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民军队战斗历程中的两支铁把冲锋枪

(人民军队中的枪杆子系列之三)

铁把冲锋枪,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对铁制枪托冲锋枪的俗称。其对应的是世界轻兵器史上的第二代冲锋枪。

第一代冲锋枪,系指采用高质量的锻压和铣削加工,像步枪那样传统的可调表尺的冲锋枪。这一代冲锋枪的枪托都是木制,与当时的步枪枪托无异。代表作有汤姆逊、MP18、KP31、PPD等。第一代冲锋枪质量较好,但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不适宜战时大量生产。

三十年代末,冲锋枪的工艺开始简化,这便诞生了第二代冲锋枪。

第二代冲锋枪大量采用冲压技术,用简易固定或翻转照门取代传统可调表尺, 自由枪机。与第一代冲锋枪不同,第二代冲锋枪摒弃了上一代冲锋枪那种传统的木制枪托,而采用廉价的金属枪托,铁把冲锋枪一称即由此而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大量生产的、最具代表性的第二代冲锋枪,有德国MP40、英国斯登、美国盖德和苏联PPS-43这四型。在中国革命战争和解放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剿匪、平叛战斗中,除德国MP40外,上述四型冲锋枪中的三型,都曾大量装备我军。

关于PPS-43冲锋枪,前边已经做了简要介绍,本期再将斯登、盖德冲锋枪在中国革命中的使用情况做一介绍。

一、斯登冲锋枪

斯登冲锋枪是中国革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大红大紫的明星,尤其是最近这三十多年新拍的电影电视剧中,甭管是抗日战争题材,还是土地革命战争题材,都有大量斯登冲锋枪的镜头。但事实上,斯登冲锋枪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前,并不曾来到中国。

斯登冲锋枪诞生于英国,是在1941年6月,受到了敦刻尔克溃败的刺激才紧急研发出来的。

该冲锋枪取了设计者Shepperd和Turpin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厂名称Enfield(恩菲尔德)前两个字母,简称作Sten,中文音译为“斯登”。

斯登冲锋枪最大的优势是它的成本低廉。由于加工过程中大量采用冲压与焊接,生产一支斯登冲锋枪只要11美元(也有说9美元),特别适合战时生产。而且它采用国际通用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弹匣与德军MP-40冲锋枪通用,可以直接使用缴获的德军弹药。

蒋介石政府在抗战后期曾向英国人要求提供斯登冲锋枪,英国答应了蒋政权的请求,委托加拿大专门为中国定制斯登2型冲锋枪。但生产需要时间,待这批加拿大造运到中国时,却已经是抗战结束以后1946年了。

解放战争时期,斯登2型冲锋枪大量装备国民党军。迄今虽未找到确切的数据,但从敌我两军的零星战报中,可知这枪在国民党军中的装备是相当多的。比如开封战役中,我战报记载,缴获“汤姆式枪一一五支,加拿大冲锋枪一九一支,”而在孟良崮战役中,我缴获“汤姆式一千二百一十挺,加拿大冲锋枪一千二百七十二挺。”这只是我军的缴获数,考虑到战斗中的消耗,敌军的装备数肯定要比这个大。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有步枪10500支,冲锋枪10456支,步冲比例几乎达到了1:1,当然这10456支冲锋枪,倒未必都是斯登式了。

因为斯登冲锋枪是英国委托加拿大生产的,所以在当年,不论敌我,都称其作加拿大冲锋枪。战场上,还经常省略冲锋枪三个字,更简单地俗称“加拿大”。开封战役还在进行中,华东野战军三纵办的《麓水报》,于1948年6月21日号外中,登载了一篇《大青山班勇猛似虎连夺五地堡》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内容:“田雨福同志对敌投去一颗手雷,随即喊道:'缴枪吧,我是七十二师解放过来的,你们不缴枪,我要用加拿大突突了。’敌人急忙乱喊:'缴枪!缴枪!’”

国共两军的大决战中,斯登冲锋枪在很多战役战斗中成为一支耀眼的明星。《大众日报》1949年1月11日一篇题为《三个人俘匪一百三十一》的报道中说,1948年12月15日晚10时左右,“济南第二团”1营机枪连的许永泰和小于、老梁三人,在完成任务归队途中,与从双堆集逃出的一队国民党军遭遇,许永泰三人散开迎敌,堵住了这股敌军的退路。老梁和小于各持一支斯登冲锋枪占领左右两翼,许永泰手持驳壳枪插入敌密集队列中,虚张声势喊道:“一排向左,二排向右,三排压下去,没有命令不许打枪。”同时开展政治攻势,要求其放下武器投降。不巧的是,许永泰的驳壳枪出了故障,担心被近在咫尺的众敌看破,又不方便排除,索性将枪入套,以表自信。

敌军虽有一百多人,但败局已定,本就无心再战,又因天黑不探虚实,竟然没有人敢于开枪。片刻僵持后,一个敌人撑不住,便举起一支加拿大,对许永泰说:“连长,这枪缴了吧。”许永泰缴了加拿大,继续做劝降工作。敌还在犹豫中,左右两翼的老梁和小于先后打了一梭子冲锋枪,许永泰乘势喊道:“二排长,控制部队,不要打机枪,敌人正要缴枪呢!”经此一诈,敌人更加心虚,遂全部放下武器,乖乖做了俘虏。后经清点,共俘敌131人,其中大部为国民党王牌18军的尉级军官。

还是据《大众日报》1949年1月19日的报道,9日深夜,解决陈官庄战斗中,某部3营9连1班的七名勇士,在班长罗雪福带领下,突击到敌人的榴弹炮阵地,一枪没放便俘虏了敌炮兵,将阵地上全部的榴弹炮缴获,也将自己的手中枪全部换成了加拿大。而这时,几十米外负责警卫炮兵阵地的敌第5军警卫营的一个连还躲在地堡里忙着开饭,并不知道他们警卫的榴弹炮已经易了主,暗夜中看到炮位上的七勇士,还以为是自己的弟兄,便探出头来喊叫其过来吃饭。七勇士各操一支加拿大,堵住了敌警卫连的地堡口,六十多敌兵又乖乖做了俘虏。

加拿大,这一国家的名字,在当年却以一支冲锋枪的俗称广泛应用于战地,也算是一则趣谈。当年战地报刊中,类似这样的报道随处可见,比如《麓水报》20日号外《英勇顽强突进开封宋门》一文中,便有“陈玉佩空手夺了敌人一挺机枪,一支加拿大。”“三排长刘玉胜用加拿大向敌人拦腰直射。”“李玉恒同志用加拿大扫了一梭子之后,首先跳进了有碉堡的小据点内”等等多处使用如此俗称。

和汤姆逊冲锋枪相比,斯登冲锋枪质量较轻,必要时,单手即可射击。解放上海战役的杨行攻坚战中,我247团1连1班长李华树手持汤姆逊冲锋枪奋勇突击,在战斗中左臂被打断,仍坚持不下火线,但仅凭一只手无法握持笨重的汤姆逊冲锋枪,便和排长调换成斯登冲锋枪,独臂射击,坚持战斗,直至又一次中弹,壮烈牺牲。

因为解放战争的进展出人预料地快,获得了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的不断补给,解放军手中的斯登式也越来越多。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有些连队中的斯登式已经达到了三四十支。老电影《董存瑞》的后半部,老排长用的是斯登式,班长董存瑞、王海山用的是斯登式,不是班长的郅振彪、牛玉和等,也都是用的斯登式,就是历史真实的写照。

对于主要以抵近作战的侦察兵来说,斯登式就更是普遍的装备。据曾任皖南沿江支队政委的孙宗溶回忆,该支队在迎接先遣渡江的27军侦察大队时,惊喜地看到战士们每人一支冲锋式。结合该大队其他老同志的回忆,可知孙政委所说的这每人一支的冲锋式,主要就是斯登冲锋枪。1953年,取材该先遣侦察大队的真实故事拍摄的电影《渡江侦察记》,斯登式在吴老贵、杨威、周长喜等侦察兵的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同样是侦察兵题材的《智取华山》《沙漠追匪记》等影片中,斯登式仍然是主要角色。

在苏援冲锋枪波波沙到来之前,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志愿军手中也仍然有大量的斯登式。

解放后,随着苏械在我国的仿制和列装,斯登冲锋枪从我军中退役,装备到民兵手中。随着9X19毫米手枪弹的越打越少,各地军分区开始考虑将大量的斯登式改膛。1973年3月26日到4月2日,总参、总后在郑州召开关于旧枪改制的现场会,肯定了这一做法。会后,各省军区、军分区开始对大量旧杂式枪械进行改膛,斯登冲锋枪经改膛后,重新命名为“改五四式加斯登冲锋枪”。由于是各地各自改造,改膛后的斯登冲锋枪有的仍然用直形弹匣,有的则改用五四式冲锋枪的弧形弹匣,枪管则普遍加长了许多。如今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种枪管比原型长的斯登式,即这种经过了改造的“改五四式加斯登冲锋枪。”当然,对斯登式的改造并非全部,有些还没来得及改造,便被淘汰了。

二、盖德冲锋枪

除了斯登冲锋枪在影视中的无所不在以外,出镜律排第二位的应该就是美制盖德M3冲锋枪了。铺天盖地的各题材神剧中,盖德M3冲锋枪不仅出现在抗战中,也出现在大革命中,甚至出现在辛亥革命中。这还不算,因为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一关公战秦琼式的闹剧也逐渐向严肃的艺术作品中漫延,在反映杨靖宇、赵一曼等抗联英烈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英雄壮举的大型雕像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盖德M3冲锋枪,如此这般操作,实在令人汗颜。

盖德M3冲锋枪的诞生晚于斯登式,进入到中国也晚于斯登式。

和英国人起初看不起冲锋枪的贵族习惯不同,美军人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就有了汤姆逊冲锋枪的。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该枪也用来装备美军。但汤姆逊冲锋枪的生产工艺太复杂,成本太高,对于机械化步兵来说,那硕大的体形对于进出装甲战车,也十分的不便。这时的德国已经有了属于二代的MP38与MP40冲锋枪,同盟的英国后来居上,也很快就有了适合战时生产的斯登冲锋枪,于是美国人也开始往战时冲锋枪的发展路子上靠拢,到了1942年圣诞节,属于二代的11.43毫米的第二代冲锋枪在美国诞生了。该枪的弹匣井上有一个“M3 Guide”的铭文,是生产商通用汽车导航灯分公司(Guide Lamp Division) 的标志,因而中文音译作“盖德M3”,一般简称“M3”。

M3冲锋枪的外形设计参考了斯登冲锋枪,全金属制作,除了枪机、枪管、枪簧以及轴、销、杆外,几乎都是冲压件,其圆形机匣亦是由冲压成型的左右各半个机匣焊接而成,照门、准星等也是焊接上去的。该枪表面焊缝粗糙,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内部构造的精致,可谓是该糙的糙,该细的细。拿在手中,很是一件男人用的家伙。

该枪11.43毫米口径,使用11.43毫米柯尔特手枪弹,但只要稍加改造,也可以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并使用斯登冲锋枪的弹匣。因工艺简单,成本低,更适合战时大批量生产。1944年底,改良版的M3A1冲锋枪又接踵而生,其构造更简单、更合理。

按说,既然有了体型短小、制造简单、成本低廉而且火力也足够的M3冲锋枪,就该取代工艺复杂成本昂贵而且是又笨又重的汤姆逊冲锋枪了,但事实上,美国人生产与装备的盖德冲锋枪却远远少于汤姆逊冲锋枪。

中国远征军的一部撤退到印度成为驻印军后,开始接收美援军火,美式冲锋枪就从这时起批量进入到中国来。印缅公路建成后,更多的国民党军有了美式冲锋枪。当时的美械部队,每个步兵连有冲锋枪18支,炮兵、通信兵、侦察、警卫分队等更是大量配备。但同样不好理解的是,这些由美国进口的冲锋枪是清一色的汤姆逊,并没有M3。从当年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档案与回忆文章提到过美械部队装备过M3冲锋枪,从大量驻印军、远征军的照片档案中,也从未见到过M3冲锋枪的影子。

因使用11.43毫米手枪弹,M3冲锋枪近距离停止作用很强,但相对于汤姆逊冲锋枪来说,其瞄准基线短,铁制伸缩枪托远不及木制枪托抵肩或挟持确实,因而有效射程小,这应该是其在步兵野战中不怎么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

解放战争开始后,美国大量向中国输入二战剩余的枪炮,以供给国民党军,用于打内战。这其中,就包括了盖德冲锋枪。

国民党政府于抗战后接收位于沈阳的伪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后,改名为90兵工厂,继续进行兵工生产。1947年,该厂仿制M3A1冲锋枪成功。因1947年是民国三十六年,所以该枪被命名为三六式冲锋枪。

三六式冲锋枪是根据M3A1冲锋枪原样仿制,口径也是11.43毫米。

1948年,国民党兵工署于南京的第60兵工厂,在M3A1冲锋枪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制,生产出了三七式冲锋枪。与三六式冲锋枪不同之处,是该枪采用了9毫米口径,发射9X19毫米手枪弹,其弹匣与斯登冲锋枪弹匣可以互换使用。

据一份1948年上半年的统计,60兵工厂出品三七式冲锋枪5000支,90兵工厂出品三六式冲锋枪4500支。

1948年沈阳解放,我军完整接收了国民党的90兵工厂,命名为50兵工厂,M3A1冲锋枪的生产也继续进行。据1948年12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军工工作报告提纲》的统计,此时沈阳50兵工厂的美式(民三六式)45冲锋枪,月产量为500支。翻身做主人的兵工工人加班加点,到了1949年5月,月产量增加到了1000支。大批量M3冲锋枪的生产,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志愿军中仍然有大量50厂生产的仿M3A1冲锋枪。

相对于斯登式的左置弹匣,M3冲锋枪的弹匣下置,横向尺寸大大减小,枪托收缩后更加便携。很利于警卫、侦察等特种小部队和炮兵、通信兵等非步兵使用。我军历史上著名特战战例奇袭白虎团战斗中,13名侦察兵就配备了3支盖德冲锋枪(有说化袭班配备了PPS-43冲锋枪,不确,化袭班化装的是南朝鲜军,用的是清一色美式装备)。而据我进军东南的29军85师侦察科长回忆,该师侦察连,则每人配备一支M3冲锋枪和一支驳壳枪。

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战上海》中,有大量M3冲锋枪的镜头,七十年代有一部由王心刚主演的黑白老电影《侦察兵》,其中的我军侦察兵,清一色的M3冲锋枪。

盖德M3A1冲锋枪在很多西方国家,包括东南亚的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一直使用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甚至更晚。在中国,则是和众多旧杂式枪械一样,随着仿制苏械的制式化而遭淘汰,从此转入民兵手中,一直应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3冲锋枪——学艺不精的“小老虎‘盖德’”
世界各国的神圣兵器第九集:学艺不精的小老虎“盖德”M3冲锋枪
二战著名冲锋枪
看似简陋实则成熟—M3冲锋枪
特工专用之折叠冲锋枪
这把枪外号“扫帚”、“小提琴”、“打字机”,它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