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在玩哪种心理游戏?

点击蓝色字 关注,即可免费订阅彩虹梦想咨询,关注我,用心倾听你。


美国心理学博士卡普曼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许多人一生都在玩心理游戏,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三个角色,每个人都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地转换。


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仔细回想过去读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给别人很大的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特别注意这个部分,看自己是不是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觉察。


下面的心理游戏,你是否在玩?怎么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结果呢?导致游戏一再重复的原始创伤是什么?


1.是的……可是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人问:“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离婚了,小孩子怎么办?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你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小孩的监护权!”她说:“这样不太好吧?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


对话里一直在玩“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帮助,但当别人给她建议时,她却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她心里早就有自己的答案了。


总有些热心人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角色中,一再地上钩,也因为真正想要助人而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寻求帮助的人,会一次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伤的经验里:“没人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


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就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扮演拯救者的人出现,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倒成了被迫害的牺牲者。


游戏终止前,双方都感觉很无奈、很沮丧,彼此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


2. 都是你害的!


“要不是前几天你出的破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搞得这么惨!……”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更高级。


因为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的意见,回去后也会照着对方的建议去做,但失败时,他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对承担责任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因此纵容自己一次次去玩这个心理游戏,最后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他需要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3.挑拨离间


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如:“大明表面上对你不错,他心里是很讨厌你的。”这类人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那人的不满。


他心中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一直都很关心你,也很想和你成为更亲近的朋友,但每次看到你这么信任大明,我就很担心,其实真正关心你的人是我而不是大明……”


在这个“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放狗互斗”:让他因为你的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又给他十足的鼓励和安慰。


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内心很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很可能在他童年时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在往后的人生里,他不断地用这种方式来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4.让我逮到了


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常常是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定。他的价值观里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很害怕自己对别人的攻击性、侵略性,以及与他人有冲突。


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通常在童年期,父母间常有争执和冲突,使他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情绪对他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经验。


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在内心积压愤怒或不满情绪,最后忍无可忍时爆发出来。


5.官兵捉强盗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别人不认同的事时,明明知道这会让爱你、关心你的人失望、伤心,可你仍然忍不住偷偷地做。你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隐藏得很好,但你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让身边的人发现……


在这个“官兵捉强盗”的心理游戏中,我们隐藏的技术并不专业,当我们终于被心爱的人逮到时,会纵容自己童年时的感觉再现:陷入强烈的自责、悔恨或“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一再打破承诺、自责不已。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常玩这个心理游戏,可以试着回想小时候父母是不是这样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么爱你、关心你,可你却总是让我们失望……”


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却遭到父母禁止时,他会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父母发现时又让他觉得这样很不对,于是,他在人际关系中就经常出现“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


心理游戏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


一种是将全部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


一种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别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


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需求,才是唯一能终止这个心理游戏的方法。


6.挑衅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而用一些肢体语言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半夜才回家,怕吵醒妻子,便蹑手蹑脚地走进家门,竟发现妻子正坐在沙发上瞪着他,“挑衅”的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上演了。


先生知道自己晚回家使妻子非常不高兴,就默不做声地接受了妻子无言的抗议。第二天,妻子把早餐很用力地放在先生面前,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冷战到第三天、第四天仍继续进行着,直到先生终于忍受不了这无言的挑衅而大声说:“你到底要怎么样!我都已经对你低声下气了,你还不高兴……”妻子就委屈地哭了,挑衅终于达到目的,非等到两个人开始冲突,这个心理游戏才会落幕。


妻子终于可以证明:“先生之前对我的温柔体贴都是假的,他不是真正的爱我。”当然,这个“你不是真正的爱我”更深一层的声音是:“我不值得被真心对待。”“我真命苦,没人会真心对待我。”这些声音都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互动中存放于内心的感觉,我们早在童年时就已经做好这样的人生选择了。


7.法庭


当冲突或挑衅的游戏开始时,有时候会发展成 “法庭”的心理游戏,游戏主角会试图找一个类似法官的人来评断,在这个游戏中究竟谁对谁错,当然就会有一些自以为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别容易上钩。


玩这个心理游戏的最主要目的,是当事者希望通过权威或更多人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他认为自己本身不足以表达内在的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的感受,需要借由更多人的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这个游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我没有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


当然,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人,他的父母或老师在他童年生活发生的许多事件里,一定经常扮演法官和法庭的角色,很快就介入孩子与他人的争执,于是他们习惯找更强的力量,找权威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有权利表达个人的愤怒。有些人童年时因自我价值感低落,没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习惯找权威者来撑腰,长大就常玩法庭的心理游戏。


8.捕熊者


在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中,因为熊是一个庞大、有危险性的动物,所以猎人如果只用猎枪,很可能一枪打不死,而熊受伤后兽性大发,反而使捕熊者更危险。


捕熊者之前必须设下许多陷阱,在熊必经的路上挖一个大洞,在洞里面放个竹架和熊爱吃的食物,再用泥土伪装,恢复原状。当熊闻到食物的味道跑过来,就掉下去了,捕熊者一面听熊发出哀号,一面开枪将落入陷阱中的熊打死,这就是“捕熊者”心理游戏的玩法。


这个游戏里的“捕熊者”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低,小时候父母只允许他表现出好的一面,对所谓不好的部分一律否定。长大后,他会觉得只要表现出负面的自己就不会被爱、被喜欢,很敏感地察觉到别人对他的期待和需求,而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或情感,伪装是取得胜利所必须的。


被捕的熊很可怜,常会责备自己愚蠢,自怜自艾外加对猎人的愤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全球最准的图片心理测试
创伤性面具拯救者拒绝被帮助 自助者天助之 自弃者天弃之
女人找到真爱,从识破那些情感套路开始| 原创
女人找到真爱,从识破那些情感套路开始
熊玲:牺牲者的迫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