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薛元明|大师的功课:赵之谦临《封龙山颂》系列(精选多图)
userphoto

2022.10.01 北京

关注
赵之谦临《封龙山颂》









文|薛元明 

赵之谦像

书法史中有一些“经典”作品,以“假托”而存在,靠得是过人的临摹功夫,最典型的如米芾所为,分别归在王献之名下的《中秋帖》和颜真卿名下的《湖州帖》。如今能够找到最早的临摹作品,应该是王羲之临钟繇的《宣誓表》。更久远的,前人更前人的作品又是学谁的呢?吴昌硕有诗云:“古昔以上谁所宗?”这句话无形中成为时下一些人不愿意临摹的“理由”。

赵之谦题耑《封龙山颂》全拓

如此,逐渐演变出一个“鸡生蛋、蛋孵鸡”的循环命题。出现临摹和创作哪个在前的争论?这个争论当然不会有结果。实际上,吴昌硕强调的是“自出新意”。古今不同,不具可比性。古人是直接创造,文字的产生,书体的变化,材质的更替,都会带来新的契机。这种优势,今人已经没有了。今人面对的是“人心在书法中,书法在人心中”的现实,是一种相互创造的情况。

赵之谦临《封龙山颂》横幅

以我粗狭的理解,临摹的出现至少有三个条件:一是书家具名。这一点表明个人意识真正的觉醒。甲骨、青铜、刻碑等类“作品”都是“无名氏”,不知道作者为何人。但不留名和无法留名,想留而留不得是两回事。二是纸张成为载体,有真正的“笔墨”痕迹。三是师承,表明流传有序,文化家族与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书法具有了“文化”的色彩。

赵之谦己巳初秋,41岁临《封龙山颂》竖幅

书家都会有临摹日课。如果按照现在书家的书写习惯来推理,一个书家正常的成长历程中,一定会取法很多碑帖。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一一留存,很多“作品”已经看不到了。自近世以来,所能见到的临摹作品越来越多。董其昌、王铎、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李瑞清、曾熙、弘一法师等人平生留下了非常多的临作。后人可从前人的临摹作中获取很多有益的启示。


赵之谦临《封龙山颂》扇面
临摹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临古而不临今,一方面是今人尚无定论,习气缺点存在,古人是已经淘汰筛选出来的经典;另一方面,可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二是临与创之间出现脱节,因为缺少“日常书写”。“临—日常书写—创”这样一个过程才是完整的,能够做到自然衔接,所以尽可能地使用毛笔。三是因为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照相技术的发展,各种随意而失真的翻拍,出现损害“版本”的趋势。临摹变成一种单纯地技术运用,存在粗糙化的问题,人力无法完全发挥出来,最典型的就是大量机器制作的“集字”作品涌现,出版越多,危害越大。相比之下,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人将临摹运用到极致。最典型的,《兰亭序》的流传靠得就是临摹。

清道光最初拓“林”字完好本《封龙山颂》
临摹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创作”。临作好同样可以传世,创作差,反倒出乖露丑。古人之间的交流很有意思,有同道专门喜欢请高手临一通自己喜欢的作品来收藏。今天也有这种“点菜”的方式。过于刻意强调所谓的创作表现,实际上有点狭隘了。吴昌硕临《石鼓文》,谭延闿临《麻姑仙坛记》已经是新的“版本”,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赵之谦临《封龙山颂》,有节临,有通临,前者可能是即兴所书,因朋友所要求,后者可能是着意为之。这件临摹《封龙山颂》全本是一件难得的经典。

赵之谦己巳八月,41岁通临《封龙山颂》

《封龙山颂》立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无撰书者姓名。宋代洪适《隶释》及郑樵《通志略》均有著录,后湮佚。道光二十七年重现。因搬运工嫌其沉重,乃截裂为二,后虽经嵌合,但裂纹清晰可见。目前所能见到的旧拓本,均是道光后期碑裂后的拓本。赵之谦曾有题跋云:“出土初拓,'章’字未阙本,钧初贻以次行。悲庵题记。”此碑出土较晚,点画方正古健,有篆籀之意,气魄雄伟、粗犷俊朗,具有阳刚之美。杨守敬评此碑:“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此,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赵之谦对于此碑曾反复临习。即使是临摹同一件作品,风格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每个时期对同一种碑帖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有的习惯会一直保留终生,变与不变,似与不似,要留心并清理其间的关系,个人的前期与后期是一层对比,原作与临作之间又有一层对比。

赵之谦临作和《封龙山颂》拓片对比之一

赵之谦的篆隶书受邓石如影响很大。篆书多用魏碑笔法,起收笔强化一些“小动作”,过于刻意,无疑与篆书的高古背道而驰。赵之谦的隶书变化多姿,和邓石如相似之处在于,篆隶兼善而能融会贯通。将《封龙山》原作与赵之谦的临作局部处相对比,自始至终一丝不苟,非常忠实地完成。但临作强化了疏密关系,流露出个人习惯。对比来看,“似”是对原碑的吸收,“不似”则是个人习惯的呈现。所谓“似与不似”,换个角度来讲,即个人取舍。有很多人喜欢选临,挑三拣四,偶尔一二字,尚觉得还可以,写不成篇,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知道,始终如一的长幅书写训练对书家的“定力”大有帮助。有的人一下笔就喜欢撕纸,习惯了就很难改,最好是等写完最后一个字,过几天再看一下,实在不满意,再撕不迟。


赵之谦临作和《封龙山颂》拓片对比之二

对原碑的取舍,一方面取决于对原碑的准确理解,前提是有好坏分别能力,依赖个人的眼力,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控制能力,如果放任自流,完全按照个人习惯,甚至是不良习惯,不顾及原碑,毫无益处。既立足于原作,同时兼顾个人风格,才能做到“似与不似”。

赵之谦临作和《封龙山颂》拓片对比之三

赵之谦临作和《封龙山颂》拓片对比之四

《封龙山颂》拓本(局部)一

《封龙山颂》拓本(局部)二

《封龙山颂》拓本(局部)三

《封龙山颂》拓本(局部)四

薛元明, 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 封龙山颂碑 隶书拓片
东汉 隶书《封龙山碑》(初拓本)
隶书《封龙山颂》封龙山碑
汉碑《封龙山颂/封龙山碑》
三国魏·隶书石刻欣赏《上尊号碑》
礼器碑最好拓本、完整拓片照片、原碑照片 收藏起来 方便用手机临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