀州的山镇霍山;正北并州的山镇恒山。《尔雅·释山》亦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王钟翰《"华夏"一词来源》: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部落,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是说文王以修德爱民,团结了周围一二邦,开拓了西土"区夏"。这区夏,是古今

龙凤图腾语法词序的倒置,即为夏区。又可称为"有夏"或"时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部落这一庞大的人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华夏部落及九州之内的蛮夷戎狄诸部落演变共同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是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史学家的研究,汉族古代的部落,可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百越集团。它们以华夏集团为中心,经过长期的交往与融合,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同化,至汉代基本同化,成为后世汉族的四个主要来源。

补充

所谓"华夏",指文化而言。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华,《康熙字典》引《传》曰:"华谓文德"。这起源于尧帝,尧帝设诽谤木,今谓之华表,所谓诽谤,令民议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尧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这个思想被后世承继,经儒家发展,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国》篇:"养万民,兼利天下"。所谓文德,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夏者,雅也。王引之曰:古者"夏""雅"二字互通。雅者,《康熙字典》引《注》:"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又《康熙字典》引《朱注》:"雅,常也。"君上的政令在于利民,这是正道,政亦为正,故而古代"正""政"互通,既是利民之政,则其政令可为后世效法,因而通用万世,故而称之为常,即长久不变之意。既正又可为后世效法,称为雅,雅即夏,其意为行正道而致久远。能容万民、行万世,故而夏有五彩之美、兼天下之大。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
嵩岳赋
华夏[中国别称]
中国最古老的朝代是夏朝?不是,此朝代存在一千多年,比夏朝还早
蔡正元:“华”的释义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华夏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