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师之乡,探花故里”——青阳人也许都不知道的杨田
“帝师之乡,探花故里”
——青阳人也许都不知道的杨田
       在青阳,许多人都知道“东大门”木镇历史上的繁华和它曾经显赫的“梅半街”,都知道“南大门”陵阳历史之悠久和它“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的名气,却往往忽略了青阳“中原之镇”——杨田。
       杨田位于青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位于古徽道、古驿道上。农业以水稻为主,兼产茶叶、麻桑、油料等,水产品、竹木资源、铅锌矿丰富。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杨田更是名声大振,有多处当铺,有20余家著名商号,有私塾,有书院,人口近万口。杨田昔日的繁华随着历史的变迁一去不复还,难寻古迹,仅有地名“当铺队”让人怀恋当年之繁华。青阳自古钟灵毓秀,明朝著名天官顺天府尹、抗倭英雄施饶臣是杨田人。清代王懿修、王宗诚父子俩,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先后担任五部尚书,人称“一门两进士,父子五尚书”,深得清朝三位皇帝宠爱,盛极达七十余年,被朝野推崇为荣耀。王氏父子官位之显赫、在朝时间之长,可与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桐城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相比肩,他们也是杨田人。
       然而,这样的古镇以及古镇上有这样显赫的家族,一个曾经让我们青阳人、甚至安徽人骄傲的地方,怎么会一下子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带着好奇,带着感叹,带着疑惑,我走进了这个让我魂牵梦系的地方,一探究竟。
       我是九华山柯村人,因孩子读书迁居县城。我喜欢考究古迹和姓氏渊源,特别是墓葬。2011年我几乎走偏了青阳的每一个村落,寻找历史的遗迹、怀古,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20111117日,我来到了杨田。
       在乡政府有关人员和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走马观花地大概游览了一圈。我第一次知道杨田,那是20多年前我去黄山路过,以后每次路过总是匆匆在车上一瞥。杨田是我见过的乡镇中变化非常小的一个地方,几乎没有变化。
       在这之前,我看了青阳城西平山村石马队的王懿修墓,仔细考究、探讨了该墓葬的形制、墓地风水。粘米浆全封结构的墓封土由于开路和打晒场已面目全非,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墓前神道成为村中小路,墓前两侧的石狮、石马、石象有的落入农家牲口栏中。1964年坟墓被掘,棺内衣冠尸体保存非常完好完整,他们拖出王懿修的尸体,取出玉如意等部份随葬品后掩埋如故。这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啊!他曾是我们青阳的骄傲、道光皇帝的老师啊!在走访中,了解到墓葬旁边的一户人家居然是无意中从杨田方向迁居而来的,冥冥之中成为他们祖先的守陵人。非常遗憾的是,杨田非常显赫的王氏家族后人来祭奠先祖、维护先人墓葬的行动实在是太少了,王懿修被葬到现在才不足200年啊!我流泪了,这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
       在他们的带领下我来到石山村当辅队王宗诚的墓葬处。王宗诚为夫妇合葬墓,粘米砂石全封结构。墓前有礼部尚书、安徽歙县人吴椿撰写的《纶音》碑一块,记述了王公的生平,还有道光十八年(1838)其子元榜、元林、元栻为父、母、继配竖碑一块。墓前有石马、石狮各一对,1988年起曾被盗多次。墓葬处风水很好,可惜杂草丛生,灌木横长,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才进去 。石马石狮东倒西歪,碑残缺不全,完全处于一种无保护、无人照料之状况。我发现多处盗洞,楠木棺木已被人拉出就放在外面,破坏严重。堂堂的四部尚书,就在自己最爱的家乡,死后自己的归所弄得如此狼藉,我无语,这是怎样的子孙啊!
      下午我们去涧河村王井山施饶臣的墓。施饶臣的墓地处于山上,视野开阔,左龙右虎,前氺后山,占地三、四亩。墓基呈阶梯式,为明朝典型墓葬制式,墓室呈螺旋形,条石全封结构,墓室上面为宝顶,宝顶上压有巨大通天石。整个墓地气势磅礴,墓前有放养池,左右两侧有石人、石马、石狮等众象生,雕刻精细,造型美观。该墓葬是安徽最大的明朝墓葬,是研究明朝墓葬最好的实例。如今,施饶臣墓多次被盗,盗洞随处可见,条石被掀,放养池堵塞,通天石打翻,石像生残缺不全、东倒西歪,处处杂草丛生、一片狼藉,令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分。我在墓室附近又发现最新的一个盗洞,里面还有比较崭新的方便面筒。
       这么好的墓葬,这样伟大的先人,曾经显赫辉煌的杨田施氏家族。如今,他们的先祖长眠于此,我们作为他的后辈、子孙,真的是有愧啊。
       从杨田回来,我似乎找到了杨田从繁华辉煌到萧条沉静的原因。一个地方,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如果没有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如果没有强大的凝聚力,曾经的辉煌往往过儿云烟。如今,政通人和,国强民富,处处建宗祠、修祖墓、整理家谱,打好家乡牌,凝聚家族力。有不少杨田人也炫耀自己家乡王氏施氏的显赫,这不是坏事,也有不少杨田人在关心自己姓氏的渊源,这是好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施饶臣、王懿修、王宗诚的详细资料

       施饶臣,字钦甫,号华江,明嘉靖29年(1550年)进士。祖籍江苏宜兴人,从他的高祖兼善卜居池阳九华之麓(现青阳县杨田乡涧坦村)开始,历经了唐、宋、元、明,到他已有数十代的传承了。他初知萧山县,历官湖广布政使、顺天府尹(俗称天官,正三品),为官清肃,高风亮节,为时人推重。萧人《重修施公祠碑记》载,“旧无半文,心性如秋水同清”。万历十四年(1586年)无疾而终,享年93岁。
       他少年时便才情敏捷,英姿俊爽,是明嘉靖庚戌年的进士。他为官一生, 勤政恤民,广施德政,是一个受老百姓爱戴的好官。他在河南开封禹州任知州时正值饥荒,他不忍心向老百姓催捐追税,另一方面又不敢违背上制。于是,他以库存贮银替老百姓代纳捐税,而对老百姓是一半豁免,另一半则由老百姓“打白条”先欠着,等来年丰收时再补上。   明嘉靖辛亥(1551) 年,施尧臣任萧山县令。当时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十分猖獗,祸害百姓。滨海州县人心惶惶,萧山也面临着危险。施尧臣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慷慨直陈修建城墙御倭的重要性,分析了萧山防御的重要:“萧山虽然偏处浙东一隅,但它是浙东的地理要害,地方藩省的门户。是欧、明等州间的通道咽喉,如果不修建城墙,仅以现有的军民是不能抵御阻截倭寇的进犯。那么后果是不仅仅危害萧山一县之地,而是整个浙东及大陆内腹……”。数月之后倭寇侵袭萧山,见城墙牢固、戒备森严便不战而退,这也就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萧山百姓独享“耕市不变,士民歌庆”的缘故。
      从诸暨知县河南道监察御史光禄寺丞刘光复撰写的《施尧臣传》看,他一生仕途顺坦,告老还乡后,隅居村里,与人恂恂相亲,也从未涉足当地官府一步。晚年以诗文翰墨自娱,对阴阳、卜筮、占相、医方、山经、地记及九流百家皆有所考。施尧臣于明万历丙午(1606)年仲秋无病而亡,享年93岁。按此推算,施尧臣生于明正德癸酉(公元1513)年,这与《青阳县志》关于施尧臣生卒年记载1493——1586就有很大的出入了。我认为《文阳施氏族谱》中“施尧臣传”记载的应该真实。如果按《青阳县志》记载的生卒年计算,那么1493年出世的施尧臣在明嘉靖29年(1550年)及进士第时已有57岁了,这与《文阳施氏族谱》中对他的赞誉就有悖了:“华江英姿俊爽,才情敏丽。稍长好学,偕姊丈章公世仁携笈遍与诸名士游……”。再说为他作传的刘光复是他的同乡,因此真实性更大。刘光复(15661620),字敦甫,号贞一,青阳杜村乡河西村人,其先祖刘仲昭在唐后期出任贵池令。刘光复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初任浙江诸暨县知事旋任知县,连任三届,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擢为河南道监察御史。离开诸暨时,当地百姓万余人“跪道左,以挽留”,还在全县为刘光复建祠六十三座,以志纪念。
       王懿修(1736-1816),名颐寿,字仲美(又字最嘉),号春敷,青阳杨田人。乾隆三十一(1766)年仅三十的他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年轻人。后他入职上书房,负责处理六部文件,帮助皇帝做咨询工作,给皇上决策提供参考性建议,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教授庆郡王永璘读书。此后,他主管过陕西、广东、江西的乡试,提督广西、湖北学政,官至詹事府(掌管皇后、太子事务的机构)少詹事(正四品)。乾隆五十四年(1789),54岁的他因病回青阳老家,直到为父母送完终才开始出来做官。他在和珅共事期间,和珅对他都极为推崇。乾隆六十年,85岁的老皇帝乾隆帝决定明年正月将皇帝大位传给第十五子,再次邀集各方老人来京共享这最后一次“千叟盛宴”。由于乾隆帝届时年已八十有六,所以要求外地来参加者应在70岁以上。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日朝廷举行千叟宴,在宁寿宫的皇极殿开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尚5000人。61岁的王懿修因在詹事府任职期间的良好表现也应诏参加,嘉庆帝赏赐他御制诗刻、玉鸠杖、文绮等。嘉庆七年(1802)王懿修先后被任命为通政司副使(正四品)、光禄寺卿、内阁学士(从二品)。嘉庆八年擢升为礼部侍郎(正二品),提督顺天府学政。嘉庆十年提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负责纠察中国十五道、在京百官,从一品),不久,擢升为礼部尚书(从一品)。嘉庆十二年(1807)任上书房总师傅,嘉庆十四年时年七十四岁的王懿修,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成为道光皇帝的老师。嘉庆二十年,他八十岁时朝廷赐寿,他到宫门去致谢,嘉庆皇帝亲自解下身上佩囊赐给他。嘉庆二十一年(1816),王懿修去世,终年八十一岁。嘉庆皇帝特派他的学生、庆郡王永璘参加葬礼,盛况空前。嘉庆帝宣谕曰:厚品休致礼部尚书王懿修,学问素优。前在尚书房,授庆郡王永璘书,行走有年,持躬端谨,嗣存擢正卿。寿逾八秩,兹闻溘逝,殊堪轸惜,蓄派庆郡王永璘前往。赐奠茶酒……赐曰“文禧”。嘉庆皇帝对王懿修恩礼之重,实为少见。他的著作颇丰,文辞藻饰,典雅纯正,皆存入《吟余堂室全集》。
       王宗诚(1763-1837),王懿修的儿子,字仲孚,号廉甫,亦称莲府。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史籍。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仅27岁的他中一甲三名进士(钦点探花),为青阳县科举历史上得探花者第一人。后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四川乡试副考官、陕西乡试正考官,很快升为提督河南学政。嘉庆四年十二月任詹事府下的左春坊左赞善,五年四月迁左中允,仍挂提督学政衔。在同年七月陈州府试中,查办张序东一案,得嘉庆帝夸奖。嘉庆八年嘉庆皇帝东巡,命其父子二人同行。九年二月,嘉庆帝在翰林院赐宴,王懿修、王宗诚父子一起被诏令参加且允许父子同席而坐,并得皇帝赏赐,在朝野内外一时传为美谈,五月宗诚转为侍读学士(从四品),十月充顺天武乡试(即武举试)正考官。十年,迁任从三品衔詹事府少詹事。十一年正月,充文渊阁直阁事,十月擢为正三品衔詹事府詹事官职。嘉庆十二年(1807),他主持修纂的《高宗纯皇帝实录》告成,嘉庆帝又在礼部赐宴,他的父亲王懿修以礼部尚书身份主持筵席,宗诚与父又得以同席而坐并得奖励。嘉庆二十年命在上书房行走,入值南书房。父死后,嘉庆二十三年代理礼部右侍郎,二十四九月授兵部左侍郎,二十五年授礼部左侍郎(正三品)。道光二年(1822),宗诚任兵部尚书(从一品),从道光三年起先后代理过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1827年维吾尔贵族张格尔叛乱,王宗诚督办军事有功,再次受到奖励,八月代理顺天府尹。十三年(1833)四月,宗诚七十生辰,道光赠御书《政翊西枢》匾额和“福”、“寿”二字及寿佛、如意等,极人臣之荣,名噪一时。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王宗诚去世,终年七十五岁。道光帝闻宗诚卒谕曰“兵部尚书王宗诚办理部务,清勤端谨,克尽厥职。近因感受风寒,赏假调理,方(短)期速就痊愈,益资委任。遽(惊)闻溘逝,殊深珍惜(悲痛)!著照尚书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抚恤),该衙门察例具奏。”寻谕赐祭葬。
    王宗诚秉承父业,入值南书房,被海内人士推崇为荣光。为官近五十年,职位升降、变更四十余次,皆宠辱不惊,恪尽职守,任人唯贤,公正严明,著称三朝。执掌兵部十六载,先后代理礼部、工部、刑部尚书,集四部尚书于一身,可谓史册罕见。王宗诚诗文俱佳,著述丰硕,有《红杏山庄》文集四十卷。(转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亩三分地"是怎么来的
口头禅“一亩三分地”源于皇帝“亲耕”的耤田|雍正四年|具服殿
《大清顺治实录》杜氏摘抄
唐礼部尚书王澄拜赞汾公北伐凯旋图
潮汕有一座皇帝特赐御葬的高规格宋墓,你知道吗?
皇帝等了半天状元都没来,大臣匆忙回答3字,他这才恍然大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