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有所准备,有所追求,然后可以甘于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树叶飘零,形影相吊,登高望远,路无尽头,这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但就是这样的寂寞才可以培育出灿烂的花朵。只有在寂寞中奋斗,在寂寞中前行,才能登上不胜寒的高处。在寂寞中养精蓄锐,在寂寞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够达到成功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道德经》

  南怀瑾先生在告诫那些立志一生求学、修持道德的年轻人时说:“你必须先要准备寂寞一辈子才行。要甘愿寂寞一辈子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懂得如何来享受寂寞。”

  南先生在讲《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之时,列举了一则他在清人的笔记中读到的故事,来佐证“准备寂寞”这一命题。一位清官退休后回家养老,在街上看到有人叫卖活鱼。他打听价格后一看钱包:身无分文,只好空手而归。回去和夫人说起此事,夫人说,你怎么不写张纸条给他啊?老人很诧异:欠条?夫人只说,你在纸条上写上“清官”二字,小贩就把鱼给你了。老人听后哈哈一笑。
    内心的想法短时间内不会产生结果,可是如果你放远眼光,以20年甚至30年的视野来审视人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的生命轨迹都是他自己内心念头的延长线。

  40多年前,一个出生在奥地利贫民窟的小男孩在日记里发誓:我长大后要做美国总统。经过几天的考虑,他制订了一系列关联目标:要想做美国总统,首先得当上州长;而要成功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厚财团的青睐;要赢得财团的支持,必须融入财团;融入财团的最好办法就是娶一位豪门千金;要有这样的资格你必须是一位名人;而成为名人的捷径莫过于当电影名星;在这之前,我需要加强锻炼,练出阳刚之气。此后,他一步步实施他的想法,一步步接近他的理想,2003年,他成功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这个人就是阿诺·施瓦辛格。

  阿诺的成功验证了培根的话语: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若非心中热切渴望,美梦不会凭空实现,改变想法就能改变人生。

  福特小时候,父亲要他在农场帮忙做他的助手,但福特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名机械师,发明能够代替牲口在路上行走的机器。随后,他完成了机械师训练,学习了蒸汽原理,投入到汽油机研究上来。他每天都梦想能制造一部汽车,经过10年努力,福特29岁时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车引擎,成为着名的汽车大王。福特的成功,不能不归功于他对想法的坚持。反过来说,就算你给自己定位了,如果定得不切合实际,或者没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也不会取得成功。

  人生是内心念头的延长线,改变想法,改变人生。现在再来思量这句话,是否会让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南先生不过借此告诉人们,为道德而活着,难免感到寂寞、冷清,但只有把寂寞当成一种享受,才可以进一步修持道德。反之,你把寂寞视为痛苦而非享受,那就不要在那儿摇旗呐喊追求高尚了。

  耐得寂寞方可谓之圣贤。看看孔子,我们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今天的孔子身负盛名,受人供奉,但当年他却非常清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有时饭也吃不上,简直有点儿四处乞讨的尴尬。

  孔子是没有能力取得财富吗?非也!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都是一时俊杰,个个精英,如果孔子不是明师怎么可能会有众多高徒?关于富贵权势,对于孔子来说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孔子说过,财富和权贵,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他同时补充说,如果因为追求富贵而放弃道德,那么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

  与富贵相比,孔子追求的是道德。处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而这需要教育进行维系,所以孔子一生甘于清苦,致力教育。耐住寂寞就要放弃喧嚣,拒绝浮躁,有所坚持,有所操守。所谓“有恒业而无恒产者,唯士唯能”,用孟子的话来概括孔子的一生所为,亦复如是。

    有所准备,有所追求,然后才可以甘于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树叶飘零,形影相吊,登高望远,路无尽头,这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但就是这样的寂寞才可以培育出灿烂的花朵。只有在寂寞中奋斗,在寂寞中前行,才能登上不胜寒的高处。在寂寞中养精蓄锐,在寂寞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够达到成功的第三层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一张床板上一支笔,几麻袋的草稿纸,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数年如一日,陈景润攻克了世界着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与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其成就至今仍然无人能及。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绝顶独行,何其寂寞,需要何等的忍耐与毅力?

  守得寂寞,才能坚守忠诚,不为外界所惑,安静躁动的心灵,驯服狂乱的思绪,把无休止的欲望归于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世道沧桑,人生无常,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凡世之人,如果不能耐住寂寞,随波逐流,必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就像鲁迅笔下勾勒出的麻木空虚且没出息的形象:一群麻木的看客,仿佛一群鸭子,被一只无形的手提着脖子。

  耐得住寂寞不寂寞,耐不住寂寞才真寂寞。如果不能安顿寂寞,那么你的人生注定将是一个灰色的过程,或者还可能加上一个悲剧的结局。一个人一定要学会享受寂寞,非如此不能了解人生,不能感受到人生更高境界。譬如,许多老年人在颐养天年之际总是觉得寂寞难当,因为无所事事而痛苦不堪,结果,本应是“从心所欲”的年纪,他们却因害怕孤独,不会享受寂寞而受其累,不能安度晚年。

  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不甘无名,与其认为是“徒有虚名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时授课。但黑格尔当时如日中天,叔本华挑战败北,最后课堂上空无一人,只得黯然离开,移居法兰克福,在那儿度过了寂寞的晚年。在孤独的日子,只有一条名为“世界灵魂”的卷毛狗陪伴他,他享受不了寂寞,感到的只是悲凉,即使他那所谓的“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再版,也改变不了他孤独的境况。最终,我们只能用彼德拉克的名句安慰他--“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那么如何才算懂得享受寂寞?如何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享受寂寞并不等于压制孤独,如果长期这样“享受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妨害。南先生的简便方法是:一个人到最伤心的时候痛哭一场,或者大喊一声,痛苦就没有了。现在很多人喜欢K歌、蹦迪,借以排遣苦闷,但却只是一时放松,并非根本解决之道。

  只有内心真正把寂寞当成最高的享受,才可以算真正的无忧无虑,也即所谓的身心空灵。比如静夜之时,无人之际,处于绝顶之巅或大漠之中,人往往会流下泪来,既非欢喜也非悲哀,不是因为物喜,不是因为己悲,只是情不自禁而潸然泪下。但妙在虽然流泪,却无比舒适,唐代诗人陈子昂有一句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大抵就是如此境界。

  有感于此,南先生会有如此感慨: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所以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享受寂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南怀瑾在讲佛经中的“因缘”时说:“佛经上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中译就是堪忍。这个世界缺点很多,没有一个人生是圆满的。”按照佛经的说法,娑婆世界是三千世界的总名,娑婆,意指缺憾、堪忍。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缺憾和苦难,而人只有以此进行磨炼,孜孜向善,才值得赞叹。天堂虽然美好,却因没有比较而无所称赞,身处其中未必能体验其中之美;反之地狱则是另一番景象,天天水深火热,忍受苦难折磨,也谈不上梦想美好的东西。

  只有在娑婆世界中,有善有恶,苦中有乐,才能让人看到希望,从而激发人的意志,走上奋斗的道路。

  人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奋斗去达成目标,因为不圆满,我们才可能进一步完美;而当一个人完美无缺的时候,他自己也觉得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人生因为不圆满,人们才有追求梦想的热情,也只有接受人生的缺憾,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为之奋斗,实现有意义的人生。如果你早上醒来,感到自己还不够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感到自己要做些什么弥补缺憾,这应该是件值得欣慰的事。

  缺憾在所难免,对此,智者早有所知,甚至刻意追求不圆满。日本有一派禅宗就奉行“不圆满”的道义,他们在挥毫泼墨之时故意留下几处败笔,意在暗示观者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将这种理念充分发挥的一个人就是日本东照宫的设计者,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天衣无缝,简直可以说是太完美了,他担心这样有违天意,就故意将一根横柱的雕花刻反了。这种做法虽然有些偏颇,有点极端,却也印证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古训。

  有时,完美并不一定代表幸福,相反,它可能是可怕的。世上的事物某方面若是太好,另一种概率就会在负极聚集,因此有“物极必反”的说法。大文学家苏东坡希望达成这样一种圆满:鲈鱼无骨海棠香,而现实中却是:鲈鱼味美却多刺,海棠花艳却无香。世界往往因为不圆满才和谐,人生因为缺憾才真实。刻意追求圆满,反而容易被其所累,掉进“圆满的陷阱”。

魔术逃生大师胡汀尼身负绝技,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破解无论结构有多复杂的锁,而且屡试不爽。为此,他甚至向人世间挑战说:我能在60分钟之内打开任何一把锁。这让一个充满智慧的小镇上的居民知道了,于是决定给他苦头尝尝。小镇的人们筑造了一座极其坚固的铁笼子,配上一把超级铁锁,从外表看就觉得它复杂无比。逃生大师接受了挑战,他自信满满地发挥起他的绝活,用让人眼花缭乱的工作手法向这把大锁发起攻击。时间一分分过去了,30分钟,45分钟……可胡汀尼就是没有听到所希望的、锁簧弹开时“啪”的那一声响动。他更加紧张了,但仍旧不死心,60分钟过去了,锁仍然没有反应。胡汀尼绝望了,他决定放弃,于是疲惫地靠在铁栏门上休息,却只听“吱”的一声,铁门被他一靠竟然打开了。事实上,铁门一直没有上锁,超级大锁只是个骗人的摆设。因为没有锁上,所以也不可能打开,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是追求一小时开锁的完美,胡汀尼也不会心无旁骛地执着于开锁而忽视细节,他只是被“圆满”锁住了心而已。

  现实中,人们买股票时,总想最低价买进,最高价卖出。即使在股价均线以下捡到了便宜货,可一旦到了卖股票的节骨眼上,他们又想:再等等吧,明天出手可能赚到更多的钱。但市场不会尽如人意,往往让这些人将已到手的赢利又乖乖地还了回去。反之,你今天以高价买入一只股票却在后几天一直下跌,也可能你以看似吃亏的低价出手,回头一看恰是免于套牢的明智之举。

  人生也是如此,诸多不确定性,决定了没有谁能做到完美,保证利益的绝对最大化,人生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过程。执着于完美的人,即使在一时达到暂时完美,但必将在长远上因小失大。

  另一方面,人们往往知道完美的好处,却很少懂得不圆满的妙处。人人追求圆满,却不知道,即使不那么完美,生活也可以一样过得很有意义。

  从前有一位农夫,他每天扛一根扁担挑两只木桶去河边打水,回家的路上,两只木桶一左一右地上下起伏,沿途难免洒下水迹。挂在左侧的木桶中间有一道裂缝,农夫每次去挑水,虽然是盛满两桶,但总会有半桶水漏在路上。可是农夫却并不在意,也不对这只桶进行修补。为此,那只完好的桶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功劳要大一些。而有裂缝的那只桶却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心生羞愧。如此过了多年,农夫总是每天挑着一桶半水回家。


  终于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这只有裂缝的桶对主人说:“主人,您为什么不换一只新桶呢?我身上有道伤痕,一直漏水,每次只能剩半桶水回家,我觉得十分过意不去。”

  农夫笑了笑说:“你没有看到吗?你这一侧的路边长满花草,十分娇艳,而右边却稀稀落落,没有生气。我当然知道你有裂缝,于是在路的左侧撒了很多花籽。我一直将你挑在左边,就相当于每天给它们浇一次水。这么多年,我经常从路边采摘鲜花、野菜。如果不是因为你有缺陷,我的生活怎么会这么有趣呢。”

  不圆满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有只有裂缝的水桶,才有一路的鲜花绽放。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上天是公平的,没有人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爱情的可能没有金钱,有金钱的却又疾病缠身,身体健康的也未必会幸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娑婆世界本就缺憾,世界如此,人生注定要不圆满。所以,南怀瑾在读《金刚经》参悟“忍辱”后得出结论: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庄子》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这句话是说有些人睡觉时心神不宁,胡思乱想,做梦要和自己的魂魄打交道。而睡醒以后,形体就开始不安生了,忙这忙那。何以出现“魂交”和“形开”的困境呢?原因在于“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主观接受客观,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根尘相即”,而人与人也是取舍关系,也就有了利害得失,勾心斗角,所以才会有“日以心斗”,疲惫不堪。

  庄子的这番话从反面说明了不能“活在当下”的原因与困扰,但我们读来仍旧有些费解,难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但结合佛家的禅宗要义来理解,这事就变得简便易行了。有一位源律师,负责讲解佛教戒律而不得法,于是向大珠慧海请教:“请问大师修行禅道,是否用功呢?”大珠慧海淡淡地说:“用功。”源律师又问:“那大师如何用功呢?”大珠慧海回复得很简单:“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源律师很诧异:“平常人不也是这么做吗,难道说他们和大师您一样用功?”大珠慧海回答说:“大大不同。他们饿了时不肯吃饭,挑三拣四;困了时也不肯睡觉,想这想那。”源律师先是无语,继而醒悟。

  人活一世,最怕的就是“吃饭时千般思索,睡觉时万般思量”,言下之意就是劝诫人们应该活在当下。所以,南怀瑾在《庄子讲记》中才会说道:人生以人生为目的,好好活在当下。人生的重点就是眼前,人必须全神贯注于当下,要全身心地投入现在的生活当中。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拖你后腿,没有未来拉你前行,你的全部都集中在这一刻,生命因此而真实有意义,否则将是执着于过去或将来,画地为牢。

  在美国,本来一户普通黑人三口之家,父亲不幸因车祸而丧生,母亲和儿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忙于生计,整天操心明天怎么生活下去,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一次学校斗殴中,儿子被一名白人少年误刺身亡。当母亲听此噩耗,痛不欲生,她在现场看到自己的孩子倒在血泊中,情绪不禁失控,她不顾凶手已经被押进警车,喊道:“你为什么要杀死他?他是我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寄托,为什么?”她用力敲打着车窗,声嘶力竭,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

  母亲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一个原本平淡的小家庭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她不禁怨天尤人,觉得老天没眼,夺走了丈夫之后,还要剥夺儿子的生命,命运对她实在太不公平了,她每天痛苦地抱怨,终日以泪洗面,一年里竟没有迈出家门一步。一年后,她心血来潮,突然想看看那个杀人凶手在监狱里过得怎么样。那个白人少年看到这位母亲后非常激动,他紧紧握着她的手说:“虽然我不知道如何来弥补我的罪过,但希望您能原谅我。您不知道,我在监狱中一直祈祷您能幸福健康,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母亲怅然地回到家中,猛然觉醒:被关在牢里的不仅仅是那个杀害自己儿子的少年,还有她自己。这位母亲将自己的心锁在了监牢之中,在过去的那一年中,她一直都活在过去,而不是当下。

活在当下才能自然展现出一个人的生命力。当人能够从容走出自己的“心之世界”,无所牵挂地面对真正的自我及人生时,他才会有能力成为一个真正而纯粹的人。他也许不能立大功、成大业,但他善于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利人而利已。子思所说的“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大抵此意,只有能“尽其性”而发挥自己作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对于活在当下,有位老师深有感触。在上第一节课时,老师还没开讲,底下的学生就开始追问:这门课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考试,怎么考……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老师不胜其扰。在一个功利的时代,学生的心态非常容易急躁,似乎总有事情在等待着他们,急着下课,急着去见朋友,急着去玩。下一件要做的事情好像总是更加重要,而这也似乎成为学生忽视现在的理由,而真正到了要做下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还是急不可耐。于是,老师就会反问:你们这样急,究竟想要做什么?细问之后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非做不可的事情,而仅仅是难以克制烦躁的心态。学生似乎对学习失去了耐心,把上课当成一个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做的差事。

  后来,这位老师在每次讲课前都要和学生交代一句:既来之,则安之。你们与其心烦意乱地在这虚度时光,还不如心平气和地坐在这里学点有用的东西。否则你就没有来的必要。要有活在当下的认识,才能真正地学习,从而得到知识。那些不爱学习的人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他们心灵空虚,内心烦躁,总为明天的事情操心,却从不懂珍惜今天的时光。

  人们总是急于赶路,却没有好好看一看路边的风景,他们永远给人一种急急忙忙的感觉,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走完他们忙碌的一生,至死也没有机会用享受的心态体验当下。人生短暂,延长生命的方法就是尽量体验生活的美妙,体验越丰富,人生的意义就越大,幸福感就越强。人活于世不要总是抱怨今天的时光不好,从而让一个又一个的今天虚度。

  当下是因,未来是果。与其白白错过美好的时光,不如把握现在的分分秒秒,成就快乐人生,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珍视此刻,活在当下,这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境界。 
         更多......http://www.gydc919.com/nd.jsp?id=1375&fromColId=133&moduleId=771&m12pageno=1#module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南怀瑾 #...
朱大鹏配景画2023.5.3(世界如此寂寞/刀郎)
品味寂寞
*** 淡淡寂寞,淡淡笑 ***
人生就是缺憾,生活就是遗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