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南京
userphoto

2023.01.15 北京

关注

一,战前(上)

太原陷落后,进一步激发了日军华中方面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的野心。

1937年11月15日,日本首相请美国转告蒋介石,如果继续抵抗,谈判条件将更加苛刻(由德国主持的陶德曼调停,日本的停战条件是:承认内蒙古自治,在华北设立非军事区及委派亲日分子出任华北行政首脑,上海非军事区扩大,停止反日政策,共同反共,降低日货关税等)。

为了进一步向中国施压迫使其屈服,日本于11月17日正式成立战时大本营。

大本营一旦成立,日本军部就将掌握最大的军事自主权,就算是首相干预,有时也不好使。

本来停留在河北石家庄至山东德州一线的日军也开始大规模南下,对津浦线和平汉线上的国军发动攻击。

如此这般,蒋介石并没有屈服,作为对日本的回应,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了迁都公告。

日本人一直在等待蒋介石屈服,没想到居然等到了老蒋迁都再战的消息。

日本军界一致认为,必须打到蒋介石屈服为止。

12月1日,日军参谋本部发布命令:攻占南京。

第二天,蒋介石就在南京召开了紧急会议,老蒋第一次对手下的将领们说出了陶德曼调停的内容,出乎老蒋意料的是:大部分与会者认为日本的条件并不算苛刻。

桂系的白崇禧说道:“如果只是这些条件,为什么非要打仗不可?”

老蒋认为日军的条件可以继续谈,华北的主权一定要在中国手中,日本要放弃在此地的驻兵权,上海的日军必须退出。

当天晚上,老蒋找来了德国大使陶德曼,让陶继续与日军谈判。

可世事无常,日本现在不接受曾经自己提出的条件。

二、战前(下)

关于南京守不守的问题,国军的高层意见不一,以桂系为代表,李宗仁主张南京不可守:“从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可守。”

李宗仁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设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免得日军屠戮百姓。

另外,李宗仁主张将部队后撤到长江和津浦线,可以依靠大江节节抗击,与日军周旋。另外一部部署在铁路两旁,阻止日军南北进击,打通津浦铁路。

老蒋没有接受李宗仁的意见,他的内心是想守一下,毕竟是国都所在、总理长眠之地,这样不战而退,实在是有损党国威严。

大家都不说话,谁说守南京谁立刻就会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都是聪明人,国家危难之际,逃之夭夭者众,死中求生者少。

唐生智站了出来。

唐出身于湖南的一个名门望族,毕业于保定军校(老蒋学弟),唐本人崇信佛教,是著名的佛教将军,他的部队都统一佩戴胸章(上面写着:大慈大悲救人救世)。

老蒋大喜过望,这个早年经常和自己作对的湖南人现在主动站出来,实属难得。

三个德械样板师从上海一路退到了南京,老蒋又想办法调了一些部队。说是7个军,其实加一起就15个师,总共10万余人。

南京城的防御分为内外两层,里面的是南京城墙附近的防御阵地、外面是外围防御阵地,依托山峰构建。

三、战中(上)

日军数路并进,16师团沿着句容和汤水镇方向的公路向南京推进、第9师团走淳化、114师团和6师团走南京的南边、国崎支队在安徽渡江直接绕到浦口,切断南京国军最后的生路。

和太原一样,南京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老蒋停留在长江江面上的两艘军舰(让大家看到他的军舰还在,委员长誓要与大家一起同生共死)。老蒋给全国将领发电报,表达了政府死守南京的决心。

然后,12月7日,老蒋坐着他的美龄号专机飞走了。

中华民国首都就交给了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和太原城一样,其他高级将领也走了。

就在老蒋逃跑的那个清晨,日军开始了对南京外围阵地的猛攻,面对日军的飞机和重炮,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因军队刚从淞沪战场撤退到南京,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部队残缺不全、粮食和弹药都跟不上。

8日,围城的日军进一步收紧包围圈(如果这个时候,唐生智下令全军向某一个方向突围,是能逃出生天的)。

当天,南京最外围的阵地丢失,日军攻到南京城墙附近。

9日,16师团进至麒麟门和沧波门、9师团甚至已经到达南京内城的光华门门外、114师团和第6师团分别进至雨花台两侧。

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命令飞机在南京城内撒下投降书:

“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一利。唯江宁之地乃中部名城、民国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猬集,颇具东亚文化精髓之感……贵军苟欲继续交战,南京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

日军限第二天中午前给予答复(10日)。

唐生智誓死不降。

10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战况惨烈。

11日,日军继续猛攻,甚至还用了毒气,很多中国守军的阵地被日军炸为平地。

当天,唐生智得到情报,日军国崎支队已经在安徽渡过长江,一两日的功夫就能切断中国军队最后的退路(浦口)。

没想到战况恶化的如此之快。

老蒋要顾祝同打电话给唐生智,要他撤退。顾在电话中与唐说道:“委员长已下令南京守军撤退,你赶快到浦口来,我现在让胡宗南在浦口等你。”

唐不愿撤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军的每次撤退都会变成灾难,唐当然知道这种情况)。

晚上,老蒋亲自发电报给唐,要他相机撤退。

12日天还没亮,日军继续发动猛烈进攻,南京内城的城墙多处倒塌,日军蜂拥而入。

当天,所有城门陷落。

此时,南京下关码头和浦口还未被日军占领,下关至浦口的路线就成了国军唯一的退路。

可能是老蒋的授意,这次撤退做的非常不公平,唐生智下令各部队四散突围,其实就是不管不问了。

但老蒋最强的三个德械师(36师、87师、88师)、全德械的教导队、中央军嫡系74军(后来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改名为整编74师)被允许向下关码头撤退,北渡长江。

听闻如此消息,军心大乱。在溃退的路上,大量的士兵被踩死。

《南京大屠杀》一书(作者张纯如因受不了日本右翼的恐怖威胁,自杀身亡,享年36岁。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世人皆知。但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本英文著作一直要等到1997年才出版,作者就是美籍第二代华人张纯如女士,对中文知之甚少的美国人张纯如都敢站出来说出鬼子的暴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说出真相,他们将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书中记载:挹江门前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拥堵局面。一个问题是,数千名士兵,其中许多人乘坐卡车、轿车和马车,都试图强行挤过只有70英尺宽的城墙门洞。出城人群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变成下午5点的滔滔江水,到后半夜,人流则成为泛滥的洪水,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狭窄的门洞。另一个问题是,撤退的士兵丢弃了数不清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以减轻过江时的负担,结果城门附近出现了成堆的手榴弹、汽车、机关枪、外套、鞋子和头盔等,这又加剧了堵塞。另外,之前在城门附近修建的防御工事也占据了一半路面。灾难即将来临。
在前往码头的路上,唐生智透过他乘坐的黑色汽车的窗户,目睹了这个无比混乱的场景。汽车在乱糟糟的人群中艰难穿行,他听到了行人对他的咒骂。“这种时候你居然还坐在车里?”人们大声吼着,并不知道坐在车里的正是唐生智。他装作没听见,闭上了眼睛,汽车像乌龟一样慢慢爬向终点。他本应在下午6点到达码头,但最终到达时已经是晚上8点了。
唐生智到江边后面对的也是极度混乱的局面。军官们就哪些装备应该销毁、哪些应该随军渡江而争论不休。士兵们将坦克装到一排被绑在一起的船上,并试图维持它们在水面上的平衡。但许多船只都倾覆了,坦克也随之沉入江底。
夜色渐深,士兵们开始只顾自己渡江,将坦克和其他设备丢在一边。随着渡船不断减少,现场的暴力气氛愈加浓厚。最后,上万名士兵争夺两三只渡船,他们有的奋力挤上甲板,有的对天鸣枪试图吓走其他人。惊恐的船员挥动斧头,砍向紧抓着渡船两侧的士兵的手指,试图摆脱冲向船只的汹涌人潮。
那天晚上,不计其数的人在试图渡江时死于非命,许多人甚至都没有挤出城门。那天夜里中山路失火,火势迅速蔓延到被丢弃的一堆堆弹药,熊熊大火吞噬了数不清的房屋和汽车。困在路上的马匹受到惊吓,暴跳狂嘶,更加剧了人群的混乱。惊恐万分的士兵拼命往前挤,数百人被推进烈火中,还有更多的人被挤入城墙狭长的隧道里,惨遭踩踏。由于城门拥堵,加之地狱般的烈火在附近肆虐,那些从混乱中挣脱出来的士兵拼命跑到城下,试图翻越城墙。数以百计的士兵将衣服撕成布条,与皮带和绑腿系在一起做成绳梯。他们一个个爬上城墙,并将步枪和机关枪从城垛的凹处扔下来。许多人从墙上坠落身亡。
当最后一条渡船消失后,士兵们带着仓促拼凑的浮水装置跳入江中,他们有的抱着枕木或圆木,有的坐在木板、水桶、浴盆或从附近人家偷来的门板上。当再也没有木头可用时,许多人试图游过长江,但几乎全都溺水而亡。
唐生智和两位副司令登上一艘靠煤炭驱动的小汽艇,直到晚上9点,他们一直都在等待两位始终没有到达的参谋人员。在小汽艇上,唐生智一定听到了人们相互争斗的嘈杂声和尖叫声,混杂着日军震耳欲聋的炮火声。这就是他所看到的景象——烈火中的南京。大火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6日,日军向南京发动全面进攻。
唐生智晚年回忆南京保卫战:南京打输真不怨我,罪魁祸首是老蒋
湘西会战中两朵奇葩——武阳之捷与武冈之战
1945年5月1日,150名日本鬼子组成...
老照片看抗战史--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