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发展简史(四)
userphoto

2023.01.16 北京

关注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节选自横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删节,2023年1月16日首次发表于“战史编译”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原文附记—关于本文所引用的资料,在目前为止出现的日期、数据以及其他细节方面,存在着不少混乱与自相矛盾的部分。

比如说九五式陆上攻击机在广海军工厂生产的具体数量,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就有十一架、六架、四架,三种不同的说法。由于正式的生产记录在日本战败投降时已经不知所终,准确的生产数字如今已不可考,于是本文就采信了被普遍认为最为合理的六架说(总生产数量八架)。

另外,我们知道旧海军赋予陆上攻击机的机种代号是G,关于最初的G1M1(代号M为三菱的简称)陆攻到底是指哪一架飞机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也分别存在着九三式陆攻,和八试中攻(由八试特侦改名)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由于G2H1(代号H为广海军工厂简称)是九五式陆攻这一点是确定的,而代号G后面的数字,一般来说按照惯例都是以试制合同签订年份顺序排列,那么G2是八试中攻,G1就是七试双发舰攻也就是九三式陆攻的说法,看起来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可是,由于这种以字母代号命名机种的规则实际上是在昭和十年、十一年左右才制定普及开来的,考虑到对于此前已经研制出来的飞机,应该会对其进行追加命名,而这一时期又恰逢八试中攻(特侦)已经研制完成,九五式陆攻开始准备作为制式装备列装部队,九试中攻的研制工作也基本上已经处于将近完成的阶段,所以,伴随着当局将代号G赋予了这个新机种,将昭和九年研制完成的八试中攻命名为G1、将昭和十年成为制式装备的九五式大攻命名为G2、将昭和十一年成为制式装备的九六式中攻命名为G3,将原本作为舰攻研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陆攻的九三式排除在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虽然在旧海军的相关文献资料中G1似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九三式,但是本书中所出现的所有与机体有关的资料全部均以三菱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准,因此,本文采信了八试中攻才是G1的说法,称八试中攻为G1M1。

八试特殊侦察机的开发研制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初,旧海军当局向三菱方面下达了研制新型双发远距离侦察机的设计指示。

即所谓的八试特殊侦察机(特侦)。

这个研制计划在外界看来,应该是当局继昭和七年下达研制陆上攻击机(九五式陆攻)的指示之后,为了配合新型陆攻的作战需要,于是,又于第二年启动了陆基远程海上侦察机,也就是“陆侦”的研制计划,然而,实际情况其实并非如此。

基于此前在研制七试陆攻时,因对续航距离和武器载弹量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新机速度太慢机动太性差一出世便落后于时代的失败教训,八试特侦实质上是航空本部以侦察机为名目进行研制的一款研究机,其真实目的实际上是想通过试飞测试摸清双发中型飞机性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因此,提交给三菱方面的设计要求非常粗略,仅有机组成员三名(飞行员·通信员·机械师)、巡航速度一百二十节(约二百二十二千米/小时)以上、续航距离一千八百海里(约三千三百三十千米)以上,需配备有自动驾驶装置等简单几项,除此以外,还指示在机体构造方面应参照七试陆攻进行设计,并将相关技术资料转交给了三菱方面。

三菱在海军大型双发飞机的研制经验方面,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九三式陆攻之外,就只在大正十四年至昭和二年(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期间曾引入德国罗尔巴赫公司的技术为旧海军制造过一架R型飞行艇。

三菱以容克斯K-37为原型为旧日本陆军制造的九三式双发轰炸机(Ki-1-Ⅱ/九三式二型重爆)

不过,通过引进德国容克斯公司技术的方式,三菱已经相继为旧陆军成功生产了九二式四发重型爆击机(原型为容克斯K-51)、九三式双发爆击机(原型为容克斯K-37),在加上三菱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设计的九三式重型爆击机,此时已经在大型军用飞机的研制生产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三菱以容克斯K-51为原型为旧日本陆军制造的九二式四发重型轰炸机(Ki-20/九二式重爆)

这样一来,由于在全金属飞机的结构设计方面,通过不断引进罗尔巴赫、布莱克本、以及容克斯三家公司的先进技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因此,现在可以说已经到了设计出具有三菱自己独特风格的飞机的时候了。

而八试特侦,正是三菱打响的其中第一炮。

三菱在研制该机时,启用了年轻的本庄季郎技师作为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应该说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

本庄季郎当时三十二岁,此时正是他为三菱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头三年本庄技师主要从事三菱最早的风洞试验装置(直径二米)的设计和制造,其后又协助仲田信四郎技师(主设计师)参与了陆军的九三式重爆以及九三式双发轻爆的设计工作,研制海军的飞机,对于他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虽然他擅长的专业领域是空气动力和飞机稳定性方面,但不仅限于航空领域,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广泛知识和灵活的头脑,并且还是一个有着出生在明治成长于大正那一代人身上所特有的那种风骨的自由主义者。

本庄季郎所设计的飞机—从模型飞机到滑翔机,再到中攻,无一不采用的是流畅洗练的摩登线条,关于这一点,正如其高千穗中学、一高、乃至于东大的一连串闪亮的学历所展现的那样,与他是一名地道的老东京不无关系。

东京人厌恶粗俗忸怩追求时髦大方的摩登主义,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了中攻系列飞机的设计上,而其帅气俊朗的外形设计也被认为是中攻深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本庄季郎就是在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片《起风了》中以主人公堀越二郎同事身份出镜的本庄的原型,由他亲自操刀主持设计的八试特侦也在片中获得了登场的机会。

再加之,由本庄季郎领导的八试特侦研制团队中还聚集了包括久保富夫、日下部信彦、加藤定彦技师在内的各路英杰才俊。

尤其是其中的久保富夫,日后因为旧陆军设计出了堪称杰作的百式司令部侦察机而在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名声,另外,还因为在战后以三菱自动车社长的身份孕育出“戈蓝”、“蓝瑟”等一代名车,以一己之力将三菱带领到了仅次于丰田、日产,雄踞日本汽车产业界第三位的功绩,而被广为人知。

由这样的一大群年轻的设计人员,按照对于日本军用机而言罕见的宽松设计要求,在悠闲自得的条件下大显身手研制而成的八试特侦,能够最终成为旧海军军用飞机史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杰作绝非偶然。

三菱八试特殊侦察机 原型样机,此时该机安装的尚为木制两叶固定桨

新颖的主翼设计

八试特殊侦察机在三菱内部被称为“カ九/Ka-9”,虽然于昭和八年早春才开始进入正式的设计阶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机的设计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处处体现出了与日后的九六式,以及一式中攻如出一辙的可以说是本庄季郎自己独有的设计思想。

接下来,我们就依据本庄季郎在自己的备忘录中所载的内容(虽然他在文章中对于自己的作品,着色并不多)尝试着对其设计思想进行一番探索。

虽然本庄技师表示“最初在设计这架飞机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自信。仅仅是利用以往研制陆军的重爆以及九五式陆攻等型号时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资料,为了原封不动地实现设计要求中规定的速度和续航能力,努力工作而已,从一开始就没有期待能够获得多么大的成功”。但这只不过是出于他个人的谦虚,实际上在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非同寻常的自信。

其根本的设计思路,是推翻以往设计飞机时沿袭的那一套依照惯例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传统设计流程,剔除那些理论上无法进行解释的东西,采用忠实遵照理论的方案进行设计。

虽然这对于一名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说都是理所应该的,但是考虑到这是本庄作为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主持的第一个项目,尤其负责的还是这种赌上了三菱今后命运的新型号的设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都会因为担心失败,倾向于选择传统扎实的手法进行设计,如果没有相当的自信,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八试特侦的主翼的面积为二十五平方米,采用展弦比(翼展与机翼平均几何弦长之比)为八点三三的平直梯形机翼,根梢比(翼根弦长与翼梢弦长之比)较大约为四左右,翼尖部分带有约三度的负扭转角。

我们先前提到过,三菱拥有日本民间最早的风洞试验装置,这套大根梢比搭配翼尖轻微负扭转的组合,就是这个风洞的试验主任野田哲夫技师的功劳。他通过对强度、性能、以及翼尖失速特性等所有的要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了根梢比为四的机翼搭配带有轻微负扭转的翼尖的方案最为有利的结论。

本庄技师原封不动地采纳了这个方案,由于八试特侦的研制大获成功,此后的九试中攻(九六陆攻)、十二试中攻(一式陆攻)也都采用了相同的配置方案,成为了该系列飞机的一大特征之一。

八点三三的展弦比,对于对续航能力有较高要求的飞机而言,只是一个相对较为平庸的数值。

关于这一点,本庄技师在文中提到,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实际上共有七、八、九、十,四个展弦比可供选择,在对各比值相应的特性进行综合比较计算之后,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展弦比为十的机翼性能最为优良。但是周遭反对的意见很强烈,认为该比值“实在是过于大了”,而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从众心理遵循惯例将展弦比定为了八点三三这样一个相对不那么激进的数值(据说,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批评说,展弦比还是太大)。

“现在想来,仍然对于我当时没有能够遵从年轻的计算人员的意见,仅凭个人感觉就胡乱做出决定,没有忠实的遵循于理论的态度,感到惭愧”—本庄技师在战后如此坦率地如此回忆道。

翼型截面形状方面,没有选择当时流行的,也是周围人比较推崇的NACA(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缩写)系列翼型,而是采用了三菱于昭和五年从英国招募的布莱克本公司的工程师佩蒂设计的,被称为B9的机翼截面形状。

据说,这也是本庄技师基于自己的理论力主通过的决定。

大概是本庄技师以前在负责风洞试验工作期间,对于B9翼型截面的气动特性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已经对该翼型的优越性有了充分了解的缘故。最终由于效果良好,此后的九试(九六式)和十二试中攻也均采用了这个翼型。

八试特殊侦察机(Ka-9/G1M1)

翼展:25.00米

全长:15.83米

全高:4.532米

主翼面积:75平方米

空重:4,775千克

总重:7,000千克

燃料搭载量:4,200公升

发动机:广九一式w型液冷12气缸活塞发动机、额定功率500马力(海平面)X2

螺旋桨:木制4叶固定桨、直径3.40米

最大平飞速度:143.4节

巡航速度:110节

爬升能力:爬升至3,000米高度耗时16分54秒

实用升限:4,600米

续航距离:1,267千米(正常)/2,380海里(过负荷)

主翼的构造为参考了旧海军当局指定的七试陆攻(九五式大攻)所采用的罗尔巴赫式构造,以及三菱自己通过技术引进的获得的容克斯式构造两者优点的全金属双翼梁构造,主翼梁带有鲜明罗尔巴赫风格,也就是说采用了所谓的瓦格纳式薄板网格结构,然后再搭配以带有容克斯风格特点的全金属应力蒙皮。

除此以外,一部分蒙皮所使用的波纹结构,副翼采用了所谓的两段式设计(并非襟翼)这些地方所采用也都是直接源自于容克斯的技术。

在翼内油箱方面,新油箱摒弃了以往油箱惯用的铝板焊接,或者先将马口铁皮或薄铜板之类进行铆接,然后再以锡焊填充封口的传统制作工艺,外壳是用部分机翼蒙皮的铝合金薄板铆接的,然后再用特殊的填充材料(美国制)予以密封,不过在早期似乎经常受到燃料泄露的困扰。

这种将油箱外壳直接作为机翼蒙皮的一部分暴露在外的设计手法,是广海军工厂在研制飞行艇和九五式大攻时率先采用的,然后原封不动地被八试特侦所继承。

—未完待续— 


由于读者互动功能已经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现故障,本号暂无法留言,如有建议可后台私信本人


好消息

由本人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让历史感同身受”丛书策划人、著名译者章和言老师、上海飞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声读物《口述历史:太平洋海空战》在喜马拉雅APP-有声集结号栏目上线了,目前限时免费中,请大家敬请收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披着特侦皮的中攻,日本海军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的诞生
日本军用机型号的命名之变革
那些曾经侵华的日本战机!
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的肇始,九三式陆攻和九五式大攻
美国-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大图集:外网搜集到的日本侵华战争影像【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