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起叛国事件与一次科举制度改革

张元叛逃西夏,是北宋早中期一件影响极大的事件。张元到西夏后被西夏首领元昊重用,为西夏策划了几次大战并且都战胜了大宋。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但是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至少是导致了科举制度的一个变革。

此事要先从张元叛宋之后二十多年后的嘉祐二年科举考试说起。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结果,从后人的眼光看可谓光芒耀眼。这一榜中第的进士,几乎是历代以来名人最多的——

文学史上,“天下第一名人”苏轼,他的弟弟苏辙,加上曾巩,“唐宋八大家”中出了三大家;

思想界,影响后世近千年的理学,在此时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早期名家,即张载和程颢;

政治上,副宰相级别以上的官员出了不止10个,曾巩之弟曾布当过宰相,苏辙当过副宰相。

但是,这一年的科举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虽然在当时不起眼,却影响了后来近千年的科举考试。这个变化就是在最后的殿试中取消了黜落制度。

中国的科举考试是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一个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正式创立于隋朝,在唐朝初年完善,从宋朝开始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即每三年一大考。

也是从宋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三个递进等级:先是乡试,即在各州考试,优胜者为举人;举人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一般称做会试,优胜者在宋朝称做进士、明清时称做贡士;第三关也就是最后一关叫做殿试,是由皇帝亲自考试,胜出者在宋朝称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明清时就简称为进士了。

殿试制度在唐朝时是没有的。唐朝只有两级考试,优胜者即可当官从政了。宋朝刚建立时也是只有两级考试,但是因为出了一次礼部会试的作弊事件,宋太祖赵匡胤决定在皇宫大殿上加试一场,并亲自主持,由此使殿试成为制度。

既然是考试,从道理上讲就有及格不及格之说。殿试制度最初实行时也是如此,不是所有参加殿试者都能及格的,有不及格的就要被淘汰,这在那时称做“黜落”。殿试黜落者,一切要从头再来。那该多伤心啊!

不过,绝大多数被黜者都有毅力。这届不行,下届再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当然也有灰心丧气的,一赌气不当官,隐居或当农民去了,自娱自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进可以追求功名,退可以淡漠自处。

可是在宋仁宗时期,出了一个人。他几次披荆斩棘好不容易杀入殿试,最后都被黜落。他由伤心到愤恨,最终投向敌国,为敌国出谋划策,把大宋搅得几乎天翻地覆。虽然他后来也是壮年死去,却让大宋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这个人就是张元。

张元,一般史书写作张源,但在关于他的身世中,张元的名字更有故事性。他是陕西华州华阴县人,颇有才气,且志向很高。志向高到什么程度?看他写的诗:

七星仗剑搅天池,倒卷银河下帝畿。

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

可以理解为,他或者要为国家平定天下,或者就是要搅得天下大乱。但是他命运不佳,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是在最后一道的殿试中被黜落。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对自己的遭遇,张元感到悲愤。悲愤是要发泄的。最初的发泄是放浪形骸,甚至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比如,他常常喝醉了酒,然后独自一人行走在深山,不时凄厉地呼啸。他的啸声,能吓得强盗远远躲开。

张元有两个好朋友,跟他一样有才,也跟他一样遭遇、一样薄命。其中一个据说名叫吴昊,另一个则确有其人,名叫姚嗣宗。张元常常与吴昊一起商量,觉得在大宋没有出头之日,而西夏的首领元昊有雄才大略,又正在与大宋作对,不如投奔西夏去。于是二人作了充分准备,先用一段时间把陕西的山川道路、军事部署都摸了一遍,然后就奔西夏去了。

到了西夏,他们求见元昊的方式也很惊世骇俗。

那时的人们讲究避讳,尤其不能说君王的名字,否则是犯了重罪。可是他们俩偏偏在西夏的酒店墙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一个是元、一个是昊,合起来就是元昊,他们因此就被西夏的官府抓住。元昊听说后,觉得这两个人必定与众不同,讯问之下,果然有才,于是立即加以重用。

张元在西夏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出他的才能。在他的策划下,西夏取得了对大宋的三场重大胜利。且看战果:大宋在陕西的三个主要将领分别在三场战役中被俘或战死,将士死伤数万人。这是大宋近几十年来最惨痛的失败。

按照“一个蝴蝶可以扇起一个风暴”的逻辑,可以认为,张元在西夏的作为客观上还影响了一些历史事件的产生。

如,正是因为大宋的第一次惨败,使得宋仁宗决定重新起用几次被贬谪的范仲淹到陕西治理边防,范仲淹也因为在陕西的成就而重新回到朝廷,并推动了著名的“庆历新政”改革。

再比如,因为西夏对大宋构成的重大威胁,北边的契丹大辽国趁火打劫,迫使大宋增加了每年赠送给它的钱财,史称“重熙增币”。

不过,张元在西夏的辉煌持续时间并不长。由于范仲淹在陕西的边防部署卓有成效,元昊逐步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西夏贵族内部也因为长期与大宋征战而引发了巨大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元昊开始谋求与大宋讲和,最终双方达成了和约。

张元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乱中取胜,有乱才有胜。因此,宋夏和解使张元失去了发挥能力的平台。他对元昊极度失望,不久之后便在抑郁中死去。

至于那个吴昊,自从到西夏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也许吴昊这个人本就是张元制造出来的一个托,只是为他投身西夏作个配合而已。

张元的另一位好友姚嗣宗没有跟随他们投奔西夏,范仲淹后来到陕西统领边防时向仁宗皇帝举荐了姚嗣宗,任命他为守边官员。

张元满腔的豪情壮志,在自己身死后都灰飞烟灭。

按理说,他的历史也就到此为止了。谁知,大宋把他的影响延续了下去。前面一开始提到的嘉祐二年科考,在朝廷研议殿试方案时,有人提到了张元,以他因为屡次殿试黜落而投奔西夏一事为鉴,反思殿试黜落制度的弊端。最终,君臣达成一致,取消了黜落制度。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取消黜落制,嘉祐二年科考登第的那些著名人物,不知会有多少人又要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

(明代绘画中展现的殿试)

其实,黜落制度并非一无是处。多一道把关,多数时候更能保证人才的质量。不过,经过乡试、会试两级考试后涌现出来的考生,也应当都有相当的才学。从最大程度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角度看,黜落制确实严苛了些。

因此,嘉祐二年取消黜落制度,是否完全正确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它体现的大宋勇于反思的精神却是可嘉的。

作者:伊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

投稿邮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经采用支付丰厚稿酬

我们在这里 · 静静等着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科举』落榜书生张元的做法对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宋]
科举制度:古代读书人出士通道!
明朝科举考试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名次?
科举制的没落——史论县域45
青乌读史:科举制度下进士、同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如何划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